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蛋和坏蛋
DJ小君准备做节目,就在围脖上织了一条,问大伙儿一股都会做些什么菜。小君是个人气人物,后面呼啦啦回了好长一溜,末了,有个小孩问,怎么大多数都跟鸡蛋有关啊?我好奇了,往回看看,还真的是,七成人会说自己擅做蛋炒饭,四成人的菜谱里有西红柿蛋汤,一大拨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弄的,也还会补一句,我会做荷包蛋。
我也费解了一刹那,后来给了个解释:蛋这种原料比较容易获得、运输(搬回家)、储存和使用,比如不用洗不用摘,敲开就能用,较为快捷,而且在口味上百搭,无论甜咸辣都能搭配烹制,且口味介乎荤素之间,能适应各种需求,跟人一样,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比较受欢迎。
我自认为这个解释不仅专业,而且很有水平,不免有些得瑟,这种得瑟的状态,很象小时候捧了一碗白水煮蛋,放了白糖,洋洋得意地给院子里其他小孩看,只许看,不给吃。
这种煮蛋方法,我娘称之为荷包蛋,不过后来我在很多餐厅吃到的煎蛋,那种单面或者双面煎老,有时还能插根吸管啜蛋黄的,也称为荷包蛋。这让我对这种称呼的真实形状产生了质疑,于是去问我娘,我娘挠头说,不对,我一般管水煮蛋叫秤砣蛋。
可是又在另一次,我分明听到她把一枚连壳煮熟剥开吃的蛋,也叫作秤砣蛋。
关于蛋成品的称呼,成了我的童年阴影之一,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碗里的蛋有点来路不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蛋不好吃,没有身份证的蛋是不可靠的。
而且关于蛋的不可靠问题,现在好象愈演愈烈。听说市面上已经出现拿化学明胶做的伪蛋,看上去很美,嚼起来很硬,吃下去不知道会怎么样,没有临床报告。
我不知道一枚假蛋的利润有多少,能让人变得这么不靠谱。这让我很伤心,很有冲动象小时候一样,讨厌谁就在他家墙角下写大字:XX是个大坏蛋。不过我要是写“鸡蛋是个大坏蛋”,看上去好象更不靠谱,所以就把这个念头收起来了。
其实严格说起来,我觉得作为一种食材,蛋是相当的根正苗红。
在很小的时候,家里的肉是定量的,一个月半斤,还不够我外公下半瓶谷酒的,自己不能养猪,因为是资本主义尾巴,更不能杀牛,因为会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所以一般都会养鸡养鸭。
鸡鸭也不能多养,放出去常常就回不来了,圈在院子里,一只两只的,也舍不得吃,只好吃副产品,每次从鸡窝里摸出蛋来,我娘就认真地给我敷眼睛,我现在眼睛这么小、视力这么好,不知道跟当年那些热乎乎的蛋有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到手的蛋,能吃到嘴的也不多,大多数会攒起来,有时能换点乡下来的野味,又或者谁家生了孩子,就拿去探望产妇,每当看到我娘把满满一筐蛋送给一个我完全陌生的、长得象小老头似的婴儿时,我就很绝望,觉得那孩子是个小坏蛋。
8岁那年,我住表弟小波家,常常半夜能听到有贼入室的声音,咯咯嗒嗒的,拧灯一看,这小子把家里蛋全煮了吃。小波现在在广东生活,据说直到现在还嗜蛋成癖,日必食蛋三五枚,果然有点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感觉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水煮蛋沾白糖,大概是我们那个年代能吃到最好的食物了。比这个更美味的,大概只有我每次路过杂货铺时,顺手摸的几颗豆豉或虾米。
不知道是不是从我们这些发育不太良好的孩子身上得到灵感,我那位当厂长的爹有段时间也动了心思,在家中柴房里囤了两大缸鸭蛋,准备腌几千个皮蛋,上市场上去卖。我看着他把成堆的蛋放进一人高的缸里,扑上石灰,啜着手指算计我能蹭到几个。可是我再也没见过那些蛋的踪影。
很多年以后,我娘说,自从腌了那些蛋,我爹一宿都没睡好过,因为他是国企厂长,偷偷腌蛋去卖,虽然那时资本主义尾巴不割了,可投机倒把还打击得很凶。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爹和他的同伙,偷偷把那些蛋倒进了婺源的星光河里。据说第二天早上,下游的安徽某县河面上白花花地漂来一片蛋,没有人敢去捞,有人说是国民党特务投放的水雷,也有人说是山洪冲堤泻出来的神怪。那时候没微博,否则估计又是一个大热门。而我们家,似乎就此与发家致富失之交臂。
蛋和我们的阶级感情如此深厚,可以说是共过患难,同过生死,我们又岂能容忍它的背叛,变成一枚橡胶球样的怪物?每想至此,我牙痒痒,很想把那个做假蛋的坏蛋揪出来,象敲蛋壳一样敲碎他的脑壳。
电影[活着]里有一个段子,讲鸡长大会变成羊,羊长大会变成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瞧,造假鸡蛋的家伙,简直就是在破坏共产主义事业,破坏全民梦想,岂不成了全民公敌。
往小了说,我们都知道“造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卖茶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市场经济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元素。
这个道理,全球皆同。
在台湾的日月潭,你一定不会错过那里极有名的阿嬷茶蛋,10元台币一枚,人民币也收,10元4枚,公道得很。
煮茶蛋的阿嬷是高山族人,一直坚守古早味煮法——古早味的台湾人的叫法,有很多食物都有这个冠名,意思大概是传统秘制。阿嬷的茶蛋少不了茶叶,但更多一剂配方,据说是阿里山的灵芝,辅以南投出产的阿萨姆红茶——不是超市里那种甜奶茶——以及茶铺里的香菇,慢火细炖6个小时,远在百米外已经可以闻到令人垂涎的香味。
八十岁的老阿嬷,每天能卖出三四千枚茶蛋,成了一家三代人的祖传生意。
其实作为在煮茶蛋方面颇有造诣和心得的我尝来,这古早味茶蛋……也还算不错。但我走的是另一派系的路线。
一般来说,我每一两个月会在家里煮一坛茶蛋。没错,是坛,我把我娘用来熬驴胶的药坛子改装成了我的茶蛋坛子。坛子是瓦罐的,比金属制品导热慢,散热慢,最适宜小火炖入味。一般来说,我的茶会选六成普洱、三成铁观音、一成绿茶,以陈茶为佳。
辅料其实更重要。我觉得早先之所以做成茶叶蛋,是因为香料采购比较困难,现在的茶叶蛋,其实进化成卤蛋了,只是习惯上还称为茶蛋。
我用的食料多达十种,绝不可用王守义十三香,我试过,做出来的卤蛋成了烤糊的火锅味儿。香料务必用干料,大茴香、小茴香、桂皮、肉豆蔻、肉桂、白砂糖和盐,量略均等。香茅叶要后放,以免煮成糊状。酱油很重要,一般我用生抽,老抽只适合上色,放少了味道不够,放多了味道够,但煮出来的蛋象黑旋风李逵一般,未免煞风景。
最后还有丁香,只需稍许,必不可少。
每至此时,我常会怀想,戴望舒先生一袭长袍,撑着油纸伞,在幽长幽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先生上前,深情道:姑娘,吃茶蛋否?
——哇噻,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广告片。
料备足后,可入水先煮,最好还是用纱布囊上,以免后面吃蛋总是一嘴渣渣。我给这套不传秘方起名为:十香软筋散。
料和蛋其实不能同煮,而应先煮料,蛋煮太久也会老。料以沸水煮五分钟,投蛋入水,听着它们咕咚咕咚跳水的声音,配合此时已在弥漫的香味,你会充满期待。如果有孩子,不妨给他讲一个咕咚来了的故事,那是关于你自己的童年记忆。
入水见沸,中火煮上五分钟,是最有成就感和神秘感的流程,敲蛋,蛋壳务必要敲开,想靠火把味道透过蛋壳渗入蛋里那是幻想,苍绳都不这么干,它们也会找有缝的蛋。为什么在这时候敲?废话,敲太早就成十香蛋花汤了,敲太晚又不容易入味了。
敲蛋壳是个技术活儿,敲得重了,蛋碎汤糊,没有敲中,那蛋便与寻常秤砣蛋无异。总之,要细细分辨,慢慢探寻,发挥一不流涎二不怕烫的精神,以长勺捞之,以勺柄击之,破其壁,现其身,入其味,此谓十香大补蛋不传之口诀也。
敲完蛋,关小火,只要水够,爱干嘛干嘛去,130分钟,捞蛋起坛,大功告成。最后一步,拍照上微博,得瑟,一如既往地得瑟。如果是鹌鹑蛋,以上用料、用时各减1/3,蛋之美味,不因个头小而有同等的差异。
其实,也就是今天,我们才能如此奢侈地折腾这些蛋,准确地来讲,我童年时代关于蛋的记忆其实是模糊的,因为蛋的来之不易,我娘一定是蛋尽其用的,基本上能囫囵吃个整蛋都是上初中后的事情了,而之前,要吃蛋,都会掺进其他的东西,比如和上面粉烙饼,我娘的蛋饼是一绝,我至今未得其门而入。
到现在,市面上各种蛋制品极多,蛋糕店也满街都是,多过米铺,只是那些香气逼人艳丽光鲜的蛋糕里,到底还有多少真正蛋的成份,也很可疑。
曾经与人算过一笔账,说是感觉这么多年,什么都涨价,只有蛋不涨,1951年蛋价3毛一斤,1981年1元一斤,1990年3元一斤,2011年,4元一斤,跟房价比,实在差得太远。
但是我们仔细算下,1951年的鸡一周下一个蛋,1981年的还是一周下一个蛋,1990年的一周下七个蛋,现在2011年的鸡,一天下七个蛋。我的论调是,单价不代表总营收,产业规模扩大的时候,维持单价不变的情况下,是把边际成本降低了,营业利润上升了。当然,这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蛋,虽然它们长得都一样。
所以说,这年头,要分得清好蛋还是坏蛋,真是一门技术活儿,不比煮茶蛋更容易。
我也费解了一刹那,后来给了个解释:蛋这种原料比较容易获得、运输(搬回家)、储存和使用,比如不用洗不用摘,敲开就能用,较为快捷,而且在口味上百搭,无论甜咸辣都能搭配烹制,且口味介乎荤素之间,能适应各种需求,跟人一样,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比较受欢迎。
我自认为这个解释不仅专业,而且很有水平,不免有些得瑟,这种得瑟的状态,很象小时候捧了一碗白水煮蛋,放了白糖,洋洋得意地给院子里其他小孩看,只许看,不给吃。
这种煮蛋方法,我娘称之为荷包蛋,不过后来我在很多餐厅吃到的煎蛋,那种单面或者双面煎老,有时还能插根吸管啜蛋黄的,也称为荷包蛋。这让我对这种称呼的真实形状产生了质疑,于是去问我娘,我娘挠头说,不对,我一般管水煮蛋叫秤砣蛋。
可是又在另一次,我分明听到她把一枚连壳煮熟剥开吃的蛋,也叫作秤砣蛋。
关于蛋成品的称呼,成了我的童年阴影之一,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碗里的蛋有点来路不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蛋不好吃,没有身份证的蛋是不可靠的。
而且关于蛋的不可靠问题,现在好象愈演愈烈。听说市面上已经出现拿化学明胶做的伪蛋,看上去很美,嚼起来很硬,吃下去不知道会怎么样,没有临床报告。
我不知道一枚假蛋的利润有多少,能让人变得这么不靠谱。这让我很伤心,很有冲动象小时候一样,讨厌谁就在他家墙角下写大字:XX是个大坏蛋。不过我要是写“鸡蛋是个大坏蛋”,看上去好象更不靠谱,所以就把这个念头收起来了。
其实严格说起来,我觉得作为一种食材,蛋是相当的根正苗红。
在很小的时候,家里的肉是定量的,一个月半斤,还不够我外公下半瓶谷酒的,自己不能养猪,因为是资本主义尾巴,更不能杀牛,因为会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所以一般都会养鸡养鸭。
鸡鸭也不能多养,放出去常常就回不来了,圈在院子里,一只两只的,也舍不得吃,只好吃副产品,每次从鸡窝里摸出蛋来,我娘就认真地给我敷眼睛,我现在眼睛这么小、视力这么好,不知道跟当年那些热乎乎的蛋有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到手的蛋,能吃到嘴的也不多,大多数会攒起来,有时能换点乡下来的野味,又或者谁家生了孩子,就拿去探望产妇,每当看到我娘把满满一筐蛋送给一个我完全陌生的、长得象小老头似的婴儿时,我就很绝望,觉得那孩子是个小坏蛋。
8岁那年,我住表弟小波家,常常半夜能听到有贼入室的声音,咯咯嗒嗒的,拧灯一看,这小子把家里蛋全煮了吃。小波现在在广东生活,据说直到现在还嗜蛋成癖,日必食蛋三五枚,果然有点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感觉了。
实在是没有办法,水煮蛋沾白糖,大概是我们那个年代能吃到最好的食物了。比这个更美味的,大概只有我每次路过杂货铺时,顺手摸的几颗豆豉或虾米。
不知道是不是从我们这些发育不太良好的孩子身上得到灵感,我那位当厂长的爹有段时间也动了心思,在家中柴房里囤了两大缸鸭蛋,准备腌几千个皮蛋,上市场上去卖。我看着他把成堆的蛋放进一人高的缸里,扑上石灰,啜着手指算计我能蹭到几个。可是我再也没见过那些蛋的踪影。
很多年以后,我娘说,自从腌了那些蛋,我爹一宿都没睡好过,因为他是国企厂长,偷偷腌蛋去卖,虽然那时资本主义尾巴不割了,可投机倒把还打击得很凶。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爹和他的同伙,偷偷把那些蛋倒进了婺源的星光河里。据说第二天早上,下游的安徽某县河面上白花花地漂来一片蛋,没有人敢去捞,有人说是国民党特务投放的水雷,也有人说是山洪冲堤泻出来的神怪。那时候没微博,否则估计又是一个大热门。而我们家,似乎就此与发家致富失之交臂。
蛋和我们的阶级感情如此深厚,可以说是共过患难,同过生死,我们又岂能容忍它的背叛,变成一枚橡胶球样的怪物?每想至此,我牙痒痒,很想把那个做假蛋的坏蛋揪出来,象敲蛋壳一样敲碎他的脑壳。
电影[活着]里有一个段子,讲鸡长大会变成羊,羊长大会变成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瞧,造假鸡蛋的家伙,简直就是在破坏共产主义事业,破坏全民梦想,岂不成了全民公敌。
往小了说,我们都知道“造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卖茶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市场经济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元素。
这个道理,全球皆同。
在台湾的日月潭,你一定不会错过那里极有名的阿嬷茶蛋,10元台币一枚,人民币也收,10元4枚,公道得很。
煮茶蛋的阿嬷是高山族人,一直坚守古早味煮法——古早味的台湾人的叫法,有很多食物都有这个冠名,意思大概是传统秘制。阿嬷的茶蛋少不了茶叶,但更多一剂配方,据说是阿里山的灵芝,辅以南投出产的阿萨姆红茶——不是超市里那种甜奶茶——以及茶铺里的香菇,慢火细炖6个小时,远在百米外已经可以闻到令人垂涎的香味。
八十岁的老阿嬷,每天能卖出三四千枚茶蛋,成了一家三代人的祖传生意。
其实作为在煮茶蛋方面颇有造诣和心得的我尝来,这古早味茶蛋……也还算不错。但我走的是另一派系的路线。
一般来说,我每一两个月会在家里煮一坛茶蛋。没错,是坛,我把我娘用来熬驴胶的药坛子改装成了我的茶蛋坛子。坛子是瓦罐的,比金属制品导热慢,散热慢,最适宜小火炖入味。一般来说,我的茶会选六成普洱、三成铁观音、一成绿茶,以陈茶为佳。
辅料其实更重要。我觉得早先之所以做成茶叶蛋,是因为香料采购比较困难,现在的茶叶蛋,其实进化成卤蛋了,只是习惯上还称为茶蛋。
我用的食料多达十种,绝不可用王守义十三香,我试过,做出来的卤蛋成了烤糊的火锅味儿。香料务必用干料,大茴香、小茴香、桂皮、肉豆蔻、肉桂、白砂糖和盐,量略均等。香茅叶要后放,以免煮成糊状。酱油很重要,一般我用生抽,老抽只适合上色,放少了味道不够,放多了味道够,但煮出来的蛋象黑旋风李逵一般,未免煞风景。
最后还有丁香,只需稍许,必不可少。
每至此时,我常会怀想,戴望舒先生一袭长袍,撑着油纸伞,在幽长幽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先生上前,深情道:姑娘,吃茶蛋否?
——哇噻,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广告片。
料备足后,可入水先煮,最好还是用纱布囊上,以免后面吃蛋总是一嘴渣渣。我给这套不传秘方起名为:十香软筋散。
料和蛋其实不能同煮,而应先煮料,蛋煮太久也会老。料以沸水煮五分钟,投蛋入水,听着它们咕咚咕咚跳水的声音,配合此时已在弥漫的香味,你会充满期待。如果有孩子,不妨给他讲一个咕咚来了的故事,那是关于你自己的童年记忆。
入水见沸,中火煮上五分钟,是最有成就感和神秘感的流程,敲蛋,蛋壳务必要敲开,想靠火把味道透过蛋壳渗入蛋里那是幻想,苍绳都不这么干,它们也会找有缝的蛋。为什么在这时候敲?废话,敲太早就成十香蛋花汤了,敲太晚又不容易入味了。
敲蛋壳是个技术活儿,敲得重了,蛋碎汤糊,没有敲中,那蛋便与寻常秤砣蛋无异。总之,要细细分辨,慢慢探寻,发挥一不流涎二不怕烫的精神,以长勺捞之,以勺柄击之,破其壁,现其身,入其味,此谓十香大补蛋不传之口诀也。
敲完蛋,关小火,只要水够,爱干嘛干嘛去,130分钟,捞蛋起坛,大功告成。最后一步,拍照上微博,得瑟,一如既往地得瑟。如果是鹌鹑蛋,以上用料、用时各减1/3,蛋之美味,不因个头小而有同等的差异。
其实,也就是今天,我们才能如此奢侈地折腾这些蛋,准确地来讲,我童年时代关于蛋的记忆其实是模糊的,因为蛋的来之不易,我娘一定是蛋尽其用的,基本上能囫囵吃个整蛋都是上初中后的事情了,而之前,要吃蛋,都会掺进其他的东西,比如和上面粉烙饼,我娘的蛋饼是一绝,我至今未得其门而入。
到现在,市面上各种蛋制品极多,蛋糕店也满街都是,多过米铺,只是那些香气逼人艳丽光鲜的蛋糕里,到底还有多少真正蛋的成份,也很可疑。
曾经与人算过一笔账,说是感觉这么多年,什么都涨价,只有蛋不涨,1951年蛋价3毛一斤,1981年1元一斤,1990年3元一斤,2011年,4元一斤,跟房价比,实在差得太远。
但是我们仔细算下,1951年的鸡一周下一个蛋,1981年的还是一周下一个蛋,1990年的一周下七个蛋,现在2011年的鸡,一天下七个蛋。我的论调是,单价不代表总营收,产业规模扩大的时候,维持单价不变的情况下,是把边际成本降低了,营业利润上升了。当然,这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蛋,虽然它们长得都一样。
所以说,这年头,要分得清好蛋还是坏蛋,真是一门技术活儿,不比煮茶蛋更容易。
![]() |
(2012年1月,摄于台湾,阿里山,日月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