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迹里的尴尬与困惑——关于徐浩峰《倭寇的踪迹》
踪迹里的尴尬与困惑
——关于徐浩峰《倭寇的踪迹》
一
2011年9月,某日,我在陕西面馆吃biang biang面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徐老师的电影——《倭寇的踪迹》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了。
我也很兴奋,一回去就上网看消息,徐浩峰《倭寇的踪迹》,威尼斯地平线单元。这是给新导演设的,展览性质。
我不禁一阵小感慨。
2007年9月,他在博文《电影——隐藏的艺术》里说到:
啊,我现在已经三十四了,转眼三十五了,已经过了为获得一个导演的机会而屈就的年龄了——那是本应我二十岁完成的事,可惜我没有完成。所以……但三十多岁的人,需要一点品质,做事的权利和做事的品质。
有所不为而后为。
《倭寇的踪迹》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
2011年上半年刚听完他的课,导演基础和视听语言。读完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数部短篇。还看了他的博文。
到观看电影版的《倭》,中间已经是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柏林电影节过去,直到今天奥斯卡电影节过去。
金马奖是威尼斯电影节的粉丝,所以也有提到《倭》,但明显是拍马性质,甚至有点莫名尴尬。
他的文字有洁癖,节奏相当控制,韵味醇香十足。他还有贵族情结。他的电影呢?
我一直在犹疑地等待它的上映。
徐老师的视听语言课,偏爱拉西部片和武侠片,印象深刻的是五社英雄的《御用金》,因为我看《倭》时,又想起了这部片子。
而导演基础课,拉片为辅,聊天为主。不知为什么,他上这课时最在意教室的门有没有关上(电影学院上课风气不好,姗姗来迟的人很多,还不喜欢关门),总是不断叮嘱进来的人:“把门关上,旁边教室在上课(其实旁边教室有时没人上课)。”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关门教弟子?不得而知。
他说:导演风格是一种知识体系,自成风格,必须自有体系(这与姜文说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系统意思一样)。而体系,是种内心需要。
他的内心需要是什么呢?他介绍同学们看《大日经疏演奥钞》、《椤严经疏解蒙钞》、《胎藏大法对授记》。我问:为什么介绍这些小青年基本不会去看的书?他答:有需要,就会去看。
他一直强调艺术的含蓄,强调说话留三分,强调留白的档次。
他说导演的修养是:知之要少拍,不知就别拍。
作为一个老师,他说得不算多,且还算精华。
那作为一个导演呢?
二
看《倭》,又是与吃有关。
2012年2月24日,朋友请吃晚饭。吃完饭边聊天边刷电脑,无意间看见,《倭》院线上映,就在这一天。
这天晚上,凛冽寒风,我跑去UME安贞店买票,发现没有《倭》。
悻悻回家,再上网查,只有几家影院排了《倭》的档期。宣传词是黑色幽默和硬派武侠。
第二天本打算去看电影,却发现一件关于文学的不幸消息:文学博客网23号便贴出公告,该网站要永久性关闭。我2006年在文学博客网注的册,当初只喜欢带文学二字的东西,至今共写了233篇文章,还结识了几位文友——虽然友得不深——但闻此消息,我深为沮丧。似乎某一段过去,向我关上了门。
只好把一些没存档的文章拷下来,一直干到晚上7点多。
胃痛。因为吃了香蕉,太寒。想吃柳州螺蛳粉。坐车去美术馆吃最近的螺蛳粉。
关门了。
穿过隆福寺街,看见长虹影院,进去,没有《倭》。想起工人文化宫有,问两大姐,不知工人文化宫在哪。问一帅哥,他反问:你是说东宫影院吗?我犹豫着点点头。他说:外边,往东一点儿就是。
唉,请问东是哪边?
东宫影院,《倭》当晚最后一场,8:10开始。有《东宫•西宫》和《气喘吁吁》的话,可能更适合我看。
我不明白为什么安排在几百人的大厅放映。当晚共9人。坐我后面,两学生。我前面,一对夫妇,一个小孩坐在影院最右边的空调旁,因为冷。还有三人不知道坐在哪里。
我的胃更痛了。
放映过程中,前面的男人一直不停地大声说话,怎么回事、在干什么、看不懂之类,而电影完毕后,他又说,拍得真牛。
后面两个男生默默无语,中间笑了一次,完后说,这才是真实的武侠。他们也许看过徐的《逝去的武林》一书。
而我,一直很困惑,想笑,觉得干巴巴,想思考,觉得沉不下去。
走出电影院,我突然感觉到一阵如影如响的孤寂。我不知道此刻世界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又是否需要真实……真实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有多少人追求艺术是为了功名,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艺术……这两者说到底又有什么区别……生活和艺术都是如此痛苦……我是否又被虚无感击中了,为什么……
宣传上说的“要怪就怪文化吧”的黑色幽默,恰恰是我觉得最生硬的一句,如鲠在喉。
我到永和大王点了一碗面条,最后只吃了一个煎蛋。
小说和电影截然不同,我早该知道。
看了电影,我才发现,徐浩峰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一个小说家。
首先,人物的动机改变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小说里,戚继光死了,朝廷没表示,对其功绩不提一字。伤其同类,归隐的俞大猷不服,派一刀客去大闹南京城,最后求乱得乱,求死得死,求仁得仁。这里倭寇的踪迹,是另一段历史的痕迹,自由书写。
小说故事像悟空,封我一个弼马温,不服,大闹天宫。淋漓尽致的故事。但可能也有人觉得是一个鼓励造反的故事。
于是,电影里,动机更实在。刀客到霜叶城(让我想到长沙),只是想自立门派,把戚家军的刀法传入江湖之中——在朝抹杀的,寄希望流传在野,却还是要得到认可。最后,倭寇的踪迹成了一场闹剧,还委曲求全,花好月圆。
那座天下第一高手归隐的山,怎么看都是矮了一截。
其次,叙述角度变了,然后,一切都莫名了。
徐浩峰的小说确实是黑色幽默,以至于我看完电影后,不得不又看了一遍他的《1987年的武侠》和《国术馆》,以平息心中的惆怅。
由于小说可以一直从头“我”到尾,所以它那看似客观实则纯属主观的精神气质便可一以贯之,并呈浩然之气,正像作者借别人之口自夸一样,有一种“此人挡不住”的气势。
但到电影这种气势就分散了,而且没有“各个击破”,而是“一鼓没有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裘冬月是代表性的牺牲品,在他身上,有三个视角。一开始,是导演视角,对裘冬月的自许甚高有善意的讽刺,让人觉得他虚伪可笑,又有点可爱。到这个归隐的第一高手下山被如响棍打伤,直接威风扫地,就成了可怜老头。这时,插入了主观视角,他一番内心独白(是什么不记得了,倒是他师弟的内心独白记得,说明他突然的内心独白并不独特),搞得人不知该如何理解他,到最后又变成师弟对他的视角,一番比武,他成了一个德艺双馨的前辈。从解构到结构,从虚伪可笑到德艺双馨,这气势真没接上,莫名。
最后,关于真实的武打和艺术的武打
徐老师一直崇尚意境,崇尚东方文化。他曾说,根据他这些年的研究,发现西方文化很坏,只讲法,而东方文化人性,有人情味儿。人情味儿就是好坏都在其中,彼此能相容。
我想大家都知道,真实的武打肯定不会是两人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地对上几百招还未分胜负。
而且,通过《卧虎藏龙》可能更多人知道了,这是一种舞蹈式的打法,袁和平也红了。
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京剧里,旦角要男人来演。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但我要的那个答案是:这是一种写意的审美,纯东方式的,符号化的,与写实相对。
真实的高手过招,可能确实是一招致命。两人屏气凝神斡旋半天,然后一人伺机一棒子将另一个人打死。
在小说里,意境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是读者对着文字想象,各人有各人的意境。
而在电影里,导演直接将画面呈上,能否体会得到,靠个人的修养。
将写实的武打呈上,这是徐导的勇气。
他曾在课堂上说,不要对艺术太功利,也不要对其功能寄予太多。
我只能说,《倭》在其武打设计上,是一部艺术的武侠片。其看似写实的武打场面,却需要观众更多的写意审美去完成欣赏。慢,礼,尊师重道,这些都是文化里的东西。
而我疑惑的是,徐导对这真实武打的考究与表现,是不是没掌握好举重若轻的艺术感呢?
但不管怎样,他开始启动自己的系统了,这是好的。
更值得表扬的是,电影《倭》,对女人表现出了一种初恋般的清新情怀,这点胜过小说的浑浊。
三
徐导在最新的博文里写道:学电影,会有种普遍的焦虑,学得越多,越害怕学到的只是知识。知识再多,遇上实拍,便像一块压缩饼干一样,一咬即碎。只有知识,便有创作的恐慌。但没事,创作是一种分寸感和思维力。这两样东西有一天突然就到来了,快如闪电。
来如闪电的东西,去也会如闪电。写过几部长篇小说后,他承认,小说是最耗才华的东西。
电影当然也是。
从他的小说到他的电影,当然也能学到很多。
但还是希望,以后他不要再改编自己的小说了。既然是重新创作,何不再写一个呢?
希望只是希望,或许他写小说是不得已,那是暂囚的剧本。他自诩是一个导演。
他曾说,小说早就没人看了。我很伤心。但不信。
他下一部电影是《箭客柳白猿》,还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
据宣传,他还是自己担任武指。文武不分家才有武侠片的魂,这是他的理念。
大陆硬派武侠,可以为继了吧。
《大日坛城》之后,我期待他的下一部小说。
他还会写小说吗?
有内心需要,就会。
陈四百
2012年2月27日,安定门
——关于徐浩峰《倭寇的踪迹》
![]() |
一
2011年9月,某日,我在陕西面馆吃biang biang面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徐老师的电影——《倭寇的踪迹》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了。
我也很兴奋,一回去就上网看消息,徐浩峰《倭寇的踪迹》,威尼斯地平线单元。这是给新导演设的,展览性质。
我不禁一阵小感慨。
2007年9月,他在博文《电影——隐藏的艺术》里说到:
啊,我现在已经三十四了,转眼三十五了,已经过了为获得一个导演的机会而屈就的年龄了——那是本应我二十岁完成的事,可惜我没有完成。所以……但三十多岁的人,需要一点品质,做事的权利和做事的品质。
有所不为而后为。
《倭寇的踪迹》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
2011年上半年刚听完他的课,导演基础和视听语言。读完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数部短篇。还看了他的博文。
到观看电影版的《倭》,中间已经是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柏林电影节过去,直到今天奥斯卡电影节过去。
金马奖是威尼斯电影节的粉丝,所以也有提到《倭》,但明显是拍马性质,甚至有点莫名尴尬。
他的文字有洁癖,节奏相当控制,韵味醇香十足。他还有贵族情结。他的电影呢?
我一直在犹疑地等待它的上映。
徐老师的视听语言课,偏爱拉西部片和武侠片,印象深刻的是五社英雄的《御用金》,因为我看《倭》时,又想起了这部片子。
而导演基础课,拉片为辅,聊天为主。不知为什么,他上这课时最在意教室的门有没有关上(电影学院上课风气不好,姗姗来迟的人很多,还不喜欢关门),总是不断叮嘱进来的人:“把门关上,旁边教室在上课(其实旁边教室有时没人上课)。”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关门教弟子?不得而知。
他说:导演风格是一种知识体系,自成风格,必须自有体系(这与姜文说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系统意思一样)。而体系,是种内心需要。
他的内心需要是什么呢?他介绍同学们看《大日经疏演奥钞》、《椤严经疏解蒙钞》、《胎藏大法对授记》。我问:为什么介绍这些小青年基本不会去看的书?他答:有需要,就会去看。
他一直强调艺术的含蓄,强调说话留三分,强调留白的档次。
他说导演的修养是:知之要少拍,不知就别拍。
作为一个老师,他说得不算多,且还算精华。
那作为一个导演呢?
二
看《倭》,又是与吃有关。
2012年2月24日,朋友请吃晚饭。吃完饭边聊天边刷电脑,无意间看见,《倭》院线上映,就在这一天。
这天晚上,凛冽寒风,我跑去UME安贞店买票,发现没有《倭》。
悻悻回家,再上网查,只有几家影院排了《倭》的档期。宣传词是黑色幽默和硬派武侠。
第二天本打算去看电影,却发现一件关于文学的不幸消息:文学博客网23号便贴出公告,该网站要永久性关闭。我2006年在文学博客网注的册,当初只喜欢带文学二字的东西,至今共写了233篇文章,还结识了几位文友——虽然友得不深——但闻此消息,我深为沮丧。似乎某一段过去,向我关上了门。
只好把一些没存档的文章拷下来,一直干到晚上7点多。
胃痛。因为吃了香蕉,太寒。想吃柳州螺蛳粉。坐车去美术馆吃最近的螺蛳粉。
关门了。
穿过隆福寺街,看见长虹影院,进去,没有《倭》。想起工人文化宫有,问两大姐,不知工人文化宫在哪。问一帅哥,他反问:你是说东宫影院吗?我犹豫着点点头。他说:外边,往东一点儿就是。
唉,请问东是哪边?
东宫影院,《倭》当晚最后一场,8:10开始。有《东宫•西宫》和《气喘吁吁》的话,可能更适合我看。
我不明白为什么安排在几百人的大厅放映。当晚共9人。坐我后面,两学生。我前面,一对夫妇,一个小孩坐在影院最右边的空调旁,因为冷。还有三人不知道坐在哪里。
我的胃更痛了。
放映过程中,前面的男人一直不停地大声说话,怎么回事、在干什么、看不懂之类,而电影完毕后,他又说,拍得真牛。
后面两个男生默默无语,中间笑了一次,完后说,这才是真实的武侠。他们也许看过徐的《逝去的武林》一书。
而我,一直很困惑,想笑,觉得干巴巴,想思考,觉得沉不下去。
走出电影院,我突然感觉到一阵如影如响的孤寂。我不知道此刻世界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又是否需要真实……真实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有多少人追求艺术是为了功名,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艺术……这两者说到底又有什么区别……生活和艺术都是如此痛苦……我是否又被虚无感击中了,为什么……
宣传上说的“要怪就怪文化吧”的黑色幽默,恰恰是我觉得最生硬的一句,如鲠在喉。
我到永和大王点了一碗面条,最后只吃了一个煎蛋。
小说和电影截然不同,我早该知道。
看了电影,我才发现,徐浩峰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一个小说家。
首先,人物的动机改变了,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小说里,戚继光死了,朝廷没表示,对其功绩不提一字。伤其同类,归隐的俞大猷不服,派一刀客去大闹南京城,最后求乱得乱,求死得死,求仁得仁。这里倭寇的踪迹,是另一段历史的痕迹,自由书写。
小说故事像悟空,封我一个弼马温,不服,大闹天宫。淋漓尽致的故事。但可能也有人觉得是一个鼓励造反的故事。
于是,电影里,动机更实在。刀客到霜叶城(让我想到长沙),只是想自立门派,把戚家军的刀法传入江湖之中——在朝抹杀的,寄希望流传在野,却还是要得到认可。最后,倭寇的踪迹成了一场闹剧,还委曲求全,花好月圆。
那座天下第一高手归隐的山,怎么看都是矮了一截。
其次,叙述角度变了,然后,一切都莫名了。
徐浩峰的小说确实是黑色幽默,以至于我看完电影后,不得不又看了一遍他的《1987年的武侠》和《国术馆》,以平息心中的惆怅。
由于小说可以一直从头“我”到尾,所以它那看似客观实则纯属主观的精神气质便可一以贯之,并呈浩然之气,正像作者借别人之口自夸一样,有一种“此人挡不住”的气势。
但到电影这种气势就分散了,而且没有“各个击破”,而是“一鼓没有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裘冬月是代表性的牺牲品,在他身上,有三个视角。一开始,是导演视角,对裘冬月的自许甚高有善意的讽刺,让人觉得他虚伪可笑,又有点可爱。到这个归隐的第一高手下山被如响棍打伤,直接威风扫地,就成了可怜老头。这时,插入了主观视角,他一番内心独白(是什么不记得了,倒是他师弟的内心独白记得,说明他突然的内心独白并不独特),搞得人不知该如何理解他,到最后又变成师弟对他的视角,一番比武,他成了一个德艺双馨的前辈。从解构到结构,从虚伪可笑到德艺双馨,这气势真没接上,莫名。
最后,关于真实的武打和艺术的武打
徐老师一直崇尚意境,崇尚东方文化。他曾说,根据他这些年的研究,发现西方文化很坏,只讲法,而东方文化人性,有人情味儿。人情味儿就是好坏都在其中,彼此能相容。
我想大家都知道,真实的武打肯定不会是两人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地对上几百招还未分胜负。
而且,通过《卧虎藏龙》可能更多人知道了,这是一种舞蹈式的打法,袁和平也红了。
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京剧里,旦角要男人来演。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但我要的那个答案是:这是一种写意的审美,纯东方式的,符号化的,与写实相对。
真实的高手过招,可能确实是一招致命。两人屏气凝神斡旋半天,然后一人伺机一棒子将另一个人打死。
在小说里,意境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是读者对着文字想象,各人有各人的意境。
而在电影里,导演直接将画面呈上,能否体会得到,靠个人的修养。
将写实的武打呈上,这是徐导的勇气。
他曾在课堂上说,不要对艺术太功利,也不要对其功能寄予太多。
我只能说,《倭》在其武打设计上,是一部艺术的武侠片。其看似写实的武打场面,却需要观众更多的写意审美去完成欣赏。慢,礼,尊师重道,这些都是文化里的东西。
而我疑惑的是,徐导对这真实武打的考究与表现,是不是没掌握好举重若轻的艺术感呢?
但不管怎样,他开始启动自己的系统了,这是好的。
更值得表扬的是,电影《倭》,对女人表现出了一种初恋般的清新情怀,这点胜过小说的浑浊。
三
徐导在最新的博文里写道:学电影,会有种普遍的焦虑,学得越多,越害怕学到的只是知识。知识再多,遇上实拍,便像一块压缩饼干一样,一咬即碎。只有知识,便有创作的恐慌。但没事,创作是一种分寸感和思维力。这两样东西有一天突然就到来了,快如闪电。
来如闪电的东西,去也会如闪电。写过几部长篇小说后,他承认,小说是最耗才华的东西。
电影当然也是。
从他的小说到他的电影,当然也能学到很多。
但还是希望,以后他不要再改编自己的小说了。既然是重新创作,何不再写一个呢?
希望只是希望,或许他写小说是不得已,那是暂囚的剧本。他自诩是一个导演。
他曾说,小说早就没人看了。我很伤心。但不信。
他下一部电影是《箭客柳白猿》,还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
据宣传,他还是自己担任武指。文武不分家才有武侠片的魂,这是他的理念。
大陆硬派武侠,可以为继了吧。
《大日坛城》之后,我期待他的下一部小说。
他还会写小说吗?
有内心需要,就会。
陈四百
2012年2月27日,安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