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部分景点介绍
和田胡杨林
景点简介:
胡杨具有喜光、耐热、耐干旱和盐碱、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特性,但不能忍受较久的低湿强碱化和粘重土壤,在荒漠中不能脱离潜水和流水而生存,是典型的潜水旱生植物,因此呈"走廊"式的分布在河流两面岸,是在干旱、风沙和盐咸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河岸树种之一。由于其生理特性,其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胡杨树龄也比较长,在民丰县安迪尔河畔有一株胡杨高达32米,胸围5.5米,树龄240年,现仍枝繁叶茂。胡杨幼树技旰繁茂,含有蛋白质,糖分和牲畜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林下草层茂盛,并有利于药用绿色植物甘草和罗布麻的生长,胡杨也是马鹿、黄羊等野生动物生活繁衍场所,所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胡杨林一般分布于各河流、水系下游,水可以到达的地方,地下水溢出带或水位较高的荒漠带。和田地区分布于沙漠地带、河流下游的胡杨林是一道美丽的天然景观。茂密的胡杨林,不但在防风固沙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干旱荒漠区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摇篮,特别是干枯的胡杨林,仍然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沙漠的大门。分布在和田河下游、克里雅河下游,面积约为120万亩,另外尼雅河下游也有大面积胡杨林。两河沿岸茂盛而高大的胡杨林,象一条绿色的长城,屹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面前,阻挡着流沙的侵袭。随着季节的更替,胡杨林不断变幻色彩。
热瓦克佛寺遗址
景点简介:
热瓦克是一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院墙每边长45米。东墙外有一小庙,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石膏,庙东墙内壁有穹形壁龛,壁上满刻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整流利,据说曾有立佛在内,此庙现毁坏殆尽。 四面院内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残迹,以西、东墙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则毁坏不存。佛高约3米,每隔0.6米即有一尊。在未风化的墙壁上均有壁画,供养人像,此丘云气纹和图案插于佛佝之间,色彩单调,以褚色为主,泥塑佛像有明显的健陀罗风格。 院中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处被人挖坏。塔基基本为正方形,高约6~7米,塔身为复钵式,残高为3米,为典型的印度复钵式佛塔。寺院内外散布着红、黑钯和少量彩轴陶片,还有散乱于地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残体和剪轮五珠铜钱,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迹。 关于热瓦克的历史沿革和兴废年代,史无记载。学者据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画风格,以及以塔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推断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丹乌里克遗址
景点简介:
该遗址从建筑材料上看,残存的墙壁和寺塔都是用晒干的土坯垒成的,有的还使用了烧过的砖。房屋则是用胡杨木构成,墙壁是芦苇纺织的,缠得紧紧的一小捆一小捆芦苇夹在棍子上,再在直竖的芦苇把子上涂抹一层和着碎草的墙泥。墙内外两面都刷了白灰,再绘制出优美的壁画。城区曾出土有佛像、壁画、陶器及古文字等,还有一些由成排的胡杨、杏树、李树等组成的花园。 遗址周围沙丘连绵高大,遗址相对处于低洼的地带,有枯死的胡杨林树干。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可能是达玛沟水系的末端绿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绿洲。从遗址中出土文物分析,遗址可能属于汉至唐时代的遗址,与
和田核桃王树
景点简介:
核桃王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内,距和田市区17公里。经考证,该树已有560多年历史,当属元代的果树,堪称老寿星。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核桃王仍以其高大伟岸,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雄姿,展现于游人面前,给游客一种深邃悠远,欢畅淋漓的美感。该树独占一亩天地,树高16.7米,树冠直径20.6米,主干周长6.6米,冠幅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7米,树型大致呈"Y"字型,整个大树主干五人合抱围而有余。由于年代久远,主树干中间已空,形成一个上下连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纳四人站立。入口直径0.74米,出口直径0.55米,可容游人从洞口进入,顺着主杆从树丫上端出口处爬出。细看树干皮色,粗糙而深沉,恢宏而古老,像画家笔下凝重苍劲的色彩,形状奇特,气势雄伟。更有趣的是离树王12米处其根又长出一棵核桃树,形状酷似老树王,身躯也呈"Y"字型,只是树干无其母粗实,介也得两人才能合围。细看去,酷似一对情深意浓的人间母子,令游人感慨万分。核桃王如此古老,却叶肥果盛,年产核桃6000余颗,所产核桃以个大皮薄,果仁饱满而著称,具有健身益肾,滋肝润肺,润肠健脾,延年益寿之功效。目前,核桃王公园已成为和田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景点之一。
和田热瓦克佛教遗址
景点简介:
位于洛浦县城西北50多公里的大沙漠中,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是一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 佛寺为正方形,院中心有一座残高约10米的佛塔,因而得“热瓦克”之名。院墙内外,密布泥塑壁画,佛像最大的高达3米,虽已残缺,但仍可辨识。院墙每边长45米,可见当年的规模。本世纪初中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盗掘了大量珍贵文物,至今仍可四处找到泥塑残片、彩陶片和古币等等。院外还有一座小寺和房屋遗址。 佛寺虽久经风蚀,塔顶已残缺不全,但遗有的佛塔、佛像、壁画、古铜钱等,仍然可想象当时气势宏伟的繁荣景象。
和田喀位墩古城
景点简介:
位于和田县北300多公里沙漠中,居克里雅河末端。喀拉墩,意为“黑色的丘阜”。因古城所在有两座高大黑色沙丘,故名。 古城堡方形,边长60米。土墙现高8米,基底宽20米,顶宽8米。城墙系用一层树枝、一层泥土交相垒筑,极耐风蚀。东城墙偏北段有门道。古城酉南、东北有六区建筑群及一处古窑址。曾发现较多夹沙陶片,也有汉五株钱。建国后在这里的古墓发掘到南北朝时期的蓝白印花棉布和褡裢布。南郊有小铁刀、箭镞、铁剑等。 从出土文物看,古城活动主要在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以后逐渐沦入沙漠。遗址距现在绿洲居民点300公里以外,由此可推知沙漠南侵及绿洲变迁情况。
![]() |
景点简介:
胡杨具有喜光、耐热、耐干旱和盐碱、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特性,但不能忍受较久的低湿强碱化和粘重土壤,在荒漠中不能脱离潜水和流水而生存,是典型的潜水旱生植物,因此呈"走廊"式的分布在河流两面岸,是在干旱、风沙和盐咸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河岸树种之一。由于其生理特性,其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胡杨树龄也比较长,在民丰县安迪尔河畔有一株胡杨高达32米,胸围5.5米,树龄240年,现仍枝繁叶茂。胡杨幼树技旰繁茂,含有蛋白质,糖分和牲畜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林下草层茂盛,并有利于药用绿色植物甘草和罗布麻的生长,胡杨也是马鹿、黄羊等野生动物生活繁衍场所,所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胡杨林一般分布于各河流、水系下游,水可以到达的地方,地下水溢出带或水位较高的荒漠带。和田地区分布于沙漠地带、河流下游的胡杨林是一道美丽的天然景观。茂密的胡杨林,不但在防风固沙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干旱荒漠区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摇篮,特别是干枯的胡杨林,仍然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沙漠的大门。分布在和田河下游、克里雅河下游,面积约为120万亩,另外尼雅河下游也有大面积胡杨林。两河沿岸茂盛而高大的胡杨林,象一条绿色的长城,屹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面前,阻挡着流沙的侵袭。随着季节的更替,胡杨林不断变幻色彩。
热瓦克佛寺遗址
![]() |
景点简介:
热瓦克是一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院墙每边长45米。东墙外有一小庙,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石膏,庙东墙内壁有穹形壁龛,壁上满刻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整流利,据说曾有立佛在内,此庙现毁坏殆尽。 四面院内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残迹,以西、东墙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则毁坏不存。佛高约3米,每隔0.6米即有一尊。在未风化的墙壁上均有壁画,供养人像,此丘云气纹和图案插于佛佝之间,色彩单调,以褚色为主,泥塑佛像有明显的健陀罗风格。 院中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处被人挖坏。塔基基本为正方形,高约6~7米,塔身为复钵式,残高为3米,为典型的印度复钵式佛塔。寺院内外散布着红、黑钯和少量彩轴陶片,还有散乱于地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残体和剪轮五珠铜钱,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迹。 关于热瓦克的历史沿革和兴废年代,史无记载。学者据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画风格,以及以塔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推断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丹乌里克遗址
景点简介:
该遗址从建筑材料上看,残存的墙壁和寺塔都是用晒干的土坯垒成的,有的还使用了烧过的砖。房屋则是用胡杨木构成,墙壁是芦苇纺织的,缠得紧紧的一小捆一小捆芦苇夹在棍子上,再在直竖的芦苇把子上涂抹一层和着碎草的墙泥。墙内外两面都刷了白灰,再绘制出优美的壁画。城区曾出土有佛像、壁画、陶器及古文字等,还有一些由成排的胡杨、杏树、李树等组成的花园。 遗址周围沙丘连绵高大,遗址相对处于低洼的地带,有枯死的胡杨林树干。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可能是达玛沟水系的末端绿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绿洲。从遗址中出土文物分析,遗址可能属于汉至唐时代的遗址,与
和田核桃王树
景点简介:
核桃王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内,距和田市区17公里。经考证,该树已有560多年历史,当属元代的果树,堪称老寿星。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核桃王仍以其高大伟岸,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雄姿,展现于游人面前,给游客一种深邃悠远,欢畅淋漓的美感。该树独占一亩天地,树高16.7米,树冠直径20.6米,主干周长6.6米,冠幅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7米,树型大致呈"Y"字型,整个大树主干五人合抱围而有余。由于年代久远,主树干中间已空,形成一个上下连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纳四人站立。入口直径0.74米,出口直径0.55米,可容游人从洞口进入,顺着主杆从树丫上端出口处爬出。细看树干皮色,粗糙而深沉,恢宏而古老,像画家笔下凝重苍劲的色彩,形状奇特,气势雄伟。更有趣的是离树王12米处其根又长出一棵核桃树,形状酷似老树王,身躯也呈"Y"字型,只是树干无其母粗实,介也得两人才能合围。细看去,酷似一对情深意浓的人间母子,令游人感慨万分。核桃王如此古老,却叶肥果盛,年产核桃6000余颗,所产核桃以个大皮薄,果仁饱满而著称,具有健身益肾,滋肝润肺,润肠健脾,延年益寿之功效。目前,核桃王公园已成为和田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景点之一。
和田热瓦克佛教遗址
景点简介:
位于洛浦县城西北50多公里的大沙漠中,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是一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 佛寺为正方形,院中心有一座残高约10米的佛塔,因而得“热瓦克”之名。院墙内外,密布泥塑壁画,佛像最大的高达3米,虽已残缺,但仍可辨识。院墙每边长45米,可见当年的规模。本世纪初中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盗掘了大量珍贵文物,至今仍可四处找到泥塑残片、彩陶片和古币等等。院外还有一座小寺和房屋遗址。 佛寺虽久经风蚀,塔顶已残缺不全,但遗有的佛塔、佛像、壁画、古铜钱等,仍然可想象当时气势宏伟的繁荣景象。
和田喀位墩古城
景点简介:
位于和田县北300多公里沙漠中,居克里雅河末端。喀拉墩,意为“黑色的丘阜”。因古城所在有两座高大黑色沙丘,故名。 古城堡方形,边长60米。土墙现高8米,基底宽20米,顶宽8米。城墙系用一层树枝、一层泥土交相垒筑,极耐风蚀。东城墙偏北段有门道。古城酉南、东北有六区建筑群及一处古窑址。曾发现较多夹沙陶片,也有汉五株钱。建国后在这里的古墓发掘到南北朝时期的蓝白印花棉布和褡裢布。南郊有小铁刀、箭镞、铁剑等。 从出土文物看,古城活动主要在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以后逐渐沦入沙漠。遗址距现在绿洲居民点300公里以外,由此可推知沙漠南侵及绿洲变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