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飘香,经幡飞扬——记我的单车川藏之旅8(长期更新)
2011年7月21日 骑行第5天 泸定(K2792 海拔1330)-烹坝乡(K2810)-瓦斯沟(K2818)-小天都隧道(K2834)-康定(K2843 海拔2395):水泥路:51km,总里程:350km
今天是个好日子,“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嘎嘎嘎,你为什么载个大驮包,我要上学校,就怕吃不饱,多带点,豆沙包,塞满驮包我就放心了~”
出发前,我跟大力买了大量豆沙饼,以前我俩总吃馒头大饼,早就腻歪了,现在好了,有了泸定的豆沙饼,一张顶过去五张,吃了它,骑到康定,我都不喘气儿。
在走之前,我们听说今天的路况非常好,全部是上好的水泥路,基本上都是平路,除了其中有几个小上坡。这样的路况会一直到22公里左右的下瓦斯。
但刚出泸定,就遇上了了几个我并不觉得小的“小上坡”,而且这段路在修,旁边的河的上游不远也在修水电站,施工车辆很多,至于路面,我实在是看不到什么水泥,烂得一塌糊涂,全是石子,烂泥,很多地方也有积水,有的路段塌了半边,来不及修,被扯上二尺红头绳,扎在几根歪歪扭扭的棍子上,把塌方处一围,当做象征性的护栏,提醒来往的人注意安全。
周围仍是缓慢起伏的山,山上早晨的雾还没散去,一团团白色的雾气像是在从山顶沿着山体倾泻而下,太阳隐藏在一团团白色的云朵里,时不时露出头来,远远望去,阳光像手电筒一样从云缝里射出一柱光,照在某个山头上,煞是好看。
但对于我这个对美景不怎么感冒的人来说,在壮丽美妙的景色也不如一瓶红牛能激起我骑行的斗志。正当我俩在讨论为什么现实的路况跟听说的路况不同时,一个推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大梁杆自行车的老大爷从对面坡上下来了。
“你说前面那老爷子是干嘛的?”我问大力。
大力作若有所思状,片刻说道:“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茫茫荒野,渺无人烟,我们上坡尚且骑车,而他,作为坡上之人,却推车而下,甚是悠闲。所以,据我推断,此人…”
“大人,此人恐怕是匪啊!”我恍然大悟道。
“然!此人非奸即盗,需多加小心!”大力装模作样地说。
“大人,果然英明~”我谄媚地说。
“展护卫,我命你上前细细盘问,此人如有异动,立斩~”大力说。
“是!大人!”我说完,加快速度,向老爷子骑去。转眼间,老爷子已经离我不过几丈远,我打量了一下,他应该六七十了,头上短发已经花白,干瘪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皱纹,身上穿着一套灰布衣裳,敞着怀,露出里面洗得发黄的白背心。他会用哪只手掏出藏在腰里的那把老式20响驳壳枪呢?我神经质般地想道。(骑行是件很寂寞的事,你们懂得…)
停下车,我问道:“大爷,您这是去哪啊?”
“去泸定,你们有打气筒吗?我车子没气了。”老爷子问道。
“哦!有,我这就给您找一下。”说完,我支住车子,翻出托包里的打气筒,这个打气筒太袖珍了,也就两个常规豆沙饼直径那么长,打起气来比较费劲,老爷子岁数这么大了,我还是好人做到底帮他打吧。
于是,我拿着打气筒对老爷子说:“大爷,我帮您打吧,这打气筒不好用。”
“哎,好,好,谢谢啊。”老爷子笑着说。
在我给车子打气时,也跟过来的大力跟老爷子聊天,原来,他是从瓦斯过来的,去泸定他儿子家,我们也从他口里得知,到瓦斯的路一直不好,但到了瓦斯之后路就好了。
打足了气,我们告别老爷子,继续上路。上午一直沿着一条不知名的河向上游骑,骑着骑着,我突然看见路边工地牌子上贴着张白纸,走近一看,是一张“寻尸启示”。在整个川藏线上,每逢惊险的路段,附近几乎都有这种寻尸启示,或者是张挂的经幡(藏民遇难,家人会在遇难处挂经幡祈福,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经幡都是此意。)
随着太阳越来越高,我们身上的汗也越来越多,每次一停下,风一吹又是刺骨的冷,,弄得满车满身是泥浆,过了瓦斯,下了几场小太阳雨,这时海拔已经达到两千米,有太阳无风时热得要命,但雨点打到身上又感到很凉。
到了瓦斯,我们在一户农家门口的水龙头里补充了几瓶水,在这里告别大渡河,沿着折多河往上行走。
据说川藏线上真正的挑战是从下瓦斯开始的,也就是说,以前的一切,只是伟大的川藏路对我们小试了一下牛刀而已。
路上,我们还经过了一个很邪恶的地方—“日地”。
我们从下瓦斯骑了1km左右到达上瓦斯,坡度果然陡然增加。继续这样一直持续了10km左右,坡度再次增加,我们车只能以5km/h的速度缓缓爬升,此时,已是下午四点了,并且,天边有一片云彩黑压压的飘了过来,紧接着便起风了,我俩默默祈祷千万别再下雨了,因为下雨穿雨衣捂得难受,不穿雨衣淋湿了又会冷得要命。最后,上天被我们虔诚的祈祷所打动,没有下雨,直接砸下冰雹来了……
玉米粒般大小的冰雹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打在脸上生疼,我俩赶紧到大树下躲避,套雨衣,包头巾,这时,又有一个老爷子骑着自行车从坡上下来了,这个老爷子的车是辆很普通的杂牌变速车,让人惊讶的是后货架上竟然也绑着一个驮包,莫非也是骑川藏线的?
“哎~小伙子,这里到瓦斯有多远啊?”老爷子骑到我们跟前刹住车问道。
我看了看码表,算了一下说:“还有十三四公里吧,您这是从哪来啊?”
“拉萨,我跟你们一样,也是骑车旅行的。”老爷子自豪地说,显然,他很为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能跟年轻人一样疯狂而感到骄傲。
老爷子又跟我们寒暄了几句便跨上车冒着冰雹下山了,看着这个骄傲的老头儿渐渐远去的身影,钦佩之余,我也不禁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却动不动嫌苦嫌累嫌装备不犀利而惭愧。
穿好雨衣,我俩继续爬坡,大约下午5点,我们进了康定城。康定古称打箭炉,相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此造箭得名。康定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情歌的故乡、茶马互市的重镇、锅庄文化的发祥地。从这里就真正进入青藏高原了。
刚进城,一个疯狂的骑友边开着车载音响边“啊~啊~”大叫着超过我们向城里奔去,我俩一看,也打开音响,一曲劲爆的DJ响起,我们也像他那样嚎叫着冲进康定城,康定情歌城里又多了两个疯了的游客。
进城之后我们觉得打破惯例,到骑友云集的登巴客栈里凑热闹,但去了才发现那里已经爆满了。时间还早,我俩便顺便参观了这个很有味道的为疯狂的年轻人准备的旅馆。
后来,我们找到一家没有挂牌的旅馆,就是当地人把自己家的房间改造一下腾出来给游客住的那种,很便宜,双人间40元/间,有免费洗衣机,我们赶紧把这几天的脏衣服全扔进洗衣机洗了,本来打算第二天休整,因为大力的膝盖这两天还是一直疼,但考虑到这样的话后天翻海拔4200米的折多山难度太大,我们决定明天先到半山腰的折多塘,只有不到20公里,就当是休整了。
晾好衣服,我们出去逛街,这个情歌城不大,三面环山,城外山上云雾缭绕,城市建设的比较现代化,已经跟沿海小城市一样了,基本上可以说毫无个性,让人失望。
晚上,我俩去小奢侈了一把,花了四十吃了两碗牦牛肉汤,米饭管够,吃得我俩人仰马翻,吃完饭,我俩按照惯例,找网吧上网,将照片及时分享给后方的朋友们。
今天是个好日子,“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嘎嘎嘎,你为什么载个大驮包,我要上学校,就怕吃不饱,多带点,豆沙包,塞满驮包我就放心了~”
出发前,我跟大力买了大量豆沙饼,以前我俩总吃馒头大饼,早就腻歪了,现在好了,有了泸定的豆沙饼,一张顶过去五张,吃了它,骑到康定,我都不喘气儿。
在走之前,我们听说今天的路况非常好,全部是上好的水泥路,基本上都是平路,除了其中有几个小上坡。这样的路况会一直到22公里左右的下瓦斯。
但刚出泸定,就遇上了了几个我并不觉得小的“小上坡”,而且这段路在修,旁边的河的上游不远也在修水电站,施工车辆很多,至于路面,我实在是看不到什么水泥,烂得一塌糊涂,全是石子,烂泥,很多地方也有积水,有的路段塌了半边,来不及修,被扯上二尺红头绳,扎在几根歪歪扭扭的棍子上,把塌方处一围,当做象征性的护栏,提醒来往的人注意安全。
![]() |
这就是所谓的上好的水泥路? |
周围仍是缓慢起伏的山,山上早晨的雾还没散去,一团团白色的雾气像是在从山顶沿着山体倾泻而下,太阳隐藏在一团团白色的云朵里,时不时露出头来,远远望去,阳光像手电筒一样从云缝里射出一柱光,照在某个山头上,煞是好看。
但对于我这个对美景不怎么感冒的人来说,在壮丽美妙的景色也不如一瓶红牛能激起我骑行的斗志。正当我俩在讨论为什么现实的路况跟听说的路况不同时,一个推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大梁杆自行车的老大爷从对面坡上下来了。
“你说前面那老爷子是干嘛的?”我问大力。
大力作若有所思状,片刻说道:“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茫茫荒野,渺无人烟,我们上坡尚且骑车,而他,作为坡上之人,却推车而下,甚是悠闲。所以,据我推断,此人…”
“大人,此人恐怕是匪啊!”我恍然大悟道。
“然!此人非奸即盗,需多加小心!”大力装模作样地说。
“大人,果然英明~”我谄媚地说。
“展护卫,我命你上前细细盘问,此人如有异动,立斩~”大力说。
“是!大人!”我说完,加快速度,向老爷子骑去。转眼间,老爷子已经离我不过几丈远,我打量了一下,他应该六七十了,头上短发已经花白,干瘪的脸上刻着一道道皱纹,身上穿着一套灰布衣裳,敞着怀,露出里面洗得发黄的白背心。他会用哪只手掏出藏在腰里的那把老式20响驳壳枪呢?我神经质般地想道。(骑行是件很寂寞的事,你们懂得…)
停下车,我问道:“大爷,您这是去哪啊?”
“去泸定,你们有打气筒吗?我车子没气了。”老爷子问道。
“哦!有,我这就给您找一下。”说完,我支住车子,翻出托包里的打气筒,这个打气筒太袖珍了,也就两个常规豆沙饼直径那么长,打起气来比较费劲,老爷子岁数这么大了,我还是好人做到底帮他打吧。
于是,我拿着打气筒对老爷子说:“大爷,我帮您打吧,这打气筒不好用。”
“哎,好,好,谢谢啊。”老爷子笑着说。
在我给车子打气时,也跟过来的大力跟老爷子聊天,原来,他是从瓦斯过来的,去泸定他儿子家,我们也从他口里得知,到瓦斯的路一直不好,但到了瓦斯之后路就好了。
打足了气,我们告别老爷子,继续上路。上午一直沿着一条不知名的河向上游骑,骑着骑着,我突然看见路边工地牌子上贴着张白纸,走近一看,是一张“寻尸启示”。在整个川藏线上,每逢惊险的路段,附近几乎都有这种寻尸启示,或者是张挂的经幡(藏民遇难,家人会在遇难处挂经幡祈福,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经幡都是此意。)
![]() |
每一张启示都代表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个凄惨的故事. |
随着太阳越来越高,我们身上的汗也越来越多,每次一停下,风一吹又是刺骨的冷,,弄得满车满身是泥浆,过了瓦斯,下了几场小太阳雨,这时海拔已经达到两千米,有太阳无风时热得要命,但雨点打到身上又感到很凉。
![]() |
海拔渐渐升高,原来身边的河已经看不见了。 |
![]() |
山上漂亮的瀑布 |
到了瓦斯,我们在一户农家门口的水龙头里补充了几瓶水,在这里告别大渡河,沿着折多河往上行走。
据说川藏线上真正的挑战是从下瓦斯开始的,也就是说,以前的一切,只是伟大的川藏路对我们小试了一下牛刀而已。
路上,我们还经过了一个很邪恶的地方—“日地”。
![]() |
有勇气日地的男人才是真男人 |
![]() |
悲催的2828牌子,被涂成这样了。 |
我们从下瓦斯骑了1km左右到达上瓦斯,坡度果然陡然增加。继续这样一直持续了10km左右,坡度再次增加,我们车只能以5km/h的速度缓缓爬升,此时,已是下午四点了,并且,天边有一片云彩黑压压的飘了过来,紧接着便起风了,我俩默默祈祷千万别再下雨了,因为下雨穿雨衣捂得难受,不穿雨衣淋湿了又会冷得要命。最后,上天被我们虔诚的祈祷所打动,没有下雨,直接砸下冰雹来了……
玉米粒般大小的冰雹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打在脸上生疼,我俩赶紧到大树下躲避,套雨衣,包头巾,这时,又有一个老爷子骑着自行车从坡上下来了,这个老爷子的车是辆很普通的杂牌变速车,让人惊讶的是后货架上竟然也绑着一个驮包,莫非也是骑川藏线的?
“哎~小伙子,这里到瓦斯有多远啊?”老爷子骑到我们跟前刹住车问道。
我看了看码表,算了一下说:“还有十三四公里吧,您这是从哪来啊?”
“拉萨,我跟你们一样,也是骑车旅行的。”老爷子自豪地说,显然,他很为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能跟年轻人一样疯狂而感到骄傲。
老爷子又跟我们寒暄了几句便跨上车冒着冰雹下山了,看着这个骄傲的老头儿渐渐远去的身影,钦佩之余,我也不禁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却动不动嫌苦嫌累嫌装备不犀利而惭愧。
穿好雨衣,我俩继续爬坡,大约下午5点,我们进了康定城。康定古称打箭炉,相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此造箭得名。康定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情歌的故乡、茶马互市的重镇、锅庄文化的发祥地。从这里就真正进入青藏高原了。
![]() |
康定县城大门 |
刚进城,一个疯狂的骑友边开着车载音响边“啊~啊~”大叫着超过我们向城里奔去,我俩一看,也打开音响,一曲劲爆的DJ响起,我们也像他那样嚎叫着冲进康定城,康定情歌城里又多了两个疯了的游客。
进城之后我们觉得打破惯例,到骑友云集的登巴客栈里凑热闹,但去了才发现那里已经爆满了。时间还早,我俩便顺便参观了这个很有味道的为疯狂的年轻人准备的旅馆。
![]() |
驴友写满的墙是每个青旅的招牌 |
![]() |
简陋但“很有味道”的大厅 |
后来,我们找到一家没有挂牌的旅馆,就是当地人把自己家的房间改造一下腾出来给游客住的那种,很便宜,双人间40元/间,有免费洗衣机,我们赶紧把这几天的脏衣服全扔进洗衣机洗了,本来打算第二天休整,因为大力的膝盖这两天还是一直疼,但考虑到这样的话后天翻海拔4200米的折多山难度太大,我们决定明天先到半山腰的折多塘,只有不到20公里,就当是休整了。
晾好衣服,我们出去逛街,这个情歌城不大,三面环山,城外山上云雾缭绕,城市建设的比较现代化,已经跟沿海小城市一样了,基本上可以说毫无个性,让人失望。
晚上,我俩去小奢侈了一把,花了四十吃了两碗牦牛肉汤,米饭管够,吃得我俩人仰马翻,吃完饭,我俩按照惯例,找网吧上网,将照片及时分享给后方的朋友们。
![]() |
三面环山的康定 |
![]() |
康定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