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山》2
二
1
“你好,我们以前见过面么?”女子开口说道。
现在的时间差不多是上午十点半,距离我来到这间茶社已经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向来有约会早到的习惯)。由于马路两侧的路基心血来潮般的矮下去一大截,那茶社看上去也就像是拍扁了的肥皂盒,在马路上只能看到一块黑色的门头,正中用小的过分的红字写着“红”,为了配合这个店名,门脸招牌的镶边一律采用红色,在夏末的阳光里这样的配色显得格外阴郁。穿过法桐的树影我走进店内,发现里面也一律是红黑色调,而且无不散发着隐匿且压抑的气氛。“莫不是这家店的主人钟爱吸血鬼?”我这样漫无边际地想着,转动着手里刚刚上桌的柠檬水,脑中猜测着约会者的样貌,直到那个女子坐到我的对面,我方才抬起头来。
来的女子看上去与我一般年纪,五官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美丽的类型,反倒适合事后慢慢回忆,仿佛五官各自拥有生命,能在记忆中生根发芽并且重新组合,就是这样越回忆越精致的面容。乌黑的长发笔直地流淌下来,浅蓝色的连衣裙轻薄得好似格陵兰秋夜飘渺的极光,双腿不失优雅地叠架起来,留下让人心醉神迷的阴影,小腿细得恰到好处,难得的没有一丝赘余的线条,木头凉拖随意地挂在脚上,将双脚衬得嫩白小巧。“这样的女子你是怎样认识的呢?”我心里不禁起疑,“你小子以前到底有怎样的秘密?”
“我想应该是没见过面的。”我不无谨慎的答道。
“啊,我还想会不会是因为时间长了,多少有些忘记,或是名字和本人对不上号什么的,现在看来,就么这样担心的必要了,刚才还觉得失礼来着呢。”她挽了一下耳边的头发,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确是精致优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苗条的白猫款步走过高高窄窄的墙头。
“失礼?”
“嗯,之前电话里不是听您说了您的身份么?毕竟您是他的好友,而我之前却完全不知道您。就我和他是关系来说,这样的事之前从未发生。”她停顿了一下,交换了一下架腿姿势,“或许您才是他唯一的朋友也说不定,至少应该是占有相当够分量的地位。”
“这……说真的我之前还从未注意,跟他说说话倒是没有问题,平常交往也不是十分频繁,若说是朋友,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说是知己啊生死之交啊这样的关系,我想还没到那个份儿上。我这个人跟谁都不会产生过于极端的关系,因为保养极端的关系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常常使我倍感烦躁,真的,就像脑袋里住着一百八十多只苍蝇,四处乱飞乱撞。”
“那您一定还是单身咯?”她笑着打趣道。
“啊这个么,虽不至于是单身,但与女伴的关系也不温不火,其中不免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我想。”我一时被问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只得胡诌应付。
她看出了我的窘境,马上解围道:“也许他就是看中了您这样的性格也说不定,或者说在您的身上还有别的什么,其他人无法代替,当然这是指对他而言。”
“这种事情,谁知道呢。”我轻轻摇了摇头,“喝点什么?”
“红茶。”她浅浅笑道,“红茶就很好了。”
于是我招手要了一杯红茶,在等茶上来的这段时间里,门外明媚的阳光下走过了两只流浪猫,一只黄白相杂,一只纯黑,黄白的那只与我对视了一会儿之后便大步离开,黑的那只则一直跟着黄白的屁股,一步不离。“这样的天气,在外面懒洋洋的散步,看看街边的店铺才是正经事啊”,我如此这般地想着,而现在的我却一点儿也没有散步的心情。准确来说,我现在的大脑就好像冬天小锅里慢慢炖着的咖喱,咕嘟咕嘟,乱七八糟。
“那您现在能告诉我找我来的目的么?”女子问道。
“其实不是我找你来的,我也是受人委托。”
“想必是他委托的吧?”
“没错。”
“你有他现在的消息?”
“没有说得上多完整的消息,只是他十天前左右寄来了一封信,信上让我联系您的,还让我一定要和您见面。”
“联系我做什么?”
“为了跟您传一句话。”
“什么?”
“对不起。”我再次重复,“他想让我传一句‘对不起’。”
女子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略略皱起眉头,而后又怕被人看出什么似的迅速舒展开,她低下头抿了一口红茶,接着拢了一下耳边的长发,整个动作连贯甚至精准,好像训练有素的军人在“咔咔咔”地拆卸手枪。
“我不知道您和他之间有过什么,不过如果因为这句话让您不开心的话,我想说抱歉。”过了一会我低声说道。
“没什么,此外没有别的事了么?”
“目前没有了。”
“那我可以先走么?不好意思得很,马上还要回去看店。”
“可以。”
“剩下的话,下次再说吧。”末了她又加上一句,“我觉得您是可以信任的那一类。”
“可以信赖的那一类?”
“嗯,可以信赖的那一类。就好像老老实实的土豆番茄水芹那样的一类,不像是乱七八糟的花椰菜和故弄玄虚的榴莲什么的。”
“这样说来,倒真是土豆番茄什么的比较可爱。”
“就是。”
我与她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约好下周六同一个时间还在这里见面。然后她整整衣服走出茶社,我则目送她消失在马路另一边明媚的阳光中,而后目光转回,久久地盯着她几乎一口未喝的红茶,陷入红与黑的隐匿与压抑中。
2
从茶社出来之后,我觉得脑子被打蛋器搅散了一样。阳光、树影、黑色沙发、气质出众的女子、黄白相杂的猫、白色肩带、黑猫高翘的尾巴、榴莲与土豆……一串字眼都被打散了搅在一起,那锅咖喱还在咕嘟咕嘟地煮着,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赵海,你出现的太突然了,六年前你一声不响的就走了,大家以为你不会再回来,因为日子里有没有你大家都照样得过,包括我。对别人来说,你的离开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对我,你的离开看起来更像一个符号,一声呐喊,或许你整个人就是一种别样的东西,也只有你是。其他人包括我都只能站在与你相隔几条街那么远的地方,看着在我们眼中已经小成一个点儿的你,或是舞动或是挣扎,你放心,我们依旧不悲不喜。
可是,你为什么又出现了呢?
我在明亮的街上散漫地走着,直到天色渐晚,夜幕降临,我才发现从早上到现在我什么都没吃,不禁剧烈的肚饿起来。我抬脚走进路边一家小店,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刚问有无汤包,胖胖的老板娘就连说没有,汤包只在中午做,想吃明天再来。无奈我只能拿隔壁的豆沙包充数,一边心里抱怨着这搭配算是什么玩意儿,一边旁若无人地张嘴大吃。走出店门右拐,在旁边的华联买了一罐冰啤酒,有一口没一口地灌进肚里,等到回到家里,啤酒早已喝光多时了。掏出手机,发现有这样一条短信:
“下周见面时,方便的话可否把他的信带来?”
唉——
我叹了一口气,关掉手机,歪倒在床上,沉沉睡去。其间做了一个梦,时隔多年,现在想起还总会歪头揣摩当时做这个梦的意义。
我在南方的一个小岛上,整个岛就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平台,我就躺在这个平台上。平台右边有若干个门,门里有履带穿过,经过平台通向左边。小岛风和日丽,平静甚至呆滞。一开始,我与小岛相安无事。
第一天,一扇门打开,履带开动,随即将一个赤裸的美丽少女送到平台上,我欣然与她做爱,完事之后再由履带送出,一天就这么过了。
第二天,两扇门打开,履带开动,送来两个赤裸的美丽少女,我和她们做爱,然后她们被履带送出。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大门被打开,更多的女人被送到平台上,我的性欲也被越来越强烈的激发出来,她们饥渴难耐,我不停地变换体位,左右兼顾,几乎病态的想要延长时间迟点结束。直到有一天,不知怎的,我突然就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厌倦。我躺在那里,不再主动,任她们上来爱抚挑弄,最后才完成任务般地射出。过了几天,她们好像也有所察觉,渐渐地不再主动靠近,到了最后,我懒懒地躺在平台上,看着她们站在履带上由右至左的从我面前移过,然后消失在小岛的另一头。我们互相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不再勃起,她们的目光停滞而呆板,整个小岛充满了另一种宁静,连云朵都不再飘动,连飞鸟都不再鸣叫。
梦境的结束就好像通话的终止,我理所应当地醒过来,回味思考那个梦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可是越去想,其中细节就越模糊,不想的时候那些枝枝丫丫的情节反倒是恶作剧似的重新浮现。“算了吧。”我对自己说,“又不是每件事情都非要说出来意义不可。”
一个星期中规中矩地过去,在这段时间里,地球自个儿打转了七圈儿,并且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了一小段,从银河系来看,地球只不过前进了半粒芝麻,从宇宙来看,我只不过是在微尘一般的时光中移动了微尘一样的距离……这样想下去,往往就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在渐渐失去,真想一下子像果冻般瘫倒在椅子上,艰难而切实的呼吸几口,跟宇宙什么的再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这个星期我干什么事了呢?
喂了猫,给那盆养了十年的月季浇了水,脱袜子和换袜子,去超市和菜场,喝啤酒和咖啡,看A片和手淫,接电话和打电话,工作和下班。于是一星期毫无悬念的过去,就好像之前经过的千千万万个没名没姓的七天一样。
七天过后的周六,天气依旧晴好的毫无瑕疵,我依旧是先到了那个地窖一般的茶社,依旧是那一张黑色的沙发,依旧是一杯比看起来冰的多的柠檬水。这样说未免让人感到是在刻意营造具有象征性的环境,不过我想说的是,事物的象征性并不是营造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在那里的,那些东西镜子一般映射出观者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这就是有些事物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无可代替的符号,对于另一些人就是无处不在的灰尘,不过今天的诸多选择,当做巧合都说得通。“象征性”这种东西,只能是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它神秘之处。
过了不多久,听见有人进店,抬头看时,女人正合我打着招呼。她的衣着发型都未变化,只是换了一双底更高的木头凉拖。
“等了很久?”她挽了一下头发,随后转回头一招手,“一杯红茶,谢谢!”
“没有,也就坐了十分钟左右”
她听后笑着回道:“啊那真不好意思,看来是我来晚了。”
“没有没有,只是我有提前到的习惯。”
“因为觉得礼貌?”
“说不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吧,不知道好不好。”
“对了,上次的话还没说完,真不好意思,那时突然想起下午家里有事,走的仓促。”
“看店么。”
“啊,上次说了?”
“嗯说了。对了,是什么店?”
“花店,我家开的一个小花店,那天下午父亲有事出门,特地叫我回去看一会的。”
“工作很开心吧,天天能闻到花香。”
“哪里轻松呀!一大早进货收拾,来了花要裁枝去叶搭配包裹什么的,有时候接到的单子多可以从早忙到晚呢。”
“厉害。”
“更厉害的还记得的各种花的名字,背下价格,客人来了还要推销什么的。”她看着我的眼睛,“下次也许可以给您打个折。”
“对了,先不说这个,你不是要看信么?”我觉得还是早点回归话题比较靠谱。
“啊,您不说我都快给忘了。”她拍了一下脑袋连忙说道。
我从胸前口袋里摸出一个白色的信封,放到她面前,她不紧不慢的打开,拿出了那封我看了不下七遍的信。
子遥:
写这封信对我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开头的“子遥”两个字,都是我闷头想了十分钟才落的笔,我一度想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关系,比如写成“兄弟子遥”、“吾友子遥”、“亲爱的子遥”之类的,可是读起来总是感觉不对劲。也许你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称呼不都一样么?可是于我而言却大有不同,给我朋友的称呼必须是唯一的,就好比他们都有各自唯一的名字。因为你有很多朋友(或许,并且我希望你这样),可是我却只有你和柳雯这两个能说的上来话的朋友,所以对于“朋友”这两个字神经质一般的看重。不知不觉话就说的伤感了,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你看见最后只有光秃秃的“子遥”,不是“兄弟”,不是“吾友”,更不是“亲爱的”,还望你莫怪。
六年,想必你还记得我们分别的年份。我多希望这个年份是出自上世纪中叶,不知怎的,每当读起一九四几到一九八几这样的年份时,总是会觉得安全与亲切,并不是那个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值得追忆的事(那是个怎样的年代想必你我共知),就单单是数字在脑中留下的感觉,就在那,不远也不近,不枯燥也不跳动,远离逼仄,从容不迫。那个年代是于世界而言的,是重生的年代。早稻田的罢课,天安门的鲜血,伍德斯托克的狂欢,柏林墙的筑成……在这里能看到爵士乐从无到有,摇滚乐异军突起,这边的classic老老实实呆若木鸡,那边的funk不知何时悄然登场。仿佛一切都喷薄而出但是又都“很绅士”,有条不紊且有根可循。而到一九九几年这样的数字出来后,一切都开始不对劲了,世界已由膨胀转为爆发。那一代人没工夫往后看,他们甚至无法知道现在拥有的这些从何而来,没有披头士没有阿姆斯特朗。他们只得看着这些数字的温度渐渐升高,好像烧着开水的水壶发出的呜呜低鸣,一切都蠢蠢欲动,世界杂乱无章,“什么呀这都是!”想必你也会感觉到那种烦躁。
而你我的分别恰恰在二零一一年,水壶接近沸腾的年份,so bad ,isn’t it?
不着边际的话说了这么多,再说下去恐怕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跟你说什么了。说点你感兴趣的吧,也许到现在你还在猜测我离开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我想还是由另一个人告诉你更为合适,不是故弄玄虚佯装神秘,我已经不想再讲起那段故事,为此抛掉过去只身离开到现在我都觉得值得。我离开南方,北上继而西行,先是在天水的一家杂货店帮忙,而后在兰州的面馆里端盘子,现在在西宁的一家青年旅社里打工,还给你写信,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那么这封信到底想讲什么呢?
彼得山上,众鸟归巢。
(敬礼什么的就算了吧)
赵海
九月于西宁
PS:1:这家青旅自制的酸奶真好喝。
2:在西宁四年了,遇上干燥的天气还是会流鼻血,不奇怪?
3:找到柳雯,她与我从高中以来就是同学,现在我没有她电话和地址,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不过还请当面代我说声“对不起”,我想她会告诉你离开的原因。
柳雯看完信,把信放在桌边小铃铛的位置,喝了一口红茶,感觉像是用一点点水流浇灭嘴里的余炭。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我转动着手里的杯子问道,杯壁上的细小水珠不厌其烦地将我的手指弄得湿漉漉凉飕飕,它们汇聚在杯底与桌面间,模仿着刀锋与磨刀石之间的液体。
“你指‘彼得山上,众鸟归巢’?”
“嗯。”
“抱歉。他之前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连相关的什么话都没说过?”
“相关的什么……倒是说过彼得山。”
“那,讲讲看可以么?”
“他不是让我告诉你离开的原因么?”柳雯熟练而自然地收拢起耳边的碎发,“就是那个时候的事。”
我静静地等着,看着她摸弄着桌子角,过不多久,她开始讲起了她的故事,好像她来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打算,要对我说出接下来的这些。
“你上个星期是第一次见我,对于这一点我十分惊讶,上次我也说过,赵海说你是他极少的朋友之一,可是在我面前从未提到过你,看了信我才知道,原来他在你面前也同样没有提到过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过还真是麻烦你找到我了。
“正如他信中所说,我与他是高中同学,虽说是同学,但不同班,所以之前根本不认识。那时是高中二年级,我们都参加了校办的文学社。我嘛,对其他什么旅游地理啊航模啊吉他啊商务英语啊都不太感兴趣,倒是觉得每周能有那么一个下午懒懒地读读书多好,于是只好报了文学社。他可不一样,‘因为喜欢昆德拉’他当时是这么说的,‘想多读读他的书’。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事非常有目的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每周五下午我们社团会有活动,通常都是就特定问题发言,或者给出关键词写一篇小文章然后互相评判之类的,然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那时候老师会和图书馆的人借一个阅览室,就是一间封闭的小屋子,有着大大的落地窗和松软的沙发,四周的墙上则是放满了各种书。自由活动,说白了就是可以自己看书,没有时间限制,书可以自带,也可以向图书馆借。赵海通常都会揣着一本昆德拉,我则大多揣着一本村上春树。我还记得第一次活动我是倒数第二个走的,走的时候阅览室里还剩下赵海一个人。‘再见’,我轻轻地说,怕打扰到他。他好像一开始没听见还是怎么的,过了好一会才抬起头说‘嗯,再见’。后来的几次都是这样,他最后离开,我倒数第二。一个学期后,他的书从《不朽》到《生活在别处》到《告别圆舞曲》,而我的书则从《挪威的森林》到《海边的卡夫卡》到《寻羊冒险记》。除了‘再见’以外,我们好像没有说过别的什么话。
“由于我们高中三年级是不能参加社团的,所以参加第二个学期的社团时,我们已经是高二下了,那个学期的第一次社团活动他和我说了话,当时还真出乎我的意料呢,不骗你。他说我注意到你每次来带的都是村上春树的书,为什么只带一个作家的书呢,我反问说你还不是么,‘昆德拉是妻子,虽不是最美艳或最神秘的,但的确是所有书里最能给我以宽慰或者支持的,看其他书就好比找情人,虽说刺激新鲜,但终究少了一层踏实’。他当时大概就说这么个意思,我说我也这么想的,放下村上再看大江健三郎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什么的都不是滋味啊。‘若是如此喜爱村上,倒像是可以成为我的朋友’他说,用的还是永泽当初遇到渡边时说话的腔调。”
“打断一下,他不是喜爱昆德拉的么?”
“‘昆德拉是妻子没错,但村上是最好的情人。’我清楚地记得他这样说。当时我考虑了一下,觉得也没什么,就答应成为他的朋友。就这样我们每个星期都能见到一次面,谈谈村上和昆德拉,时间久了就熟了起来,有时也会谈谈别的。但是,他从未说我们是男女朋友的关系,更加没有往那种关系上面去引导我。你知道,高中里很多男孩子不都是假装先跟你做朋友,然后想的全是如何解掉你的胸罩么?那样的男生,隔着老远都能看出来,从看姑娘的眼神里,从说奉承话的语气里,从在女生身上做的小动作里……那样的人,阴茎恨不得都长到脸上去。可是他从未有过什么要求,未曾主动坐在我边上,更别提企图有更亲密的举动了。我记得有一次我问他关于女朋友的事,他说有我每星期能跟他说说他想说的话,又何苦要那个。”
“怕是嫌和女孩子扯上关系之后搅乱生活吧?”我推测道。
“我估计是。他么,好像是有类似精神洁癖之类的心理。既不愿意待见那些庸脂俗粉,又不愿意花时间试验出谁能接受他的大脑。你想想,追求一个姑娘总得吃饭逛街看电影吧,得让她理解你的想法,还要去理解她的想法吧。他宁可不要恋爱,也不愿意在这些地方花时间。说到底,他是一个十分自恋的人,或许说成是极度自恋都不为过。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太丰富了,要去花很多时间去打理,去挖掘。事实上他也确实天天打理着他的世界,清除杂草,挖掘宝藏,盘点所得,把玩收藏,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放在别的姑娘身上。”
“那你们除了文学社活动,就没干过一点别的事?”
“有过啊,不过不多,周末比较空闲时我会请他到家里做客,其实也就是喝喝茶,聊聊天什么的,我们有时在家,家里不方便的话就出门,满大街乱逛。他们家不方便所以他没有邀请过我。我家里人倒是对这种事看得比较开,加上他也表现得彬彬有礼,一来二去父母也喜欢上他,还觉得若真挑起来他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哦对了,平常饭桌上爸爸还经常拿他开我的玩笑来着,说些什么女儿能嫁他自己也就放心了之类的话,爸爸这个人说话就这样,没谱儿。”
“不过若是能有这样一位爸爸,日子也过的有趣很多啊。”我不禁笑了起来。
“这……倒也是。”她想了一想,换了一个架腿的姿势。
“那然后怎样了?”
“然后,我和他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关系。外人眼里,我们早已可以算得上是情侣,甚至在我解释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我们甚至没有接吻过。后来我也懒得再解释,就一直闭口不谈。本来嘛,他只是希望最好有那么一个人跟他说说话,而我也没有陷到那种复杂关系里去的打算,也就彼此相安无事。
“直到有一天,生活中就好像是有人安放了一个炸弹,‘砰’一下子就什么都变了。那还是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家门铃突然响了,我出门一看,是他,表情十分平静,就像是南方某个无人小岛那样的平静。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张脸始终有某些不对的地方,好像哪里带着棱角,时不时硌人一下。但是当时的我哪有时间慢慢琢磨这诡异的平静,所以就呆呆站在门口,与他四目相对。毕竟没有我的邀请他主动来家里找我,还是头一回。
“他当时问‘你家有人么?’,我说家人出去照看生病的外婆,我想把他请进屋,他站在门口不说话,动也不动。我察觉出他有点不大对劲,刚想问怎么了有什么事,他就开口了,语速比平时慢但是每个字都说得很认真。
“‘我想和你睡。’他说。
“我当时愣在那里了,心想怎么了这是。他看我一直愣着没反应,就进了屋子,关上门,然后就抱住我开始吻我,动作很温柔,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能感到一丝冷冰冰的东西在里面。我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将他的头推开,还说着‘干什么呀这是’,‘不行不行你快走吧’之类的话。可是他一句话都没有说,继续温柔地抚摸着我撩拨着我搔弄着我,动作连贯地简直就像是排练好的一样,每一个步骤都精准的迎合了当时我身体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我其实之前已经将他当男友对待,若他之前就要,我也不至于不给,所以后来也再没有反抗,只是去配合他。可是说来都难为情,我那两下子在他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完全掌控了节奏,就好像技艺娴熟的机械师傅在肢解零件一样。他一块块地把我拆散,先是外套和衬衣,再是内衣,他花了好久在我的胸前、耳边和唇上舔吮抚弄,我也任由他爱抚,因为我知道我早已经被拆解完全了,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精致,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的身体还能做出这些反应。所以当他的手探到下面的时候我早已经湿的一塌糊涂。可是他除了下面强烈的勃起之外好像并未真正感到多少兴奋。事后想起来,那感觉就跟一个导演在排自己写的戏一样,多的是冷静和淡然,少的是激情和征服的快感。他一步一步耐心而温柔地引导我,纠正错误,奖励正确,仿佛一个小学教师在上着他尽心准备的课。为了之后能在我体内停留更长时间,他让我先用手和嘴唇帮他解决一次。说来你不信,可那对我简直就是姑娘在舞会上被邀请的感觉,觉得这很绅士、温婉,而又不失刺激,从那以后我便再也未曾有过那样的感觉。过了一会他一泄而出之后,我便再次用手和嘴唇将它弄硬,他这才进入。而他的阳物好像在说:‘对不起了,打扰得很,请允许我进去,好么?’这样说现在听起来真是夸张至极难以置信,但当时就是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我不知道他那天来怀揣着怎样的目的,但十八岁的我可以肯定,并不是性欲使他叩开了我家的大门,那背后还藏有更加坚硬沉重的原因。
“进入的时候我并未感受到我之前想象的那种要死要活的剧痛,他耐心而仔细的调整着力度和角度,为了迟一点射出他甚至有几次停下动作开始用手指抚弄我的下体。不得不承认,虽然心里乱糟糟的充满疑惑,但那次肉体的快感至今仍旧无法超越。这么多年后有时回想起来,觉得当天他来就是想在离开之前给我一次难忘的肉体记忆也说不定。
“也不知他怎样做到的,那天我的确到达了至高的顶峰,脑子空白烧毁,身体融化,而他仿佛经过严格的数学运算预计过一样,就在我达到顶峰的时候射出。我们精疲力竭,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长时间的抱在一起,安静的好像中世纪光洁的大理石雕像。”
我听得入了神,她讲话的声音一直很低,但是每一次发音都好像是老式打字机的撞针,将她的话语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在我大脑这张白纸上。
“对不起,第二次跟您见面就讲这个是不是不太合适?”她低低的问。
“这个么,我也,说不好。”我慎之又慎地回答道。
“不知怎的,这些话之前从未对他人讲过,更别提对一个陌生男人全盘拖出。既然来了,我想有些话还是应该同你说清楚。”她再次重复,“有些话应该和你说清楚。”
“这些和‘彼得山上’那句有关?”
“凭直觉来说——是的。”
“那现在可有什么头绪?”
“完全没有。”她摇摇头,“不过他说出关于彼得山的话,就在这之后。
“那时我们躺在床上,我枕着他的手臂,头靠在他的胸膛上,下肢还舍不得似的纠缠在一起。这时他就开始说了一些关于彼得山的事情。
“‘你知道彼得山么?’他问。
“我说我不知道,我被这个突然的问题给弄愣了。
“‘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一座山的名字,托马斯给了特蕾莎一个建议,让她上彼得山。特蕾莎去了,她发现山上有两个男人,正在帮助想要自杀的人们达成这最后的愿望。他们彬彬有礼,而且绝对尊重当事人的意见,甚至有着非常人道的服务。可是最后,当特蕾莎被蒙上眼睛准备去死的时候,她放弃了,喊道:不不,这不是我的意愿!然后含着泪水下了山。’
“‘嗯,可是你想说什么呢?’
“‘不想说什么,只是刚才进去的一刹那突然闪过这个画面,而且觉得这一段很特别。’
“之后他出奇得安静,与其说是安静,倒不如说是沉静,像是冬天表面结了冰的湖底那样沉静。我看他没了话头,也无心再聊,我们就这样默默地相互抱着躺着,腿还是温柔地纠缠在一起。我一直听着他沉静的鼻息,直到我睡着。可是一觉醒来,我发现床上就我一个人,他走了。”
“没留下字条留言什么的?”我问道,但奇妙的是,这个当儿我突然感到应该吃一份咖喱牛腩拌饭,不知来由的想吃咖喱牛腩还是头一回,仿佛咖喱就是配这个气氛的咖喱,而牛腩正是配这次谈话的牛腩,咖喱与牛腩交融在一起,嫩滑微辣,香气扑鼻,而这一切的一切又恰好能在“这次谈话”这种东西的作用下翻译成为简单的一句话并且从我口中说出:没留下字条留言什么的?这体验委实不可思议而确又妙不可言。
“这个么,没有。就是走了,之后再也没看见过,文学社里再也没有赵海的影子,起初老师还问怎么少了一个人,后来看他次次不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讨论依旧,阅读依旧,村上依旧,可是就是少了一个拿着昆德拉的男孩。
“之后他给我寄了一张明信片,也是唯一一次他离开后我们的联系,上面说的很简洁,也正是你想知道的内容——关于为什么离开。那时他父亲从北京出差结束,又要调往温州协商公司里安全调度的问题,那一年的7•23事故你还记得么?就是那时候的事,他父亲就在那趟车上,不过当时死亡者名单上并没有他父亲,估计是被算在了“失踪”的人数里,说难听一点就是连个全尸都没能留下。他从八月份开始默默筹钱,靠的是省吃俭用。连三个月下来,已经有两千多块的积蓄。你也知道,他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带着目的的人,说清楚点,其实他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经定好了做这件事的目的,而后的一切不过是通过各种方法去实现这个目的。他筹好了钱,趁他母亲不在家就买了张车票去了北京,他母亲回来后几天见不着儿子彻底不知所措了,生活和身体都是一团糟,直接住了院。赵海和他母亲再也没有联系过,这句话是他在明信片里说的。说实话我很佩服他将思想转变为行动的能力,好像一切都挡不住他。我唯一不解的就是他去北京干什么。
“‘去向天安门竖中指’,他在寄来的明信片里说,用着平淡无奇的语气。”
“向,天安门,竖中指?”我低声问道。虽然这不是七十年代,但是说出这样的话还是会让人不自觉的压低声音,四处张望。
“嗯,向天安门,竖中指。”她也同样压低声音,凑近我缓缓的回答到,那声音像是刚环游完整个世界的母鹿,最终安静且稳健地停在了我的面前。
3
现在已经是结结实实的深秋天气,十摄氏度左右的风擦过鼻尖,凉飕飕地不断地送入鼻孔和肺中,辛辣而刺激,若赶上阴天落叶,风中独行这种事便更添一份悲凉的味道。每当这个时候,我的脑中就会自动循环播放《vois sur ton chemin》,从不例外,不是怪事?
自从一个多月之前和柳雯第一次认识,之后的每个周末我们几乎都见面,那感觉说来微妙,既不是私家侦探和调查对象的见面的感觉,又不是和友人的前女友见面的感觉,倒像是一种不知何时养成的习惯。假如这时有个什么人突然跑出拽住正在周末约会的我们,大叫一声“哎呀怎么你们还在一起!”然后道出实情的真相:十年前你们本是私奔的恋人,不料遇上车祸双双失忆,出院后彼此分离,现如今你们又重新相识——这样才比较符合我们现在的关系吧,我想。
和柳雯的关系越走越近,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赵海仿佛没有离开,他依然在我们身边,左手牵着我,右手牵着柳雯。也许他离开以后唯一的期许就是我和柳雯能够见面也说不定,还是他希望我只找到她然后说一句“对不起”就走比较好?
谁知道呢,你的生活从未和你的构想相符过。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柳雯肯和我约会,虽然不带有爱情的意味,只是普通的见面谈话,但总让人感到哪里存在着温暖柔软的地方。与这样的女子在一起,就像是在心里养了一只小猫咪,不用花太多心思,就有了一位安静的伴侣。我们见面的地点也从一开始的“红”茶社变成了她和赵海一同上过的高中,我公寓楼下的沃尔玛超市,还有紫金山脚下的樱驼村车站。那一天,我和她站在他们高中最高的教学楼的屋顶,那上面是一个人工草坪铺就的网球场,所以屋顶四周理所应当的架设了一圈不算矮的铁丝网。那一天风和日丽,白云朵朵。
“每次来这个地方,总是会觉得什么都可以放下。”她一手扶着铁丝网,眯起眼睛朝着阳光明媚的远方眺望,“我和赵海偶尔会来这里,朝楼下一看就是个把小时,说着很多话。现在我都佩服自己,那时竟能有那么多话说,不过说的什么早都忘了,不可惜?”
“能忘了的,看来属于废话了,有什么可惜的?这么说还希望你别介意。”我也朝她眺望的地方看去,接的对面就是一片工地,粗大的钢管被成捆地吊起,在空中弯成了一道暗褐色的彩虹。巨大而笨拙的橙色挖掘机在温吞地挖着地基,这光景远远看来,就像是电影的慢镜头。不知道怎么搞的,从小学开始,挖掘机总给我一种慢镜头的感觉,它们好像永远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一直那么温吞、慢悠悠、好说话。
“你这人,还真不会和女孩说话。”
那个下午我们一起坐在楼顶的网球场上,喝着从楼道中自动售货机里取来的甜腻的咖啡,长久地看着挖掘机不紧不慢地挖着地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坐累了就相互靠在一起,后来索性躺在人工草坪上,对着天空和周围的高楼发呆。实话说,人工草坪这东西,总能给人一种无以名状的安全感,跟一九六几年这种年份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差不多——那是一种咖啡色的,轻轻地悬浮在地上十五公分左右的安全感,给人踏实睡眠的安全感。
“不知道我该不该说这样的话”她侧过身,用手拨弄着身旁的假草,“不过我喜欢周末和你呆在一起的感觉。”
“那我该说不用客气了。”
“唉你这人……跟你好好讲会儿话都不行么?”
“行的呀,我。”
“那你刚才还说那句话,说什么‘那就该说’什么的。”
“我倒觉得没什么。”我试着长久地盯着校外高楼玻璃幕墙的反光,不过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在这之后闭上眼睛,感受一片黑暗中那一个残存的光点。
“总之,我听着不舒服,我不喜欢,明白?”
“明白,下次不说就是。”
“就该这样。”
………
“我说,”我把脸转向她,问道,“现在还喜欢周末和我在一起的感觉?”
她用手指捏起一颗人造草坪上黑色的橡胶粒砸到我脸上。“喜欢啊。”随即叹了一口气,而后仰面朝天闭上眼小声说道,“没办法。”
我凑过身去,久久地看着柳雯的侧脸,那时我才发现,从第一次在“红”茶社与柳雯见面,到现在的每周约会,我几乎很少看到她的侧脸。她的额头和鼻尖都有着可爱的弧度,刘海儿随意耷下,将眉宇周围切削出一个合适的角度,睫毛的长短恰到好处,还有几根略略带出褐色。我长久地注视着她,而后,凑到她的唇边吻了下去,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也不知道这样应不应该,事实上一开始根本没有性的意味在里面,那感觉就好像人们见到一束花就下意识地凑上去闻香一样。她的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轻轻的回吻着,而后便自然而然地分开。此时可能也只有身下的网球场和慢悠悠的白云能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了吧,我想。
“为什么所有的事儿都发生在周末呢?”过了一会儿后,柳雯坐了起来,漫不经心地调整着胸罩的位置,整理着红白格T恤的下摆。
“你指什么样的事儿?”我则依旧仰面看天,同时觉得刚才的吻到这里才算得上是形而上层面的结束。
“唔,好事和坏事都有,关键是日后能记住的事。”
“那,今天可有能记住的事?”
“有。”
“什么?”
“挖掘机。”
可不么?挖掘机总是那么温吞,好说话。
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1
“你好,我们以前见过面么?”女子开口说道。
现在的时间差不多是上午十点半,距离我来到这间茶社已经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向来有约会早到的习惯)。由于马路两侧的路基心血来潮般的矮下去一大截,那茶社看上去也就像是拍扁了的肥皂盒,在马路上只能看到一块黑色的门头,正中用小的过分的红字写着“红”,为了配合这个店名,门脸招牌的镶边一律采用红色,在夏末的阳光里这样的配色显得格外阴郁。穿过法桐的树影我走进店内,发现里面也一律是红黑色调,而且无不散发着隐匿且压抑的气氛。“莫不是这家店的主人钟爱吸血鬼?”我这样漫无边际地想着,转动着手里刚刚上桌的柠檬水,脑中猜测着约会者的样貌,直到那个女子坐到我的对面,我方才抬起头来。
来的女子看上去与我一般年纪,五官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美丽的类型,反倒适合事后慢慢回忆,仿佛五官各自拥有生命,能在记忆中生根发芽并且重新组合,就是这样越回忆越精致的面容。乌黑的长发笔直地流淌下来,浅蓝色的连衣裙轻薄得好似格陵兰秋夜飘渺的极光,双腿不失优雅地叠架起来,留下让人心醉神迷的阴影,小腿细得恰到好处,难得的没有一丝赘余的线条,木头凉拖随意地挂在脚上,将双脚衬得嫩白小巧。“这样的女子你是怎样认识的呢?”我心里不禁起疑,“你小子以前到底有怎样的秘密?”
“我想应该是没见过面的。”我不无谨慎的答道。
“啊,我还想会不会是因为时间长了,多少有些忘记,或是名字和本人对不上号什么的,现在看来,就么这样担心的必要了,刚才还觉得失礼来着呢。”她挽了一下耳边的头发,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确是精致优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苗条的白猫款步走过高高窄窄的墙头。
“失礼?”
“嗯,之前电话里不是听您说了您的身份么?毕竟您是他的好友,而我之前却完全不知道您。就我和他是关系来说,这样的事之前从未发生。”她停顿了一下,交换了一下架腿姿势,“或许您才是他唯一的朋友也说不定,至少应该是占有相当够分量的地位。”
“这……说真的我之前还从未注意,跟他说说话倒是没有问题,平常交往也不是十分频繁,若说是朋友,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要说是知己啊生死之交啊这样的关系,我想还没到那个份儿上。我这个人跟谁都不会产生过于极端的关系,因为保养极端的关系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常常使我倍感烦躁,真的,就像脑袋里住着一百八十多只苍蝇,四处乱飞乱撞。”
“那您一定还是单身咯?”她笑着打趣道。
“啊这个么,虽不至于是单身,但与女伴的关系也不温不火,其中不免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我想。”我一时被问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只得胡诌应付。
她看出了我的窘境,马上解围道:“也许他就是看中了您这样的性格也说不定,或者说在您的身上还有别的什么,其他人无法代替,当然这是指对他而言。”
“这种事情,谁知道呢。”我轻轻摇了摇头,“喝点什么?”
“红茶。”她浅浅笑道,“红茶就很好了。”
于是我招手要了一杯红茶,在等茶上来的这段时间里,门外明媚的阳光下走过了两只流浪猫,一只黄白相杂,一只纯黑,黄白的那只与我对视了一会儿之后便大步离开,黑的那只则一直跟着黄白的屁股,一步不离。“这样的天气,在外面懒洋洋的散步,看看街边的店铺才是正经事啊”,我如此这般地想着,而现在的我却一点儿也没有散步的心情。准确来说,我现在的大脑就好像冬天小锅里慢慢炖着的咖喱,咕嘟咕嘟,乱七八糟。
“那您现在能告诉我找我来的目的么?”女子问道。
“其实不是我找你来的,我也是受人委托。”
“想必是他委托的吧?”
“没错。”
“你有他现在的消息?”
“没有说得上多完整的消息,只是他十天前左右寄来了一封信,信上让我联系您的,还让我一定要和您见面。”
“联系我做什么?”
“为了跟您传一句话。”
“什么?”
“对不起。”我再次重复,“他想让我传一句‘对不起’。”
女子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略略皱起眉头,而后又怕被人看出什么似的迅速舒展开,她低下头抿了一口红茶,接着拢了一下耳边的长发,整个动作连贯甚至精准,好像训练有素的军人在“咔咔咔”地拆卸手枪。
“我不知道您和他之间有过什么,不过如果因为这句话让您不开心的话,我想说抱歉。”过了一会我低声说道。
“没什么,此外没有别的事了么?”
“目前没有了。”
“那我可以先走么?不好意思得很,马上还要回去看店。”
“可以。”
“剩下的话,下次再说吧。”末了她又加上一句,“我觉得您是可以信任的那一类。”
“可以信赖的那一类?”
“嗯,可以信赖的那一类。就好像老老实实的土豆番茄水芹那样的一类,不像是乱七八糟的花椰菜和故弄玄虚的榴莲什么的。”
“这样说来,倒真是土豆番茄什么的比较可爱。”
“就是。”
我与她交换了联系方式,并约好下周六同一个时间还在这里见面。然后她整整衣服走出茶社,我则目送她消失在马路另一边明媚的阳光中,而后目光转回,久久地盯着她几乎一口未喝的红茶,陷入红与黑的隐匿与压抑中。
2
从茶社出来之后,我觉得脑子被打蛋器搅散了一样。阳光、树影、黑色沙发、气质出众的女子、黄白相杂的猫、白色肩带、黑猫高翘的尾巴、榴莲与土豆……一串字眼都被打散了搅在一起,那锅咖喱还在咕嘟咕嘟地煮着,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赵海,你出现的太突然了,六年前你一声不响的就走了,大家以为你不会再回来,因为日子里有没有你大家都照样得过,包括我。对别人来说,你的离开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对我,你的离开看起来更像一个符号,一声呐喊,或许你整个人就是一种别样的东西,也只有你是。其他人包括我都只能站在与你相隔几条街那么远的地方,看着在我们眼中已经小成一个点儿的你,或是舞动或是挣扎,你放心,我们依旧不悲不喜。
可是,你为什么又出现了呢?
我在明亮的街上散漫地走着,直到天色渐晚,夜幕降临,我才发现从早上到现在我什么都没吃,不禁剧烈的肚饿起来。我抬脚走进路边一家小店,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刚问有无汤包,胖胖的老板娘就连说没有,汤包只在中午做,想吃明天再来。无奈我只能拿隔壁的豆沙包充数,一边心里抱怨着这搭配算是什么玩意儿,一边旁若无人地张嘴大吃。走出店门右拐,在旁边的华联买了一罐冰啤酒,有一口没一口地灌进肚里,等到回到家里,啤酒早已喝光多时了。掏出手机,发现有这样一条短信:
“下周见面时,方便的话可否把他的信带来?”
唉——
我叹了一口气,关掉手机,歪倒在床上,沉沉睡去。其间做了一个梦,时隔多年,现在想起还总会歪头揣摩当时做这个梦的意义。
我在南方的一个小岛上,整个岛就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平台,我就躺在这个平台上。平台右边有若干个门,门里有履带穿过,经过平台通向左边。小岛风和日丽,平静甚至呆滞。一开始,我与小岛相安无事。
第一天,一扇门打开,履带开动,随即将一个赤裸的美丽少女送到平台上,我欣然与她做爱,完事之后再由履带送出,一天就这么过了。
第二天,两扇门打开,履带开动,送来两个赤裸的美丽少女,我和她们做爱,然后她们被履带送出。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大门被打开,更多的女人被送到平台上,我的性欲也被越来越强烈的激发出来,她们饥渴难耐,我不停地变换体位,左右兼顾,几乎病态的想要延长时间迟点结束。直到有一天,不知怎的,我突然就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厌倦。我躺在那里,不再主动,任她们上来爱抚挑弄,最后才完成任务般地射出。过了几天,她们好像也有所察觉,渐渐地不再主动靠近,到了最后,我懒懒地躺在平台上,看着她们站在履带上由右至左的从我面前移过,然后消失在小岛的另一头。我们互相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不再勃起,她们的目光停滞而呆板,整个小岛充满了另一种宁静,连云朵都不再飘动,连飞鸟都不再鸣叫。
梦境的结束就好像通话的终止,我理所应当地醒过来,回味思考那个梦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可是越去想,其中细节就越模糊,不想的时候那些枝枝丫丫的情节反倒是恶作剧似的重新浮现。“算了吧。”我对自己说,“又不是每件事情都非要说出来意义不可。”
一个星期中规中矩地过去,在这段时间里,地球自个儿打转了七圈儿,并且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了一小段,从银河系来看,地球只不过前进了半粒芝麻,从宇宙来看,我只不过是在微尘一般的时光中移动了微尘一样的距离……这样想下去,往往就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在渐渐失去,真想一下子像果冻般瘫倒在椅子上,艰难而切实的呼吸几口,跟宇宙什么的再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这个星期我干什么事了呢?
喂了猫,给那盆养了十年的月季浇了水,脱袜子和换袜子,去超市和菜场,喝啤酒和咖啡,看A片和手淫,接电话和打电话,工作和下班。于是一星期毫无悬念的过去,就好像之前经过的千千万万个没名没姓的七天一样。
七天过后的周六,天气依旧晴好的毫无瑕疵,我依旧是先到了那个地窖一般的茶社,依旧是那一张黑色的沙发,依旧是一杯比看起来冰的多的柠檬水。这样说未免让人感到是在刻意营造具有象征性的环境,不过我想说的是,事物的象征性并不是营造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在那里的,那些东西镜子一般映射出观者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这就是有些事物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无可代替的符号,对于另一些人就是无处不在的灰尘,不过今天的诸多选择,当做巧合都说得通。“象征性”这种东西,只能是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它神秘之处。
过了不多久,听见有人进店,抬头看时,女人正合我打着招呼。她的衣着发型都未变化,只是换了一双底更高的木头凉拖。
“等了很久?”她挽了一下头发,随后转回头一招手,“一杯红茶,谢谢!”
“没有,也就坐了十分钟左右”
她听后笑着回道:“啊那真不好意思,看来是我来晚了。”
“没有没有,只是我有提前到的习惯。”
“因为觉得礼貌?”
“说不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吧,不知道好不好。”
“对了,上次的话还没说完,真不好意思,那时突然想起下午家里有事,走的仓促。”
“看店么。”
“啊,上次说了?”
“嗯说了。对了,是什么店?”
“花店,我家开的一个小花店,那天下午父亲有事出门,特地叫我回去看一会的。”
“工作很开心吧,天天能闻到花香。”
“哪里轻松呀!一大早进货收拾,来了花要裁枝去叶搭配包裹什么的,有时候接到的单子多可以从早忙到晚呢。”
“厉害。”
“更厉害的还记得的各种花的名字,背下价格,客人来了还要推销什么的。”她看着我的眼睛,“下次也许可以给您打个折。”
“对了,先不说这个,你不是要看信么?”我觉得还是早点回归话题比较靠谱。
“啊,您不说我都快给忘了。”她拍了一下脑袋连忙说道。
我从胸前口袋里摸出一个白色的信封,放到她面前,她不紧不慢的打开,拿出了那封我看了不下七遍的信。
子遥:
写这封信对我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开头的“子遥”两个字,都是我闷头想了十分钟才落的笔,我一度想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关系,比如写成“兄弟子遥”、“吾友子遥”、“亲爱的子遥”之类的,可是读起来总是感觉不对劲。也许你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称呼不都一样么?可是于我而言却大有不同,给我朋友的称呼必须是唯一的,就好比他们都有各自唯一的名字。因为你有很多朋友(或许,并且我希望你这样),可是我却只有你和柳雯这两个能说的上来话的朋友,所以对于“朋友”这两个字神经质一般的看重。不知不觉话就说的伤感了,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你看见最后只有光秃秃的“子遥”,不是“兄弟”,不是“吾友”,更不是“亲爱的”,还望你莫怪。
六年,想必你还记得我们分别的年份。我多希望这个年份是出自上世纪中叶,不知怎的,每当读起一九四几到一九八几这样的年份时,总是会觉得安全与亲切,并不是那个年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值得追忆的事(那是个怎样的年代想必你我共知),就单单是数字在脑中留下的感觉,就在那,不远也不近,不枯燥也不跳动,远离逼仄,从容不迫。那个年代是于世界而言的,是重生的年代。早稻田的罢课,天安门的鲜血,伍德斯托克的狂欢,柏林墙的筑成……在这里能看到爵士乐从无到有,摇滚乐异军突起,这边的classic老老实实呆若木鸡,那边的funk不知何时悄然登场。仿佛一切都喷薄而出但是又都“很绅士”,有条不紊且有根可循。而到一九九几年这样的数字出来后,一切都开始不对劲了,世界已由膨胀转为爆发。那一代人没工夫往后看,他们甚至无法知道现在拥有的这些从何而来,没有披头士没有阿姆斯特朗。他们只得看着这些数字的温度渐渐升高,好像烧着开水的水壶发出的呜呜低鸣,一切都蠢蠢欲动,世界杂乱无章,“什么呀这都是!”想必你也会感觉到那种烦躁。
而你我的分别恰恰在二零一一年,水壶接近沸腾的年份,so bad ,isn’t it?
不着边际的话说了这么多,再说下去恐怕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跟你说什么了。说点你感兴趣的吧,也许到现在你还在猜测我离开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我想还是由另一个人告诉你更为合适,不是故弄玄虚佯装神秘,我已经不想再讲起那段故事,为此抛掉过去只身离开到现在我都觉得值得。我离开南方,北上继而西行,先是在天水的一家杂货店帮忙,而后在兰州的面馆里端盘子,现在在西宁的一家青年旅社里打工,还给你写信,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那么这封信到底想讲什么呢?
彼得山上,众鸟归巢。
(敬礼什么的就算了吧)
赵海
九月于西宁
PS:1:这家青旅自制的酸奶真好喝。
2:在西宁四年了,遇上干燥的天气还是会流鼻血,不奇怪?
3:找到柳雯,她与我从高中以来就是同学,现在我没有她电话和地址,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不过还请当面代我说声“对不起”,我想她会告诉你离开的原因。
柳雯看完信,把信放在桌边小铃铛的位置,喝了一口红茶,感觉像是用一点点水流浇灭嘴里的余炭。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我转动着手里的杯子问道,杯壁上的细小水珠不厌其烦地将我的手指弄得湿漉漉凉飕飕,它们汇聚在杯底与桌面间,模仿着刀锋与磨刀石之间的液体。
“你指‘彼得山上,众鸟归巢’?”
“嗯。”
“抱歉。他之前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连相关的什么话都没说过?”
“相关的什么……倒是说过彼得山。”
“那,讲讲看可以么?”
“他不是让我告诉你离开的原因么?”柳雯熟练而自然地收拢起耳边的碎发,“就是那个时候的事。”
我静静地等着,看着她摸弄着桌子角,过不多久,她开始讲起了她的故事,好像她来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打算,要对我说出接下来的这些。
“你上个星期是第一次见我,对于这一点我十分惊讶,上次我也说过,赵海说你是他极少的朋友之一,可是在我面前从未提到过你,看了信我才知道,原来他在你面前也同样没有提到过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过还真是麻烦你找到我了。
“正如他信中所说,我与他是高中同学,虽说是同学,但不同班,所以之前根本不认识。那时是高中二年级,我们都参加了校办的文学社。我嘛,对其他什么旅游地理啊航模啊吉他啊商务英语啊都不太感兴趣,倒是觉得每周能有那么一个下午懒懒地读读书多好,于是只好报了文学社。他可不一样,‘因为喜欢昆德拉’他当时是这么说的,‘想多读读他的书’。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做事非常有目的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每周五下午我们社团会有活动,通常都是就特定问题发言,或者给出关键词写一篇小文章然后互相评判之类的,然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那时候老师会和图书馆的人借一个阅览室,就是一间封闭的小屋子,有着大大的落地窗和松软的沙发,四周的墙上则是放满了各种书。自由活动,说白了就是可以自己看书,没有时间限制,书可以自带,也可以向图书馆借。赵海通常都会揣着一本昆德拉,我则大多揣着一本村上春树。我还记得第一次活动我是倒数第二个走的,走的时候阅览室里还剩下赵海一个人。‘再见’,我轻轻地说,怕打扰到他。他好像一开始没听见还是怎么的,过了好一会才抬起头说‘嗯,再见’。后来的几次都是这样,他最后离开,我倒数第二。一个学期后,他的书从《不朽》到《生活在别处》到《告别圆舞曲》,而我的书则从《挪威的森林》到《海边的卡夫卡》到《寻羊冒险记》。除了‘再见’以外,我们好像没有说过别的什么话。
“由于我们高中三年级是不能参加社团的,所以参加第二个学期的社团时,我们已经是高二下了,那个学期的第一次社团活动他和我说了话,当时还真出乎我的意料呢,不骗你。他说我注意到你每次来带的都是村上春树的书,为什么只带一个作家的书呢,我反问说你还不是么,‘昆德拉是妻子,虽不是最美艳或最神秘的,但的确是所有书里最能给我以宽慰或者支持的,看其他书就好比找情人,虽说刺激新鲜,但终究少了一层踏实’。他当时大概就说这么个意思,我说我也这么想的,放下村上再看大江健三郎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什么的都不是滋味啊。‘若是如此喜爱村上,倒像是可以成为我的朋友’他说,用的还是永泽当初遇到渡边时说话的腔调。”
“打断一下,他不是喜爱昆德拉的么?”
“‘昆德拉是妻子没错,但村上是最好的情人。’我清楚地记得他这样说。当时我考虑了一下,觉得也没什么,就答应成为他的朋友。就这样我们每个星期都能见到一次面,谈谈村上和昆德拉,时间久了就熟了起来,有时也会谈谈别的。但是,他从未说我们是男女朋友的关系,更加没有往那种关系上面去引导我。你知道,高中里很多男孩子不都是假装先跟你做朋友,然后想的全是如何解掉你的胸罩么?那样的男生,隔着老远都能看出来,从看姑娘的眼神里,从说奉承话的语气里,从在女生身上做的小动作里……那样的人,阴茎恨不得都长到脸上去。可是他从未有过什么要求,未曾主动坐在我边上,更别提企图有更亲密的举动了。我记得有一次我问他关于女朋友的事,他说有我每星期能跟他说说他想说的话,又何苦要那个。”
“怕是嫌和女孩子扯上关系之后搅乱生活吧?”我推测道。
“我估计是。他么,好像是有类似精神洁癖之类的心理。既不愿意待见那些庸脂俗粉,又不愿意花时间试验出谁能接受他的大脑。你想想,追求一个姑娘总得吃饭逛街看电影吧,得让她理解你的想法,还要去理解她的想法吧。他宁可不要恋爱,也不愿意在这些地方花时间。说到底,他是一个十分自恋的人,或许说成是极度自恋都不为过。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太丰富了,要去花很多时间去打理,去挖掘。事实上他也确实天天打理着他的世界,清除杂草,挖掘宝藏,盘点所得,把玩收藏,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放在别的姑娘身上。”
“那你们除了文学社活动,就没干过一点别的事?”
“有过啊,不过不多,周末比较空闲时我会请他到家里做客,其实也就是喝喝茶,聊聊天什么的,我们有时在家,家里不方便的话就出门,满大街乱逛。他们家不方便所以他没有邀请过我。我家里人倒是对这种事看得比较开,加上他也表现得彬彬有礼,一来二去父母也喜欢上他,还觉得若真挑起来他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哦对了,平常饭桌上爸爸还经常拿他开我的玩笑来着,说些什么女儿能嫁他自己也就放心了之类的话,爸爸这个人说话就这样,没谱儿。”
“不过若是能有这样一位爸爸,日子也过的有趣很多啊。”我不禁笑了起来。
“这……倒也是。”她想了一想,换了一个架腿的姿势。
“那然后怎样了?”
“然后,我和他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关系。外人眼里,我们早已可以算得上是情侣,甚至在我解释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我们甚至没有接吻过。后来我也懒得再解释,就一直闭口不谈。本来嘛,他只是希望最好有那么一个人跟他说说话,而我也没有陷到那种复杂关系里去的打算,也就彼此相安无事。
“直到有一天,生活中就好像是有人安放了一个炸弹,‘砰’一下子就什么都变了。那还是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家门铃突然响了,我出门一看,是他,表情十分平静,就像是南方某个无人小岛那样的平静。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张脸始终有某些不对的地方,好像哪里带着棱角,时不时硌人一下。但是当时的我哪有时间慢慢琢磨这诡异的平静,所以就呆呆站在门口,与他四目相对。毕竟没有我的邀请他主动来家里找我,还是头一回。
“他当时问‘你家有人么?’,我说家人出去照看生病的外婆,我想把他请进屋,他站在门口不说话,动也不动。我察觉出他有点不大对劲,刚想问怎么了有什么事,他就开口了,语速比平时慢但是每个字都说得很认真。
“‘我想和你睡。’他说。
“我当时愣在那里了,心想怎么了这是。他看我一直愣着没反应,就进了屋子,关上门,然后就抱住我开始吻我,动作很温柔,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能感到一丝冷冰冰的东西在里面。我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将他的头推开,还说着‘干什么呀这是’,‘不行不行你快走吧’之类的话。可是他一句话都没有说,继续温柔地抚摸着我撩拨着我搔弄着我,动作连贯地简直就像是排练好的一样,每一个步骤都精准的迎合了当时我身体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我其实之前已经将他当男友对待,若他之前就要,我也不至于不给,所以后来也再没有反抗,只是去配合他。可是说来都难为情,我那两下子在他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完全掌控了节奏,就好像技艺娴熟的机械师傅在肢解零件一样。他一块块地把我拆散,先是外套和衬衣,再是内衣,他花了好久在我的胸前、耳边和唇上舔吮抚弄,我也任由他爱抚,因为我知道我早已经被拆解完全了,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精致,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的身体还能做出这些反应。所以当他的手探到下面的时候我早已经湿的一塌糊涂。可是他除了下面强烈的勃起之外好像并未真正感到多少兴奋。事后想起来,那感觉就跟一个导演在排自己写的戏一样,多的是冷静和淡然,少的是激情和征服的快感。他一步一步耐心而温柔地引导我,纠正错误,奖励正确,仿佛一个小学教师在上着他尽心准备的课。为了之后能在我体内停留更长时间,他让我先用手和嘴唇帮他解决一次。说来你不信,可那对我简直就是姑娘在舞会上被邀请的感觉,觉得这很绅士、温婉,而又不失刺激,从那以后我便再也未曾有过那样的感觉。过了一会他一泄而出之后,我便再次用手和嘴唇将它弄硬,他这才进入。而他的阳物好像在说:‘对不起了,打扰得很,请允许我进去,好么?’这样说现在听起来真是夸张至极难以置信,但当时就是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我不知道他那天来怀揣着怎样的目的,但十八岁的我可以肯定,并不是性欲使他叩开了我家的大门,那背后还藏有更加坚硬沉重的原因。
“进入的时候我并未感受到我之前想象的那种要死要活的剧痛,他耐心而仔细的调整着力度和角度,为了迟一点射出他甚至有几次停下动作开始用手指抚弄我的下体。不得不承认,虽然心里乱糟糟的充满疑惑,但那次肉体的快感至今仍旧无法超越。这么多年后有时回想起来,觉得当天他来就是想在离开之前给我一次难忘的肉体记忆也说不定。
“也不知他怎样做到的,那天我的确到达了至高的顶峰,脑子空白烧毁,身体融化,而他仿佛经过严格的数学运算预计过一样,就在我达到顶峰的时候射出。我们精疲力竭,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长时间的抱在一起,安静的好像中世纪光洁的大理石雕像。”
我听得入了神,她讲话的声音一直很低,但是每一次发音都好像是老式打字机的撞针,将她的话语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在我大脑这张白纸上。
“对不起,第二次跟您见面就讲这个是不是不太合适?”她低低的问。
“这个么,我也,说不好。”我慎之又慎地回答道。
“不知怎的,这些话之前从未对他人讲过,更别提对一个陌生男人全盘拖出。既然来了,我想有些话还是应该同你说清楚。”她再次重复,“有些话应该和你说清楚。”
“这些和‘彼得山上’那句有关?”
“凭直觉来说——是的。”
“那现在可有什么头绪?”
“完全没有。”她摇摇头,“不过他说出关于彼得山的话,就在这之后。
“那时我们躺在床上,我枕着他的手臂,头靠在他的胸膛上,下肢还舍不得似的纠缠在一起。这时他就开始说了一些关于彼得山的事情。
“‘你知道彼得山么?’他问。
“我说我不知道,我被这个突然的问题给弄愣了。
“‘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一座山的名字,托马斯给了特蕾莎一个建议,让她上彼得山。特蕾莎去了,她发现山上有两个男人,正在帮助想要自杀的人们达成这最后的愿望。他们彬彬有礼,而且绝对尊重当事人的意见,甚至有着非常人道的服务。可是最后,当特蕾莎被蒙上眼睛准备去死的时候,她放弃了,喊道:不不,这不是我的意愿!然后含着泪水下了山。’
“‘嗯,可是你想说什么呢?’
“‘不想说什么,只是刚才进去的一刹那突然闪过这个画面,而且觉得这一段很特别。’
“之后他出奇得安静,与其说是安静,倒不如说是沉静,像是冬天表面结了冰的湖底那样沉静。我看他没了话头,也无心再聊,我们就这样默默地相互抱着躺着,腿还是温柔地纠缠在一起。我一直听着他沉静的鼻息,直到我睡着。可是一觉醒来,我发现床上就我一个人,他走了。”
“没留下字条留言什么的?”我问道,但奇妙的是,这个当儿我突然感到应该吃一份咖喱牛腩拌饭,不知来由的想吃咖喱牛腩还是头一回,仿佛咖喱就是配这个气氛的咖喱,而牛腩正是配这次谈话的牛腩,咖喱与牛腩交融在一起,嫩滑微辣,香气扑鼻,而这一切的一切又恰好能在“这次谈话”这种东西的作用下翻译成为简单的一句话并且从我口中说出:没留下字条留言什么的?这体验委实不可思议而确又妙不可言。
“这个么,没有。就是走了,之后再也没看见过,文学社里再也没有赵海的影子,起初老师还问怎么少了一个人,后来看他次次不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讨论依旧,阅读依旧,村上依旧,可是就是少了一个拿着昆德拉的男孩。
“之后他给我寄了一张明信片,也是唯一一次他离开后我们的联系,上面说的很简洁,也正是你想知道的内容——关于为什么离开。那时他父亲从北京出差结束,又要调往温州协商公司里安全调度的问题,那一年的7•23事故你还记得么?就是那时候的事,他父亲就在那趟车上,不过当时死亡者名单上并没有他父亲,估计是被算在了“失踪”的人数里,说难听一点就是连个全尸都没能留下。他从八月份开始默默筹钱,靠的是省吃俭用。连三个月下来,已经有两千多块的积蓄。你也知道,他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带着目的的人,说清楚点,其实他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经定好了做这件事的目的,而后的一切不过是通过各种方法去实现这个目的。他筹好了钱,趁他母亲不在家就买了张车票去了北京,他母亲回来后几天见不着儿子彻底不知所措了,生活和身体都是一团糟,直接住了院。赵海和他母亲再也没有联系过,这句话是他在明信片里说的。说实话我很佩服他将思想转变为行动的能力,好像一切都挡不住他。我唯一不解的就是他去北京干什么。
“‘去向天安门竖中指’,他在寄来的明信片里说,用着平淡无奇的语气。”
“向,天安门,竖中指?”我低声问道。虽然这不是七十年代,但是说出这样的话还是会让人不自觉的压低声音,四处张望。
“嗯,向天安门,竖中指。”她也同样压低声音,凑近我缓缓的回答到,那声音像是刚环游完整个世界的母鹿,最终安静且稳健地停在了我的面前。
3
现在已经是结结实实的深秋天气,十摄氏度左右的风擦过鼻尖,凉飕飕地不断地送入鼻孔和肺中,辛辣而刺激,若赶上阴天落叶,风中独行这种事便更添一份悲凉的味道。每当这个时候,我的脑中就会自动循环播放《vois sur ton chemin》,从不例外,不是怪事?
自从一个多月之前和柳雯第一次认识,之后的每个周末我们几乎都见面,那感觉说来微妙,既不是私家侦探和调查对象的见面的感觉,又不是和友人的前女友见面的感觉,倒像是一种不知何时养成的习惯。假如这时有个什么人突然跑出拽住正在周末约会的我们,大叫一声“哎呀怎么你们还在一起!”然后道出实情的真相:十年前你们本是私奔的恋人,不料遇上车祸双双失忆,出院后彼此分离,现如今你们又重新相识——这样才比较符合我们现在的关系吧,我想。
和柳雯的关系越走越近,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赵海仿佛没有离开,他依然在我们身边,左手牵着我,右手牵着柳雯。也许他离开以后唯一的期许就是我和柳雯能够见面也说不定,还是他希望我只找到她然后说一句“对不起”就走比较好?
谁知道呢,你的生活从未和你的构想相符过。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柳雯肯和我约会,虽然不带有爱情的意味,只是普通的见面谈话,但总让人感到哪里存在着温暖柔软的地方。与这样的女子在一起,就像是在心里养了一只小猫咪,不用花太多心思,就有了一位安静的伴侣。我们见面的地点也从一开始的“红”茶社变成了她和赵海一同上过的高中,我公寓楼下的沃尔玛超市,还有紫金山脚下的樱驼村车站。那一天,我和她站在他们高中最高的教学楼的屋顶,那上面是一个人工草坪铺就的网球场,所以屋顶四周理所应当的架设了一圈不算矮的铁丝网。那一天风和日丽,白云朵朵。
“每次来这个地方,总是会觉得什么都可以放下。”她一手扶着铁丝网,眯起眼睛朝着阳光明媚的远方眺望,“我和赵海偶尔会来这里,朝楼下一看就是个把小时,说着很多话。现在我都佩服自己,那时竟能有那么多话说,不过说的什么早都忘了,不可惜?”
“能忘了的,看来属于废话了,有什么可惜的?这么说还希望你别介意。”我也朝她眺望的地方看去,接的对面就是一片工地,粗大的钢管被成捆地吊起,在空中弯成了一道暗褐色的彩虹。巨大而笨拙的橙色挖掘机在温吞地挖着地基,这光景远远看来,就像是电影的慢镜头。不知道怎么搞的,从小学开始,挖掘机总给我一种慢镜头的感觉,它们好像永远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一直那么温吞、慢悠悠、好说话。
“你这人,还真不会和女孩说话。”
那个下午我们一起坐在楼顶的网球场上,喝着从楼道中自动售货机里取来的甜腻的咖啡,长久地看着挖掘机不紧不慢地挖着地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坐累了就相互靠在一起,后来索性躺在人工草坪上,对着天空和周围的高楼发呆。实话说,人工草坪这东西,总能给人一种无以名状的安全感,跟一九六几年这种年份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差不多——那是一种咖啡色的,轻轻地悬浮在地上十五公分左右的安全感,给人踏实睡眠的安全感。
“不知道我该不该说这样的话”她侧过身,用手拨弄着身旁的假草,“不过我喜欢周末和你呆在一起的感觉。”
“那我该说不用客气了。”
“唉你这人……跟你好好讲会儿话都不行么?”
“行的呀,我。”
“那你刚才还说那句话,说什么‘那就该说’什么的。”
“我倒觉得没什么。”我试着长久地盯着校外高楼玻璃幕墙的反光,不过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在这之后闭上眼睛,感受一片黑暗中那一个残存的光点。
“总之,我听着不舒服,我不喜欢,明白?”
“明白,下次不说就是。”
“就该这样。”
………
“我说,”我把脸转向她,问道,“现在还喜欢周末和我在一起的感觉?”
她用手指捏起一颗人造草坪上黑色的橡胶粒砸到我脸上。“喜欢啊。”随即叹了一口气,而后仰面朝天闭上眼小声说道,“没办法。”
我凑过身去,久久地看着柳雯的侧脸,那时我才发现,从第一次在“红”茶社与柳雯见面,到现在的每周约会,我几乎很少看到她的侧脸。她的额头和鼻尖都有着可爱的弧度,刘海儿随意耷下,将眉宇周围切削出一个合适的角度,睫毛的长短恰到好处,还有几根略略带出褐色。我长久地注视着她,而后,凑到她的唇边吻了下去,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也不知道这样应不应该,事实上一开始根本没有性的意味在里面,那感觉就好像人们见到一束花就下意识地凑上去闻香一样。她的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轻轻的回吻着,而后便自然而然地分开。此时可能也只有身下的网球场和慢悠悠的白云能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了吧,我想。
“为什么所有的事儿都发生在周末呢?”过了一会儿后,柳雯坐了起来,漫不经心地调整着胸罩的位置,整理着红白格T恤的下摆。
“你指什么样的事儿?”我则依旧仰面看天,同时觉得刚才的吻到这里才算得上是形而上层面的结束。
“唔,好事和坏事都有,关键是日后能记住的事。”
“那,今天可有能记住的事?”
“有。”
“什么?”
“挖掘机。”
可不么?挖掘机总是那么温吞,好说话。
至少看起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