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渐行渐远
84th的奥斯卡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每年的二月底都会因为奥斯卡的存在而变得绚烂万分,我会硬着头皮看过几乎所有能下到的提名影片,然后自己预测着玩一玩,再排出自己心中的奥斯卡。看过了几年,基本美国学院派的路数也就摸清了,猜得准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不过从这几年的得奖情况来看奥斯卡的发展和变迁,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艺术家》/ The Artist
《后裔》/ The Descendants
《特别响,非常近》/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相助》/ The Help
《雨果》/ Hugo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点球成金》/ Moneyball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战马》/ War Horse
这是最佳影片的提名。说实话今年的最佳影片片单算是这几年最轻松的一年了,没有像《对话福克斯》,《大地惊雷》这种看着让人能累死的片子,大多数是走温情路线,反映美国大众小日子的标准好莱坞作品,而且还出现了《生命之树》这种纯纯的文艺片,在奥斯卡真的算是不小的一个突破,几乎可以媲美去年《玩具总动员3》的提名带给大家的震撼了。
《后人》,《特别响,特别近》的剧情很像,一个小爷们儿一个老爷们儿在失去至亲后的执拗,在某个方面都展示了美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简单,执着,灵魂深处又存在着绝对的标准,不管这标准在外人看来是对还是错,是疯狂还是猥琐。这类作品在好莱坞影片的历史中不算少数,所以这两部片子的提名,很大程度是由于演员出色的表演或者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而它们的命运必然只是炮灰而已。
与上两者相比,《相助》的胜算其实还是有的。虽然同样是走温情路线,但是种族冲突的主题,黑白各色演员的融合,让它比上两者略胜了一筹。不过略显老套的情节和没有大牌明星大牌导演加盟,就给它贴上了“打酱油”的标签了。
《战马》这片子,我真是一句都不想多说。斯皮尔伯格大叔,你难道真是老了么,全天下看电影的人都知道你擅长拍战争题材,那您也不能拍个没完没了吧。如果倒退20年,一部如此战争题材融合了动物主题的似乎像个“史诗”样子的影片,说不定还能变成半个经典传颂个几年,但是我们现在不是生活在物质精神极度匮乏信息交通高度不便的旧社会,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史诗”,我也实在不能为这种片子奉献一点感动和眼泪了。似乎每看一分钟,都能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且《战马》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以及各种技术层面的水平都实在平庸的不能再平庸,连音乐都听着耳熟,它能被提名就不错了。
《午夜巴黎》的提名让我实在是佩服伍迪艾伦的影响力,这老爷子只要拍个东西出来,肯定就是各种提名。对于它最后拿到“最佳原创剧本”,在意料之中之余,我只能感叹在对“穿越”这一主题的发展上,美国影视界真是远远地落后于中国!《午夜巴黎》的温馨浪漫确实让人着迷,但由于它缺乏了几乎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必备气质,老伍的场面也就能撑到提名。
《点球成金》估计是在和《勇士》的角逐中胜出的,虽然是体育题材加上有Pitt的倾情上演,却无法让它和当年《百万宝贝》的辉煌媲美。做为一部剧情片,看看还是不错,但《钱球》缺少了体育题材影片必备的激情,让观众热血沸腾的激情,所以……
《雨果》大概由于片源放出的比较晚,之前看到它海量的好评已经让我很不解,一部儿童主题的魔幻题材影片,再配上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真是不能再奇怪的混搭了。在我静静看完这样一部绚烂多姿地闪烁着梦幻和想象风采的童话,却不能激起内心一点点的波澜之后,我明白我大概是老了。我是老,但是奥斯卡的评委可比我还老多了,可想他们看到的,估计也是炫美的音响效果,视觉效果,音效剪辑,美术指导,所以雨果拿到几乎所有技术类的奖项,真不知道老马是会哭还是会笑。《雨果》做为一部文学改编的影片,我这种没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奥斯卡多年的“不给改编翻拍片”的规则,其实也有一定道理。评委评判改编翻拍片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入很大的主观因素,所以雨果在今年颁奖季的辉煌,说白了还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名字而已。
《生命之树》是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我最大的惊喜,也是我的最爱,是我心中的最佳。但作为一部弥漫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奥斯卡是注定与它无缘的。果然在颗粒无收之后,广大文艺青年只能心香一注,哀叹生命之树注定是长不起来了。《生命之树》被大家诟病的普遍就是片中大量的自然景色配上交响乐的略显空洞的描画,让整个影片看起来冗长又乏味闷得够呛,大段的景色描写又分散了主体的故事剧情,有些时候更有点不知所谓。而这一手法又因当年的《2001太空漫游》而显得并无创新之处。确实有点像,但我想说,抛去影片所有的景色加独白,《生命之树》的主体剧情由一家普通的小镇居民的喜怒哀乐展开,逆来顺受的母亲,暴躁霸道的父亲,叛逆不羁的儿子,面对生死之时父亲的压抑,母亲的痛苦和儿子的懵懂,平淡中有着让人震撼的细腻和感动。在生命之河慢慢流淌的过程中,岁月改变着每一个人,最终生命的轮回,儿子新的人生,新的家庭的一切,都残留着来自父母的印记,却又伴随着新生命的来临书写着新的故事。影片结尾在海边的一幕幕,让我流下了好久没为电影流过的眼泪。母亲依旧是那么温柔美丽,父亲依旧是回忆中的模样,Sean 沧桑的脸上写着平静的表情,深沉的双眼似乎盛满了对生命和岁月的感叹,又承载着对新一棵生命之树的成长的责任。生命这个主题太大,如何在一部影片中表现出生命,故事再美,似乎也单薄。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影片要加入大量宏大的自然景色镜头,没有这些“不知所谓”的镜头,我们没办法把自己的意识从一个小家庭上升到“生命”这样高的一个角度。也许你可以忽略这些镜头里究竟是些什么,也可以忽略那些看似深奥的语言,但你无法否认就是这些冗长的镜头在你的潜意识提示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生命之树》的戛纳夺魁是一定的,但奥斯卡终究是接受不了这浓重的文艺气息。常常会想自己对于这种纯文艺片的狂热是不是一种变态呢,但文艺片带给人短暂的彻底摆脱现实的梦幻,是不喜欢文艺片的浮躁的人类永远无法体会的快乐。
《艺术家》是那种看一样海报就知道很可能最终得奖的片子。按广大影迷的说法,这片一星给狗,一星给音乐,一星给所有演员夸张的让人有点想吐的表演。去年最佳给英国影片,今年给法国的,奥斯卡像欧洲电影献媚的意图真是昭然若揭。美其名曰对默片致敬,说白了这不是电影发展的倒退么。默片迷人之处在于,我们当时无法做到声画同步。现在我们明明能做的,明明可以有绚丽的色彩,再看黑白默片除了会觉得闷还会觉得什么。纯粹么?如果说默片可以带给人难得的安静,可还有配乐在吵着你,那些整天封《艺术家》为自己“年度最佳影片”的影迷们,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
最佳男主角方面,我本人是十分希望Gary Oldman得奖的。Gary在《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中能杀死人的表演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对比那个Jean哗众取宠的傻样子,真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对于Jean这样一个臭胖子如此能豁出去的表演,给予一点肯定也是可以理解的。让我不太理解的事Brad Pitt的提名竟然是《钱球》而不是《生命之树》。George这个千年炮灰,命运悲惨就悲惨吧,人家女朋友漂亮的很。
最佳女主角方面,在没看过《铁娘子》和《我与梦露一周》的时候,出于对梅姑的魅力的崇拜和奥斯卡10多次提名几乎没有得奖的亏欠,很是希望她能封后。但是在看完所有的提名影片之后,我只能说唯一打动我的就是Glenn Close在《Albert Nobb》中让人心碎的表演了。Meryl Streep的女王中规中矩,Rooney Mara潇洒却有点稚嫩, Michelle Williams的梦露妩媚有余但是人物张力不大,Viola Davis也是由于角色限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表演,但Glenn演绎一个被生活折磨的只能靠伴男人生存的可怜女人,多年历练的毫无表情的脸,内心却从未熄灭的对梦想和爱情的渴望。恐惧,隐忍,绝望之中,又浮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愿意为心爱人承担一切的勇气。Glenn此次演绎的是自己早年塑造过的角色,不知是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还是多年表演经验的积累,让这个本身就很丰满的角色在她的演绎下更加让人感动。但是苦于奥斯卡“演女王必得奖”的淫威……还有梅姑强大的气场,Gleen这次只能抱憾回家了。
总的来说,奥斯卡做为一个美国本土的电影奖项,是由于美国在世界政界和电影界的霸主地位,才显得如此重要的。但任何一个电影奖项如果永远只是偏安一方,用自己一成不变的标准考核一切,是不会有发展的。今年的奥斯卡在最佳剧本提名中,出现了伊朗电影,很多其他主要奖项中也出现了墨西哥,法国,英国影片的名字,不能不说是一种让人高兴的国际化趋势。美国电影近几年呈现的疲软之态,已经明显从今年的奥斯卡体现出来,如何从其他国家借鉴成功经验,给美国电影界重新燃起新生之火,是美国电影人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了,有些感想还是写出来舒服了。
《艺术家》/ The Artist
《后裔》/ The Descendants
《特别响,非常近》/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相助》/ The Help
《雨果》/ Hugo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点球成金》/ Moneyball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战马》/ War Horse
这是最佳影片的提名。说实话今年的最佳影片片单算是这几年最轻松的一年了,没有像《对话福克斯》,《大地惊雷》这种看着让人能累死的片子,大多数是走温情路线,反映美国大众小日子的标准好莱坞作品,而且还出现了《生命之树》这种纯纯的文艺片,在奥斯卡真的算是不小的一个突破,几乎可以媲美去年《玩具总动员3》的提名带给大家的震撼了。
《后人》,《特别响,特别近》的剧情很像,一个小爷们儿一个老爷们儿在失去至亲后的执拗,在某个方面都展示了美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简单,执着,灵魂深处又存在着绝对的标准,不管这标准在外人看来是对还是错,是疯狂还是猥琐。这类作品在好莱坞影片的历史中不算少数,所以这两部片子的提名,很大程度是由于演员出色的表演或者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而它们的命运必然只是炮灰而已。
与上两者相比,《相助》的胜算其实还是有的。虽然同样是走温情路线,但是种族冲突的主题,黑白各色演员的融合,让它比上两者略胜了一筹。不过略显老套的情节和没有大牌明星大牌导演加盟,就给它贴上了“打酱油”的标签了。
《战马》这片子,我真是一句都不想多说。斯皮尔伯格大叔,你难道真是老了么,全天下看电影的人都知道你擅长拍战争题材,那您也不能拍个没完没了吧。如果倒退20年,一部如此战争题材融合了动物主题的似乎像个“史诗”样子的影片,说不定还能变成半个经典传颂个几年,但是我们现在不是生活在物质精神极度匮乏信息交通高度不便的旧社会,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史诗”,我也实在不能为这种片子奉献一点感动和眼泪了。似乎每看一分钟,都能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且《战马》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以及各种技术层面的水平都实在平庸的不能再平庸,连音乐都听着耳熟,它能被提名就不错了。
《午夜巴黎》的提名让我实在是佩服伍迪艾伦的影响力,这老爷子只要拍个东西出来,肯定就是各种提名。对于它最后拿到“最佳原创剧本”,在意料之中之余,我只能感叹在对“穿越”这一主题的发展上,美国影视界真是远远地落后于中国!《午夜巴黎》的温馨浪漫确实让人着迷,但由于它缺乏了几乎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必备气质,老伍的场面也就能撑到提名。
《点球成金》估计是在和《勇士》的角逐中胜出的,虽然是体育题材加上有Pitt的倾情上演,却无法让它和当年《百万宝贝》的辉煌媲美。做为一部剧情片,看看还是不错,但《钱球》缺少了体育题材影片必备的激情,让观众热血沸腾的激情,所以……
《雨果》大概由于片源放出的比较晚,之前看到它海量的好评已经让我很不解,一部儿童主题的魔幻题材影片,再配上马丁斯科塞斯的名字,真是不能再奇怪的混搭了。在我静静看完这样一部绚烂多姿地闪烁着梦幻和想象风采的童话,却不能激起内心一点点的波澜之后,我明白我大概是老了。我是老,但是奥斯卡的评委可比我还老多了,可想他们看到的,估计也是炫美的音响效果,视觉效果,音效剪辑,美术指导,所以雨果拿到几乎所有技术类的奖项,真不知道老马是会哭还是会笑。《雨果》做为一部文学改编的影片,我这种没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奥斯卡多年的“不给改编翻拍片”的规则,其实也有一定道理。评委评判改编翻拍片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入很大的主观因素,所以雨果在今年颁奖季的辉煌,说白了还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名字而已。
《生命之树》是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我最大的惊喜,也是我的最爱,是我心中的最佳。但作为一部弥漫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奥斯卡是注定与它无缘的。果然在颗粒无收之后,广大文艺青年只能心香一注,哀叹生命之树注定是长不起来了。《生命之树》被大家诟病的普遍就是片中大量的自然景色配上交响乐的略显空洞的描画,让整个影片看起来冗长又乏味闷得够呛,大段的景色描写又分散了主体的故事剧情,有些时候更有点不知所谓。而这一手法又因当年的《2001太空漫游》而显得并无创新之处。确实有点像,但我想说,抛去影片所有的景色加独白,《生命之树》的主体剧情由一家普通的小镇居民的喜怒哀乐展开,逆来顺受的母亲,暴躁霸道的父亲,叛逆不羁的儿子,面对生死之时父亲的压抑,母亲的痛苦和儿子的懵懂,平淡中有着让人震撼的细腻和感动。在生命之河慢慢流淌的过程中,岁月改变着每一个人,最终生命的轮回,儿子新的人生,新的家庭的一切,都残留着来自父母的印记,却又伴随着新生命的来临书写着新的故事。影片结尾在海边的一幕幕,让我流下了好久没为电影流过的眼泪。母亲依旧是那么温柔美丽,父亲依旧是回忆中的模样,Sean 沧桑的脸上写着平静的表情,深沉的双眼似乎盛满了对生命和岁月的感叹,又承载着对新一棵生命之树的成长的责任。生命这个主题太大,如何在一部影片中表现出生命,故事再美,似乎也单薄。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影片要加入大量宏大的自然景色镜头,没有这些“不知所谓”的镜头,我们没办法把自己的意识从一个小家庭上升到“生命”这样高的一个角度。也许你可以忽略这些镜头里究竟是些什么,也可以忽略那些看似深奥的语言,但你无法否认就是这些冗长的镜头在你的潜意识提示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生命之树》的戛纳夺魁是一定的,但奥斯卡终究是接受不了这浓重的文艺气息。常常会想自己对于这种纯文艺片的狂热是不是一种变态呢,但文艺片带给人短暂的彻底摆脱现实的梦幻,是不喜欢文艺片的浮躁的人类永远无法体会的快乐。
《艺术家》是那种看一样海报就知道很可能最终得奖的片子。按广大影迷的说法,这片一星给狗,一星给音乐,一星给所有演员夸张的让人有点想吐的表演。去年最佳给英国影片,今年给法国的,奥斯卡像欧洲电影献媚的意图真是昭然若揭。美其名曰对默片致敬,说白了这不是电影发展的倒退么。默片迷人之处在于,我们当时无法做到声画同步。现在我们明明能做的,明明可以有绚丽的色彩,再看黑白默片除了会觉得闷还会觉得什么。纯粹么?如果说默片可以带给人难得的安静,可还有配乐在吵着你,那些整天封《艺术家》为自己“年度最佳影片”的影迷们,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
最佳男主角方面,我本人是十分希望Gary Oldman得奖的。Gary在《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中能杀死人的表演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对比那个Jean哗众取宠的傻样子,真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对于Jean这样一个臭胖子如此能豁出去的表演,给予一点肯定也是可以理解的。让我不太理解的事Brad Pitt的提名竟然是《钱球》而不是《生命之树》。George这个千年炮灰,命运悲惨就悲惨吧,人家女朋友漂亮的很。
最佳女主角方面,在没看过《铁娘子》和《我与梦露一周》的时候,出于对梅姑的魅力的崇拜和奥斯卡10多次提名几乎没有得奖的亏欠,很是希望她能封后。但是在看完所有的提名影片之后,我只能说唯一打动我的就是Glenn Close在《Albert Nobb》中让人心碎的表演了。Meryl Streep的女王中规中矩,Rooney Mara潇洒却有点稚嫩, Michelle Williams的梦露妩媚有余但是人物张力不大,Viola Davis也是由于角色限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表演,但Glenn演绎一个被生活折磨的只能靠伴男人生存的可怜女人,多年历练的毫无表情的脸,内心却从未熄灭的对梦想和爱情的渴望。恐惧,隐忍,绝望之中,又浮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愿意为心爱人承担一切的勇气。Glenn此次演绎的是自己早年塑造过的角色,不知是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还是多年表演经验的积累,让这个本身就很丰满的角色在她的演绎下更加让人感动。但是苦于奥斯卡“演女王必得奖”的淫威……还有梅姑强大的气场,Gleen这次只能抱憾回家了。
总的来说,奥斯卡做为一个美国本土的电影奖项,是由于美国在世界政界和电影界的霸主地位,才显得如此重要的。但任何一个电影奖项如果永远只是偏安一方,用自己一成不变的标准考核一切,是不会有发展的。今年的奥斯卡在最佳剧本提名中,出现了伊朗电影,很多其他主要奖项中也出现了墨西哥,法国,英国影片的名字,不能不说是一种让人高兴的国际化趋势。美国电影近几年呈现的疲软之态,已经明显从今年的奥斯卡体现出来,如何从其他国家借鉴成功经验,给美国电影界重新燃起新生之火,是美国电影人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了,有些感想还是写出来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