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关于成人学琴的坚持和方法问题
看了这个帖子:“据说。。。是真的吗?”
据说,100个成人学琴,有80个到了599就GAME OVER了;剩下20个,有15个到了849就GAME OVER了;剩下5个,有4个到了2999就GAME OVER了,只有1个能坚持到740。这是真的吗?
”---------------
我觉得这是鸡和蛋的关系,
也许就是因为迂腐的老师非要刻板的让成人来学车尔尼,这些大量重复没意思不好听的枯燥练习让人望而却步了,这就逼着人不想练,再加上技术上的一定难度需要花时间精力一点点克服,所以才造成这个原因!
如果换个思维, 成人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才好呢,因为最主要的动力问题有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所以应该在想放弃的时候,找个自己很喜欢的曲子,难度定位在比当前自己的技术稍难点的,然后就这么练习,弹出来……
然后每次都找比自己当前的技术稍难的自己又觉得好听的而且弹好了可以show的曲子……这样不知不觉一年后你再看,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技术进步也很大,同时又掌握了很多好听的可以在别人面前show的曲子,而这些曲子以后放松的时候也会不停的弹弹自娱自乐,不断的强化,试想大家有谁有空了在纯放松玩的情况下会弹车尔尼这些一条条的练习曲啊哈哈哈……
相反如果非要每天固定弹那么多练习曲,除非情商特别高或特别愚钝的人,否则谁能坚持,除了小孩子在家长逼迫下……
---------------------------------------
学习方法也是不断革命和发展的……
乐器的学习也是这样,
绝不能神话了练习曲以及犯经验主义的错,
学习方法和革命也是随着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大家听过全脑学习法吗?
大家知道10分钟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且过目不忘的方法吗?经过训练是可以达到的,就是把一页书当作一个图画来看,而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去一行一行的看,这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方法,有听过的也觉得是伪科学。
比如乐器学习方法,大家网上搜搜相关的电脑辅助乐器教学软件(具体不说, 有人说我广告),效果很不错哦。在没有电脑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小提琴的学习,如果没有好老师,那自学简直是受罪,因为,小提琴上没有琴品,因此一个不是天生有绝对音感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拉的是duo 还是比duo差了一点点,因为要全靠手指去摸……靠耳朵去听……但是有了相关的电脑软件,你一拉,电脑就会用很形象的波峰波谷来立刻反应你拉的音准不准高了还是低了节奏对不对……就像一个严格的老师一样,这个帕格尼尼那时候没有这个吧……
再说开去,电影骇客帝国里面的下载到大脑然后稍作训练融汇就在几个小时加几次的演练中把全世界各种武功散打功夫开飞机等技能全掌握了……当然这是科幻了,但是谁说50年后不会实现?50年前的人会想到现在的iphone么?
克莱德曼就说他从来没练习过练习曲什么的。
而最固执最迂腐的就是国人的钢琴教学。
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方法这个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国人都迂腐到练习曲都要非车尔尼不二了……
还好还有个大汤,大汤其实跟我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从第二册开始就用了很多经典好听的小曲开始教学了,当然会根据进度和级别去修改简单点,再往后就更加直接用很多经典名曲的段落直接放上面了,简单省事又好听(当然说明阿汤哥有偷懒编书之嫌哈哈哈),如果很认真的把他的大汤从1到5全部很好的掌握了,也不用去接触别的任何书籍和方法,就学这一套教材,大家自己看看已经到了什么水平了,看看能不能弹肖邦的夜曲了……答案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类似这样的教材将越来多,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心智的进化,学习理论和方法会越来越先进,这跟偷懒耍滑不劳而获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悲的是国人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钢琴教学中,有提出新观点的,立刻会有封建遗老遗少们出来捍卫大辫子和裹脚布……
这与很多前辈自己的成功之路有很大关系,他从小经历过炼狱般的痛苦的按部就班的什么高抬指啊哈农啊车尔尼啊的枯燥学习,然后10年后,他觉得可以了,成功了哈哈哈,于是开始捍卫这个自己经历过被证实有效的方法,这 就是经验主义。事实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十年中练习过的无数曲子和方法中哪个最有效哪个起到了作用,于是照单全收……
经验的积累是对的,经验主义就不好了。当这类人看到新一代的玩玩练练小几年就能达到自己痛苦刻苦数十年的水平,他除了酸酸的说基础不扎实之外,也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是基础是什么?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打基础而打基础还是为了享受音乐驾驭钢琴而打基础。
欢迎大家理性探讨……
--------------------------
关于成人学琴的动机问题和收获……胡适早有论述!
摘自胡适当年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 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据说,100个成人学琴,有80个到了599就GAME OVER了;剩下20个,有15个到了849就GAME OVER了;剩下5个,有4个到了2999就GAME OVER了,只有1个能坚持到740。这是真的吗?
”---------------
我觉得这是鸡和蛋的关系,
也许就是因为迂腐的老师非要刻板的让成人来学车尔尼,这些大量重复没意思不好听的枯燥练习让人望而却步了,这就逼着人不想练,再加上技术上的一定难度需要花时间精力一点点克服,所以才造成这个原因!
如果换个思维, 成人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才好呢,因为最主要的动力问题有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所以应该在想放弃的时候,找个自己很喜欢的曲子,难度定位在比当前自己的技术稍难点的,然后就这么练习,弹出来……
然后每次都找比自己当前的技术稍难的自己又觉得好听的而且弹好了可以show的曲子……这样不知不觉一年后你再看,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技术进步也很大,同时又掌握了很多好听的可以在别人面前show的曲子,而这些曲子以后放松的时候也会不停的弹弹自娱自乐,不断的强化,试想大家有谁有空了在纯放松玩的情况下会弹车尔尼这些一条条的练习曲啊哈哈哈……
相反如果非要每天固定弹那么多练习曲,除非情商特别高或特别愚钝的人,否则谁能坚持,除了小孩子在家长逼迫下……
---------------------------------------
学习方法也是不断革命和发展的……
乐器的学习也是这样,
绝不能神话了练习曲以及犯经验主义的错,
学习方法和革命也是随着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大家听过全脑学习法吗?
大家知道10分钟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且过目不忘的方法吗?经过训练是可以达到的,就是把一页书当作一个图画来看,而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去一行一行的看,这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方法,有听过的也觉得是伪科学。
比如乐器学习方法,大家网上搜搜相关的电脑辅助乐器教学软件(具体不说, 有人说我广告),效果很不错哦。在没有电脑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小提琴的学习,如果没有好老师,那自学简直是受罪,因为,小提琴上没有琴品,因此一个不是天生有绝对音感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拉的是duo 还是比duo差了一点点,因为要全靠手指去摸……靠耳朵去听……但是有了相关的电脑软件,你一拉,电脑就会用很形象的波峰波谷来立刻反应你拉的音准不准高了还是低了节奏对不对……就像一个严格的老师一样,这个帕格尼尼那时候没有这个吧……
再说开去,电影骇客帝国里面的下载到大脑然后稍作训练融汇就在几个小时加几次的演练中把全世界各种武功散打功夫开飞机等技能全掌握了……当然这是科幻了,但是谁说50年后不会实现?50年前的人会想到现在的iphone么?
克莱德曼就说他从来没练习过练习曲什么的。
而最固执最迂腐的就是国人的钢琴教学。
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方法这个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国人都迂腐到练习曲都要非车尔尼不二了……
还好还有个大汤,大汤其实跟我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从第二册开始就用了很多经典好听的小曲开始教学了,当然会根据进度和级别去修改简单点,再往后就更加直接用很多经典名曲的段落直接放上面了,简单省事又好听(当然说明阿汤哥有偷懒编书之嫌哈哈哈),如果很认真的把他的大汤从1到5全部很好的掌握了,也不用去接触别的任何书籍和方法,就学这一套教材,大家自己看看已经到了什么水平了,看看能不能弹肖邦的夜曲了……答案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类似这样的教材将越来多,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心智的进化,学习理论和方法会越来越先进,这跟偷懒耍滑不劳而获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悲的是国人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钢琴教学中,有提出新观点的,立刻会有封建遗老遗少们出来捍卫大辫子和裹脚布……
这与很多前辈自己的成功之路有很大关系,他从小经历过炼狱般的痛苦的按部就班的什么高抬指啊哈农啊车尔尼啊的枯燥学习,然后10年后,他觉得可以了,成功了哈哈哈,于是开始捍卫这个自己经历过被证实有效的方法,这 就是经验主义。事实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十年中练习过的无数曲子和方法中哪个最有效哪个起到了作用,于是照单全收……
经验的积累是对的,经验主义就不好了。当这类人看到新一代的玩玩练练小几年就能达到自己痛苦刻苦数十年的水平,他除了酸酸的说基础不扎实之外,也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是基础是什么?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打基础而打基础还是为了享受音乐驾驭钢琴而打基础。
欢迎大家理性探讨……
--------------------------
关于成人学琴的动机问题和收获……胡适早有论述!
摘自胡适当年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 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