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
进来龙岩多雨,倒春寒也来势汹汹,所外出游览计划只得暂缓。有雨好读书啊,窝屋里看书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手机上电子书的确有很方便的地方,但也失去了做笔记、加批注的功能,故那些很好的句子没办法记下来慢慢咀嚼,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以至于现在对这些书的印象都模模糊糊,只能记住那些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一口气读完了《雍正皇帝》和《曾国藩》两部大著,外加之前的《胡雪岩》及正读的《康熙大帝》,悄然发现自己对清王朝的情有独钟,以及对御人之术的浓厚兴趣。出世之欲望太过明显,甚至自己都很吃惊,但是细细分析,与其说自己功利心太浓,不如说内心深处那强烈的英雄情结在作祟。而无论是谁,对英雄的崇拜,都免不了是在与现状下的自己作对比的。时势与英雄的关系,从来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梁启超先生说中国自古多时势造就的英雄而绝少造就时势的英雄,我自认为没能力成为能造时势的英雄,又生于这样一个造不了英雄的软弱时代,只好翻阅英雄们的传记,聊以慰藉。 为了不重复他人的观点,专门去一些读书论坛浏览了已有的读后感,粗略去掉那些相同的之后,把剩下的写在这里,与己分享。 《曾国藩》 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洋洋洒洒上百万言,酣畅淋漓,其个性鲜明的人物、史诗般的战争、波澜壮阔的时代、才华横溢的诗词语句,看地我激情澎湃,拍手称快。无法停止心中所思,不得不写一些东西记录下来。 1、操守的坚持 我总是喜欢把一个英雄的人生分为两部分 ——尤其是对那种先经历失败后成功的英雄。第一段是奋斗中的阶段,第二段是功成名就后的阶段,然后把这两个阶段拿来对比,我发现非常有意思,可以借此寻找英雄们所坚持的操守,或者骨子里性格的缺陷。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人物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的不同表现,有的是相近的,譬如郭子仪从一而终的对唐王朝的忠诚以及勇敢,譬如周总理建国前后保持的谦虚和朴素;也有的是相反的,譬如洪秀全称王前的能干以及称王后的昏庸,譬如八旗兵入关前的能征善战与末期的腐朽无能。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陈胜吴广、韩信、李闯王、胡雪岩、年羹尧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的操守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因为他一生都洁身自好,从未因为劳苦功高而改变自己的做人本色,甚至越是显赫越是谨慎,越是身处高位越是能严格自律。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想,曾国藩能真正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他真正死而不朽的原因所在,而他对自己操守的一生坚持乃是我们后人只能仰视的标杆。 吊古伤今,环视当世,又有几人能坚持自己的操守?知微见著,整个民族又何曾坚持自己的操守? 君不见,千年前孟子见孺子入井有“恻隐之心”,而当今“小悦悦事件”里国人良心麻木而见死不救? 君不见,《水浒传》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万丈豪气,而当今“老人倒地而众皆不敢扶”? 君不见,古人“仓麋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当今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等所显示的唯利是图漠视生命? 2、理想的坚持 康禄康福本是一对亲兄弟,都身怀绝技,有忠有义,可以赠之以“侠”字。不同的际遇使哥哥康福跟随曾国藩,弟弟康禄则参军太平天国。他们的传奇经历显然是作者杜撰的,但是代表的意义却很宏大:忠义、理想、生命。 康福的理想就是曾国藩,他认为曾就是那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主。他知道清廷的腐朽,亦知道太平军也不都是“穷凶极恶、伦常乖舛”的恶人,但是他崇拜曾国藩,敬佩曾的学识和人格,认同曾的理念,也就把曾的理想当做是自己的理想。可最终,当他看到弟弟为太平天国杀身成仁,又看到曾杀害了他的朋友之后,崇拜化为愤怒,理想终于破灭,最终收回了他的祖传围棋,归隐于林; 康禄性情豪迈,志向高远,从最初的仅仅因为“太平军比清军对穷人好”而从军,到最终国破时自焚于金陵宫殿,他是一个可敬可叹的真汉子!他的理想是他自己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是对“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追求和牺牲,没有任何的私欲,我觉得他甚至比洪秀全更能代表太平天国!他的自焚也是对理想的坚守,是太平天国的其他“王”们所达不到的高度,也是九帅即使破了城也得不到的胜利。当我读到康禄与哥哥诀别,以及与兄弟们一起死去的段落时,眼泪夺眶而出而不自知,真正明白了信念之伟大、理想之崇高。 康福康禄兄弟最终一生一死,代表的是两种理想的一死一生:生存,却破灭;死去,却升华。 3、功败的辩证关系 临死前,曾国藩与他的九弟国荃有一番关于胜败的谈话。这番谈话充满哲学的智慧,是一个统帅在战争结束后难得的、深刻的反思,让我几乎原谅了曾国藩在战争中犯下的罪孽,即使出发点还是关于对家族对江山的维护。 谈话的核心有两个: 一,太平天国到底败于谁?曾国藩的结论是败与自己,败于天命,而绝非败于湘军。 二、湘军的建立是有功还是有罪?曾国藩的结论是看似有功,但建功同时亦已打下犯罪的基础,所以应该“功遂身退”以免“自取侮辱”。 我承认,这个观点也许并不新颖,甚至直接来自于老子的智慧,但是却非常难得。对自身功过的理智评价,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试问你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吗,你自认为的对与错在别人眼中是同样的吗?)。历史上,名将在功成名就后就头脑发热不可一世者举不胜数,所以导致走狗烹良弓藏悲剧的原因,也不全是统治者的不能容人;而诸如唐明皇、乾隆们在建立盛世之后立刻开始衰败的原因,也蕴含着这层逻辑。引用那句很俗的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失败之母”。 注:曾国藩自己在扑灭天平天国后,未能如愿功成身退,以致在之后的天津教会案中身败名裂,甚至被称为“卖国贼”。 4、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此乃曾国藩的座右铭。由于这个座右铭在后世的著名程度,乃至不得不提。这句话不能等同于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混账逻辑,反倒很像苏东坡的那句“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蕴含着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般的无限勇气和坚韧耐力。“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曾国藩从一介布衣,到吏部左侍郎,最终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一代统帅,期间两次被逼投江自杀,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在这个处处都是励志故事、成功学泛滥到论斤卖的年代,谁不能讲出那么几句关于成功的哲理句子?但是成功实在是一件顶复杂的事情,没有任何公式或者既定途径可以帮忙,所以与其去研究别人如何成功,不如捡那些可敬的品质学好怎么做人。 真的勇气,不一定是要像九帅那样,无所顾忌、杀人如麻。曾国藩是有自己的缺点的,他也自知自己的灵魂身处存在懦弱的地方,不能如他的弟子李鸿章一般果断干脆、无视非议,但是他的勇气在于能直视自己的缺点,最大化地把犹豫转化为谨慎,把害怕转化为以柔克刚,在每次经历失败之后,都能很好地学习之前的经验,适时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难能可贵的是身处如曾国藩之高者,仍能不断折腾自己,为了目标做出牺牲,这才是真正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