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失落的黄金时代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盛宴再次意犹未尽地落下帷幕。大热门《艺术家》力捧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五项大奖,成为今年的最大赢家。位居其后的是马丁•斯科塞斯的第一部3D电影《雨果》,它以11项提名领跑奥斯卡,最后包揽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等5个技术奖项,一样收获颇丰。再看9部提名最佳影片的作品,《战马》说的是一战的故事,《帮佣》(又译《帮助》)讲述60年代黑人女佣争取权益,《点球成金》描绘七八十年代的棒球队,《午夜巴黎》直接穿越到20年代的法国。看出来了吧?本届奥斯卡金像奖,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
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相信奥斯卡会颁奖给最好的电影,但必须承认奥斯卡奖提名的专业性。所有奖项都由每个行业工会各自投票出来,演员奖由演员工会提名,摄影奖由摄影工会提名,规则通用,因此,获得某项提名便足以证明影片在该项目上的实力。之后的奥斯卡决战,只是一场游戏。就算撇开公关营销的重要因素,你能说最后获得最佳男主角的让•杜雅尔丹(《艺术家》)比乔治•克鲁尼在《后裔》中的表演更优秀?你能说在《雌雄莫辩》中“雌雄莫辩”的格伦•克洛斯比以假乱真的“铁娘子”梅丽尔•斯特里普(《铁娘子》)表现力弱?同一个表演水平的两个角色不可比,同样出色的影片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分,与其说奥斯卡嘉奖的是“最佳”,不如说是“最受欢迎”。所以,赢家固然运气不错,输家却也虽败尤荣。今年,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近六千名投票者中,94 %是白人,73%是男人,平均年龄62岁。简单地说,得“老白男”者得奥斯卡——与往年没太大区别。
失意最佳影片奖的《后裔》是一部出色的现代片,用幽默、自嘲的调子讲述了一个艰难的故事:面对妻子突遭意外而离世的新局面,一个中年有钱男人如何重新学习做父亲,如何放下痛苦和伤害的记忆,最终与不完美的生活和解。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曾经拍过《杯酒人生》、《关于施密特》,擅长发掘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真理。金球奖将最佳剧情长片奖给了《后裔》,而将“最佳音乐剧/喜剧”颁给《艺术家》,平分秋色。按理说,中老年危机也是“老白男”的大爱,可是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它败给了来自法国的《艺术家》。
《艺术家》是那种会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因为它是一部黑白默片。在3D与IMAX横行霸道的电影时代,它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彻底复古的姿态出现,从主题、情节、场景到表演,几乎都能在好莱坞老电影中找到明确出处,一切元素都在向那段被遗忘的时光致敬。影片在1927年开场,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年份,奥斯卡的主办组织——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是诞生于这一年。当时学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调解有声片与默片的矛盾,使整个产业向有声片时代迈进。《艺术家》将这个转型浓缩在一个故事里,连角色也都各自有影射对象。杜雅尔丹扮演的默片大明星瓦伦丁,外形风格酷似克拉克•盖博,遭遇和性格则是翻版道格拉斯•范朋克——那个牵头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人。电影工业被技术推动,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字,2D到3D,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有大批从业者被淘汰。没有谁比当事人更能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正如影片中,瓦伦丁亲手提携过甚至爱过的后辈佩姬却成了他的掘墓人,无论他曾怎样辉煌,面对历史的洪流却无力回天。瓦伦丁对有声片抱有固执偏见,这既是当年卓别林的写照,也是那一代默片明星的写照。
如今的电影技术正处于下一个破旧立新的转折点,数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胶片,3D电影由过去的奇观逐渐发展为常态。可想而知,那些特技模型设计者、2D动画绘图者、胶片摄影师和洗印工正面临怎样的转型焦灼。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甚至推倒了屹立百年的柯达公司,在宣告破产后,它不得不终止柯达剧院的冠名权合同,于是,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举行地点改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因此,《艺术家》的出现和它童话般的结局适时地抚慰了不安的电影人。这是一封献给老电影的情书,笑中带泪,深情款款。客观地说,它的情节相对简单,情怀也并不深刻,但人们不会挑剔。在感动与深刻之间,奥斯卡往往选择前者,去年《国王的演讲》击败《社交网络》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艺术家》是法国人向好莱坞致敬,而《雨果》则是美国人向法国致敬。一个名叫雨果的法国孤儿偶然结识了开玩具店的老人,继而让这位退隐江湖多年的电影大师重获事业的新生,大师的名字叫乔治•梅里爱,著名的“电影魔术师”,他们的情感纽带,是一个神秘的机器人。打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的电影,分别相当于电影界的诗经和楚辞。《雨果》是一次对电影源头的终极致敬,影片中不仅出现了大量梅里爱作品片段,甚至重现了《月球历险记》等经典电影的拍摄现场。
按照电影学者李洋的说法,同样是打“怀旧牌”,《艺术家》是消费怀旧,而《雨果》则是怀旧者的行动。马丁•斯科塞斯爱影成痴是众人皆知的。但是,大投资、儿童题材、3D版本、家庭温情,还有唯美精致得吓人的画面和飞扬的想象力,看上去太不像老马的一贯路数了——他可是拍出了《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好家伙》,人称“电影社会学家”的老马啊。也许是衰老让人变得温柔。与《艺术家》截然相反的是,老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怀旧。“我从12岁时起就是3D电影的死忠粉丝了。”《雨果》上映后,被舆论赞美为《阿凡达》之后最出色的3D电影,奥斯卡用5项技术奖肯定了它的成绩。这再次证明,技术会不会阻碍艺术表达,决定权在掌控技术的人。《雨果》面对科技的态度,比《艺术家》更积极乐观。
无论以何种方式向过去致敬,怀旧都是一种甜蜜的感伤,为往事镀金,借以曲折隐晦地表达对现实的某种不满,以及对不可知未来的忧虑。怀旧情绪不是由几部电影带动起来的,它早就在艺术界、时尚界蠢蠢欲动,电影不过是侧面验证了暗涌不休的集体无意识。看,在西方经济陷于衰退的时期,人们是多么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午夜巴黎》反思了那个我们怀念不已的“黄金时代”。影片主人公、来自美国纽约的男作家盖尔穿越至二十年代的巴黎,在那里遇见许多彼时的著名文豪及艺术家,每夜与海明威、毕加索、达利推杯换盏,探讨艺术,与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谈情说爱。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他逐渐发现,这些“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们竟然同样对现实不满,并对文艺复兴时代心向往之。他最后终于恍然大悟:完美的过去只存在于想象,真正的黄金时代就是现在。
所以,喜欢揭穿皇帝新衣的伍迪•艾伦永远在主流电影之外,他甚至从不屑于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
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相信奥斯卡会颁奖给最好的电影,但必须承认奥斯卡奖提名的专业性。所有奖项都由每个行业工会各自投票出来,演员奖由演员工会提名,摄影奖由摄影工会提名,规则通用,因此,获得某项提名便足以证明影片在该项目上的实力。之后的奥斯卡决战,只是一场游戏。就算撇开公关营销的重要因素,你能说最后获得最佳男主角的让•杜雅尔丹(《艺术家》)比乔治•克鲁尼在《后裔》中的表演更优秀?你能说在《雌雄莫辩》中“雌雄莫辩”的格伦•克洛斯比以假乱真的“铁娘子”梅丽尔•斯特里普(《铁娘子》)表现力弱?同一个表演水平的两个角色不可比,同样出色的影片之间也没有高下之分,与其说奥斯卡嘉奖的是“最佳”,不如说是“最受欢迎”。所以,赢家固然运气不错,输家却也虽败尤荣。今年,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近六千名投票者中,94 %是白人,73%是男人,平均年龄62岁。简单地说,得“老白男”者得奥斯卡——与往年没太大区别。
失意最佳影片奖的《后裔》是一部出色的现代片,用幽默、自嘲的调子讲述了一个艰难的故事:面对妻子突遭意外而离世的新局面,一个中年有钱男人如何重新学习做父亲,如何放下痛苦和伤害的记忆,最终与不完美的生活和解。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曾经拍过《杯酒人生》、《关于施密特》,擅长发掘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真理。金球奖将最佳剧情长片奖给了《后裔》,而将“最佳音乐剧/喜剧”颁给《艺术家》,平分秋色。按理说,中老年危机也是“老白男”的大爱,可是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它败给了来自法国的《艺术家》。
《艺术家》是那种会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因为它是一部黑白默片。在3D与IMAX横行霸道的电影时代,它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彻底复古的姿态出现,从主题、情节、场景到表演,几乎都能在好莱坞老电影中找到明确出处,一切元素都在向那段被遗忘的时光致敬。影片在1927年开场,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年份,奥斯卡的主办组织——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是诞生于这一年。当时学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调解有声片与默片的矛盾,使整个产业向有声片时代迈进。《艺术家》将这个转型浓缩在一个故事里,连角色也都各自有影射对象。杜雅尔丹扮演的默片大明星瓦伦丁,外形风格酷似克拉克•盖博,遭遇和性格则是翻版道格拉斯•范朋克——那个牵头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人。电影工业被技术推动,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字,2D到3D,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有大批从业者被淘汰。没有谁比当事人更能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正如影片中,瓦伦丁亲手提携过甚至爱过的后辈佩姬却成了他的掘墓人,无论他曾怎样辉煌,面对历史的洪流却无力回天。瓦伦丁对有声片抱有固执偏见,这既是当年卓别林的写照,也是那一代默片明星的写照。
如今的电影技术正处于下一个破旧立新的转折点,数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胶片,3D电影由过去的奇观逐渐发展为常态。可想而知,那些特技模型设计者、2D动画绘图者、胶片摄影师和洗印工正面临怎样的转型焦灼。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甚至推倒了屹立百年的柯达公司,在宣告破产后,它不得不终止柯达剧院的冠名权合同,于是,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举行地点改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因此,《艺术家》的出现和它童话般的结局适时地抚慰了不安的电影人。这是一封献给老电影的情书,笑中带泪,深情款款。客观地说,它的情节相对简单,情怀也并不深刻,但人们不会挑剔。在感动与深刻之间,奥斯卡往往选择前者,去年《国王的演讲》击败《社交网络》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艺术家》是法国人向好莱坞致敬,而《雨果》则是美国人向法国致敬。一个名叫雨果的法国孤儿偶然结识了开玩具店的老人,继而让这位退隐江湖多年的电影大师重获事业的新生,大师的名字叫乔治•梅里爱,著名的“电影魔术师”,他们的情感纽带,是一个神秘的机器人。打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的电影,分别相当于电影界的诗经和楚辞。《雨果》是一次对电影源头的终极致敬,影片中不仅出现了大量梅里爱作品片段,甚至重现了《月球历险记》等经典电影的拍摄现场。
按照电影学者李洋的说法,同样是打“怀旧牌”,《艺术家》是消费怀旧,而《雨果》则是怀旧者的行动。马丁•斯科塞斯爱影成痴是众人皆知的。但是,大投资、儿童题材、3D版本、家庭温情,还有唯美精致得吓人的画面和飞扬的想象力,看上去太不像老马的一贯路数了——他可是拍出了《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好家伙》,人称“电影社会学家”的老马啊。也许是衰老让人变得温柔。与《艺术家》截然相反的是,老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怀旧。“我从12岁时起就是3D电影的死忠粉丝了。”《雨果》上映后,被舆论赞美为《阿凡达》之后最出色的3D电影,奥斯卡用5项技术奖肯定了它的成绩。这再次证明,技术会不会阻碍艺术表达,决定权在掌控技术的人。《雨果》面对科技的态度,比《艺术家》更积极乐观。
无论以何种方式向过去致敬,怀旧都是一种甜蜜的感伤,为往事镀金,借以曲折隐晦地表达对现实的某种不满,以及对不可知未来的忧虑。怀旧情绪不是由几部电影带动起来的,它早就在艺术界、时尚界蠢蠢欲动,电影不过是侧面验证了暗涌不休的集体无意识。看,在西方经济陷于衰退的时期,人们是多么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午夜巴黎》反思了那个我们怀念不已的“黄金时代”。影片主人公、来自美国纽约的男作家盖尔穿越至二十年代的巴黎,在那里遇见许多彼时的著名文豪及艺术家,每夜与海明威、毕加索、达利推杯换盏,探讨艺术,与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谈情说爱。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他逐渐发现,这些“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们竟然同样对现实不满,并对文艺复兴时代心向往之。他最后终于恍然大悟:完美的过去只存在于想象,真正的黄金时代就是现在。
所以,喜欢揭穿皇帝新衣的伍迪•艾伦永远在主流电影之外,他甚至从不屑于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