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感
终于看完了95集的新三国,对三国故事总算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小时候只看过西游和水浒,所以四大名著里面最爱西游,喜欢看悟空打妖怪,对三国和红楼,都只是略有所闻,对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也只是略知皮毛。如今,终于看完了三国,只觉得意犹未尽、惊心动魄耳。下面就来谈谈自己对一些三国人物的看法吧。
首先,还是先从我最爱的东吴说起吧,自古江东人杰地灵多才俊,先有周郎孙策,孙权鲁肃,后有吕蒙陆逊,哥哥就是青年才俊,智谋无双,大智大贤之辈,有他们才会有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否则东吴政权早已倾覆沦丧。一说起我的最爱,周郎周公瑾,我便想起东坡的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听到琴声,进而识得江东美女小乔,才子佳人之配,引得后人千古传诵,尔后赤壁之战,巧施妙计,仅用五万水师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使其遭遇前所有为的惨败,从此忌惮江东子弟,此可谓千古一战也,灼灼永垂青史。吴王孙策早亡,孙权年幼,在军中毫无威信,军中之人只听得大都督周瑜号令,如果周瑜想拥兵自立,取孙氏而代之也未尝不可,然而他却亲率程普黄盖甘宁等大将到孙策灵前宣誓,誓死效忠孙氏政权,其衷心可昭日月啊。奈何天妒英才,周郎仅三十余岁便亡故,令后人唏嘘不已啊。至于孔明的祭文,我觉得真乃惺惺相惜之语,人道世上知音难觅,周郎死,孔明深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才有英雄相惜之意,读来令人哀恸不已:“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也不禁泪流满面。
鲁肃,此生力保孙刘联盟,其才识胆略不下于公瑾,深受孙权器重,最经典的是他屡次入荆州向孔明,刘备讨还荆州,言辞不卑不亢,举止有礼有节,弄得刘备等无言以对,自知荆州得来不义,行为不义,又谈何立场呢,也只不过是屡屡推脱,使缓兵之计罢了。鲁肃与周瑜的相惜之情,也令人佩服不已,既感鲁肃心胸宽广,仁义无双,又觉周郎忠君爱国,恩怨分明。
吕蒙其实也是一个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将才,他的死虽然跟他抗命追杀关羽,招来刘备复仇大祸,破坏孙刘联盟有关,又何尝不是他功高盖主引来孙权忌惮之故呢,而后者是更为主要的原因吧。因为刘备复仇尚且可以用他抵挡,刘备不一定能够灭掉东吴,而他却直接威胁到了吴主的威信,孙权更加忌惮的是后者。所以吕蒙之死是必然的,也是他那直率自傲的性格害了他。
东吴多俊杰,却都不长命,周瑜、鲁肃、吕蒙都是英年早逝,幸亏东吴还有个陆逊,要不然,东吴也许就会死在刘备的70万伐吴大军之下了。夷陵一战,自是刘备愚蠢,搞自杀行为,但又何尝不是陆逊一步步将刘备引到这条路上的呢?诚如孔明所言,陆逊之才,不下于公瑾,有他在,可保东吴20年无虞,时间也证明了他的判断。可惜,三国里对他的着墨并不是很多,夷陵之战后,就鲜有他的消息了,只知道后来他又击退过魏国大将曹真和曹丕的伐吴大军。
孙权这人,极善用人,而且知人善任,也不愧当年曹操说他“生子当如孙仲谋”,九岁只身前往敌营要回父亲尸骨,十八岁执掌江东,其雄才大略,智谋韬略,不在刘备曹操之下,虽在位期间,有偏安一隅之嫌,但是三国之中,受战祸最少的,也怕只有东吴了吧。江东是个富饶之地,只要民丰国富,又何苦南征北讨,搞得民不聊生呢,如果我生在汉末,定永居东吴。
首先,还是先从我最爱的东吴说起吧,自古江东人杰地灵多才俊,先有周郎孙策,孙权鲁肃,后有吕蒙陆逊,哥哥就是青年才俊,智谋无双,大智大贤之辈,有他们才会有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否则东吴政权早已倾覆沦丧。一说起我的最爱,周郎周公瑾,我便想起东坡的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听到琴声,进而识得江东美女小乔,才子佳人之配,引得后人千古传诵,尔后赤壁之战,巧施妙计,仅用五万水师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使其遭遇前所有为的惨败,从此忌惮江东子弟,此可谓千古一战也,灼灼永垂青史。吴王孙策早亡,孙权年幼,在军中毫无威信,军中之人只听得大都督周瑜号令,如果周瑜想拥兵自立,取孙氏而代之也未尝不可,然而他却亲率程普黄盖甘宁等大将到孙策灵前宣誓,誓死效忠孙氏政权,其衷心可昭日月啊。奈何天妒英才,周郎仅三十余岁便亡故,令后人唏嘘不已啊。至于孔明的祭文,我觉得真乃惺惺相惜之语,人道世上知音难觅,周郎死,孔明深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才有英雄相惜之意,读来令人哀恸不已:“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也不禁泪流满面。
鲁肃,此生力保孙刘联盟,其才识胆略不下于公瑾,深受孙权器重,最经典的是他屡次入荆州向孔明,刘备讨还荆州,言辞不卑不亢,举止有礼有节,弄得刘备等无言以对,自知荆州得来不义,行为不义,又谈何立场呢,也只不过是屡屡推脱,使缓兵之计罢了。鲁肃与周瑜的相惜之情,也令人佩服不已,既感鲁肃心胸宽广,仁义无双,又觉周郎忠君爱国,恩怨分明。
吕蒙其实也是一个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将才,他的死虽然跟他抗命追杀关羽,招来刘备复仇大祸,破坏孙刘联盟有关,又何尝不是他功高盖主引来孙权忌惮之故呢,而后者是更为主要的原因吧。因为刘备复仇尚且可以用他抵挡,刘备不一定能够灭掉东吴,而他却直接威胁到了吴主的威信,孙权更加忌惮的是后者。所以吕蒙之死是必然的,也是他那直率自傲的性格害了他。
东吴多俊杰,却都不长命,周瑜、鲁肃、吕蒙都是英年早逝,幸亏东吴还有个陆逊,要不然,东吴也许就会死在刘备的70万伐吴大军之下了。夷陵一战,自是刘备愚蠢,搞自杀行为,但又何尝不是陆逊一步步将刘备引到这条路上的呢?诚如孔明所言,陆逊之才,不下于公瑾,有他在,可保东吴20年无虞,时间也证明了他的判断。可惜,三国里对他的着墨并不是很多,夷陵之战后,就鲜有他的消息了,只知道后来他又击退过魏国大将曹真和曹丕的伐吴大军。
孙权这人,极善用人,而且知人善任,也不愧当年曹操说他“生子当如孙仲谋”,九岁只身前往敌营要回父亲尸骨,十八岁执掌江东,其雄才大略,智谋韬略,不在刘备曹操之下,虽在位期间,有偏安一隅之嫌,但是三国之中,受战祸最少的,也怕只有东吴了吧。江东是个富饶之地,只要民丰国富,又何苦南征北讨,搞得民不聊生呢,如果我生在汉末,定永居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