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
唯美的黑色背景下,白色雪花纷扬飘洒,从开始,到落幕。这是对爱情的思考,是对人生的反省。然而,生活中是极少人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去从容地梳理自己走过的路,反观人后真实的自己。电影,悄然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面镜子。
昏黄的路灯下,一列公车缓缓进入银幕,列车上人们表情各异,或酣睡,或木然,或沉思,整个画面已然很有故事感。而真正的故事,即将上演。小雨,因故失忆,偶遇戏班班主;班主收留小雨,并为其填补了记忆的空白,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他们相恋了。然而,小雨失忆前的恋人张扬却再次出现,并一再试图唤醒小雨沉睡的那段记忆。就此,三人开始了爱情的角力。而这仅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落,只是戏中戏。小雨是由电影中知名的女明星孙纳扮演,班主则因故由导演聂文亲自出演,张扬则由男艺人林见东扮演,所谓戏中戏嘛,真正的大戏则在导演和两个演员身上:周迅饰演的孙纳初出茅庐时,为尽快成名,傍上一小名气的导演——张学友饰演的聂文,并且两人相恋多年,在一起合作了很多部作品。大概每个成名的演艺明星在成名前,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史吧。孙纳即是如此,更甚者在于,孙纳执意要忘却那一段不堪的岁月。在成名前,她叫老孙,和金城武饰演的林见东偶遇在一个雪夜里。本是萍水相逢的擦肩而过,却成十年风霜的煎熬纠缠。因为不甘心老孙十年前抛弃自己,林见东一直苦苦追寻老孙,意图寻求一个答案:她究竟爱没爱过他!两个貌似深爱同一个女人的男人展开了无形的“争夺”,女人则始终试图逃脱任何一个男人对她的束缚。
很明显,这是两个故事,差别就在于:小雨是无心的失忆,孙纳是有意的忘记;但同时,又可以说这是一个故事的不同演绎,时间不同,人物身份不同,可是却有着同样的主题:什么是爱情。影片主题的点落在了孙纳的身上。不管是过去的落魄老孙,还是现在的明星孙纳,她其实一直没有变过。瘦小的身材,肥大的军大衣,一顶旧棉帽,一个不大的行李袋,这就是当年的,落魄的老孙。大雪纷飞的晚上,无处可去,蹦蹦跳跳着自己取暖,旁边就是一家香气四溢的小饭馆。饿到极点就去偷吃客人吃剩的饭菜,最后竟开口向素不相识的男人求宿,他就是林见东。试想,沦落到什么样的境地才会如此大胆和无所顾忌呢?之后,她到了北京三里屯的一个舞厅当舞蹈演员,住宿也算有了着落,在一个凌乱窄小的仓库里安置了她的行李。在这里遇到了林见东。她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从一开始就在利用林见东,不过,这种利用也是“顺手牵羊式”的利用。谁让上天安排他们相遇呢?而且是两次。在得知林见东学习导演专业时,她对林见东说“我们一定还会见面的”;在听说林见东意欲退学,不再继续导演之梦的时候,老孙的脸上掠过了比之林本人还大的失落;毕竟林见东也是一线希望啊,后来,他们在一起了,患难朋友一样的在一起了:她想他重新振作,有朝一日做导演;简陋的生活怎能牵绊有雄心的老孙呢?她要去做演员,要去美国做演员,代价就是委身于老外导演;一次失败了,还有第二次,她还有资本,就是她自己。林见东本以为他们就此能够长相守,哪里都不去了,可是,那个女人是老孙,雄心勃勃的老孙!这一次,是彻底地飞走了,跟着林见东做副导演的大学同学,飞走了……所有的这些还只是前奏,老孙真正飞黄腾达是在遇到导演聂文。“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侣”,这就是孙纳和聂文的开始,而他们原本谋划的结尾是什么呢?——红极一时的孙纳趁热打铁,进军好莱坞,聂文还做他的小导演,归根结底,孙纳将甩了聂文,飞向好莱坞。
不难看出,孙纳是一个唯利是图,爱慕虚荣,野心勃勃,甚至不择手手段的女人。她利用男人,也利用自己。最能体现孙纳雄心的是她自己说的两句话:“乡下唱歌谁听啊”,“歌厅全坐满了才一百多人,但光一个电影院就能做好几百人,做明星当然要比做歌星好啦”。当然,就当时的老孙而言,有梦想的确是一件好事,只是为梦想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的方式难免令人唏嘘。她利用了男人,利用了男人的感情,同时,也出卖了自己,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真情。从这点来看,孙纳无疑是一个人生,爱情的反面教材。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最初的孙纳(老孙):瘦小的身材,肥大的军大衣,一顶旧棉帽,一个不大的行李袋,寒冷的冬夜,孤身一人,漂泊他乡,难以果腹,无处住宿。凭什么她孙纳就要是这样的生活?她不甘心,她有梦想,她不仅有梦想,她还有支撑梦想的可怕的精神:勇敢,仅凭一己之力独闯北京,无论多难都要尝试;乐观,遇到最糟糕的困境,她微笑面对;坚强,无论什么样的打击,沉淀了泪水,再次起航。所以,她自己说:“他们(年轻人)要是有我小时候那么苦的话,自然就会努力了,不用我做示范”,“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无论怎样地想要忘记,彻底的忘记过去,过去其实月深深地扎根于她的心底,有多想忘记,过去对于她的伤害就有多大,同时,她从过去学到的就越多,包括,爱情。从这一方面来看,孙纳又确实是人生的成功者,她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自己事业的巅峰,用自己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成功人生的不二法则,那就是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虽然,她自己说,“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对林见东),但是,她却一次次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次次的交易,事实上,这却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次伤害,她也曾经天真地相信老外会带她去美国,十年后也再次相信林见东会跟她永远在一起,尽管林见东去而又返。这些都体现的是她的不变,其实她一直没变,她唯利是图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真心。最动人的体现,应该是在她第一次离开林见东,她告诉林,不要看着她走,大概是怕林难过吧。由此看来,她是重感情的,起码是友情吧。
林见东呢?他倒是可以跟聂文放置一起来加以对比。或许,没有孙纳,他的生活也就很普通了,但是,因为孙纳林见东不再是林见东。十年来,林见东不是为孙纳而活,不是为了爱她而活,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活,也不是为其自己逝去的爱情而活。他活着只有一个目的:报复孙纳!当年的孙纳怎样的抛弃了自己,他林见东就要怎样的抛弃孙纳。也许刻骨的恨,只因源于刻骨的爱。或许,林见东确确实实地爱上了孙纳,但是,如果爱,他十年来的生活不应是痛苦的,至少不应是恨,可是,十年了,他始终在做一个噩梦:孙纳抛弃了他。正如他自己说,“是鬼是人……你知道她令我最害怕的是什么吗?就是她从来没有爱过我,那我就傻了十年”,他只是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曾经爱过,被爱过。一次次地,他执着地要唤醒孙纳刻意要忘却的不堪岁月。曾经的他们一起落魄过,在简陋的仓库里生活过,那个时候的他们一无所有,对林见东来说,那一段应该是无欲无求的快乐。他能够跟孙纳走在一起,或许就是孙纳当时身处穷境却能坦然处之的乐观和简单打动了了他吧。而这一点怕是也是被其无限的放大了而已。毕竟,两个人不是同一条路的人,孙纳注定是要离开的,这点在一开始,林见东应该是很清楚的,只是他自己故作糊涂罢了。十年后的重逢,爱情其实已然不再存在,他要做的是证明自己十年并没有白白痛苦,至少他要抛弃孙纳一次,他需要孙纳来解救自己。最终,他成功了,只是,并非是以他想象的方式和原因,而是因为,导演聂文。
聂文的形象则始终和戏中戏的班主联系在一起,他的爱情原则也通过他自己对班主一角的诠释得以表现。对于聂文和孙纳的结合,“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侣”,这一点,无论是聂文还是孙纳,他们都很清楚,事实上,他们这样的结合才是最好的结合,才是最适合彼此的结合。这样的结合,看似是功利,甚至肮脏的交易,但事实上,却是当事人自己不曾察觉的,另一层意义的“门当户对”,珠联璧合。相比之下,当年林见东和孙纳的结合,貌似纯洁,无所欲求,而实际上,只是一种暂时的退而求其次,是一种无奈的将就。而这,恰恰是最不会有结果的。但是聂文和孙纳不同。正如聂文说,“以为替你拍过第一部片,我们的关系就会结束了,没想到跟你拍完一部又一部,我们在一起那么多年,大家都要的多了,……”表面上,你额外呢和孙纳的关系应该结束在第一部片拍完,因为那时候,聂文捧红了演员孙纳,孙纳也成就了导演聂文,他们的合作目的业已达到,二人的关系本该就此结束,各自开启新的征程,但是,他们又一路走过了很多年,因为合适,彼此需要,所以才没有分开。两人要多了吗?实际上还不够。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林见东的出现,孙纳迟早是要离开聂文,飞向好莱坞的。也许吧,对此我无法做任何的假设和推测。只是,从影片来看,孙纳和聂文在一起多年的磨合,二人已经产生了连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的深厚感情,而长时间的彼此的利用心理,和略显污秽的“感情合作”行为掩盖了这份难得真情和彼此的真心,必须要等到某个适当的时机,这份深情才得以闪烁出熠熠光芒,照亮被蒙蔽的双眼和内心。正像班主和小雨,在合作表演节目时,班主选择在表现中华丽谢幕,结束生命,结束这错杂的感情纠葛,对小雨放手;而小雨最后的眼泪则表明在她的感情天平上,砝码究竟是倾向哪一边的。这时候,他们都才清楚了彼此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原来如此重要。当然,剧本是导演聂文做了改动的,但是,他也借此方式表明了他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立场,既避免了他和孙纳直面地讨论的尴尬,也委婉地做出了抉择,此时,旁观的张扬,或者林见东也有所醒悟:如果爱,请放开。
除了对爱情的思考,影片还有一条略显次要的主题线索,那就是对人生的思索。首先是成功。孙纳的成名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人是能够随便的成功的,它需要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种种苦痛,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只有刻骨铭心的痛,才懂得所得的可贵和珍惜。二是感恩,无论怎样,在孙纳的一生当中,林见东帮助了她,聂文帮助了他,如何回报,因人而异,但回报,是必须的。在这一点上,影片中未露面的演员张戟则是孙纳的反面,孙纳用自己换取自己所需要的,或者回报帮过自己的人,张戟则只顾自身利益,忘记自己的恩人,或许,那恩惠在他看来不值一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对演艺圈演员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生活的折射。
当然,主题的展现是复杂的,而且主题也是相互缠绕的,这需要借助大量细节的帮助,也要求导演能够选取合适真的展现视角。影片采用歌舞文艺的形式来叙述,一个好处就是将人物的内心解读展现给了观众,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节的推进。例如,聂文在得知林见东和孙纳的事情后痛苦的内心思索,就是通过戏中戏班主的唱词展现出来的,使得本来显得次要的导演一角丰满立体。这样的叙述方式,也为故事的发生展开,提供了一个大的生活背景,使人物变化有了事实的依据。最好的体现就在小雨和张扬决定私奔的那晚,歌舞表演者充当了一个生活的大背景,这些客观的因素往往会影响人们做出某一种决定。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大量的细节运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孙纳的磨牙,无论是和林见东在一起,还是和聂文在一起,睡觉磨牙都令两个男人对她心生或多或少的怜惜吧。我的理解是,据说睡觉磨牙是一种缺爱的表现,在次地,这证明了孙纳个性形成的缘由。当然,这种理论未必是科学的,但是,在电影中能够运用却是非常好的表现人物的方式。另外的细节是导演聂文的一个习惯性行为:他每次拍戏遇到难题的时候,都会进一家餐馆,吃一碗酸辣面,和餐馆老板的对话可以看出,曾经不成名的聂文,曾经奋斗的聂文。也就是说,在人生道理的体现方面,影片的点不仅在孙纳身上,也在导演聂文身上。
除去这些,影片在灯光,色彩上显然也做了精心设计。灯光最好的运用在于对林见东的刻画。孙纳跟了林的大学同学冼平,再次离开了他。不知情的林见东在学校食堂还向冼平打听孙纳的情况,到这时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当时整个食堂的灯瞬间熄灭,这预示林见东十年前旧世界的坍塌。在色彩方面,黑白的灰色调和带泛黄的彩色画面则凸显出强烈的故事感,而这故事也确实够分量:池珍熙在讲一个故事,林,孙,聂的故事中有套着班主,小雨,张扬的故事,作为观众的我们正看着这些故事,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故事。
昏黄的路灯下,一列公车缓缓进入银幕,列车上人们表情各异,或酣睡,或木然,或沉思,整个画面已然很有故事感。而真正的故事,即将上演。小雨,因故失忆,偶遇戏班班主;班主收留小雨,并为其填补了记忆的空白,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他们相恋了。然而,小雨失忆前的恋人张扬却再次出现,并一再试图唤醒小雨沉睡的那段记忆。就此,三人开始了爱情的角力。而这仅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落,只是戏中戏。小雨是由电影中知名的女明星孙纳扮演,班主则因故由导演聂文亲自出演,张扬则由男艺人林见东扮演,所谓戏中戏嘛,真正的大戏则在导演和两个演员身上:周迅饰演的孙纳初出茅庐时,为尽快成名,傍上一小名气的导演——张学友饰演的聂文,并且两人相恋多年,在一起合作了很多部作品。大概每个成名的演艺明星在成名前,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史吧。孙纳即是如此,更甚者在于,孙纳执意要忘却那一段不堪的岁月。在成名前,她叫老孙,和金城武饰演的林见东偶遇在一个雪夜里。本是萍水相逢的擦肩而过,却成十年风霜的煎熬纠缠。因为不甘心老孙十年前抛弃自己,林见东一直苦苦追寻老孙,意图寻求一个答案:她究竟爱没爱过他!两个貌似深爱同一个女人的男人展开了无形的“争夺”,女人则始终试图逃脱任何一个男人对她的束缚。
很明显,这是两个故事,差别就在于:小雨是无心的失忆,孙纳是有意的忘记;但同时,又可以说这是一个故事的不同演绎,时间不同,人物身份不同,可是却有着同样的主题:什么是爱情。影片主题的点落在了孙纳的身上。不管是过去的落魄老孙,还是现在的明星孙纳,她其实一直没有变过。瘦小的身材,肥大的军大衣,一顶旧棉帽,一个不大的行李袋,这就是当年的,落魄的老孙。大雪纷飞的晚上,无处可去,蹦蹦跳跳着自己取暖,旁边就是一家香气四溢的小饭馆。饿到极点就去偷吃客人吃剩的饭菜,最后竟开口向素不相识的男人求宿,他就是林见东。试想,沦落到什么样的境地才会如此大胆和无所顾忌呢?之后,她到了北京三里屯的一个舞厅当舞蹈演员,住宿也算有了着落,在一个凌乱窄小的仓库里安置了她的行李。在这里遇到了林见东。她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从一开始就在利用林见东,不过,这种利用也是“顺手牵羊式”的利用。谁让上天安排他们相遇呢?而且是两次。在得知林见东学习导演专业时,她对林见东说“我们一定还会见面的”;在听说林见东意欲退学,不再继续导演之梦的时候,老孙的脸上掠过了比之林本人还大的失落;毕竟林见东也是一线希望啊,后来,他们在一起了,患难朋友一样的在一起了:她想他重新振作,有朝一日做导演;简陋的生活怎能牵绊有雄心的老孙呢?她要去做演员,要去美国做演员,代价就是委身于老外导演;一次失败了,还有第二次,她还有资本,就是她自己。林见东本以为他们就此能够长相守,哪里都不去了,可是,那个女人是老孙,雄心勃勃的老孙!这一次,是彻底地飞走了,跟着林见东做副导演的大学同学,飞走了……所有的这些还只是前奏,老孙真正飞黄腾达是在遇到导演聂文。“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侣”,这就是孙纳和聂文的开始,而他们原本谋划的结尾是什么呢?——红极一时的孙纳趁热打铁,进军好莱坞,聂文还做他的小导演,归根结底,孙纳将甩了聂文,飞向好莱坞。
不难看出,孙纳是一个唯利是图,爱慕虚荣,野心勃勃,甚至不择手手段的女人。她利用男人,也利用自己。最能体现孙纳雄心的是她自己说的两句话:“乡下唱歌谁听啊”,“歌厅全坐满了才一百多人,但光一个电影院就能做好几百人,做明星当然要比做歌星好啦”。当然,就当时的老孙而言,有梦想的确是一件好事,只是为梦想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的方式难免令人唏嘘。她利用了男人,利用了男人的感情,同时,也出卖了自己,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真情。从这点来看,孙纳无疑是一个人生,爱情的反面教材。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最初的孙纳(老孙):瘦小的身材,肥大的军大衣,一顶旧棉帽,一个不大的行李袋,寒冷的冬夜,孤身一人,漂泊他乡,难以果腹,无处住宿。凭什么她孙纳就要是这样的生活?她不甘心,她有梦想,她不仅有梦想,她还有支撑梦想的可怕的精神:勇敢,仅凭一己之力独闯北京,无论多难都要尝试;乐观,遇到最糟糕的困境,她微笑面对;坚强,无论什么样的打击,沉淀了泪水,再次起航。所以,她自己说:“他们(年轻人)要是有我小时候那么苦的话,自然就会努力了,不用我做示范”,“过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不再想回到过去”,无论怎样地想要忘记,彻底的忘记过去,过去其实月深深地扎根于她的心底,有多想忘记,过去对于她的伤害就有多大,同时,她从过去学到的就越多,包括,爱情。从这一方面来看,孙纳又确实是人生的成功者,她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自己事业的巅峰,用自己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成功人生的不二法则,那就是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虽然,她自己说,“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对林见东),但是,她却一次次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次次的交易,事实上,这却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次伤害,她也曾经天真地相信老外会带她去美国,十年后也再次相信林见东会跟她永远在一起,尽管林见东去而又返。这些都体现的是她的不变,其实她一直没变,她唯利是图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真心。最动人的体现,应该是在她第一次离开林见东,她告诉林,不要看着她走,大概是怕林难过吧。由此看来,她是重感情的,起码是友情吧。
林见东呢?他倒是可以跟聂文放置一起来加以对比。或许,没有孙纳,他的生活也就很普通了,但是,因为孙纳林见东不再是林见东。十年来,林见东不是为孙纳而活,不是为了爱她而活,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活,也不是为其自己逝去的爱情而活。他活着只有一个目的:报复孙纳!当年的孙纳怎样的抛弃了自己,他林见东就要怎样的抛弃孙纳。也许刻骨的恨,只因源于刻骨的爱。或许,林见东确确实实地爱上了孙纳,但是,如果爱,他十年来的生活不应是痛苦的,至少不应是恨,可是,十年了,他始终在做一个噩梦:孙纳抛弃了他。正如他自己说,“是鬼是人……你知道她令我最害怕的是什么吗?就是她从来没有爱过我,那我就傻了十年”,他只是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曾经爱过,被爱过。一次次地,他执着地要唤醒孙纳刻意要忘却的不堪岁月。曾经的他们一起落魄过,在简陋的仓库里生活过,那个时候的他们一无所有,对林见东来说,那一段应该是无欲无求的快乐。他能够跟孙纳走在一起,或许就是孙纳当时身处穷境却能坦然处之的乐观和简单打动了了他吧。而这一点怕是也是被其无限的放大了而已。毕竟,两个人不是同一条路的人,孙纳注定是要离开的,这点在一开始,林见东应该是很清楚的,只是他自己故作糊涂罢了。十年后的重逢,爱情其实已然不再存在,他要做的是证明自己十年并没有白白痛苦,至少他要抛弃孙纳一次,他需要孙纳来解救自己。最终,他成功了,只是,并非是以他想象的方式和原因,而是因为,导演聂文。
聂文的形象则始终和戏中戏的班主联系在一起,他的爱情原则也通过他自己对班主一角的诠释得以表现。对于聂文和孙纳的结合,“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侣”,这一点,无论是聂文还是孙纳,他们都很清楚,事实上,他们这样的结合才是最好的结合,才是最适合彼此的结合。这样的结合,看似是功利,甚至肮脏的交易,但事实上,却是当事人自己不曾察觉的,另一层意义的“门当户对”,珠联璧合。相比之下,当年林见东和孙纳的结合,貌似纯洁,无所欲求,而实际上,只是一种暂时的退而求其次,是一种无奈的将就。而这,恰恰是最不会有结果的。但是聂文和孙纳不同。正如聂文说,“以为替你拍过第一部片,我们的关系就会结束了,没想到跟你拍完一部又一部,我们在一起那么多年,大家都要的多了,……”表面上,你额外呢和孙纳的关系应该结束在第一部片拍完,因为那时候,聂文捧红了演员孙纳,孙纳也成就了导演聂文,他们的合作目的业已达到,二人的关系本该就此结束,各自开启新的征程,但是,他们又一路走过了很多年,因为合适,彼此需要,所以才没有分开。两人要多了吗?实际上还不够。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林见东的出现,孙纳迟早是要离开聂文,飞向好莱坞的。也许吧,对此我无法做任何的假设和推测。只是,从影片来看,孙纳和聂文在一起多年的磨合,二人已经产生了连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的深厚感情,而长时间的彼此的利用心理,和略显污秽的“感情合作”行为掩盖了这份难得真情和彼此的真心,必须要等到某个适当的时机,这份深情才得以闪烁出熠熠光芒,照亮被蒙蔽的双眼和内心。正像班主和小雨,在合作表演节目时,班主选择在表现中华丽谢幕,结束生命,结束这错杂的感情纠葛,对小雨放手;而小雨最后的眼泪则表明在她的感情天平上,砝码究竟是倾向哪一边的。这时候,他们都才清楚了彼此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原来如此重要。当然,剧本是导演聂文做了改动的,但是,他也借此方式表明了他自己在这件事上的立场,既避免了他和孙纳直面地讨论的尴尬,也委婉地做出了抉择,此时,旁观的张扬,或者林见东也有所醒悟:如果爱,请放开。
除了对爱情的思考,影片还有一条略显次要的主题线索,那就是对人生的思索。首先是成功。孙纳的成名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人是能够随便的成功的,它需要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种种苦痛,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只有刻骨铭心的痛,才懂得所得的可贵和珍惜。二是感恩,无论怎样,在孙纳的一生当中,林见东帮助了她,聂文帮助了他,如何回报,因人而异,但回报,是必须的。在这一点上,影片中未露面的演员张戟则是孙纳的反面,孙纳用自己换取自己所需要的,或者回报帮过自己的人,张戟则只顾自身利益,忘记自己的恩人,或许,那恩惠在他看来不值一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对演艺圈演员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生活的折射。
当然,主题的展现是复杂的,而且主题也是相互缠绕的,这需要借助大量细节的帮助,也要求导演能够选取合适真的展现视角。影片采用歌舞文艺的形式来叙述,一个好处就是将人物的内心解读展现给了观众,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节的推进。例如,聂文在得知林见东和孙纳的事情后痛苦的内心思索,就是通过戏中戏班主的唱词展现出来的,使得本来显得次要的导演一角丰满立体。这样的叙述方式,也为故事的发生展开,提供了一个大的生活背景,使人物变化有了事实的依据。最好的体现就在小雨和张扬决定私奔的那晚,歌舞表演者充当了一个生活的大背景,这些客观的因素往往会影响人们做出某一种决定。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大量的细节运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孙纳的磨牙,无论是和林见东在一起,还是和聂文在一起,睡觉磨牙都令两个男人对她心生或多或少的怜惜吧。我的理解是,据说睡觉磨牙是一种缺爱的表现,在次地,这证明了孙纳个性形成的缘由。当然,这种理论未必是科学的,但是,在电影中能够运用却是非常好的表现人物的方式。另外的细节是导演聂文的一个习惯性行为:他每次拍戏遇到难题的时候,都会进一家餐馆,吃一碗酸辣面,和餐馆老板的对话可以看出,曾经不成名的聂文,曾经奋斗的聂文。也就是说,在人生道理的体现方面,影片的点不仅在孙纳身上,也在导演聂文身上。
除去这些,影片在灯光,色彩上显然也做了精心设计。灯光最好的运用在于对林见东的刻画。孙纳跟了林的大学同学冼平,再次离开了他。不知情的林见东在学校食堂还向冼平打听孙纳的情况,到这时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当时整个食堂的灯瞬间熄灭,这预示林见东十年前旧世界的坍塌。在色彩方面,黑白的灰色调和带泛黄的彩色画面则凸显出强烈的故事感,而这故事也确实够分量:池珍熙在讲一个故事,林,孙,聂的故事中有套着班主,小雨,张扬的故事,作为观众的我们正看着这些故事,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