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卖萌的电影史
可能很多看电影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黑白电影里那些场景,如果在真实的世界,该是什么颜色呢?”小时候,看着爸妈的影集里那些黑白的纸片,以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只有两种色彩。在他们那人工上色的结婚照,更是找到了一种魔幻的质感。后来我明白,他们的时代我未曾经历,也再也不可能经历了。他们的照片留下的真实,也是我全部的真实,虽然算不得什么遗憾,但总是感觉:这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东西,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不属于我的梦。
前几天看了《雨果》,故事讲得很低幼,但却让我边看边笑着哭。不是为故事本身所感动,而是看到了我在看电影史的时候无数次想象过的场景:《火车进站》公映时吓坏了的观众;梅里埃的玻璃摄影棚、那些带着“真正的”色彩梅里埃奇异世界(这也是结合了老马的想象而成的,所以只能打上引号);以及那些“神奇的”场景成型的过程……即便只是只言片语流光溢彩,却令我跟片子中那个影史教授幼儿时一样,在进入片场的那刻起,就瞪大了眼睛,似乎穿越了时间的混沌,目睹了那个用电影创造魔法的时代与世界。在看片之前并没有任何预期,所以竟能“亲眼”看看这些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场景真的有些意外。原本以为再也不会见到了,但现在他们却“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竟对马大爷心生感激,有了种坐上时光机的不可思议感。
稍微有一点电影情怀的人就应该明白老马如此“装嫩”为哪般了。他正是用自己的电影,用真人3D这种新的电影技术来向伟大的电影人致敬、向影史致敬、向保护着电影的(包括胶片、资料、道具)的迷影人致敬。其实说致敬挺装的,说白了就是表达了一种对电影本身的爱嘛。但那爱字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电影画面来重塑那个时代。这就完全符合电影本身的性质:用影像表达真实,把梦呈现在眼前。
电影本身的一个作用就是还原/记录梦。觉得《雨果》最大的价值一是继续呼唤更多的人对胶片及其它电影资料保护的热情。把梅里埃的胶片化成水儿做高跟鞋底儿的历史不要变相重演。二就是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被我们无情又无奈地错过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什么“三弟”,那时的特技现在成了“电影语言”,那时蒙太奇还只是一个建筑术语,“定格再拍”是真的让部分演员在那里定住不动,上色也得一格一格往胶片上画。我们现在看到的,除了雪花斑斑、动作加速、剧情荒谬之外,更多的还是在有限的拍摄条件下无限的智慧所造就的影像创意。在这个电影“非三弟不大片”的时代,看过了影院里看着翻跟头的变形金刚、挤眼泪挤出眼屎的阿凡达、朝观众扔各种杂物的龙门杂耍武侠,就越来越觉得被拍电影的人用高科技的包装纸给坑了。经常会怀念那个真诚地“拍”电影的时代。那时,在技术上,真可谓人穷“智”不穷。看到老马还原的梅里埃拍电影时的场景,我们都是真心大笑了的。太可爱了不是吗?
之所以说梅里埃有那么大的魅力,让老马都放弃以往的爷们儿做派,化身小粉丝来为他编童话,正是因为梅里埃把电影做梦的功能发挥到了创意的高度。看他的电影,可以发现他是在研究电影,摸透了电影的特性,并不断开发新的电影手法的第一人(最起码在现在披露的资料记载中他当之无愧);看他的生平文档,就明白他对电影的爱,让他一次次为之冒险,无数的代价让人痛心,他的故事本来就非常精彩和热血,不拍成电影可惜了。
前几天在约会小站发起了一个关于电影史的投票,(http://site.douban.com/widget/votes/286557/15408/)反响不深,却在群里发现有些人对电影史的误会还是挺深的。当时为了和人家吵吵(这俩字儿是一声和轻声),就说:如果没有点电影史知识的人是看不懂《雨果》的。我现在更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最起码一个对电影史稍微有那么点知识的人看到他们偷偷钻进的电影院放映着《最后安全》,看贴着卓别林的海报,就大致可以猜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而在这段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个架空的故事)从这一段,这个故事才开始在我脑子里逐步构建起来。更重要的是,一点都不了解电影史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老马的那种电影情怀。你说你看懂了,可能是被这种比较低幼的故事和小演员的萌态打动了。你不明白为什么梅里埃这个现在看来似乎是在用很笨拙的方式拍电影的人,却要被现代人用高科技来示好;你不明白在那些破破烂烂的老镜头快速切换时,那种和身边的人一起抢着说出电影名字的快感;你不明白当电影的纯真年代跟这个已经被院线烂番茄弄得臭气熏天的当代相比,显得多么有热情有创意和有趣;你不明白,当你清醒地看见你的梦就呈现在眼前时,一股抑制不住的感动会贯穿全身。
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以前只觉得这话引用起来挺牛X的。我觉得我现在才明白它的意思。
![]() |
老马也亲自上阵,演了摄影师,可能正是寓言着:“我把梅里埃夫妇的故事”拍出来了吧。 |
前几天看了《雨果》,故事讲得很低幼,但却让我边看边笑着哭。不是为故事本身所感动,而是看到了我在看电影史的时候无数次想象过的场景:《火车进站》公映时吓坏了的观众;梅里埃的玻璃摄影棚、那些带着“真正的”色彩梅里埃奇异世界(这也是结合了老马的想象而成的,所以只能打上引号);以及那些“神奇的”场景成型的过程……即便只是只言片语流光溢彩,却令我跟片子中那个影史教授幼儿时一样,在进入片场的那刻起,就瞪大了眼睛,似乎穿越了时间的混沌,目睹了那个用电影创造魔法的时代与世界。在看片之前并没有任何预期,所以竟能“亲眼”看看这些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场景真的有些意外。原本以为再也不会见到了,但现在他们却“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竟对马大爷心生感激,有了种坐上时光机的不可思议感。
稍微有一点电影情怀的人就应该明白老马如此“装嫩”为哪般了。他正是用自己的电影,用真人3D这种新的电影技术来向伟大的电影人致敬、向影史致敬、向保护着电影的(包括胶片、资料、道具)的迷影人致敬。其实说致敬挺装的,说白了就是表达了一种对电影本身的爱嘛。但那爱字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电影画面来重塑那个时代。这就完全符合电影本身的性质:用影像表达真实,把梦呈现在眼前。
电影本身的一个作用就是还原/记录梦。觉得《雨果》最大的价值一是继续呼唤更多的人对胶片及其它电影资料保护的热情。把梅里埃的胶片化成水儿做高跟鞋底儿的历史不要变相重演。二就是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被我们无情又无奈地错过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什么“三弟”,那时的特技现在成了“电影语言”,那时蒙太奇还只是一个建筑术语,“定格再拍”是真的让部分演员在那里定住不动,上色也得一格一格往胶片上画。我们现在看到的,除了雪花斑斑、动作加速、剧情荒谬之外,更多的还是在有限的拍摄条件下无限的智慧所造就的影像创意。在这个电影“非三弟不大片”的时代,看过了影院里看着翻跟头的变形金刚、挤眼泪挤出眼屎的阿凡达、朝观众扔各种杂物的龙门杂耍武侠,就越来越觉得被拍电影的人用高科技的包装纸给坑了。经常会怀念那个真诚地“拍”电影的时代。那时,在技术上,真可谓人穷“智”不穷。看到老马还原的梅里埃拍电影时的场景,我们都是真心大笑了的。太可爱了不是吗?
之所以说梅里埃有那么大的魅力,让老马都放弃以往的爷们儿做派,化身小粉丝来为他编童话,正是因为梅里埃把电影做梦的功能发挥到了创意的高度。看他的电影,可以发现他是在研究电影,摸透了电影的特性,并不断开发新的电影手法的第一人(最起码在现在披露的资料记载中他当之无愧);看他的生平文档,就明白他对电影的爱,让他一次次为之冒险,无数的代价让人痛心,他的故事本来就非常精彩和热血,不拍成电影可惜了。
前几天在约会小站发起了一个关于电影史的投票,(http://site.douban.com/widget/votes/286557/15408/)反响不深,却在群里发现有些人对电影史的误会还是挺深的。当时为了和人家吵吵(这俩字儿是一声和轻声),就说:如果没有点电影史知识的人是看不懂《雨果》的。我现在更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最起码一个对电影史稍微有那么点知识的人看到他们偷偷钻进的电影院放映着《最后安全》,看贴着卓别林的海报,就大致可以猜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而在这段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个架空的故事)从这一段,这个故事才开始在我脑子里逐步构建起来。更重要的是,一点都不了解电影史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老马的那种电影情怀。你说你看懂了,可能是被这种比较低幼的故事和小演员的萌态打动了。你不明白为什么梅里埃这个现在看来似乎是在用很笨拙的方式拍电影的人,却要被现代人用高科技来示好;你不明白在那些破破烂烂的老镜头快速切换时,那种和身边的人一起抢着说出电影名字的快感;你不明白当电影的纯真年代跟这个已经被院线烂番茄弄得臭气熏天的当代相比,显得多么有热情有创意和有趣;你不明白,当你清醒地看见你的梦就呈现在眼前时,一股抑制不住的感动会贯穿全身。
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以前只觉得这话引用起来挺牛X的。我觉得我现在才明白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