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悖论和思想者之痛
作者:王 蓉 拉 袁 越 峰
(作者系宁波大学法学院讲师)
内容摘要:“自我实现”理论在思想者身上不能适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悖论)(1)物质层面的需求和思想者自我实现需求的矛盾;(2)思想者自身的成就感和社会的价值评估之间的矛盾;(3)思想者自身对自我实现的胜任感(预期)和自身对实现结果评价上的困难和矛盾。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自我实现 思想者 价值评估标准 胜任感 成就感
The paradox of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 sorrow of the thinkers
【Abstract】 It is primarily poin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at the theory of self-actualization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thinker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for the thinkers to actualize themselves, and furthermore discusses the recondite reasons, in form of three paradox: (1)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physical hierarchy of needs and the thinkers’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2)the paradox between the thinkers’ own senses of achievement and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3)the paradox between the thinkers’ senses of competence to the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ir own evaluation for the result.
【Keywords】 self-actualization , thinker , value evaluating criterion , sense of competence , sense of achievement
“自我实现”这个词见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马斯洛把它视做人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并将它定义为自身潜力、能力的不断实现和使命的完成,定义为个人自身固有本性的更充分的认识、承认和永无止境的趋向个人内心的统一、整合或和谐,定义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它就能发展为什么,既他能够而且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马斯洛认为衡量这种需要是否实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胜任感,表现为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欲望;二是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活动并取得成功。这一理论似乎很真实地描述了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实际状态,但随着思考的深入,笔者发现正是这两种二元评价标准背后隐藏的对于思想者来说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了思想者在自我实现时无法回避的浓重的深层次的精神之痛。
按照马斯洛的定义,要谈“自我实现”是什么就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潜力、能力、使命和本性是什么,然后才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对于是否自我实现的评价。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被具体的各种各样的爱和责任所包围,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由人对于自身责任的明确并调动自身的潜力、能力去完成自身的使命以及对于是否完成责任的评价所组成。社会之爱、爱人之爱、血缘之爱、朋友之爱和自身之爱,由爱衍生出来责任,由责任(使命)的完成而体会到自我实现的认同感。这是对自我实现的普遍的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几种层面的责任和爱不可避免地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面对这种情形,普通人往往倾向于选择其一、二而事之,而思想者往往自身不愿对此做出分离式的选择,他们不愿变通,于是就体会到极端的人格分裂的苦痛,因为他们无法将自已用某种具体坐标定位,而由此产生的迷惘和困顿也就成了“思想者”这一类人的标识。当然某些思想者还是对此做出了抉择,裴多菲用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三种爱作了生硬的排列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自由”、“爱情”、“生命”,这也许是解决这种痛苦的有效率的方法。但是不见得每一个没有自由或没有爱情的思想者都会那么决绝,毕竟生活不是诗,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有着太多的牵挂和羁绊。但是他们的确经常感受到灵魂被现实和理想牵扯的剧痛。
这里有必要对文章中“思想者”作一个界定。事实上,对于思想者的定义历来有各种争论,一般很难对此做出机械的程式化的定义,也许能够清楚地定义就很难称作“思想者”了。笔者认为判断“思想者”的关键在不于其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在于其对真理本身的态度和在处理梦想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上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共同的特质--不论现实怎样,内心永远追求美梦和理想,“执着”和“永不满足”可以成为其标志,也可以将“思想者”理解为追求“Ontology”的人。因此要把“思想者”这一比较特殊甚至有些另类的群体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笔者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真理而知识的一类人,而后者仅仅是把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已,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如果一定要对“思想者”划个范围的话,“思想者”在从事人文科学类,需要思辨工作的人群中相对集中。
思想者,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永远是少数(即便是对于知识分子群体而言也是少数)!而少数就是例外!这是所有逻辑的起点。因此,在对于别人普遍适用的“自我实现论”在思想者身上会演变成悖论。笔者认为,思想者心灵深处的哀伤来源于三个层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一是物质层面的需求和其自我实现需求矛盾;其二是自身的成就感和社会的价值评估之间的矛盾;其三是自身对自我实现的“胜任感”(预期)和自身对实现结果评价上的矛盾。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有层次性的,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要求以后,才会将注意力放到更高的层次上。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适用的通则,但是思想者不同,他们是一群敏感的人,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感觉永远是新鲜和敏锐的,而对于物质上的刺激相对迟钝。所以他们在低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的欲求)尚未被满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热望,这样矛盾就不可避免了。在历史上无数的政治运动、冤狱和迫害中,牺牲最大的都是思想者,因为他们不会投机,不会见风使舵,坚持着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而这些“执着信念”往往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中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许多人的死是被迫的,而很多思想家的死是自愿的。不是指他们愿意死,而是指他们明明知道鸡蛋碰石头但还是要碰。很多思想者为了精神上的需求放弃了最低层次的最根本的需求--生存需求,这是需求的层次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而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地位、金钱、自由的思想者更是比比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先吃饱穿好以后才考虑精神情感上的事情。思想者是例外,也只有思想者才有这种“傻气”,但是笔者绝不是认为思想者就清高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对思想者又是一种误解。思想者也是人,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不亚于其他人。真正不同的是其他人在努力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时不必承担放弃高层次追求的痛苦,而思想者不论在主要地追求什么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不能追求另一种要求的痛苦。思想者比其他人容易感受,而且他们在感受快乐和痛苦时往往又存在“放大效应”,因而会倍觉痛楚。更多的思想者是在高层次和低层次两种层次的需求中作着无可奈何选择或者在像其他人一样追求低层次的满足但却默默承担着另一种痛苦--想爱却不能爱,想追求却不能追求;不能爱、不能追求的偏偏又放不下。思想者清楚是什么使他们痛苦,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规避它们,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意义上的痛苦,是内伤。思想者的这种处境主要是由这个社会的价值评估体系和分配体系所造成的。因为,诸如文学、哲学领域中和政治领域中持不同政见或认识层面与他人不同的思想者,其自我实现的结果很难得到整个社会物质分配应有的份额,尤其是在人文环境不太好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不像技术性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旦实现了自己的能力就会为这个社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说得理论化一点就是明白的现实的利益。他们也会因此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的通常是更多的比例的物质分配份额。于是他们的自我实现就和他们的低层次的物质诉求不谋而合,可以说他们在追求低层次的满足的同时就是在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物质与精神势不两立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思想者不可能集中在“知识是吃饭的工具”的技术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原因。思想者的贡献只是带来了隐性的利益或隐性的历史动力,而这些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利益的时间和功效是很难精确估计和量化的,因而往往不被认可。而且某些反主流的思想成果在思想者在世的时候一直被认为是“洪水猛兽”,这些一定(特定)社会认为的“负贡献”、“反贡献”不但不会给思想者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成了惩罚思想者的理由。有人认为真正的思想者是衣食无忧的人,唯有如此才可“不役于物”,才有真正的精神自由。才能公正地独立思考。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此番理论建立的基础就是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人们在先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之后才将主要的需求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过渡,因此他们认为不富裕的人的想法动机总是建立在卑微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考虑之上,根本上否定了思想者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洞察历史关注历史的使命感和对于弱势群体天然的同情心和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的特质。其实思想者是对自己关心最少的群体,只有这样才有他们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对立的可能性。人们用清高或不切实际来形容思想者,这只是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对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呈现出来,当然有些思想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的原因发财,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但这种机率非常低,因此为“思想者”整个群体画像的话,物质与精神割裂的痛苦乃是沉重的底色。西方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泰勒斯、苏格拉底、斯宾诺莎、马克思、尼采等等。
(作者系宁波大学法学院讲师)
内容摘要:“自我实现”理论在思想者身上不能适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悖论)(1)物质层面的需求和思想者自我实现需求的矛盾;(2)思想者自身的成就感和社会的价值评估之间的矛盾;(3)思想者自身对自我实现的胜任感(预期)和自身对实现结果评价上的困难和矛盾。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自我实现 思想者 价值评估标准 胜任感 成就感
The paradox of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 sorrow of the thinkers
【Abstract】 It is primarily poin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at the theory of self-actualization cannot be applied to the thinker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for the thinkers to actualize themselves, and furthermore discusses the recondite reasons, in form of three paradox: (1)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physical hierarchy of needs and the thinkers’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2)the paradox between the thinkers’ own senses of achievement and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3)the paradox between the thinkers’ senses of competence to the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ir own evaluation for the result.
【Keywords】 self-actualization , thinker , value evaluating criterion , sense of competence , sense of achievement
“自我实现”这个词见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马斯洛把它视做人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并将它定义为自身潜力、能力的不断实现和使命的完成,定义为个人自身固有本性的更充分的认识、承认和永无止境的趋向个人内心的统一、整合或和谐,定义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它就能发展为什么,既他能够而且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马斯洛认为衡量这种需要是否实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胜任感,表现为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欲望;二是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活动并取得成功。这一理论似乎很真实地描述了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实际状态,但随着思考的深入,笔者发现正是这两种二元评价标准背后隐藏的对于思想者来说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了思想者在自我实现时无法回避的浓重的深层次的精神之痛。
按照马斯洛的定义,要谈“自我实现”是什么就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潜力、能力、使命和本性是什么,然后才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对于是否自我实现的评价。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被具体的各种各样的爱和责任所包围,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由人对于自身责任的明确并调动自身的潜力、能力去完成自身的使命以及对于是否完成责任的评价所组成。社会之爱、爱人之爱、血缘之爱、朋友之爱和自身之爱,由爱衍生出来责任,由责任(使命)的完成而体会到自我实现的认同感。这是对自我实现的普遍的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几种层面的责任和爱不可避免地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面对这种情形,普通人往往倾向于选择其一、二而事之,而思想者往往自身不愿对此做出分离式的选择,他们不愿变通,于是就体会到极端的人格分裂的苦痛,因为他们无法将自已用某种具体坐标定位,而由此产生的迷惘和困顿也就成了“思想者”这一类人的标识。当然某些思想者还是对此做出了抉择,裴多菲用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三种爱作了生硬的排列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自由”、“爱情”、“生命”,这也许是解决这种痛苦的有效率的方法。但是不见得每一个没有自由或没有爱情的思想者都会那么决绝,毕竟生活不是诗,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有着太多的牵挂和羁绊。但是他们的确经常感受到灵魂被现实和理想牵扯的剧痛。
这里有必要对文章中“思想者”作一个界定。事实上,对于思想者的定义历来有各种争论,一般很难对此做出机械的程式化的定义,也许能够清楚地定义就很难称作“思想者”了。笔者认为判断“思想者”的关键在不于其学历和学位的高低,而在于其对真理本身的态度和在处理梦想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上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共同的特质--不论现实怎样,内心永远追求美梦和理想,“执着”和“永不满足”可以成为其标志,也可以将“思想者”理解为追求“Ontology”的人。因此要把“思想者”这一比较特殊甚至有些另类的群体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笔者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真理而知识的一类人,而后者仅仅是把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已,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如果一定要对“思想者”划个范围的话,“思想者”在从事人文科学类,需要思辨工作的人群中相对集中。
思想者,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永远是少数(即便是对于知识分子群体而言也是少数)!而少数就是例外!这是所有逻辑的起点。因此,在对于别人普遍适用的“自我实现论”在思想者身上会演变成悖论。笔者认为,思想者心灵深处的哀伤来源于三个层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一是物质层面的需求和其自我实现需求矛盾;其二是自身的成就感和社会的价值评估之间的矛盾;其三是自身对自我实现的“胜任感”(预期)和自身对实现结果评价上的矛盾。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有层次性的,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要求以后,才会将注意力放到更高的层次上。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适用的通则,但是思想者不同,他们是一群敏感的人,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感觉永远是新鲜和敏锐的,而对于物质上的刺激相对迟钝。所以他们在低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的欲求)尚未被满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热望,这样矛盾就不可避免了。在历史上无数的政治运动、冤狱和迫害中,牺牲最大的都是思想者,因为他们不会投机,不会见风使舵,坚持着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而这些“执着信念”往往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中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许多人的死是被迫的,而很多思想家的死是自愿的。不是指他们愿意死,而是指他们明明知道鸡蛋碰石头但还是要碰。很多思想者为了精神上的需求放弃了最低层次的最根本的需求--生存需求,这是需求的层次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而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地位、金钱、自由的思想者更是比比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先吃饱穿好以后才考虑精神情感上的事情。思想者是例外,也只有思想者才有这种“傻气”,但是笔者绝不是认为思想者就清高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对思想者又是一种误解。思想者也是人,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不亚于其他人。真正不同的是其他人在努力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时不必承担放弃高层次追求的痛苦,而思想者不论在主要地追求什么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不能追求另一种要求的痛苦。思想者比其他人容易感受,而且他们在感受快乐和痛苦时往往又存在“放大效应”,因而会倍觉痛楚。更多的思想者是在高层次和低层次两种层次的需求中作着无可奈何选择或者在像其他人一样追求低层次的满足但却默默承担着另一种痛苦--想爱却不能爱,想追求却不能追求;不能爱、不能追求的偏偏又放不下。思想者清楚是什么使他们痛苦,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规避它们,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意义上的痛苦,是内伤。思想者的这种处境主要是由这个社会的价值评估体系和分配体系所造成的。因为,诸如文学、哲学领域中和政治领域中持不同政见或认识层面与他人不同的思想者,其自我实现的结果很难得到整个社会物质分配应有的份额,尤其是在人文环境不太好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不像技术性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旦实现了自己的能力就会为这个社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说得理论化一点就是明白的现实的利益。他们也会因此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的通常是更多的比例的物质分配份额。于是他们的自我实现就和他们的低层次的物质诉求不谋而合,可以说他们在追求低层次的满足的同时就是在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物质与精神势不两立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思想者不可能集中在“知识是吃饭的工具”的技术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原因。思想者的贡献只是带来了隐性的利益或隐性的历史动力,而这些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利益的时间和功效是很难精确估计和量化的,因而往往不被认可。而且某些反主流的思想成果在思想者在世的时候一直被认为是“洪水猛兽”,这些一定(特定)社会认为的“负贡献”、“反贡献”不但不会给思想者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成了惩罚思想者的理由。有人认为真正的思想者是衣食无忧的人,唯有如此才可“不役于物”,才有真正的精神自由。才能公正地独立思考。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此番理论建立的基础就是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人们在先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之后才将主要的需求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过渡,因此他们认为不富裕的人的想法动机总是建立在卑微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考虑之上,根本上否定了思想者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洞察历史关注历史的使命感和对于弱势群体天然的同情心和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的特质。其实思想者是对自己关心最少的群体,只有这样才有他们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对立的可能性。人们用清高或不切实际来形容思想者,这只是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对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呈现出来,当然有些思想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的原因发财,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但这种机率非常低,因此为“思想者”整个群体画像的话,物质与精神割裂的痛苦乃是沉重的底色。西方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泰勒斯、苏格拉底、斯宾诺莎、马克思、尼采等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