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女性主義社會工作?
摘自:進步社會工作網絡之讀書組。
起初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只活躍於志願部門和社區行動領域,現在已延伸到法定和商業部門 (Domineli and McLeod,1989),尤其心理諮詢一類的領域。
無論女性主義或女性主義社會工作,都不是鐵板一塊似的團結在單一「真理」之下。相反的,這個領域存在著五花八門的觀點,包括自由主義派、激進派、社會主義派、反種族歧視派、後現代主義派等。
我給女性主義社會工作下的定義是,它是一種社會工作實務形式,以性別不平等及消除性別不平等為婦女工作的起點,無論工作對象是個人、團體或組織成員,並致力於促進女性自己界定的女性福祉。
工作員與案主的關係
透過女性主義實務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協助關係去培養女性自尊,可以鼓勵女性自己當家作主,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評估自己的處境,尋找替代方案,構思行動計劃,然後付諸實行。評估流程可能涉及用女性主義觀點重新界定問題。這使得問題跳脫私人領域,進入公共範疇,從純屬婦女本人責任的個人問題,變成其他許多女性個個經歷到的社會問題。
重新界定問題是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干預的重要步驟。它可以減輕「案主」的孤立感和罪惡感,因為它讓這位婦女明白,她本人的無力感乃是她的社會角色、地位和身份造成的。
進步工作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建立更平等的關係,藉此幫助「案主」釋放自己作主、自我肯定,以及學習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她們如何一起工作的程序(process),變得和達成雙方一致同意的目標一樣重要。為了履行不剝奪女性權力的諾言,女性主義實務工作者必須留意該程序如何形塑彼此之間專業關係的品質。履行諾言的手段之一是,與「案主」分享自己的專長,以縮小從該專長產生的權力落差,而不是刻意阻撓資訊與知識的交流,以維持專業優越感。改變社工員與「案主」關係的性質,質疑專業人士應冷淡中立的傳統想法,是女性主義促成的工作環境的特徵。
藉著挑戰由專家告訴「案主」該做什麼的傳統專業典範,女性主義社工員打破專業人士是中立、事不關己的旁觀著的概念。
女性主義社工員本身拒絶不公義的經驗,幫助她增長智慧,從而促進雙方的成長與見識。
它也可以透過宣傳活動和網絡去對付摧殘個人能力,使人不能實現全部潛能的社會議題,例如貧窮、暴力、性侵害。在一起工作的過程中,女性「案主」開始把自己放在社會脈絡裡來看,也開始明白結構性不平等對於她的人生選擇所造成的衝擊。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者關懷人的生活品質,而且願意插手干預,以增進社會中最弱勢團體的福祉,這使得女性主義社會工作成為一種政治的社會工作,而且是一種採道德立場,反對不公義和壓迫的社會工作,包括女性本身犯下的不公義和壓迫。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同時涉及私人領域和社會領域,既注重人的整體性,也檢驗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連關係。
女性主義者已鼓勵男性檢討性別壓迫,不僅在他們與女性的關係中,也在他們與其他男性的關係中。這導致社會工作科目開辦課程,也促使男性社工員和觀護員著手處理家庭暴力和性侵害問題。男性由於接受這個橫跨許多領域的挑戰,也組成男性團體討論某些類型的男性行為,譬如家庭暴力。從Bowl(1985)苦口婆心地勸告社會工作界的男性把女性主義當一回事至今,已有相當可觀的進步。
一個性別上的兩難題
性別化工作關係
男性雖然只佔少數,卻盤據這一行頂端大部份位置,高階管理職位也絶大多數落入他們手中。
大部份基層員工卻是女性。因此,男性透過他們在政策和資源分配方面所做的決定,限定女性執行工作的範圍。這個情形對社會工作來講並不是新鮮事;這一行自創始以來,一直聽命於男性和國家(男性控制較高的決策級) (Walton,1975)。此外,女性鮮少參與跨國公司整頓及私有化國民經濟的決策。
男性在這一行的職業生涯結構和女性不同。在社會服務界,男性即使從住宿照顧部門 (residential sector) 做起,通常很快就爬到更體面的兒童照顧職位,然後晉升管理階層 (Howe,1986)。女性如果一入行就做住暫照顧工作,多半一直留在那裡,頂多爬到院合主管的位置。
學界的情形如出一轍。雖然社會工作科系的女教師可能比其他科系多,但主要因為該系在大學裡的地位不斷遭到質疑,被貶為「女人的工作」,所以高階職位多半給了男性。
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是現成的替罪羔羊,被痛失社會地位的白人男性當做遷怒對象。供養者 (provider) 的角色是男性打開公領域大門的鑰匙,失去那個角色的男人,若不想流落街頭,就只好窩居家中。但家裡並無一塊他的現成地盤。現在他必須和女人小孩分享空間,後者早已在家中各就各位,很難調整自己來遷就他的新要求。於是,家庭和街頭這兩個可以讓男性創造替代性活方式的場所,變成充滿壓力的兵家必爭之地。換句話說,男人之喪失供養者的角色,除了影響男性在工作場所的關係,也影響了他們與女性及孩子在家庭的關係。社工員和觀護員至今尚未深思這些變化對他們實務造成的影響。
五個重點
女性主義包括幾個不同的思想門派,每一派各有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普遍原則。
女性主義挑戰日常生活中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包括:男性、女性和兒童之間的關係;權力的本質及用途;語言。
女性主義結合理論和實務,以促進立即的平等關係:強調互動內容與互動過程密不可分:承認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互相連結:認真人有多重身份。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旨在增進「案主」的權力及實現她們的福祉,這個特性使它與這一行的權威人士,尤其白人男性,站在對立面。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動輒得咎,飽受攻擊,因為它未能贏得享受特權的男性與女性的廣泛支持。
三個問題
既然社會工作從業員人員主要是白人女性,如何解釋白人男性在這一行佔優勢地位(管理和決策階層)?
女性主義者如何做到接受「差異」而又符合平等精神?
女性主義者挑戰傳統專業作風的目的何在?
註釋
我把「案主」 (client) 一詞放在括號裡,以示這個名詞易生困擾的本質和缺乏現成的替代詞。「用戶」(user)一詞表示不對稱的被動關係,用戶是服務的消費者,而非創造者。若用「與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者一起工作的女人」,未免太囉唆了。
資源來自:社會工作概論 2.3女性主義理論 撮要
起初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只活躍於志願部門和社區行動領域,現在已延伸到法定和商業部門 (Domineli and McLeod,1989),尤其心理諮詢一類的領域。
無論女性主義或女性主義社會工作,都不是鐵板一塊似的團結在單一「真理」之下。相反的,這個領域存在著五花八門的觀點,包括自由主義派、激進派、社會主義派、反種族歧視派、後現代主義派等。
我給女性主義社會工作下的定義是,它是一種社會工作實務形式,以性別不平等及消除性別不平等為婦女工作的起點,無論工作對象是個人、團體或組織成員,並致力於促進女性自己界定的女性福祉。
工作員與案主的關係
透過女性主義實務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協助關係去培養女性自尊,可以鼓勵女性自己當家作主,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評估自己的處境,尋找替代方案,構思行動計劃,然後付諸實行。評估流程可能涉及用女性主義觀點重新界定問題。這使得問題跳脫私人領域,進入公共範疇,從純屬婦女本人責任的個人問題,變成其他許多女性個個經歷到的社會問題。
重新界定問題是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干預的重要步驟。它可以減輕「案主」的孤立感和罪惡感,因為它讓這位婦女明白,她本人的無力感乃是她的社會角色、地位和身份造成的。
進步工作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建立更平等的關係,藉此幫助「案主」釋放自己作主、自我肯定,以及學習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她們如何一起工作的程序(process),變得和達成雙方一致同意的目標一樣重要。為了履行不剝奪女性權力的諾言,女性主義實務工作者必須留意該程序如何形塑彼此之間專業關係的品質。履行諾言的手段之一是,與「案主」分享自己的專長,以縮小從該專長產生的權力落差,而不是刻意阻撓資訊與知識的交流,以維持專業優越感。改變社工員與「案主」關係的性質,質疑專業人士應冷淡中立的傳統想法,是女性主義促成的工作環境的特徵。
藉著挑戰由專家告訴「案主」該做什麼的傳統專業典範,女性主義社工員打破專業人士是中立、事不關己的旁觀著的概念。
女性主義社工員本身拒絶不公義的經驗,幫助她增長智慧,從而促進雙方的成長與見識。
它也可以透過宣傳活動和網絡去對付摧殘個人能力,使人不能實現全部潛能的社會議題,例如貧窮、暴力、性侵害。在一起工作的過程中,女性「案主」開始把自己放在社會脈絡裡來看,也開始明白結構性不平等對於她的人生選擇所造成的衝擊。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者關懷人的生活品質,而且願意插手干預,以增進社會中最弱勢團體的福祉,這使得女性主義社會工作成為一種政治的社會工作,而且是一種採道德立場,反對不公義和壓迫的社會工作,包括女性本身犯下的不公義和壓迫。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同時涉及私人領域和社會領域,既注重人的整體性,也檢驗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連關係。
女性主義者已鼓勵男性檢討性別壓迫,不僅在他們與女性的關係中,也在他們與其他男性的關係中。這導致社會工作科目開辦課程,也促使男性社工員和觀護員著手處理家庭暴力和性侵害問題。男性由於接受這個橫跨許多領域的挑戰,也組成男性團體討論某些類型的男性行為,譬如家庭暴力。從Bowl(1985)苦口婆心地勸告社會工作界的男性把女性主義當一回事至今,已有相當可觀的進步。
一個性別上的兩難題
性別化工作關係
男性雖然只佔少數,卻盤據這一行頂端大部份位置,高階管理職位也絶大多數落入他們手中。
大部份基層員工卻是女性。因此,男性透過他們在政策和資源分配方面所做的決定,限定女性執行工作的範圍。這個情形對社會工作來講並不是新鮮事;這一行自創始以來,一直聽命於男性和國家(男性控制較高的決策級) (Walton,1975)。此外,女性鮮少參與跨國公司整頓及私有化國民經濟的決策。
男性在這一行的職業生涯結構和女性不同。在社會服務界,男性即使從住宿照顧部門 (residential sector) 做起,通常很快就爬到更體面的兒童照顧職位,然後晉升管理階層 (Howe,1986)。女性如果一入行就做住暫照顧工作,多半一直留在那裡,頂多爬到院合主管的位置。
學界的情形如出一轍。雖然社會工作科系的女教師可能比其他科系多,但主要因為該系在大學裡的地位不斷遭到質疑,被貶為「女人的工作」,所以高階職位多半給了男性。
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是現成的替罪羔羊,被痛失社會地位的白人男性當做遷怒對象。供養者 (provider) 的角色是男性打開公領域大門的鑰匙,失去那個角色的男人,若不想流落街頭,就只好窩居家中。但家裡並無一塊他的現成地盤。現在他必須和女人小孩分享空間,後者早已在家中各就各位,很難調整自己來遷就他的新要求。於是,家庭和街頭這兩個可以讓男性創造替代性活方式的場所,變成充滿壓力的兵家必爭之地。換句話說,男人之喪失供養者的角色,除了影響男性在工作場所的關係,也影響了他們與女性及孩子在家庭的關係。社工員和觀護員至今尚未深思這些變化對他們實務造成的影響。
五個重點
女性主義包括幾個不同的思想門派,每一派各有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普遍原則。
女性主義挑戰日常生活中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包括:男性、女性和兒童之間的關係;權力的本質及用途;語言。
女性主義結合理論和實務,以促進立即的平等關係:強調互動內容與互動過程密不可分:承認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互相連結:認真人有多重身份。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旨在增進「案主」的權力及實現她們的福祉,這個特性使它與這一行的權威人士,尤其白人男性,站在對立面。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動輒得咎,飽受攻擊,因為它未能贏得享受特權的男性與女性的廣泛支持。
三個問題
既然社會工作從業員人員主要是白人女性,如何解釋白人男性在這一行佔優勢地位(管理和決策階層)?
女性主義者如何做到接受「差異」而又符合平等精神?
女性主義者挑戰傳統專業作風的目的何在?
註釋
我把「案主」 (client) 一詞放在括號裡,以示這個名詞易生困擾的本質和缺乏現成的替代詞。「用戶」(user)一詞表示不對稱的被動關係,用戶是服務的消費者,而非創造者。若用「與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者一起工作的女人」,未免太囉唆了。
資源來自:社會工作概論 2.3女性主義理論 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