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和自觉,一个胡桃的两半
通常情况下,说一个人猜疑心重是种批评,意在指责对方不相信他人,总疑心别人要害自己。但殊不知这种指责的立场却是很有嫌疑,它完全是基于一种自我立场上的预设,即别人真的没有加害猜疑者的意思,而站在猜疑者的立场上,他如何得知他人真的没有加害自己的想法?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人真的没有加害自己的想法,没有付诸攻击他人行动的猜疑也应当作为一种天赋人权被捍卫,无可厚非。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猜疑心重也仅仅是作为一种人格特点被描述,陈述者并不带有贬义或者批评的情绪。一个人生性多疑,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坏事自然不必多言,第一段中所述情况显然代表着多数人对多疑者的态度。多疑的好处自然也有诸多,而我要讲的是它跟另一个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优点”之间的关系。
这个“优点”就是“自觉”。之所以说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是因为如同猜疑心重不一定就是缺点一样,自觉也并非时时为善,至于个中细别,同理可得。至于“多疑”与“自觉”之间的关系,还要从自觉的机制说起。
自觉,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词。但就在大学以前,我还对这个词毫无感觉,因为那个时候自觉只是一个形容词,而且常常被大人和老师拿来教训我,比如“学习要靠自觉啊!”——这里顺带批评一句我们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批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流行,但我却真真在细微处体察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即通过狭隘的强迫性的教育扭曲人们对美的认知。以“自觉”一词为例,应试教育只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形容词,而绝不会告诉你它原本是个主谓短语,即“自我觉悟”的缩写,而显然后者对于这个词的美感和深层理解和化用都是极有帮助的——言归正传,所谓自觉的机制,是指自觉者做出自觉举动时完整的心理反应过程。我不是在写生物学论文,也无意研究神经元反射弧,我所说的只是一个并不怎么严谨但应该大致合乎情理的推断。首先,自觉者应该接受一个刺激他做出反应的信号,其次他会做出判断是否做出自觉得反应,最后他做出相应反应,自觉或者不自觉,这个机制包括三步,即感受,判断,行动。而多疑与自觉间的关系就发生在这个机制的第一步,感受中。
如果把多疑换一种说法,敏感,可能这种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多疑和敏感一样,其实是感受力强大的一种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多疑形容感受力的程度远甚于敏感,所谓“多愁善感”在“疑神疑鬼”面前简直是小儿科,鬼神尚能感知,舍我其谁?生性多疑的人感受力强大到可以感受到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也就是敏感过头,变成妄想和臆造,徒增烦恼。反过来讲,正因为他们的感受力强,所以可以察觉对方细微的情绪变化等,经过判断做出自觉的举动,因此如果多疑者道德或者心理没有问题(这是影响判断的重要因素),他绝对会是个大众眼中的“自觉者”,是非善恶,一念之间。
行笔至此,作为一个自觉的多疑者,我自觉多疑的认为这篇文章可以说完全是在为自己开脱,空穴来风,不禁自悲。本来如我首段所言,如果这种多疑仅停留在内心层面不会侵犯他人自由的话,它断然是无可厚非的。然人与人交往,亲疏远近,分寸自难掌握,又如何能真正做到不侵犯他人自由?尤其男女之情,占有欲滋长,嫉妒心横生,无中生有情人难成眷属,多疑者尤甚,悲剧从中来!
愈写愈悲,百感交集,一声叹息,投笔离席。
2012.3.13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猜疑心重也仅仅是作为一种人格特点被描述,陈述者并不带有贬义或者批评的情绪。一个人生性多疑,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坏事自然不必多言,第一段中所述情况显然代表着多数人对多疑者的态度。多疑的好处自然也有诸多,而我要讲的是它跟另一个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优点”之间的关系。
这个“优点”就是“自觉”。之所以说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是因为如同猜疑心重不一定就是缺点一样,自觉也并非时时为善,至于个中细别,同理可得。至于“多疑”与“自觉”之间的关系,还要从自觉的机制说起。
自觉,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词。但就在大学以前,我还对这个词毫无感觉,因为那个时候自觉只是一个形容词,而且常常被大人和老师拿来教训我,比如“学习要靠自觉啊!”——这里顺带批评一句我们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批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流行,但我却真真在细微处体察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即通过狭隘的强迫性的教育扭曲人们对美的认知。以“自觉”一词为例,应试教育只会告诉你这是一个形容词,而绝不会告诉你它原本是个主谓短语,即“自我觉悟”的缩写,而显然后者对于这个词的美感和深层理解和化用都是极有帮助的——言归正传,所谓自觉的机制,是指自觉者做出自觉举动时完整的心理反应过程。我不是在写生物学论文,也无意研究神经元反射弧,我所说的只是一个并不怎么严谨但应该大致合乎情理的推断。首先,自觉者应该接受一个刺激他做出反应的信号,其次他会做出判断是否做出自觉得反应,最后他做出相应反应,自觉或者不自觉,这个机制包括三步,即感受,判断,行动。而多疑与自觉间的关系就发生在这个机制的第一步,感受中。
如果把多疑换一种说法,敏感,可能这种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多疑和敏感一样,其实是感受力强大的一种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多疑形容感受力的程度远甚于敏感,所谓“多愁善感”在“疑神疑鬼”面前简直是小儿科,鬼神尚能感知,舍我其谁?生性多疑的人感受力强大到可以感受到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也就是敏感过头,变成妄想和臆造,徒增烦恼。反过来讲,正因为他们的感受力强,所以可以察觉对方细微的情绪变化等,经过判断做出自觉的举动,因此如果多疑者道德或者心理没有问题(这是影响判断的重要因素),他绝对会是个大众眼中的“自觉者”,是非善恶,一念之间。
行笔至此,作为一个自觉的多疑者,我自觉多疑的认为这篇文章可以说完全是在为自己开脱,空穴来风,不禁自悲。本来如我首段所言,如果这种多疑仅停留在内心层面不会侵犯他人自由的话,它断然是无可厚非的。然人与人交往,亲疏远近,分寸自难掌握,又如何能真正做到不侵犯他人自由?尤其男女之情,占有欲滋长,嫉妒心横生,无中生有情人难成眷属,多疑者尤甚,悲剧从中来!
愈写愈悲,百感交集,一声叹息,投笔离席。
2012.3.1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