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游记系列——崇文门明城墙;东交民巷
上周从“宣武门”出发,这周六就从“崇文门”出发吧。
全程大约5个小时。中午在王府井吃饭、休息。
主要包括:
1、恢弘的明城墙遗址--静静的可以走1个多小时
2、东交民巷的老建筑--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1901年的《辛丑条约》将这里划为了”使馆区“
3、安静的正义街
1、明城墙
位于崇文门地铁站西南角,全长1500米的明长城遗址。文革时期城墙被拆,后来北京人民为了修复,把各家各户的茅房、猪舍用的城墙砖贡献出来,到2002年修成现如今这样的遗址公园,占地14.5万平方米。非常庞大的一片,真可以说是壮美,又透着凄美和痛心。
可以找上一个大晴天,来看看碧蓝天空下的树木,残城,墙头荒草。
上午散步的人不多,墙根下有老头老太在锻炼,有溜狗的,有跑步的,有穿着附近医院病服来遛弯的。
缓步在这一片逛着,凑近看不同树种的形态,冬日没有树叶但是枝干的形态却更为有力了,可以呆呆的看很久,看每一条纹路走向,走向势态;更可以凑近看城墙上的每一块砖,好几片的地方,都裸露出城墙砖密集堆砌的内部结构。头脑中一直在想象当年北京城的边界感,高高的城墙让人有距离感,却也有安全感。
走到公园最东边的尽头就是东便门了,可以看到一块后人立的石碑,上书"北京城东南角楼"。可能步行了许久,而且看的是清淡的城墙,不像商业繁华片区那么繁华令人迷眼,就觉得自己真的在这座城的边界行走。所以看到这块碑的时候有点像孙猴子跑到天的尽头边界的兴奋感觉。
这尽头处是一处绝妙的所在。有一座白色小拱桥,只能供行人步行通过。站到那座拱桥之上,然后环顾四周。你能看到什么。西北方是城墙,还有高高的角楼。东北方向是自北京站驶出的蓝色火车在缓缓启动。远处有国贸等标志性建筑。而南面则是二环的高架立交,呼啸穿梭却无丁点人情风貌的令人讨厌的只想快快离开的高架。
站在小桥之上望去的交错感难以形容。
还有些其他有趣的残留。
比如“漕运码头”。往立交桥下看,还真有水,一条河道名曰"通惠河"。记载有云,京杭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南起余杭,北至通惠河。昔日码头帆影幢幢,商贾云集,连接了南北经济。
比如“蟠桃宫”。东便门立交桥西南路边绿地中,可以看见一块铁栏围护的三米多高的石碑,便是北京的著名道观蟠桃宫的旧址。蟠桃宫正名叫“护国太平蟠桃宫”,道教寺庙,曾是庙会昌盛之地。其庙会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虽然拜神的少见了,但庙会却仍然很热闹。一九八七年因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正位于主桥道上而全部拆除。真是痛心。
自明、清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之为“蟠桃盛会”,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至蟠桃官前沿护城河南岸茶棚、货摊林立;打把式、卖艺、变戏法、摔交者接连不断;日用杂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庙后的空旷处还有跑车、赛马等活动,人头攒动、车马喧嚣,十分热闹。赶庙的游客除一般平民百姓以外,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来此光顾。有人进庙烧香,跪拜神佛,有些妇女来此求王母娘娘保佑,平安吉顺,早生贵子。更多的人则是借此踏青时节逛庙游玩、购物散心。
想到地图上南侧曾叫"花市",yy那幅"春波泻绿,软土铺红,衣香人影"的画面。而眼前的东便门立交实在让人不生情。
比如"火车券洞"。1915年建"京师环城铁路",这个铁路从东便门,经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到达西直门车站。火车券洞一般是打通靠近角楼的城墙并拆除最后一座墩台来建的。崇文门的一个火车券洞是京师环城铁路目前唯一的遗存。
2、北京125中学
在北京站西街的北侧,建筑很漂亮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查果然也是不凡的百年名校。始建于1872年,初为慕贞书院,后称北京慕贞女中,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女中之一。与汇文、育英、贝满并称京城“四大教会名校”。培养了众多名人。
3、亚斯立堂
沿着后沟胡同一直走进去,便能看到。
始建于 1870 年,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现在又称“崇文门教堂"。
是美国卫理公会 ( 美以美会 ) 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只不过钱是中国人自己的。是美国人用中国支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
继亚斯立堂之后,卫理公会又在礼拜堂周围相继建成同仁医院、妇婴医院,汇文幼儿园、汇文小学、汇文中学、汇文大学 ( 后合并于燕京大学 ),以及慕贞女中(也就是上文的125中学)。
4、东交民巷
上周把西交民巷走完,这周便遭遇东交民巷。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
古称“江米巷”,刚刚在明城墙旧址看到的“通惠河”就是这个名称由来的背景。明朝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运粮船从江南运到京城,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
以前,东、西交民巷是相连的,不像现在被一个天安门广场相隔。明清两代这条长长的”江米巷“是“五府六部”所在地。在”东江米巷“是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这两个机构都指朝廷接待宾客的机构)的所在。当时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到了20世纪初,则成了外国人的地盘,各国使馆、银行的驻地。而现在能见到的老建筑都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可以说东交民巷是以前的使馆区,而西交民巷是以前的金融街。但这些又何尝不是国家屈辱史的印记。
1901年的《辛丑条约》将这里划为了”使馆区“,但这可不是基于双方和平外交关系而设立的使馆,台基厂三条的”法国兵营“旧址就在讲述一个”国中之国“的权力,他们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土地、士兵和碉堡。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 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
4、圣弥额尔天主堂
东交民巷甲13号,又名东交民巷天主堂、法国教堂,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的路口
在路口,小小的教堂,但是建筑无比浪漫。推门进入院子,有新人在拍婚纱照,从侧面的门进入教堂内部,居然还遭遇了一堆新人的教堂婚礼。牧师很淡定的念着结婚誓词。
这是一处充满浪漫爱情的教堂。
5、原比利时使馆
现在是紫金宾馆。
就在教堂对面,隔着围墙能看到漂亮的屋顶,门口有保安,不让你拍照和进入,称这是“对内不对外”的宾馆。不过还是可以凑近看看。
6、东交民巷小学
赵朴初的题字,沿街的楼是有些年头的小灰楼。不过再次遭遇周末小学不开门。
7、原法团兵营,先北京市总工会
位于台基厂三条
没啥可看的,纯粹去收集下保护纪念碑牌牌的了。倒是看到西面的一栋黑色房子很不错,原以为是被保护起来并被高管占用的地盘,没想到从街口的小巷子可以穿进去。这栋黑房子已经被居民占领并瓜分,围着周围一圈搭建出来的小房子,使得走道逼仄黑暗。黑色房子的外墙很整齐威严漂亮。但是内部也是被各种小老百姓占据并划成一块块豆腐块过各自的生活。想到上海的那些老洋房,基本局面都差不多。这个时候也不可能赶走人家,赶走没法安置,收不回来就只能仍由这样一栋房子慢慢有机化,被围着它生存的那么多人慢慢吞噬融化。看着为这栋房子而心疼,但是又有什么办法。
8、台基厂大街
这条街向北就通到王府井大街了。这段路上两边都在施工,而且感觉都是大工程。但也不知道在造啥。正好到那儿的时候是11点半近12点的样子。所以整条并不喧闹偶有车辆的马路上,感觉充斥着鱼贯而出的工人,不同工地的帽子是不一样颜色的,黄帽子、蓝帽子、红帽子,各种鲜艳的颜色一堆堆。他们应该是吃饭午休,但是手里还是拿着各式工具,电钻、锯子等。
看到一处在地图上标着“北京市委“的工地门口挂着倒计时牌子内部结构完成XX天、外面封装XX天⋯⋯竣工429天。好长的工程啊。这些工人要在王府井这块宝地呆那么久,每天进进出出。但是1年多以后,应该再也不回来了。这是种怎样的对这片空间地点的感情呢?
9、奥匈使馆旧址,现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走进台基厂头条,先是被一扇绿色的破木门吸引-台基厂头条11号,后又被墙内有趣的树吸引,拍着正high,居然从绿门里出来一个穿黑色长棉衣的保安,不让我再拍。我四处张望,监控摄像头在哪里?好吧,这样的地点、低调的大宅子,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呢?无比好奇的时候,还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跑腿模样的小伙子停下来,敲了敲门,然后保安就让他骑车进去。我就更好奇了,想象自己可以混成什么角色的人就可以骑车进去溜一圈,也在想象这个保安和这个小伙都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特权和这神秘院子的。
这个绿门院子边上就是原奥匈使馆了,奶黄色外墙、红色大门,很漂亮。不过一块"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着实吓人。我刚凑近想往门缝里瞅瞅,没想到这扇朱门自己开了,我还一惊,便看到一个圆脸、笑容满面的保安出来,一见他就知道自己该知趣离得远点了。
不过还是看到一个小伙子进了里面,这次是一个书生模样、20多岁的年轻人,提着一个袋子,恭恭敬敬的在门口敲门,然后保安看到他就让他进去了。不知道是否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10、意大利使馆旧址
台厂基大街1号,现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很大的门面,里面像是一个大花园,多栋建筑组成。不过离马路实在远了点,看不清细节。
11、东长安街的饭店
在工美大厦楼下的美食广场吃过午饭,沿着长安街走,一溜高端的饭店很有阵仗,北京饭店、Raffles、贵宾楼
12、欧美同学会会址
走到了南河沿大街,已经到了皇城边的大红墙下了。却被墙背后一个叫”菖蒲河公园"的热闹给吸引过去了。公园内不知何故站满了50、60多岁的老头老太,一开始以为难道是老年相亲会?但是很多老头提着袋子一个人站着,东张西望,也不挪动地方,表情呆呆的,也不像。倒是沿着墙边的那一溜热闹看着挺明白的,但是弄不太懂。这大冬天的、寒风凛冽的,这群老头老太半倚在墙边,居然在打扑克⋯⋯
而他们依靠的这墙,就是欧美同学会的旧址。欧美同学会是自1913年10月由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颜惠庆、王正廷、周诒春等人共同发起,其会员的名字常常万众瞩目,诸如:詹天佑、蔡元培、严复、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徐悲鸿、竺可桢、钱学森、李四光、冼星海等,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六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四十几位是留学人员,他们与这个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欧美同学会是影响中国的隐性力量。爱国,是贯穿了欧美同学会95年历史的精神主线。“留学报国”是他们的口号。
而南河沿大街111号的这个会所正是建会初期会员募捐集资购置的会产,近期得以扩建。很深的大院子,都成了一个停车场了,里面的房子漆的很新,没看到异样。
13、正义路-北京市政府
选择行走的路是一种因缘,这条路就是一种随性遇到的。居然很有些故事。刚刚还在为去哪里发愁选择,凭感觉乱逛才有意外。
双向单车道,两个方向中间有一个小公园,徜徉期间感觉安静惬意。
西侧的一大片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好像是公安部,不过沿街的房子有几栋特别漂亮,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而路的东侧竟然是北京市政府,红灰配色的门很低调但是精致可爱,有点民国风格,像是一所大学的门,而不是印象中其他城市政府大楼的所谓气派现代的感觉。市政府南侧是戍北司令部,那门就落了俗套。因为市政府有岗亭把手,我匆匆一瞥,没敢盯着仔细看,不过这门真很有范。
不过后来一查,北京市政府征用的就是原来日本使馆的旧址。
14、原日本正金银行旧址
现在挂牌“中融集团”,位于东交民巷和正义路的路口,很是气派的橙色大楼,古典风格,我很喜爱。紧邻日本使馆。
15、日本使馆旧址
在东交民巷上有旧址的石碑,但是这栋橙色的小楼实在没看到什么有趣之处。想是很大一片其他有趣的建筑在北侧,已经无法得见了。
16、法国邮政局旧址
现在的静园川菜。临街有5扇白色的窗子,有4展铁质的大吊灯,很有邮差的感觉。
17、中国最高人民法院
这也算是一处惊喜吧。没想到最高人民法院藏在这么一个闹中取静的所在。
法院台阶上有个洞,让一个巨树生长出来。这巨树不知道活着啥滋味。
18、破房子
还是从围墙外面看到老房子的细节,不禁拍了很多照片。后来才发现可以进入到围墙里面一探。这是一片在整修修缮的老房子,看的出来之前也是分配给老百姓做住宅,现在居民已经搬走了,脚手架也搭起来了。但是不知道这些老房子之后会归谁,之后可能就容不得我这些到处乱窜的凑近拍照了。
19、原花旗银行旧址,现北京警察博物馆。
门口四根爱奥尼柱,加上建筑顶部正中的圆形徽标,让这里倒很有一个法院的感觉。
这个博物馆的主题实在没啥兴趣,便没有进去。
20、原麦加利银行旧址(即渣打银行)
整体红砖清水砖墙,在底层壁柱、挑阳台、门窗套、挑檐等处用灰白石装饰。看着没有大的惊艳感。
麦加利银行这栋楼对面是北京市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也就是那栋白色的顶部有红五角星的建筑,一直想弄明白这栋楼是什么的原址。且这栋楼的红五角星和广场西侧的原大陆银行旧址顶部的红五角星是交相辉映的,且一栋白色一栋灰色,显得生动,巧合的设计?
走到这里东交民巷就到尽头了。缓步走下楼梯,就进入天安门广场区域了。就是一段小小的楼梯,就从一个鲜有人的安静世界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一起逛的热闹世界。我觉得自己就像从纳尼亚的那个世界钻出来了,瞬间到了另一个别人无法理解到你刚刚经历的世界。
要拍照就会遭遇各式保安大哥,要凑近看就会遭遇各种不让进--这才发现“商业”真的是面向公众是一种自由,至少是个商店只要我有钱有啥不能进的道理,但是对于机构所属地盘,真的是"对内不对外”。
要一窥究竟,还会遭遇大门禁闭,只能扒着门缝,用力朝里敲的囧样。这是今天在这神秘片区的惯常遭遇。
全程大约5个小时。中午在王府井吃饭、休息。
主要包括:
1、恢弘的明城墙遗址--静静的可以走1个多小时
2、东交民巷的老建筑--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1901年的《辛丑条约》将这里划为了”使馆区“
3、安静的正义街
![]() |
崇文门出发东交民巷闲逛路线 |
1、明城墙
位于崇文门地铁站西南角,全长1500米的明长城遗址。文革时期城墙被拆,后来北京人民为了修复,把各家各户的茅房、猪舍用的城墙砖贡献出来,到2002年修成现如今这样的遗址公园,占地14.5万平方米。非常庞大的一片,真可以说是壮美,又透着凄美和痛心。
可以找上一个大晴天,来看看碧蓝天空下的树木,残城,墙头荒草。
上午散步的人不多,墙根下有老头老太在锻炼,有溜狗的,有跑步的,有穿着附近医院病服来遛弯的。
缓步在这一片逛着,凑近看不同树种的形态,冬日没有树叶但是枝干的形态却更为有力了,可以呆呆的看很久,看每一条纹路走向,走向势态;更可以凑近看城墙上的每一块砖,好几片的地方,都裸露出城墙砖密集堆砌的内部结构。头脑中一直在想象当年北京城的边界感,高高的城墙让人有距离感,却也有安全感。
走到公园最东边的尽头就是东便门了,可以看到一块后人立的石碑,上书"北京城东南角楼"。可能步行了许久,而且看的是清淡的城墙,不像商业繁华片区那么繁华令人迷眼,就觉得自己真的在这座城的边界行走。所以看到这块碑的时候有点像孙猴子跑到天的尽头边界的兴奋感觉。
这尽头处是一处绝妙的所在。有一座白色小拱桥,只能供行人步行通过。站到那座拱桥之上,然后环顾四周。你能看到什么。西北方是城墙,还有高高的角楼。东北方向是自北京站驶出的蓝色火车在缓缓启动。远处有国贸等标志性建筑。而南面则是二环的高架立交,呼啸穿梭却无丁点人情风貌的令人讨厌的只想快快离开的高架。
站在小桥之上望去的交错感难以形容。
还有些其他有趣的残留。
比如“漕运码头”。往立交桥下看,还真有水,一条河道名曰"通惠河"。记载有云,京杭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南起余杭,北至通惠河。昔日码头帆影幢幢,商贾云集,连接了南北经济。
比如“蟠桃宫”。东便门立交桥西南路边绿地中,可以看见一块铁栏围护的三米多高的石碑,便是北京的著名道观蟠桃宫的旧址。蟠桃宫正名叫“护国太平蟠桃宫”,道教寺庙,曾是庙会昌盛之地。其庙会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虽然拜神的少见了,但庙会却仍然很热闹。一九八七年因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正位于主桥道上而全部拆除。真是痛心。
自明、清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之为“蟠桃盛会”,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至蟠桃官前沿护城河南岸茶棚、货摊林立;打把式、卖艺、变戏法、摔交者接连不断;日用杂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庙后的空旷处还有跑车、赛马等活动,人头攒动、车马喧嚣,十分热闹。赶庙的游客除一般平民百姓以外,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来此光顾。有人进庙烧香,跪拜神佛,有些妇女来此求王母娘娘保佑,平安吉顺,早生贵子。更多的人则是借此踏青时节逛庙游玩、购物散心。
想到地图上南侧曾叫"花市",yy那幅"春波泻绿,软土铺红,衣香人影"的画面。而眼前的东便门立交实在让人不生情。
比如"火车券洞"。1915年建"京师环城铁路",这个铁路从东便门,经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到达西直门车站。火车券洞一般是打通靠近角楼的城墙并拆除最后一座墩台来建的。崇文门的一个火车券洞是京师环城铁路目前唯一的遗存。
2、北京125中学
在北京站西街的北侧,建筑很漂亮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查果然也是不凡的百年名校。始建于1872年,初为慕贞书院,后称北京慕贞女中,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女中之一。与汇文、育英、贝满并称京城“四大教会名校”。培养了众多名人。
3、亚斯立堂
沿着后沟胡同一直走进去,便能看到。
始建于 1870 年,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现在又称“崇文门教堂"。
是美国卫理公会 ( 美以美会 ) 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只不过钱是中国人自己的。是美国人用中国支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
继亚斯立堂之后,卫理公会又在礼拜堂周围相继建成同仁医院、妇婴医院,汇文幼儿园、汇文小学、汇文中学、汇文大学 ( 后合并于燕京大学 ),以及慕贞女中(也就是上文的125中学)。
4、东交民巷
上周把西交民巷走完,这周便遭遇东交民巷。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
古称“江米巷”,刚刚在明城墙旧址看到的“通惠河”就是这个名称由来的背景。明朝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运粮船从江南运到京城,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
以前,东、西交民巷是相连的,不像现在被一个天安门广场相隔。明清两代这条长长的”江米巷“是“五府六部”所在地。在”东江米巷“是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这两个机构都指朝廷接待宾客的机构)的所在。当时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到了20世纪初,则成了外国人的地盘,各国使馆、银行的驻地。而现在能见到的老建筑都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可以说东交民巷是以前的使馆区,而西交民巷是以前的金融街。但这些又何尝不是国家屈辱史的印记。
1901年的《辛丑条约》将这里划为了”使馆区“,但这可不是基于双方和平外交关系而设立的使馆,台基厂三条的”法国兵营“旧址就在讲述一个”国中之国“的权力,他们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土地、士兵和碉堡。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 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
4、圣弥额尔天主堂
东交民巷甲13号,又名东交民巷天主堂、法国教堂,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的路口
在路口,小小的教堂,但是建筑无比浪漫。推门进入院子,有新人在拍婚纱照,从侧面的门进入教堂内部,居然还遭遇了一堆新人的教堂婚礼。牧师很淡定的念着结婚誓词。
这是一处充满浪漫爱情的教堂。
5、原比利时使馆
现在是紫金宾馆。
就在教堂对面,隔着围墙能看到漂亮的屋顶,门口有保安,不让你拍照和进入,称这是“对内不对外”的宾馆。不过还是可以凑近看看。
6、东交民巷小学
赵朴初的题字,沿街的楼是有些年头的小灰楼。不过再次遭遇周末小学不开门。
7、原法团兵营,先北京市总工会
位于台基厂三条
没啥可看的,纯粹去收集下保护纪念碑牌牌的了。倒是看到西面的一栋黑色房子很不错,原以为是被保护起来并被高管占用的地盘,没想到从街口的小巷子可以穿进去。这栋黑房子已经被居民占领并瓜分,围着周围一圈搭建出来的小房子,使得走道逼仄黑暗。黑色房子的外墙很整齐威严漂亮。但是内部也是被各种小老百姓占据并划成一块块豆腐块过各自的生活。想到上海的那些老洋房,基本局面都差不多。这个时候也不可能赶走人家,赶走没法安置,收不回来就只能仍由这样一栋房子慢慢有机化,被围着它生存的那么多人慢慢吞噬融化。看着为这栋房子而心疼,但是又有什么办法。
8、台基厂大街
这条街向北就通到王府井大街了。这段路上两边都在施工,而且感觉都是大工程。但也不知道在造啥。正好到那儿的时候是11点半近12点的样子。所以整条并不喧闹偶有车辆的马路上,感觉充斥着鱼贯而出的工人,不同工地的帽子是不一样颜色的,黄帽子、蓝帽子、红帽子,各种鲜艳的颜色一堆堆。他们应该是吃饭午休,但是手里还是拿着各式工具,电钻、锯子等。
看到一处在地图上标着“北京市委“的工地门口挂着倒计时牌子内部结构完成XX天、外面封装XX天⋯⋯竣工429天。好长的工程啊。这些工人要在王府井这块宝地呆那么久,每天进进出出。但是1年多以后,应该再也不回来了。这是种怎样的对这片空间地点的感情呢?
9、奥匈使馆旧址,现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走进台基厂头条,先是被一扇绿色的破木门吸引-台基厂头条11号,后又被墙内有趣的树吸引,拍着正high,居然从绿门里出来一个穿黑色长棉衣的保安,不让我再拍。我四处张望,监控摄像头在哪里?好吧,这样的地点、低调的大宅子,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呢?无比好奇的时候,还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跑腿模样的小伙子停下来,敲了敲门,然后保安就让他骑车进去。我就更好奇了,想象自己可以混成什么角色的人就可以骑车进去溜一圈,也在想象这个保安和这个小伙都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特权和这神秘院子的。
这个绿门院子边上就是原奥匈使馆了,奶黄色外墙、红色大门,很漂亮。不过一块"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着实吓人。我刚凑近想往门缝里瞅瞅,没想到这扇朱门自己开了,我还一惊,便看到一个圆脸、笑容满面的保安出来,一见他就知道自己该知趣离得远点了。
不过还是看到一个小伙子进了里面,这次是一个书生模样、20多岁的年轻人,提着一个袋子,恭恭敬敬的在门口敲门,然后保安看到他就让他进去了。不知道是否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10、意大利使馆旧址
台厂基大街1号,现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很大的门面,里面像是一个大花园,多栋建筑组成。不过离马路实在远了点,看不清细节。
11、东长安街的饭店
在工美大厦楼下的美食广场吃过午饭,沿着长安街走,一溜高端的饭店很有阵仗,北京饭店、Raffles、贵宾楼
12、欧美同学会会址
走到了南河沿大街,已经到了皇城边的大红墙下了。却被墙背后一个叫”菖蒲河公园"的热闹给吸引过去了。公园内不知何故站满了50、60多岁的老头老太,一开始以为难道是老年相亲会?但是很多老头提着袋子一个人站着,东张西望,也不挪动地方,表情呆呆的,也不像。倒是沿着墙边的那一溜热闹看着挺明白的,但是弄不太懂。这大冬天的、寒风凛冽的,这群老头老太半倚在墙边,居然在打扑克⋯⋯
而他们依靠的这墙,就是欧美同学会的旧址。欧美同学会是自1913年10月由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颜惠庆、王正廷、周诒春等人共同发起,其会员的名字常常万众瞩目,诸如:詹天佑、蔡元培、严复、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徐悲鸿、竺可桢、钱学森、李四光、冼星海等,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六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四十几位是留学人员,他们与这个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欧美同学会是影响中国的隐性力量。爱国,是贯穿了欧美同学会95年历史的精神主线。“留学报国”是他们的口号。
而南河沿大街111号的这个会所正是建会初期会员募捐集资购置的会产,近期得以扩建。很深的大院子,都成了一个停车场了,里面的房子漆的很新,没看到异样。
13、正义路-北京市政府
选择行走的路是一种因缘,这条路就是一种随性遇到的。居然很有些故事。刚刚还在为去哪里发愁选择,凭感觉乱逛才有意外。
双向单车道,两个方向中间有一个小公园,徜徉期间感觉安静惬意。
西侧的一大片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好像是公安部,不过沿街的房子有几栋特别漂亮,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而路的东侧竟然是北京市政府,红灰配色的门很低调但是精致可爱,有点民国风格,像是一所大学的门,而不是印象中其他城市政府大楼的所谓气派现代的感觉。市政府南侧是戍北司令部,那门就落了俗套。因为市政府有岗亭把手,我匆匆一瞥,没敢盯着仔细看,不过这门真很有范。
不过后来一查,北京市政府征用的就是原来日本使馆的旧址。
14、原日本正金银行旧址
现在挂牌“中融集团”,位于东交民巷和正义路的路口,很是气派的橙色大楼,古典风格,我很喜爱。紧邻日本使馆。
15、日本使馆旧址
在东交民巷上有旧址的石碑,但是这栋橙色的小楼实在没看到什么有趣之处。想是很大一片其他有趣的建筑在北侧,已经无法得见了。
16、法国邮政局旧址
现在的静园川菜。临街有5扇白色的窗子,有4展铁质的大吊灯,很有邮差的感觉。
17、中国最高人民法院
这也算是一处惊喜吧。没想到最高人民法院藏在这么一个闹中取静的所在。
法院台阶上有个洞,让一个巨树生长出来。这巨树不知道活着啥滋味。
18、破房子
还是从围墙外面看到老房子的细节,不禁拍了很多照片。后来才发现可以进入到围墙里面一探。这是一片在整修修缮的老房子,看的出来之前也是分配给老百姓做住宅,现在居民已经搬走了,脚手架也搭起来了。但是不知道这些老房子之后会归谁,之后可能就容不得我这些到处乱窜的凑近拍照了。
19、原花旗银行旧址,现北京警察博物馆。
门口四根爱奥尼柱,加上建筑顶部正中的圆形徽标,让这里倒很有一个法院的感觉。
这个博物馆的主题实在没啥兴趣,便没有进去。
20、原麦加利银行旧址(即渣打银行)
整体红砖清水砖墙,在底层壁柱、挑阳台、门窗套、挑檐等处用灰白石装饰。看着没有大的惊艳感。
麦加利银行这栋楼对面是北京市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也就是那栋白色的顶部有红五角星的建筑,一直想弄明白这栋楼是什么的原址。且这栋楼的红五角星和广场西侧的原大陆银行旧址顶部的红五角星是交相辉映的,且一栋白色一栋灰色,显得生动,巧合的设计?
走到这里东交民巷就到尽头了。缓步走下楼梯,就进入天安门广场区域了。就是一段小小的楼梯,就从一个鲜有人的安静世界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一起逛的热闹世界。我觉得自己就像从纳尼亚的那个世界钻出来了,瞬间到了另一个别人无法理解到你刚刚经历的世界。
要拍照就会遭遇各式保安大哥,要凑近看就会遭遇各种不让进--这才发现“商业”真的是面向公众是一种自由,至少是个商店只要我有钱有啥不能进的道理,但是对于机构所属地盘,真的是"对内不对外”。
要一窥究竟,还会遭遇大门禁闭,只能扒着门缝,用力朝里敲的囧样。这是今天在这神秘片区的惯常遭遇。
小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3.5 Strasbourg &欧洲公园 (2人喜欢)
- 2023.6 巴黎 (3人喜欢)
- 2023圣诞滑雪@奥地利Galtür (1人喜欢)
- 2024圣诞滑雪@St Anton (2人喜欢)
- 2024.2 马德里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