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笔
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修订本)摘录
开局修史,不但当局有所标榜,有所避趋,史臣也会有所迎合,而执事者又求迎合史臣。崔浩总裁史事,首在破邓渊狱后史臣裹足局面,一切惟“务从实录”是崇,显示自己忠于太武帝的付托。而竞趋之士为了迎合崔浩,更以国史刊石立衢,“欲彰浩直笔之迹”。古来权势宠幸者于臣君相与之际,有时未达一间,酿成事端,自贻伊戚。智如崔浩,也不免忘乎所以,竟不思伴君伴虎之谚。所以高允议论崔浩国史刊石诸事,竟说出了“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的重话来。崔浩希君之旨,以实录为依归,以直笔相标榜,终于栽倒在直笔之下!他可能至死也未曾明白人主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直笔。人主的复杂心态使希旨者祸福无常,给史学造成祸害,问题不正是出在“分寸之间”吗?
……崔浩以直笔、实录获谴,本不悖于史德。但他并不理解太武帝所言“务从实录”之意,除了有惩于邓渊狱事外,还有太武帝自己的理解与需要。诚如《史通·序传》所说:“苟能隐己之短,称其所长,斯言不谬,即为实录。”这才是太武帝所要的实录。修国史如果不能有所隐又有所称,这种实录是当局者所不能容许的。“盛矜于己而厚辱于先”,那就难保不取祸了。当拓跋君主尚生活在名教以外之时,先人事迹无涉荣辱,无大违碍;而当皇权在握,礼法人伦关切利害,成为衡量准则之时,所谓实录也就另有分寸。如若不然,皇权就要裁剪史法,约束史家,以至于屡屡出现迫害杀戮史家的惨案。历代史家必须思考和寻求为学和自处的两全之道,这也是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一个值得留意的问题。
……只是自邓渊、崔浩以来百余年中史风污染,当途者既贪求国史之誉,又深畏国史之毁;既不能不标榜直笔实录,又吹毛求疵于直笔实录之中。风气积久,洗之愈难。不止是帝王干预修史,连权势之辈都想利用国史巩固家族地位,多求史官为先人作佳传。这就是《史通·直书》所说史臣也只有“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魏收的一部《魏书》,虽不远于是非,但亦难说清正,未行时已屡见纠纷,刊布后更被指责为“秽史”。宋人刘恕等在进其所校的魏收书中评此书取舍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所以历代学者屡起为魏收“辨诬”而又难辨明白。在我看来,这也是北魏史风污染的一种必然的后果。今之视古如此,后之视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开局修史,不但当局有所标榜,有所避趋,史臣也会有所迎合,而执事者又求迎合史臣。崔浩总裁史事,首在破邓渊狱后史臣裹足局面,一切惟“务从实录”是崇,显示自己忠于太武帝的付托。而竞趋之士为了迎合崔浩,更以国史刊石立衢,“欲彰浩直笔之迹”。古来权势宠幸者于臣君相与之际,有时未达一间,酿成事端,自贻伊戚。智如崔浩,也不免忘乎所以,竟不思伴君伴虎之谚。所以高允议论崔浩国史刊石诸事,竟说出了“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的重话来。崔浩希君之旨,以实录为依归,以直笔相标榜,终于栽倒在直笔之下!他可能至死也未曾明白人主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直笔。人主的复杂心态使希旨者祸福无常,给史学造成祸害,问题不正是出在“分寸之间”吗?
……崔浩以直笔、实录获谴,本不悖于史德。但他并不理解太武帝所言“务从实录”之意,除了有惩于邓渊狱事外,还有太武帝自己的理解与需要。诚如《史通·序传》所说:“苟能隐己之短,称其所长,斯言不谬,即为实录。”这才是太武帝所要的实录。修国史如果不能有所隐又有所称,这种实录是当局者所不能容许的。“盛矜于己而厚辱于先”,那就难保不取祸了。当拓跋君主尚生活在名教以外之时,先人事迹无涉荣辱,无大违碍;而当皇权在握,礼法人伦关切利害,成为衡量准则之时,所谓实录也就另有分寸。如若不然,皇权就要裁剪史法,约束史家,以至于屡屡出现迫害杀戮史家的惨案。历代史家必须思考和寻求为学和自处的两全之道,这也是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一个值得留意的问题。
……只是自邓渊、崔浩以来百余年中史风污染,当途者既贪求国史之誉,又深畏国史之毁;既不能不标榜直笔实录,又吹毛求疵于直笔实录之中。风气积久,洗之愈难。不止是帝王干预修史,连权势之辈都想利用国史巩固家族地位,多求史官为先人作佳传。这就是《史通·直书》所说史臣也只有“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魏收的一部《魏书》,虽不远于是非,但亦难说清正,未行时已屡见纠纷,刊布后更被指责为“秽史”。宋人刘恕等在进其所校的魏收书中评此书取舍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所以历代学者屡起为魏收“辨诬”而又难辨明白。在我看来,这也是北魏史风污染的一种必然的后果。今之视古如此,后之视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