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纯文学不感冒”——访青年作家、思想家余世存
作家访谈
余世存,独立学者。爱思考,爱写作,信星座,重情谊。他将生活、读书和思考融为一体,念兹在兹于现代文明的完善,顶礼并实践。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非常道》《中国男》《老子传》等作品。他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余世存曾追随李慎之先生左右,出版的《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从文明史的角度说明:“‘类人孩’状态才是我们需要告别的一种生活”,否则,“他和他组成的社会就只能在文明的边缘徘徊。”2005年,余世存的一本《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以新的体裁和客观的史料展现,使汉语世界的近现代史写作有了可信的材料。这些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段,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2011年,他带着历时5年的《非常道Ⅱ:20世纪国际江湖》回到读者视线中。
他,就是有点儿不一样
余世存有多重身份,作家、历史学家、思想家、学者,但他本人更喜欢作家这个身份。说他是作家,但他不喜欢纯文学,反而是新颖的题材和体裁更能吸引他。很多人理解的作家都必须创作过诗歌、小说,这两样余世存都没有创作过,他说,作家就只是作家,并不关乎创作形式。
与其他作家相比,余世存在作家的行列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也没有巨大的作家气场,他就单纯地做自己想做的,写自己想写的,简单明了。他的童年之梦跟写作无关,成名之梦跟利益无关,他没有传奇色彩,没有神秘气息,但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饱满的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已是中学生的余世存在学校里办了第一个文学社团,这时的他对写作没有太多的渴望,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一个比文学社团重要的小梦想,那就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余世存是农村的孩子,农村生活让小时候的他有过太多的向往。在当时的村子里面,余姓是小户人家,并且没有多少亲戚朋友,所以在村子里经常受到排斥与欺负,加上狭窄的生活视角,让余世存的心中有了一副走出去的蓝图。
其实到今天,余世存也是一样。在北京生活久了,还是想到别处走走。一些人,当身处大城市,周遭变得繁华,自由却成了一种奢望。余世存受不了这样,他不能在大城市里蜗居一般的房间里延展自己。虽然曾经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更倾向于自由的生活,不被束缚的感觉让余世存感到舒畅。所以,他在云南住了几年。
是作家也是创意人
说余世存是位创意人,不是奉承,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创意在里面,这可能与他的星座是水瓶座有关,水瓶座的人富有开拓精神,是思维能力高于本能的先锋派。余世存也不例外,他将这些特质融入创作中,让每部作品都变得鲜活。
在众多作品中,余世存最得意的还是2010年出版的《老子传》,尽管《老子传》并没有受到广泛好评。余世存说,《老子传》是被很多人都忽视的一部作品,虽然如此,其实自己并不在意,因为这是浮躁的时代所造成的。
《老子传》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道德经》。《老子传》不像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用现代人惯用的语言和文字,余世存尽量让自己做到设身处地,回到老子的时代,还原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在《老子传》中,余世存将沉思跟人生之旅相结合,哲理、常识处处可见,将《道德经》81章全部不着痕迹地融进各章节中。余世存说,虽然《老子传》是个突破,但这与西方文学、思想作品相比,这不算是出奇。有人评价说《老子传》是余世存的政治遗嘱,那么刚刚出版的《非常道Ⅱ:20世纪国际江湖》便会更胜一筹。
《非常道Ⅱ:20世纪国际江湖》是余世存历时五年的心血之作。这本“微博之作”是史上第一本微博世界史,也是人人都能读懂世界的第一本书。其实这个创意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甚至更早,因为看多了许多学者、知识分子的长篇大论,余世存认为很多学术巨作其实脱离了现实社会,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华。并且身为作者不能低估读者的智商,很多事情不用掰开了揉碎了告诉读者,直接呈现给读者就可以了。所以,他想到了用200字以内的字数来说一件事,类似于现在的微博形式。
2006年的时候,余世存做了一个网站,论坛跟帖只能在200字以内。随后,便去云南隐居了两年。两年后发现饭否和Twitter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有人称他为“微博之父”一点不为过。
《老子传》《非常道Ⅰ》《非常道Ⅱ》,余世存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过人之处,所以很多人说是他是“帝王师”。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创意人,还是个思想家,余世存笑说自己只是半个思想家,在思想和创作中比较新派,善于在社会现象中思考,在思考中做抽象发现,挖掘新的视角和创意点。
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导
余世存说自己作品的独到之处就是思想性大于学术性。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对纯文学不感冒。他认为,写作要为现实社会服
务,是要进入社会的。现在,写作已经变成余世存的生活方式了,写作对他来说很容易,他将写作分为两类:一个是经验,一个是表达。而写作于他而言就是表达。余世存不在意写作后的收获成果,他只在乎所表达的内容。
许多“80后”对余世存的评价是:“余世存有忧郁的气质。”这让余世存很激动。其实很多“80后”认识余世存是通过《非常道Ⅰ》,因为这本书改变了很多“80后”的价值观。虽然余世存喜欢年轻人,但他始终认为,只有同龄人之间才会有“同病相怜”的感触。他说,他的写作主要还是为同代人提供对世界、对社会的解释。每一代人都会从前人那里得到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它最终是要建立在自己的世界观之上的。例如在“文革”时期,很多人是没有世界观的,常常觉得别人有阴谋,总用斗争的眼光看待世界,其实这样是很糟糕的。余世存认为,与他同时代的“60后”对世界、对社会抱有很大的善意,他还认为自己作品的特点,就是要捍卫历史的正义,同时借助于写作让大家能够有所启发,完善自己的生活。
作为作家,应该通常是带着疑问的,作家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与读者建立联系,为读者提供服务。余世存说,他们这一代人,天生忧国忧民,虽不能说是责任感,但一直牵引着他们。中国文化怎么办?就像一个课题,需要解决。用老祖先所留下的认知、人文情怀做坐标,给予读者判断社会、人群、生活,才是一个作家最应该思考和做的。
余世存的写作风格太过严肃,这与他的人是不同的。这正是深受鲁迅和萨特的影响,在学生时代,余世存疯狂读鲁迅、萨特、穆特以及德国、法国的哲学,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几乎都可以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所以他最擅长的还是思辨,思辨、推理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特点。
直到现在,余世存在小说、诗歌、评论性方面还是比较弱的,这也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说故事的人。讲故事就是要把读者调动起来,进入故事中。关于《老子传》,有个传言,就是必须把前6章认真地读下去,然后就会越读越有意思。对此,余世存认为,让读者进入故事慢的作家,其实对世道人心都会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可以为人们提供总体性的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余世存的写作风格也发生着变化。早期的作品,比现在更纯真,但也更为激烈。现在慢慢地开始接受世俗,在感官认知上也逐渐发生变化,所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没有年轻时的勇往直前,更加沉郁顿挫。他说,人到一定的年龄,情感也会发生改变,年轻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当老了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想,没有年轻时的激情,却多了一份从容。
余世存很佩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捷罗姆·大卫·塞林格 ,这位作者的去世也让他感到十分可惜,他希望自己可以像捷罗姆·大卫·塞林格一样,做最简单、最真实的自己。捷罗姆·大卫·塞林格40年呆在一个小镇,几乎是与世隔绝,只与当地百姓联系。余世存很想过这样的生活,他说,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导。
![]() |
余世存,独立学者。爱思考,爱写作,信星座,重情谊。他将生活、读书和思考融为一体,念兹在兹于现代文明的完善,顶礼并实践。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非常道》《中国男》《老子传》等作品。他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余世存曾追随李慎之先生左右,出版的《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从文明史的角度说明:“‘类人孩’状态才是我们需要告别的一种生活”,否则,“他和他组成的社会就只能在文明的边缘徘徊。”2005年,余世存的一本《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以新的体裁和客观的史料展现,使汉语世界的近现代史写作有了可信的材料。这些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段,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2011年,他带着历时5年的《非常道Ⅱ:20世纪国际江湖》回到读者视线中。
他,就是有点儿不一样
余世存有多重身份,作家、历史学家、思想家、学者,但他本人更喜欢作家这个身份。说他是作家,但他不喜欢纯文学,反而是新颖的题材和体裁更能吸引他。很多人理解的作家都必须创作过诗歌、小说,这两样余世存都没有创作过,他说,作家就只是作家,并不关乎创作形式。
与其他作家相比,余世存在作家的行列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也没有巨大的作家气场,他就单纯地做自己想做的,写自己想写的,简单明了。他的童年之梦跟写作无关,成名之梦跟利益无关,他没有传奇色彩,没有神秘气息,但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饱满的状态。
上世纪80年代,已是中学生的余世存在学校里办了第一个文学社团,这时的他对写作没有太多的渴望,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一个比文学社团重要的小梦想,那就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余世存是农村的孩子,农村生活让小时候的他有过太多的向往。在当时的村子里面,余姓是小户人家,并且没有多少亲戚朋友,所以在村子里经常受到排斥与欺负,加上狭窄的生活视角,让余世存的心中有了一副走出去的蓝图。
其实到今天,余世存也是一样。在北京生活久了,还是想到别处走走。一些人,当身处大城市,周遭变得繁华,自由却成了一种奢望。余世存受不了这样,他不能在大城市里蜗居一般的房间里延展自己。虽然曾经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更倾向于自由的生活,不被束缚的感觉让余世存感到舒畅。所以,他在云南住了几年。
是作家也是创意人
说余世存是位创意人,不是奉承,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创意在里面,这可能与他的星座是水瓶座有关,水瓶座的人富有开拓精神,是思维能力高于本能的先锋派。余世存也不例外,他将这些特质融入创作中,让每部作品都变得鲜活。
在众多作品中,余世存最得意的还是2010年出版的《老子传》,尽管《老子传》并没有受到广泛好评。余世存说,《老子传》是被很多人都忽视的一部作品,虽然如此,其实自己并不在意,因为这是浮躁的时代所造成的。
《老子传》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道德经》。《老子传》不像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用现代人惯用的语言和文字,余世存尽量让自己做到设身处地,回到老子的时代,还原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在《老子传》中,余世存将沉思跟人生之旅相结合,哲理、常识处处可见,将《道德经》81章全部不着痕迹地融进各章节中。余世存说,虽然《老子传》是个突破,但这与西方文学、思想作品相比,这不算是出奇。有人评价说《老子传》是余世存的政治遗嘱,那么刚刚出版的《非常道Ⅱ:20世纪国际江湖》便会更胜一筹。
《非常道Ⅱ:20世纪国际江湖》是余世存历时五年的心血之作。这本“微博之作”是史上第一本微博世界史,也是人人都能读懂世界的第一本书。其实这个创意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甚至更早,因为看多了许多学者、知识分子的长篇大论,余世存认为很多学术巨作其实脱离了现实社会,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华。并且身为作者不能低估读者的智商,很多事情不用掰开了揉碎了告诉读者,直接呈现给读者就可以了。所以,他想到了用200字以内的字数来说一件事,类似于现在的微博形式。
2006年的时候,余世存做了一个网站,论坛跟帖只能在200字以内。随后,便去云南隐居了两年。两年后发现饭否和Twitter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有人称他为“微博之父”一点不为过。
《老子传》《非常道Ⅰ》《非常道Ⅱ》,余世存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过人之处,所以很多人说是他是“帝王师”。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创意人,还是个思想家,余世存笑说自己只是半个思想家,在思想和创作中比较新派,善于在社会现象中思考,在思考中做抽象发现,挖掘新的视角和创意点。
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导
余世存说自己作品的独到之处就是思想性大于学术性。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对纯文学不感冒。他认为,写作要为现实社会服
务,是要进入社会的。现在,写作已经变成余世存的生活方式了,写作对他来说很容易,他将写作分为两类:一个是经验,一个是表达。而写作于他而言就是表达。余世存不在意写作后的收获成果,他只在乎所表达的内容。
许多“80后”对余世存的评价是:“余世存有忧郁的气质。”这让余世存很激动。其实很多“80后”认识余世存是通过《非常道Ⅰ》,因为这本书改变了很多“80后”的价值观。虽然余世存喜欢年轻人,但他始终认为,只有同龄人之间才会有“同病相怜”的感触。他说,他的写作主要还是为同代人提供对世界、对社会的解释。每一代人都会从前人那里得到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它最终是要建立在自己的世界观之上的。例如在“文革”时期,很多人是没有世界观的,常常觉得别人有阴谋,总用斗争的眼光看待世界,其实这样是很糟糕的。余世存认为,与他同时代的“60后”对世界、对社会抱有很大的善意,他还认为自己作品的特点,就是要捍卫历史的正义,同时借助于写作让大家能够有所启发,完善自己的生活。
作为作家,应该通常是带着疑问的,作家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与读者建立联系,为读者提供服务。余世存说,他们这一代人,天生忧国忧民,虽不能说是责任感,但一直牵引着他们。中国文化怎么办?就像一个课题,需要解决。用老祖先所留下的认知、人文情怀做坐标,给予读者判断社会、人群、生活,才是一个作家最应该思考和做的。
余世存的写作风格太过严肃,这与他的人是不同的。这正是深受鲁迅和萨特的影响,在学生时代,余世存疯狂读鲁迅、萨特、穆特以及德国、法国的哲学,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几乎都可以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所以他最擅长的还是思辨,思辨、推理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特点。
直到现在,余世存在小说、诗歌、评论性方面还是比较弱的,这也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说故事的人。讲故事就是要把读者调动起来,进入故事中。关于《老子传》,有个传言,就是必须把前6章认真地读下去,然后就会越读越有意思。对此,余世存认为,让读者进入故事慢的作家,其实对世道人心都会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可以为人们提供总体性的解释。
随着年龄的增长,余世存的写作风格也发生着变化。早期的作品,比现在更纯真,但也更为激烈。现在慢慢地开始接受世俗,在感官认知上也逐渐发生变化,所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没有年轻时的勇往直前,更加沉郁顿挫。他说,人到一定的年龄,情感也会发生改变,年轻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当老了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想,没有年轻时的激情,却多了一份从容。
余世存很佩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捷罗姆·大卫·塞林格 ,这位作者的去世也让他感到十分可惜,他希望自己可以像捷罗姆·大卫·塞林格一样,做最简单、最真实的自己。捷罗姆·大卫·塞林格40年呆在一个小镇,几乎是与世隔绝,只与当地百姓联系。余世存很想过这样的生活,他说,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