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理解的自白
公元前257年,昭襄王怒武安君白起,令白起自裁。白起在得到被赐死的消息时,百思不得其解,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死?毕竟,那时他已经为秦国,为王做了那么多事,打下那么多城池。最后,一番沉思之后,他终于想通了,于是自杀。这死前被想到的原因就是,他在秦赵长平之战中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军。
白起想出的原因很白起化——不是每个坑杀过人的人都会自愿自杀。从这个原因可以知道,首先白起是个勇敢的人,可以直面自己的错误。同时,他还是个负责的人,他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但是,他不是一个豁达的人,因为他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
我一路朝着生的目的艰苦跋涉,艰难险阻毫不退缩。突然之间却遭遇到了与白起一样的困境,审判之神要对我行使正义。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必须死?我哀求神再给我生的机会,神拒绝了。后来的事实表明神已经给了我很多生的机会,我却不知。所以将死这个结果其实很早在那等着我,只是我毫无预测。当我真正看到死时,我极度震惊,它的触目惊心占据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它这么突然,这么恐怖,它带来的剧痛又让我理智失常,我如何能明白过来?
然而,凭着巨大的努力,我最终找到了自己必须走进无人祭奠而乱草丛生的坟墓的理由。这理由是,我将自我出卖给了理型的魔鬼,当我这么做时,拿着死亡之斧的审判之神已然在注视着我这个屈从于魔鬼的人。我在出发之时,便错选了出发点。以应该达到的理型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对事实的掌握作为开始,来设计方法和策略,怎能不错?
在前进的过程中,我错的更远了。以方法的朴素性作为自身行为要达到的标准,以自身情感的纯真性作为表达的标准,以自我展示的完整性作为诚实的标准,以平等作为关爱的标准,全错了。因为朴素只能被看作不成熟,纯真更加如此,诚实的完全展示被视作自恋,平等的关爱又是无根之水。按照这些标准,我每前进一分,被杀的可能性就增大一分。这四种标准一起编织成了我行动的囚笼,隔离了我的行动与我的目的——生。生的目标应该是触手可及,事实却遥不可及,因为行为无法超越自身。我错了。我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我也应该勇敢负起责任。理型的我不是豁达的。“不成熟”,“自恋”,“无根之爱”就是我必须死的三宗罪。我想通了。
我也死了。
白起想出的原因很白起化——不是每个坑杀过人的人都会自愿自杀。从这个原因可以知道,首先白起是个勇敢的人,可以直面自己的错误。同时,他还是个负责的人,他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但是,他不是一个豁达的人,因为他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
我一路朝着生的目的艰苦跋涉,艰难险阻毫不退缩。突然之间却遭遇到了与白起一样的困境,审判之神要对我行使正义。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必须死?我哀求神再给我生的机会,神拒绝了。后来的事实表明神已经给了我很多生的机会,我却不知。所以将死这个结果其实很早在那等着我,只是我毫无预测。当我真正看到死时,我极度震惊,它的触目惊心占据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它这么突然,这么恐怖,它带来的剧痛又让我理智失常,我如何能明白过来?
然而,凭着巨大的努力,我最终找到了自己必须走进无人祭奠而乱草丛生的坟墓的理由。这理由是,我将自我出卖给了理型的魔鬼,当我这么做时,拿着死亡之斧的审判之神已然在注视着我这个屈从于魔鬼的人。我在出发之时,便错选了出发点。以应该达到的理型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对事实的掌握作为开始,来设计方法和策略,怎能不错?
在前进的过程中,我错的更远了。以方法的朴素性作为自身行为要达到的标准,以自身情感的纯真性作为表达的标准,以自我展示的完整性作为诚实的标准,以平等作为关爱的标准,全错了。因为朴素只能被看作不成熟,纯真更加如此,诚实的完全展示被视作自恋,平等的关爱又是无根之水。按照这些标准,我每前进一分,被杀的可能性就增大一分。这四种标准一起编织成了我行动的囚笼,隔离了我的行动与我的目的——生。生的目标应该是触手可及,事实却遥不可及,因为行为无法超越自身。我错了。我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我也应该勇敢负起责任。理型的我不是豁达的。“不成熟”,“自恋”,“无根之爱”就是我必须死的三宗罪。我想通了。
我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