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琳:双手打开理想国
刘瑞琳:双手打开理想国
2012-02-24 刊于 浙江日报(杭州) 记者:童桦 陈若茜
刘瑞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关注刘瑞琳,是因为她用8年的时间,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刘瑞琳这三个字,或许并不为众多读者熟识,但如果列出《资中筠自选集》、《窗里窗外》、《辛亥:摇晃的中国》、《青玉案》、《西夏旅馆》等一系列出自于她手上的书,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惊呼:“原来她就是那个幕后人。”
如果再说出她从去年开始悉心打造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在今年所获得的空前反响,相信有更多的读者会好奇,刘瑞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出版人?贝贝特,又是一家何如的出版公司?
理想需要人来打开
刘瑞琳为人低调,从各大新闻报道中鲜见其踪,但她做的事却总能吸引媒体的目光,比如集结资中筠、章诒和(微博)、陈丹青、白岩松等40余位各行业意见领袖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着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文化热潮,一时间模仿、跟进者无数。
但谁能知道,这一创意的诞生是充满如此多的坎坷。
“2010年是北京贝贝特成立10周年,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家积累众多文化资源的出版公司,贝贝特是不能私享这些取自于社会的资源的,读者那么信任我们,我们能不能把资源回馈给读者?又以什么形式回馈?”
当时的刘瑞琳整天都在考虑这些问题,却一直没有清晰的概念,直到她看到自家女儿为了参加草莓音乐节,竟然带着一股子兴奋劲儿提前很长时间做准备后才醒悟,“为什么没有年轻人能够对文化、思想、艺术有这种向往?如果我们能够举办一种活动,来吸引这种渴望和自己心中景仰的人有头脑上、思想上的交流,大家像过节一样,那该有多好?”
但什么名字才适合这个活动?她的眉头又紧皱起来。7月的北京酷暑难耐,她独自一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仔细推敲着每一个可能的名字。“就和给孩子取名一样,费劲,因为这是基于出版又超出出版范畴,是创意文化的事。”刘瑞琳虽对那段时光稍有淡忘,但一经回忆后便清晰如昨,“有员工一下子说起‘理想国’这个词,大家才突然眼前一亮,都感觉可以。”柏拉图的著作,从此被贝贝特赋予了新的含义。而第一期活动的主题也随之敲定下来,“想象另一种可能”。
于是,2010年9月22日,这场文化盛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正式举行,怀着期待和忐忑,刘瑞琳和她的团队迎来了涤荡他们视野的两天。
困难中充满理想
“出版社不能只闷着头出书,得和读者有互动,而贝贝特之所以能办沙龙,就是以往的积累在起作用,这让我们能够把握住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刘瑞琳坦诚地说。
在她眼里,文化沙龙就像人一样,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并非穿的特漂亮,名字特响亮,沙龙就会有好的效果。“沙龙是一个活体,场地、嘉宾等一切给人的都是活的印象,如果将拆分开来的单个部分拿出来,很难说会让很多人都满意,这特不靠谱。”
众所周知,沙龙要精彩,对谈不可缺。比如陈丹青、梁文道、易中天等人,就是一定需要对谈的,但配完他们的搭档,其他人又怎么配?已经有了绘画的,还缺个音乐的,定谁又会合适?
“我开了无数次会,看了无数的安排,在找不到搭配和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的选项上划了一遍又一遍,人都昏了。”刘瑞琳回想起那段连改十几稿的时光就头昏脑胀,“陈丹青谈民国合适,但对谈的人就不一定行了,有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跟谁对谈合适,只能我们提供一份名单供他选择,然后再分头联系敲定主题,这就变成复杂的动态过程,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大家要听的才是关键,你场地美不美,叫什么名字都是次要的,这块花的功夫最无形,但最起效果。”她告诉我们,第一届“想象另一种可能”文化沙龙请了20多个人,第二届“打开”请了40多个人,“别看最后只有20个人来到现场,他们的背后可是一份长达70个人的名单,毕竟有很多人没有档期安排,或者临时变更行程。”
其实,在去年举办第二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的时候,刘瑞琳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筹备林青霞新书《窗里窗外》的首发式。如何和现有的出版工作做好协调,一样成为需要她克服的困难之一。
“当时我忙得团团转,手机、邮箱压根儿没有时间去接、去看,根本不知道她联系过我。”晚上回到家,刘瑞琳才知道林青霞直到晚上11点还给她家中打过电话,她的手机上更有好几个林青霞的未接电话,邮箱里则躺着数封林青霞的问询邮件,内容如出一辙,“你好像特别忙,我打你电话也不接。”
“我哪敢告诉她我在忙沙龙的事啊,她和姜文都是我在中间联系,我担心她知道我们在做这个沙龙的事,会放不下心和害怕。”刘瑞琳谈及此处笑着说,直到沙龙结束后林青霞才知道这件事,连说“你们怎么在做那么大的事啊?”
当然,《窗里窗外》最后的首发式同样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大卖20万册。
理想花开无限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一家出版公司还起劲的做着这种不赚钱的事情,真傻,真不靠谱。但刘瑞琳,就喜欢这股傻劲。
“整个就是我个人和团队的傻,没那么多算计,你如果有算计,就不会做的,”刘瑞琳颇为自嘲,“我觉得沙龙很值得,值得下大力气做,有一种想做的冲动,有一种想把它做得非常好的动力。”
回想起文化沙龙的初步构思时期,她说她的目的真的很单纯,但举办两届的文化沙龙现在已经不能不做了。
“我们就是想宣传作者,有一种跟人分享的使命感和意愿,然后你会很幸福,会很有成就感。这时候你的考虑就会超出出版社了,这该是种社会责任吧。”
那么多人,那么短时间内,那么高度的认同,刘瑞琳仍是避免着和媒体的直接接触,因为她是真的不想跑到前台吸引镁光灯。“你把自己弄成名人,作者都不是名人,不是很滑稽吗?我的责任和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去读作者的书,沙龙就是对出版本质的回归,而我自己,只是厨房里的女人,这么多人等着吃饭,你要端出好菜,你不能让大家失望。”
修得好厨艺的刘瑞琳烹饪了文化沙龙这道大餐,而文化沙龙又给贝贝特引来更多的赞誉和食客。2003年刘瑞琳刚到公司的时候,全公司上下都面临着没米下锅的窘境,但现在是好的资源不断地流到他们手上。在广西师大出本书,已经成为作者们的荣耀。
“出版这行业是5年、10年的长期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做的事也许要5年后才会看到结果,毕竟文化不是一个断层。所以你不要和别人比,你和自己比,你自己进步就行,如果谁家做什么事你也去做什么事,你就永远跟在后面,不会有创造力,也不会有进步。”
“我巴不得每年都是新人,但中国找得到有影响力又要会说的人是很少的,但我们尽量会换点新面孔,‘理想’这两个字,本身就不是具象的,空气中飘动的气质你都是没法定下来的,况且大家对新一届沙龙的期待又那么高,这也是一种压力。”她倒是有了一个新的设想,那就是把沙龙流动起来,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作不同形式的沙龙。
再者,经过文化沙龙淬炼的贝贝特早已不是单纯的出版公司,如何才能营造出一种文化生态已经成为整个团队上下考虑的问题。“你没法去安排这个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我们想将理念的模式固定下来,沙龙的气质会越来越成熟,同时打造相对开放和成熟的文化事业链,实现我们文化上的理想,出版还是我们的原点。”
这便是刘瑞琳对新年的愿景。她希望文化沙龙这个平台能带给孩子们一些东西,一些气质。
2012-02-24 刊于 浙江日报(杭州) 记者:童桦 陈若茜
刘瑞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关注刘瑞琳,是因为她用8年的时间,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刘瑞琳这三个字,或许并不为众多读者熟识,但如果列出《资中筠自选集》、《窗里窗外》、《辛亥:摇晃的中国》、《青玉案》、《西夏旅馆》等一系列出自于她手上的书,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惊呼:“原来她就是那个幕后人。”
如果再说出她从去年开始悉心打造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在今年所获得的空前反响,相信有更多的读者会好奇,刘瑞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出版人?贝贝特,又是一家何如的出版公司?
理想需要人来打开
刘瑞琳为人低调,从各大新闻报道中鲜见其踪,但她做的事却总能吸引媒体的目光,比如集结资中筠、章诒和(微博)、陈丹青、白岩松等40余位各行业意见领袖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着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文化热潮,一时间模仿、跟进者无数。
但谁能知道,这一创意的诞生是充满如此多的坎坷。
“2010年是北京贝贝特成立10周年,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家积累众多文化资源的出版公司,贝贝特是不能私享这些取自于社会的资源的,读者那么信任我们,我们能不能把资源回馈给读者?又以什么形式回馈?”
当时的刘瑞琳整天都在考虑这些问题,却一直没有清晰的概念,直到她看到自家女儿为了参加草莓音乐节,竟然带着一股子兴奋劲儿提前很长时间做准备后才醒悟,“为什么没有年轻人能够对文化、思想、艺术有这种向往?如果我们能够举办一种活动,来吸引这种渴望和自己心中景仰的人有头脑上、思想上的交流,大家像过节一样,那该有多好?”
但什么名字才适合这个活动?她的眉头又紧皱起来。7月的北京酷暑难耐,她独自一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仔细推敲着每一个可能的名字。“就和给孩子取名一样,费劲,因为这是基于出版又超出出版范畴,是创意文化的事。”刘瑞琳虽对那段时光稍有淡忘,但一经回忆后便清晰如昨,“有员工一下子说起‘理想国’这个词,大家才突然眼前一亮,都感觉可以。”柏拉图的著作,从此被贝贝特赋予了新的含义。而第一期活动的主题也随之敲定下来,“想象另一种可能”。
于是,2010年9月22日,这场文化盛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正式举行,怀着期待和忐忑,刘瑞琳和她的团队迎来了涤荡他们视野的两天。
困难中充满理想
“出版社不能只闷着头出书,得和读者有互动,而贝贝特之所以能办沙龙,就是以往的积累在起作用,这让我们能够把握住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刘瑞琳坦诚地说。
在她眼里,文化沙龙就像人一样,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并非穿的特漂亮,名字特响亮,沙龙就会有好的效果。“沙龙是一个活体,场地、嘉宾等一切给人的都是活的印象,如果将拆分开来的单个部分拿出来,很难说会让很多人都满意,这特不靠谱。”
众所周知,沙龙要精彩,对谈不可缺。比如陈丹青、梁文道、易中天等人,就是一定需要对谈的,但配完他们的搭档,其他人又怎么配?已经有了绘画的,还缺个音乐的,定谁又会合适?
“我开了无数次会,看了无数的安排,在找不到搭配和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的选项上划了一遍又一遍,人都昏了。”刘瑞琳回想起那段连改十几稿的时光就头昏脑胀,“陈丹青谈民国合适,但对谈的人就不一定行了,有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跟谁对谈合适,只能我们提供一份名单供他选择,然后再分头联系敲定主题,这就变成复杂的动态过程,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大家要听的才是关键,你场地美不美,叫什么名字都是次要的,这块花的功夫最无形,但最起效果。”她告诉我们,第一届“想象另一种可能”文化沙龙请了20多个人,第二届“打开”请了40多个人,“别看最后只有20个人来到现场,他们的背后可是一份长达70个人的名单,毕竟有很多人没有档期安排,或者临时变更行程。”
其实,在去年举办第二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的时候,刘瑞琳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筹备林青霞新书《窗里窗外》的首发式。如何和现有的出版工作做好协调,一样成为需要她克服的困难之一。
“当时我忙得团团转,手机、邮箱压根儿没有时间去接、去看,根本不知道她联系过我。”晚上回到家,刘瑞琳才知道林青霞直到晚上11点还给她家中打过电话,她的手机上更有好几个林青霞的未接电话,邮箱里则躺着数封林青霞的问询邮件,内容如出一辙,“你好像特别忙,我打你电话也不接。”
“我哪敢告诉她我在忙沙龙的事啊,她和姜文都是我在中间联系,我担心她知道我们在做这个沙龙的事,会放不下心和害怕。”刘瑞琳谈及此处笑着说,直到沙龙结束后林青霞才知道这件事,连说“你们怎么在做那么大的事啊?”
当然,《窗里窗外》最后的首发式同样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大卖20万册。
理想花开无限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一家出版公司还起劲的做着这种不赚钱的事情,真傻,真不靠谱。但刘瑞琳,就喜欢这股傻劲。
“整个就是我个人和团队的傻,没那么多算计,你如果有算计,就不会做的,”刘瑞琳颇为自嘲,“我觉得沙龙很值得,值得下大力气做,有一种想做的冲动,有一种想把它做得非常好的动力。”
回想起文化沙龙的初步构思时期,她说她的目的真的很单纯,但举办两届的文化沙龙现在已经不能不做了。
“我们就是想宣传作者,有一种跟人分享的使命感和意愿,然后你会很幸福,会很有成就感。这时候你的考虑就会超出出版社了,这该是种社会责任吧。”
那么多人,那么短时间内,那么高度的认同,刘瑞琳仍是避免着和媒体的直接接触,因为她是真的不想跑到前台吸引镁光灯。“你把自己弄成名人,作者都不是名人,不是很滑稽吗?我的责任和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去读作者的书,沙龙就是对出版本质的回归,而我自己,只是厨房里的女人,这么多人等着吃饭,你要端出好菜,你不能让大家失望。”
修得好厨艺的刘瑞琳烹饪了文化沙龙这道大餐,而文化沙龙又给贝贝特引来更多的赞誉和食客。2003年刘瑞琳刚到公司的时候,全公司上下都面临着没米下锅的窘境,但现在是好的资源不断地流到他们手上。在广西师大出本书,已经成为作者们的荣耀。
“出版这行业是5年、10年的长期发展过程,我们今天做的事也许要5年后才会看到结果,毕竟文化不是一个断层。所以你不要和别人比,你和自己比,你自己进步就行,如果谁家做什么事你也去做什么事,你就永远跟在后面,不会有创造力,也不会有进步。”
“我巴不得每年都是新人,但中国找得到有影响力又要会说的人是很少的,但我们尽量会换点新面孔,‘理想’这两个字,本身就不是具象的,空气中飘动的气质你都是没法定下来的,况且大家对新一届沙龙的期待又那么高,这也是一种压力。”她倒是有了一个新的设想,那就是把沙龙流动起来,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作不同形式的沙龙。
再者,经过文化沙龙淬炼的贝贝特早已不是单纯的出版公司,如何才能营造出一种文化生态已经成为整个团队上下考虑的问题。“你没法去安排这个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我们想将理念的模式固定下来,沙龙的气质会越来越成熟,同时打造相对开放和成熟的文化事业链,实现我们文化上的理想,出版还是我们的原点。”
这便是刘瑞琳对新年的愿景。她希望文化沙龙这个平台能带给孩子们一些东西,一些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