阶段性总结,路易十三与黎赛留
最初的动机是为了答复网友RD的问题,不过想想我自己粉这两个人的时间也不算短,却只写过写零敲碎打的技术性、细节性的东西,似乎也该是大略总结个哪怕不靠谱的整体印象的时候了。于是就有了以下。既然是谈整体印象,所以这次不掉书袋,不给出处,靠谱与否观者自由心证吧。
1.路易十三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随口说出很多。中等身材,平凡的相貌,继承自母系的南欧人的发色瞳色以及轻微的哈布斯堡唇;口吃,体弱多病;优秀的骑手、射手,狂热的武器收藏者,从幼年就表现出对军旅的钟爱;鹰猎行家,疯狂地热衷狩猎以致风雨无阻、为此可以裹着湿透的衣服在稻草堆里入睡;有副好嗓音,会写些小曲和弹奏鲁特琴,老练的舞者但并不喜欢跳舞,能画出还不错的人像;生活简朴,宫廷的花销仅仅维持在不失王室尊严的程度;虔诚的天主教徒,道德洁癖,对性有着病态的恐惧感,私生活扑朔迷离;孤僻、倾向于远离人群,却也不能忍受缺少陪伴;天性仁善,但对于亲族和近臣却经常表现为多疑、工于掩饰甚至刻薄寡恩……
而在所有这些琐碎的、足以把人淹没的细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不能确定。但让我有兴趣进一步探讨的首先是他的自卑与自傲。我当然知道同时拥有这两种特质的人绝不鲜见,并不足以让人兴奋。然而是怎样的自卑、怎样的自傲?我倾向于接受这样一个形象——他的自卑出自理性,自傲则出自神秘。一方面对自身的弱点有着清醒的认知,一方面近乎本能地坚信自己是天选的君主、整个法兰西的命运系于己身。这两个特质就这样在他身上毫不矛盾地并存着。怀疑自己治国的资质但出于责任感勉力撑持——不,我并不认为有过这样的故事。他是一刻也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帝王威权的,更不容他人质疑;这与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无关,而是认为一切本应如此、没有别的可能。当1636年科尔比陷落、巴黎危在旦夕时,他的处变不惊或许也基于对事态的考量与预测,但只怕更多是自然地深信自己必会得到上天的加护而赢得胜利吧。我想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天性,对其中的一些东西甚至是嫌恶而绝不愿纵容的,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坚持自己作为君王的不容冒犯。事实上他的一些行为甚至让我怀疑他有着受虐倾向,然而他只容许两个人将痛苦和屈辱施加给他——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他父亲,之后只能是他自己(并且,如前所述,他绝不会纵容自己的这种弱点)。任何其他给予他痛苦与屈辱的人都是要以血为代价偿还的,比如孔奇尼。
然后不可避免地说到他的能力。在这方面我目前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所以只能结果论。在这个前提下,我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决策者而非谋划者。他并不是能够提出天才的方案与构想的人,却具备在多个方案/构想中做出较优选择的能力。如果不吝于结果论一下的话,就会看到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失败的判断——即使在黎赛留上位之前、他单独主政并频繁更换阁臣的那段混乱的日子也并未犯下过方向性的错误。鉴于他并不曾表现出超常的智力,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事实上他的母亲甚至有意想要荒废他),姑且认为这样良好的判断力是来自直觉与经验吧。另一方面,虽然没有足够多的佐证,我还是相信对某些专业性的细节他应该也有着不错的常识,如果命运没有让他坐上王位,他大概可以当个优秀的中层军官吧。他所欠缺的是大方向的决策与具体而微的细节之间的东西,所幸他有黎赛留。但是——那些认为他仅仅是运气好遇到了黎赛留的人显然不知道正是他本人在1617年将黎赛留逐出宫廷,历经一系列政府首脑的更迭后,于1624年任命其为首相,直至1642年黎赛留病逝为止,再无更动。路易十三绝不是什么在顾命大臣荫蔽下终日嬉游的傀儡幼主(他在16岁时杀死了他母亲试图强加给他的“顾命大臣”),也不是什么被权臣左右敢怒不敢言的软弱君王(在黎赛留上位前先后倒台的数位重臣对此应该深有体会),黎赛留于他而言不是什么命运的恩赐,而是在7年亲政历练后经过审慎思考做出的严肃抉择。
2.路易十三和黎赛留的关系
我想“共事者”和“盟友”始终是这种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
至于其他,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16岁的路易十三眼里,黎赛留大概是个依附于王太后和孔奇尼的野心勃勃的新贵,他恨他对于合法君主的“蔑视”(事实上恐怕只是尚不够老辣的黎赛留对一个处在母亲羽翼下的少年国王略嫌轻率的漠视),很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个可恨之人的杰出才干——而这种“蔑视”和才干的迭加更促使他无法忍受这样一个人留在权力核心,亲政伊始就将其罢免乃至远逐阿维尼翁,甚至拒绝黎赛留返回法国为长嫂吊唁。
对黎赛留而言,1617到1619或许也是一生中最备受煎熬的日子。从而立之年锋芒初露平步青云,到一夜之间失势被逐落魄他乡,一切只在那个他或许从未放在心上的16岁国王一念之间。日后权倾天下的红衣主教似乎不愿意谈起国王曾对他抱有的敌视,在他的回忆录中更多地将自己遭贬归咎于吕伊纳的嫉贤妒能,但这无法解释吕伊纳死后路易十三对他依旧不变的警惕态度。事实如何,黎赛留自己心中当是再清楚不过——无论国王是孩子、愚者还是疯人,他总归是无法被“绕过”的。路易十三既非愚者亦非疯人、也不再是个孩子,而是一个有着不容违逆的自我意志和光耀王国的强烈意愿的君主。黎赛留在1617年之后的一切不幸皆源于此,他在1624年之后的一切幸运同样有赖于此。
在我看来,1617至1624年间,两人一直走在借由对峙达成和解的奇怪道路上。路易十三清楚黎赛留的才能,也未必不承认黎赛留的主张确为良策,他给予黎赛留顽固而无情的拒绝与压制是在表明作为君王的立场:能臣固可贵,若君主无以驾驭则不如不用;没有黎赛留,他靠着二流朝臣一样可以让国家在正确的方向上运转(虽然过程无比艰涩),黎赛留没有他却将一事无成。而黎赛留早已将为国王效力当做唯一目标,却仍以王太后为手中的王牌——国王或许仍不愿相信黎赛留的忠诚,但生身之母却是他无法抛下的良心的重担。
这种对峙与和解的奇特困局在1624年终告结束。黎赛留得到了他想要的——一顶红衣主教冠冕和首相的地位;路易十三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一位绝对忠诚、并且确实可以“使国王崇高、使王国荣耀”的良臣。虽然对黎赛留的正式任命来得很突然(这也是路易十三的一贯风格),我想两人之间很可能是有过类似契约的东西吧——在日后路易十三给黎赛留的书信中即有“我会信守与你的誓约”之语,在长达18年的合作中也确实做到了。
这样两个曾相互给予彼此痛苦难堪的回忆、用了漫长的7年时间来消除芥蒂的人,在之后的18年里究竟有没有产生过任何意义上的感情?当然是有的。黎赛留为法兰西指出的是一条遍布荆棘的荣耀之路。如果生而为人君,他自可凭借专制君权的铁腕将自己的一切伟大构想付诸实现,但作为出身中下层贵族的首相,他那些严苛的政策必定招致自上至下的巨大敌意。路易十三或许不是最好的君主,但确实是上天所能给予他的最合适的君主。他们的互补近乎完美:黎赛留的才能弥补了路易十三在事务规划与执行上的不足,路易十三的明晰判断与坚定意志也可为黎赛留抵挡攻讦与阴谋的风浪。两人都倾向于在巴黎城外办公,彼此间即使不见面也保持着几乎是每日不间断的通信。在嘈杂而险恶的宫廷中,他们都是孤立和不被理解的,18年为了共同事业而并肩战斗,不可能不形成彼此依存的共生关系、不可能不因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心怀感激。但也正由于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这种共生关系注定一直保有功利的一面、暗藏着危险的裂隙。在这条遍布荆棘的荣耀之路上,两人都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健康与精力,收获了无尽的仇恨与纷争;黎赛留或许还有亲人聊作慰藉,路易十三则早已把自己最亲密的眷属都变成了死敌。
每当考虑到这一层时,我总忍不住会想如果路易十三和黎赛留的关系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开始——比如说,由黎赛留取代吕伊纳来扮演一个长者、引导者和抚慰者的角色——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黎赛留想必很渴望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失去了父亲、不为母亲所爱、既无学识亦无经验的孩子,权威遭到藐视、被人遗忘而又孤立无援,但毕竟头戴王冠——这是任何机敏大胆的野心家都无法拒绝的。对16岁的路易十三而言,吕伊纳不仅仅是心腹,也是当他被众人抛弃时向他伸出手来的那个人,或许甚至一度是亡父的替代品;23岁的路易十三却只能把黎赛留看作和他结下契约的共事者与盟友,不再期望任何别的东西。他那缺乏热情的灵魂里所能产生的轻率与孤注一掷的信任已经全部给予了吕伊纳,随着后者短暂的政治生涯燃烧殆尽;此后私生活中的慰藉再也影响不了他的政治判断,他也不允许自己对公务上的盟友动足以蒙蔽理智的感情。他开始满足于为数众多且频繁更换的“陪伴”,不介意囫囵吞下的是假意还是真情;既然他那缺乏热情的灵魂表演着足可瞒过自己的迷狂时,也始终睁着一只冷酷的眼睛。而国王与首相之间的共事者关系看起来总有些脆弱而暧昧,1636年之后更是日益显得岌岌可危;黎赛留不断向路易十三举荐男性或女性的“陪伴”作为自己的某种代理人,路易十三不可能不明白这种“举荐”的目的,却也毫无异议地加以接纳;最终,当“陪伴”们相继消失在修道院里、断头台上,形容枯槁的黎赛留仍站在舞台中央。
回到那个问题——如果黎赛留得到了那个他求之而不可得的机会呢?凭借稀世才干与伟大成就,他或许的确比吕伊纳更配得到“轻率与孤注一掷的信任”。但我想结局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对于黎赛留而言,这并不能减少他的忠诚中的功利色彩——或许这种性格的人只有在认识到君主足够危险的一面时,方会被君主的恩慈打动,而那时又总不免太晚;对于路易十三而言,“轻率与孤注一掷的信任”与他身为君主的自傲从本质上相悖,注定不可能长久,在失去父亲之后,让自己仰视的目光落在任何人身上终究会演化为耻辱与自责。吕伊纳的幸运在于适时地亡故,而黎赛留与路易十三之间维系了18年的脆弱、暧昧、一度岌岌可危却又至死不渝的共事者与盟友关系,也未尝不是种奇特的幸运吧。
1.路易十三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随口说出很多。中等身材,平凡的相貌,继承自母系的南欧人的发色瞳色以及轻微的哈布斯堡唇;口吃,体弱多病;优秀的骑手、射手,狂热的武器收藏者,从幼年就表现出对军旅的钟爱;鹰猎行家,疯狂地热衷狩猎以致风雨无阻、为此可以裹着湿透的衣服在稻草堆里入睡;有副好嗓音,会写些小曲和弹奏鲁特琴,老练的舞者但并不喜欢跳舞,能画出还不错的人像;生活简朴,宫廷的花销仅仅维持在不失王室尊严的程度;虔诚的天主教徒,道德洁癖,对性有着病态的恐惧感,私生活扑朔迷离;孤僻、倾向于远离人群,却也不能忍受缺少陪伴;天性仁善,但对于亲族和近臣却经常表现为多疑、工于掩饰甚至刻薄寡恩……
而在所有这些琐碎的、足以把人淹没的细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不能确定。但让我有兴趣进一步探讨的首先是他的自卑与自傲。我当然知道同时拥有这两种特质的人绝不鲜见,并不足以让人兴奋。然而是怎样的自卑、怎样的自傲?我倾向于接受这样一个形象——他的自卑出自理性,自傲则出自神秘。一方面对自身的弱点有着清醒的认知,一方面近乎本能地坚信自己是天选的君主、整个法兰西的命运系于己身。这两个特质就这样在他身上毫不矛盾地并存着。怀疑自己治国的资质但出于责任感勉力撑持——不,我并不认为有过这样的故事。他是一刻也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帝王威权的,更不容他人质疑;这与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无关,而是认为一切本应如此、没有别的可能。当1636年科尔比陷落、巴黎危在旦夕时,他的处变不惊或许也基于对事态的考量与预测,但只怕更多是自然地深信自己必会得到上天的加护而赢得胜利吧。我想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天性,对其中的一些东西甚至是嫌恶而绝不愿纵容的,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坚持自己作为君王的不容冒犯。事实上他的一些行为甚至让我怀疑他有着受虐倾向,然而他只容许两个人将痛苦和屈辱施加给他——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他父亲,之后只能是他自己(并且,如前所述,他绝不会纵容自己的这种弱点)。任何其他给予他痛苦与屈辱的人都是要以血为代价偿还的,比如孔奇尼。
然后不可避免地说到他的能力。在这方面我目前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所以只能结果论。在这个前提下,我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决策者而非谋划者。他并不是能够提出天才的方案与构想的人,却具备在多个方案/构想中做出较优选择的能力。如果不吝于结果论一下的话,就会看到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失败的判断——即使在黎赛留上位之前、他单独主政并频繁更换阁臣的那段混乱的日子也并未犯下过方向性的错误。鉴于他并不曾表现出超常的智力,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事实上他的母亲甚至有意想要荒废他),姑且认为这样良好的判断力是来自直觉与经验吧。另一方面,虽然没有足够多的佐证,我还是相信对某些专业性的细节他应该也有着不错的常识,如果命运没有让他坐上王位,他大概可以当个优秀的中层军官吧。他所欠缺的是大方向的决策与具体而微的细节之间的东西,所幸他有黎赛留。但是——那些认为他仅仅是运气好遇到了黎赛留的人显然不知道正是他本人在1617年将黎赛留逐出宫廷,历经一系列政府首脑的更迭后,于1624年任命其为首相,直至1642年黎赛留病逝为止,再无更动。路易十三绝不是什么在顾命大臣荫蔽下终日嬉游的傀儡幼主(他在16岁时杀死了他母亲试图强加给他的“顾命大臣”),也不是什么被权臣左右敢怒不敢言的软弱君王(在黎赛留上位前先后倒台的数位重臣对此应该深有体会),黎赛留于他而言不是什么命运的恩赐,而是在7年亲政历练后经过审慎思考做出的严肃抉择。
2.路易十三和黎赛留的关系
我想“共事者”和“盟友”始终是这种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
至于其他,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16岁的路易十三眼里,黎赛留大概是个依附于王太后和孔奇尼的野心勃勃的新贵,他恨他对于合法君主的“蔑视”(事实上恐怕只是尚不够老辣的黎赛留对一个处在母亲羽翼下的少年国王略嫌轻率的漠视),很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个可恨之人的杰出才干——而这种“蔑视”和才干的迭加更促使他无法忍受这样一个人留在权力核心,亲政伊始就将其罢免乃至远逐阿维尼翁,甚至拒绝黎赛留返回法国为长嫂吊唁。
对黎赛留而言,1617到1619或许也是一生中最备受煎熬的日子。从而立之年锋芒初露平步青云,到一夜之间失势被逐落魄他乡,一切只在那个他或许从未放在心上的16岁国王一念之间。日后权倾天下的红衣主教似乎不愿意谈起国王曾对他抱有的敌视,在他的回忆录中更多地将自己遭贬归咎于吕伊纳的嫉贤妒能,但这无法解释吕伊纳死后路易十三对他依旧不变的警惕态度。事实如何,黎赛留自己心中当是再清楚不过——无论国王是孩子、愚者还是疯人,他总归是无法被“绕过”的。路易十三既非愚者亦非疯人、也不再是个孩子,而是一个有着不容违逆的自我意志和光耀王国的强烈意愿的君主。黎赛留在1617年之后的一切不幸皆源于此,他在1624年之后的一切幸运同样有赖于此。
在我看来,1617至1624年间,两人一直走在借由对峙达成和解的奇怪道路上。路易十三清楚黎赛留的才能,也未必不承认黎赛留的主张确为良策,他给予黎赛留顽固而无情的拒绝与压制是在表明作为君王的立场:能臣固可贵,若君主无以驾驭则不如不用;没有黎赛留,他靠着二流朝臣一样可以让国家在正确的方向上运转(虽然过程无比艰涩),黎赛留没有他却将一事无成。而黎赛留早已将为国王效力当做唯一目标,却仍以王太后为手中的王牌——国王或许仍不愿相信黎赛留的忠诚,但生身之母却是他无法抛下的良心的重担。
这种对峙与和解的奇特困局在1624年终告结束。黎赛留得到了他想要的——一顶红衣主教冠冕和首相的地位;路易十三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一位绝对忠诚、并且确实可以“使国王崇高、使王国荣耀”的良臣。虽然对黎赛留的正式任命来得很突然(这也是路易十三的一贯风格),我想两人之间很可能是有过类似契约的东西吧——在日后路易十三给黎赛留的书信中即有“我会信守与你的誓约”之语,在长达18年的合作中也确实做到了。
这样两个曾相互给予彼此痛苦难堪的回忆、用了漫长的7年时间来消除芥蒂的人,在之后的18年里究竟有没有产生过任何意义上的感情?当然是有的。黎赛留为法兰西指出的是一条遍布荆棘的荣耀之路。如果生而为人君,他自可凭借专制君权的铁腕将自己的一切伟大构想付诸实现,但作为出身中下层贵族的首相,他那些严苛的政策必定招致自上至下的巨大敌意。路易十三或许不是最好的君主,但确实是上天所能给予他的最合适的君主。他们的互补近乎完美:黎赛留的才能弥补了路易十三在事务规划与执行上的不足,路易十三的明晰判断与坚定意志也可为黎赛留抵挡攻讦与阴谋的风浪。两人都倾向于在巴黎城外办公,彼此间即使不见面也保持着几乎是每日不间断的通信。在嘈杂而险恶的宫廷中,他们都是孤立和不被理解的,18年为了共同事业而并肩战斗,不可能不形成彼此依存的共生关系、不可能不因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心怀感激。但也正由于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在巨大的压力下形成,这种共生关系注定一直保有功利的一面、暗藏着危险的裂隙。在这条遍布荆棘的荣耀之路上,两人都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健康与精力,收获了无尽的仇恨与纷争;黎赛留或许还有亲人聊作慰藉,路易十三则早已把自己最亲密的眷属都变成了死敌。
每当考虑到这一层时,我总忍不住会想如果路易十三和黎赛留的关系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开始——比如说,由黎赛留取代吕伊纳来扮演一个长者、引导者和抚慰者的角色——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黎赛留想必很渴望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失去了父亲、不为母亲所爱、既无学识亦无经验的孩子,权威遭到藐视、被人遗忘而又孤立无援,但毕竟头戴王冠——这是任何机敏大胆的野心家都无法拒绝的。对16岁的路易十三而言,吕伊纳不仅仅是心腹,也是当他被众人抛弃时向他伸出手来的那个人,或许甚至一度是亡父的替代品;23岁的路易十三却只能把黎赛留看作和他结下契约的共事者与盟友,不再期望任何别的东西。他那缺乏热情的灵魂里所能产生的轻率与孤注一掷的信任已经全部给予了吕伊纳,随着后者短暂的政治生涯燃烧殆尽;此后私生活中的慰藉再也影响不了他的政治判断,他也不允许自己对公务上的盟友动足以蒙蔽理智的感情。他开始满足于为数众多且频繁更换的“陪伴”,不介意囫囵吞下的是假意还是真情;既然他那缺乏热情的灵魂表演着足可瞒过自己的迷狂时,也始终睁着一只冷酷的眼睛。而国王与首相之间的共事者关系看起来总有些脆弱而暧昧,1636年之后更是日益显得岌岌可危;黎赛留不断向路易十三举荐男性或女性的“陪伴”作为自己的某种代理人,路易十三不可能不明白这种“举荐”的目的,却也毫无异议地加以接纳;最终,当“陪伴”们相继消失在修道院里、断头台上,形容枯槁的黎赛留仍站在舞台中央。
回到那个问题——如果黎赛留得到了那个他求之而不可得的机会呢?凭借稀世才干与伟大成就,他或许的确比吕伊纳更配得到“轻率与孤注一掷的信任”。但我想结局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对于黎赛留而言,这并不能减少他的忠诚中的功利色彩——或许这种性格的人只有在认识到君主足够危险的一面时,方会被君主的恩慈打动,而那时又总不免太晚;对于路易十三而言,“轻率与孤注一掷的信任”与他身为君主的自傲从本质上相悖,注定不可能长久,在失去父亲之后,让自己仰视的目光落在任何人身上终究会演化为耻辱与自责。吕伊纳的幸运在于适时地亡故,而黎赛留与路易十三之间维系了18年的脆弱、暧昧、一度岌岌可危却又至死不渝的共事者与盟友关系,也未尝不是种奇特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