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山居笔记 余秋雨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灾难,对于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当灾难初临之时,他们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但当这一个关口度过以后,他们中部分人的文化底蕴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而都市的热闹却是任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城市的一时繁荣并不等于城市秩序的形成,更不等于城市文明的建立。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更渴望着无视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能。与其长时间地遁迹山林,还不如承受熙熙攘攘的人群、匆匆忙忙的脚步,以及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无数面影。我绝不会皱着眉装出厌恶世人拥挤的表情来自命清雅,而只是一心期待着早晨出门,街市间几个不相识的人向我道声“早”,然后让如潮的人流把我融化。
说到底,我是一个世俗之人,我热爱城市。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会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人民生活的本能,生存本能、经济本能是极其强大的,就像野火之后的劲草,岩石底下的深根,不屈不挠。在我看来,一切社会改革的举动,都以保护而不是破坏这种本能为好,否则社会改革的终极目的又算是什么呢?可惜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们常常忘记这一点,离开了世俗寻常的生态秩序,只追求法兰西革命式的激动人心。在激动人心的呼喊中,人民的经济生活形态和社会生存方式是否真正进步,却很少有人问津。
p156:焦灼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吗?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副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p183:蒙昧和野蛮并不是一回事,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明.结果,一切文明都会遇到两种对手的围攻:外表朴实的对手和外表勇敢的对手,前者是无知到无可理喻,后者是野蛮到无可理喻。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很可能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为一体,甚至还会悄悄地潜入人们的心底,使我们在寻找他们的时候常常寻找到自己的父辈,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p225: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颠坏了。
p227:中国书生也就习惯了这样怪异的平衡:愤世嫉俗而又宣布与世无争,安贫乐道而又为怀才不遇而忿忿不平。
他们的生活旋律比较单一: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
p242:既然最要命的是“人情不恰”,那么,沉下心,换成人情练达。练达是为了自我安全而机敏地敛藏,是为了避谤躲毁而察言观色,是为了左右逢源而多方沟通。练达在无奈中,劳累在灵活中,规范在机巧中,消融在网络中。
p250:(科举)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种千年的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丢弃它,步履艰难。
p289: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强蛮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则鬼鬼祟祟地把一切没事变成丑闻。
p291: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不这样做小人缺少安全感。
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
p292: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情理。他们是一群有本事诱使伟人和庸人全都沉陷进谎言和谣言迷宫而不知回返的能工巧匠。
p322:既然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们清清楚楚地在那里,就不必多费口舌。如果黑黑白白地争个不休,到头来倒真有可能得出一个不黑不白,灰不溜秋的奇怪结果。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灾难,对于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当灾难初临之时,他们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但当这一个关口度过以后,他们中部分人的文化底蕴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而都市的热闹却是任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城市的一时繁荣并不等于城市秩序的形成,更不等于城市文明的建立。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更渴望着无视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能。与其长时间地遁迹山林,还不如承受熙熙攘攘的人群、匆匆忙忙的脚步,以及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无数面影。我绝不会皱着眉装出厌恶世人拥挤的表情来自命清雅,而只是一心期待着早晨出门,街市间几个不相识的人向我道声“早”,然后让如潮的人流把我融化。
说到底,我是一个世俗之人,我热爱城市。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会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人民生活的本能,生存本能、经济本能是极其强大的,就像野火之后的劲草,岩石底下的深根,不屈不挠。在我看来,一切社会改革的举动,都以保护而不是破坏这种本能为好,否则社会改革的终极目的又算是什么呢?可惜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们常常忘记这一点,离开了世俗寻常的生态秩序,只追求法兰西革命式的激动人心。在激动人心的呼喊中,人民的经济生活形态和社会生存方式是否真正进步,却很少有人问津。
p156:焦灼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吗?就像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副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p183:蒙昧和野蛮并不是一回事,蒙昧往往有朴实的外表,野蛮常常有勇敢的假象,从历史眼光来看,野蛮是人们逃开蒙昧的必由阶段,相对于蒙昧是一种进步;但是,野蛮又绝不愿意就范于文明,它会回过身去与蒙昧结盟,一起来对抗文明.结果,一切文明都会遇到两种对手的围攻:外表朴实的对手和外表勇敢的对手,前者是无知到无可理喻,后者是野蛮到无可理喻。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很可能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为一体,甚至还会悄悄地潜入人们的心底,使我们在寻找他们的时候常常寻找到自己的父辈,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p225: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颠坏了。
p227:中国书生也就习惯了这样怪异的平衡:愤世嫉俗而又宣布与世无争,安贫乐道而又为怀才不遇而忿忿不平。
他们的生活旋律比较单一: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
p242:既然最要命的是“人情不恰”,那么,沉下心,换成人情练达。练达是为了自我安全而机敏地敛藏,是为了避谤躲毁而察言观色,是为了左右逢源而多方沟通。练达在无奈中,劳累在灵活中,规范在机巧中,消融在网络中。
p250:(科举)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种千年的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丢弃它,步履艰难。
p289:蒙昧者可能致使明珠暗投,强蛮者可能致使玉石俱焚,而小人则鬼鬼祟祟地把一切没事变成丑闻。
p291: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不这样做小人缺少安全感。
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
p292: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情理。他们是一群有本事诱使伟人和庸人全都沉陷进谎言和谣言迷宫而不知回返的能工巧匠。
p322:既然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们清清楚楚地在那里,就不必多费口舌。如果黑黑白白地争个不休,到头来倒真有可能得出一个不黑不白,灰不溜秋的奇怪结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