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ver
那本应该是个平常的早上,温度正好,湿度略干,我坐在图书馆里无所事事地翻看着字典。阳光透过窗户,撒下斑驳的光影,带来些许温暖。那光斑,就像几个特殊的标记,如同老师讲课停下在PPT上画的圈,嵌在几行字母上,映射到我的眼球里,一个很普通的单词:deliver。
deliver最常用的解释是:传递。比如寄信,寄包裹,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在我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面,它的第二个解释是:生(小孩)。给出的例句是:she was delivered of a healthy boy。现在我已经不能精确描述当时自己初见这句话时的感受了,但震惊肯定是少不了的:仿佛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了神祗赏赐的礼物,通过母亲的身体被交于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神奇。接着再往下看,deliver竟然还有救赎的意思,给出的例句是May God deliver us from evil,愿上帝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这时,deliver在我心里不仅仅是引起震惊而已了,它,熠熠生辉,散发着神圣的光环。
那本应该是个平常的早上,温度正好,湿度略干。但因为deliver的出现,一切都变得不再平常了。因为,我感觉自己was delivered of something。
我从小就有一个绰号叫“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脑子里总时不时会蹦出一些光怪陆离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不那么奇怪的一类要数“它为什么叫XX”。而这却本是极难的问题,多数人能够知道怎样的东西有怎样的性质,能有什么作用。但是对于本质的问题却不甚了解。“就是这样的”,他们会这样说。就像一个人按下开关之后灯会亮,而你问他灯为什么会亮的时候,他只能回答自己按下了开关。
所以,对于“它为什么叫XX”的这类问题,旁人总会以“它就是叫XX”作为答案告诉我。如若再问,有些人便会气恼,指责我钻牛角尖;另一些则故作高深地,说世上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被问倒了,就反问我“你为什么叫李胜博”,仿佛这样能证明我知道的不比他多,也就能咽得下一口气来。
现在想来,也许自己喜欢发呆也是源于此吧:别人对你问的东西不敢兴趣,你对别人说的东西也不敢兴趣,那就索性自己问自己吧。虽然这在别人看来有些呆呆的,脑子里缺点东西,或是脑子里多点东西,但至少有一个好处:没人会再生气。
这两天我重新开始复习基础学科,却越看越糊涂。因为“它为什么叫XX”的问题又出来困扰我。“为什么叫指数?”“为什么叫对数?”“为什么叫函数?”“为什么叫导数?”…………突然一条联通时空的光线,把我从2012年的北京传送到了16世纪的德国,在那里,我看到一个人在纸上写了两列数字,左边是等差数列1,2,3,4,5,6,7……;右边分别逐个对应着等比数列2,4,8,16,32,64,128……。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出现让他周围的场发生了变化,他冥冥中似乎受到了某种启示:发现右边和左边的数列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如果要计算右边数字的乘积,只需将其对应的左边的数字相加,然后再将所得之和指向右边对应的那个数字,即是乘积的结果。
“哦~原来是这么发现的”,我若有所思地从16世纪的德国往2012的北京走,途中偶遇一中国古代先贤。聊及此事,他激动得连拍大腿“妙哉!妙哉!如此指代,对应之数,不妨以指数,对数称之”
Delivered!
合上字典,我如梦初醒。对着那几个文字会心一笑,而他们似乎也在对着我笑,确切地说这笑不是文字本身的,而是先贤在创造他它们之后留下的那份慰藉。这笑一直都存在,只是鲜有人发现,就这样默默地随着人们的生活流传下来,直到被一些人所识别。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科幻小说,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人们发现DNA上有很多部分是没有作用的,但是却是确实存在的。后来,人们发现,原来这是外星人以人类的身体为载体,在人类基因里留下的传给自己后代的信息。
现在看来,那篇科幻却一点都不“科幻”,甚至有些老套。因为万物在被创造伊始,就早已被造物者添上了那一份自己的魂影。这魂影游历在书本的文字上,飘荡在交谈的语言中,藏匿在人们的生活里。一直等待着解读者辨识出其中暗藏的智慧与喜悦。
他们未曾远离,只是我们从未注意
this is what I’m delivered of
deliver最常用的解释是:传递。比如寄信,寄包裹,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在我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面,它的第二个解释是:生(小孩)。给出的例句是:she was delivered of a healthy boy。现在我已经不能精确描述当时自己初见这句话时的感受了,但震惊肯定是少不了的:仿佛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了神祗赏赐的礼物,通过母亲的身体被交于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神奇。接着再往下看,deliver竟然还有救赎的意思,给出的例句是May God deliver us from evil,愿上帝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这时,deliver在我心里不仅仅是引起震惊而已了,它,熠熠生辉,散发着神圣的光环。
那本应该是个平常的早上,温度正好,湿度略干。但因为deliver的出现,一切都变得不再平常了。因为,我感觉自己was delivered of something。
我从小就有一个绰号叫“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脑子里总时不时会蹦出一些光怪陆离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不那么奇怪的一类要数“它为什么叫XX”。而这却本是极难的问题,多数人能够知道怎样的东西有怎样的性质,能有什么作用。但是对于本质的问题却不甚了解。“就是这样的”,他们会这样说。就像一个人按下开关之后灯会亮,而你问他灯为什么会亮的时候,他只能回答自己按下了开关。
所以,对于“它为什么叫XX”的这类问题,旁人总会以“它就是叫XX”作为答案告诉我。如若再问,有些人便会气恼,指责我钻牛角尖;另一些则故作高深地,说世上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被问倒了,就反问我“你为什么叫李胜博”,仿佛这样能证明我知道的不比他多,也就能咽得下一口气来。
现在想来,也许自己喜欢发呆也是源于此吧:别人对你问的东西不敢兴趣,你对别人说的东西也不敢兴趣,那就索性自己问自己吧。虽然这在别人看来有些呆呆的,脑子里缺点东西,或是脑子里多点东西,但至少有一个好处:没人会再生气。
这两天我重新开始复习基础学科,却越看越糊涂。因为“它为什么叫XX”的问题又出来困扰我。“为什么叫指数?”“为什么叫对数?”“为什么叫函数?”“为什么叫导数?”…………突然一条联通时空的光线,把我从2012年的北京传送到了16世纪的德国,在那里,我看到一个人在纸上写了两列数字,左边是等差数列1,2,3,4,5,6,7……;右边分别逐个对应着等比数列2,4,8,16,32,64,128……。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出现让他周围的场发生了变化,他冥冥中似乎受到了某种启示:发现右边和左边的数列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如果要计算右边数字的乘积,只需将其对应的左边的数字相加,然后再将所得之和指向右边对应的那个数字,即是乘积的结果。
“哦~原来是这么发现的”,我若有所思地从16世纪的德国往2012的北京走,途中偶遇一中国古代先贤。聊及此事,他激动得连拍大腿“妙哉!妙哉!如此指代,对应之数,不妨以指数,对数称之”
Delivered!
合上字典,我如梦初醒。对着那几个文字会心一笑,而他们似乎也在对着我笑,确切地说这笑不是文字本身的,而是先贤在创造他它们之后留下的那份慰藉。这笑一直都存在,只是鲜有人发现,就这样默默地随着人们的生活流传下来,直到被一些人所识别。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科幻小说,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人们发现DNA上有很多部分是没有作用的,但是却是确实存在的。后来,人们发现,原来这是外星人以人类的身体为载体,在人类基因里留下的传给自己后代的信息。
现在看来,那篇科幻却一点都不“科幻”,甚至有些老套。因为万物在被创造伊始,就早已被造物者添上了那一份自己的魂影。这魂影游历在书本的文字上,飘荡在交谈的语言中,藏匿在人们的生活里。一直等待着解读者辨识出其中暗藏的智慧与喜悦。
他们未曾远离,只是我们从未注意
this is what I’m delivered of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