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袭人、晴雯与赵姨娘的异同
1
大体爱情这个模型,也是个舶来品,就像电、电灯之类的科技产品,大自然中本有电、电也能发光,然而古代中国人未能将其从复合的自然界中提炼出来,建立一个相对纯粹、相对独立的模型,而聚焦,掌握,行使,赋予明确的生命特征和尊严。
在红楼梦的世界,爱情的意志大体还是混沌的。
两性的关系合法的有妻、妾、妓,不合法的有霸占、私通、男风。而荣府的少年男女心里,大多只有妻、妾的阅历,“必也正名乎”,所以大家也主要在名分上计较。
2
袭人和晴雯同是贾宝玉房里的两个大丫鬟,长一辈的李嬷嬷之外,同辈中应该是级次最高的了。而晴雯先跟宝玉,袭人后跟,若以先来后到来看,则晴雯为正,袭人为副。
赵姨娘是袭人、晴雯的前辈,亦可称为榜样,所谓贤妻美妾,赵姨娘不贤,只不僭越夫人,虽愚笨不识大体,也丝毫不危及她的身份地位。原不被高看的,只在肉体和生殖上做出成绩,便算称职了。
这个也可以看成古代在保护正妻身份地位安稳上的制度考虑。简而言之:愚化——从名分到素质,拉开妻妾的距离,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3
宝玉的生活其实是由贾母做主,贾母以为称心了,房里只需要个美妾,于是暗许了晴雯;然而在法定监护人王夫人眼里,却并不很妥,房里需要个贤的,碍于贾母,便暗许了袭人。
所以晴雯大体按照贾母的意思,只有“准妾”的职分,并以赵姨娘为戒,一定要清清白白,光明正大,这是完全人格对晴雯的魅力,但未免嫉“小恶”如“寇仇”了些。
“花气袭人知昼暖”,花之娇媚与知冷知暖之间,袭人原突出在后者,本来只作为一个称职的同龄保姆,然而体贴周到之下,不意得到了宝玉的好感,且有了肌肤之亲,于是暗地里有了“准妾”的自许,也更加尽心。
在晴雯与袭人心里,都是将一生寄托在贾宝玉身上的,两者也并不矛盾,但晴雯看似保险一点,袭人实质保险一点。
4
但是制度的考虑,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刻领会。王夫人一见袭人之贤,便激动得滚下泪来。这是人的本能对于制度的超越,人总在无限度地追求十全十美:妾也是贤的岂不更好?况且宝玉还未有贤妻,祖母溺爱,养在闺阁,自己时常照管不到。
贾政怒打宝玉一节,其实是贾母抚养宝玉方式的失败,也为王夫人的强势介入打开了缺口。
大体贤妻美妾的职分,在具体个人的眼里,无论是妻、是妾,都是不满足、不安分的,这也原是违逆人性本能的制度安排必然遭受的人性反扑。
王夫人将对赵姨娘咬牙切齿的恨,发泄到贾宝玉身边的“新苗头”身上。
王夫人虽然是母亲,然而并不体贴贾宝玉的客观感受,依她的性子,宝玉未婚之前,原是要做个“清道夫”,却并不在学业上有什么要求,只求“稳定”,在自己“后半生有个依靠”的强势主导之下,对宝玉的生活环境,进行功利的、苛求的清洗,捕风捉影,“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愚、贤之外,一个不留。“母爱”的外衣之下,不近人情,也不讲实际、习惯的原委。
袭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升,亦可以借些王夫人“母爱”的光芒,然而却是割裂贾宝玉生活的历史,一种不切合实际、强扭的理想要求,并不容许商量地用铁腕推行。
袭人没有多少对往日情分的眷恋,也没有对王夫人冷酷做法的反省,只是称心如意,虽然只是微弱的一个小人物,然而职业经理人的才干之外,遗憾地缺乏传统中亦在强调的仁爱、恻隐之心吧。
5
赵姨娘有幸保全在贾母现实主义的治家之道中,晴雯比之赵姨娘,外人看来或许张扬程度不相上下,且不论什么磊落、淡泊,便已不能见容于王夫人了。而外人眼中的愚者袭人,却又是王夫人眼里的贤者,乖巧恭良,安顺周到,让王夫人情不自禁地喜欢、赏识。
是故,古今的夫妻相处的悲剧,多出于过于纯粹,而违逆了人性鲜活;过于理想,而违逆了人性局限。对人性客观的宽容,原来也需要一个大体合适的分寸拿捏;潜移默化,而不能揠苗助长;或者说过于理想,也是一种违背人性;不单单放纵是有害的,约束的过于严厉,往往也会受到人性的反噬。
附组里探讨摘录:
觉得“暗恋者的苦痛”,袭人算不上而已,她不是暗恋者。也许,她压根没想过爱情这回事,更何谈表达。说句不好听的,一个没读过书只认死理的丫鬟,本来就没有太多自我,奴性很重也是这个意思。只有会思考有想法的人会“苦痛”,那是属于思想者的权利。我并不是要贬低她的感情,只是觉得那样的形容,并不恰当。她自然也有自己的苦痛,比如说宝玉常常作出些违反常理的事,又苦劝不改,着实让她郁闷不已。她想要宝玉那样,是真心为了宝玉好,还是为了自己想要一个好的宝二爷作归宿?相信你从书本上是能看到的。
1 就算出发点和宝钗、湘云相似(这点还要商榷),那也不能说是爱情。按这逻辑,湘云宝钗对宝玉都是爱情了么?
——————————
我一早就已抛出观点:这不是爱情。(至少不是我所认为的爱情。所以这一点上你我二人并没有分歧;如上盖楼太多,不想一一罗列了。) 我想说的无非是袭人在为自己谋划的同时,也是真心实意为宝玉着想的,不忍见他受贾政苛责,希望他按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去获得成功(也即科举入仕)。固然是功利的,也非毫无真情的。
2 我并没有指责她,不是吗?
————————————
尽管你强调此处功利一词在你的概念里是中性的,但我看来你的表述却是贬义指向的。(这种语感上的细微差别,恕我无法一一指出) 你的观点里的确没有指责袭人之意,但态度却是否定的,功利的感情绝非爱情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将“功利”置于“纯粹”对立面,暗含贬义不是吗
3 虽然袭人想要倚靠终身的是宝二爷这个身份,但多年朝夕相处,感情亲厚,即便有一天宝玉和二爷身份剥离,她也不会主动离开宝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她虽不懂宝玉的爱情,但自有她自己的一套准则。说是奴性也好,多年感情也罢,总归不是主动抛弃宝玉的无情之人。
袭人是奔着姨娘这个归宿去的,她要的是归宿,不是爱情
给黛玉送旧帕子传情,特意的支开袭人,叫晴雯去送
大体爱情这个模型,也是个舶来品,就像电、电灯之类的科技产品,大自然中本有电、电也能发光,然而古代中国人未能将其从复合的自然界中提炼出来,建立一个相对纯粹、相对独立的模型,而聚焦,掌握,行使,赋予明确的生命特征和尊严。
在红楼梦的世界,爱情的意志大体还是混沌的。
两性的关系合法的有妻、妾、妓,不合法的有霸占、私通、男风。而荣府的少年男女心里,大多只有妻、妾的阅历,“必也正名乎”,所以大家也主要在名分上计较。
2
袭人和晴雯同是贾宝玉房里的两个大丫鬟,长一辈的李嬷嬷之外,同辈中应该是级次最高的了。而晴雯先跟宝玉,袭人后跟,若以先来后到来看,则晴雯为正,袭人为副。
赵姨娘是袭人、晴雯的前辈,亦可称为榜样,所谓贤妻美妾,赵姨娘不贤,只不僭越夫人,虽愚笨不识大体,也丝毫不危及她的身份地位。原不被高看的,只在肉体和生殖上做出成绩,便算称职了。
这个也可以看成古代在保护正妻身份地位安稳上的制度考虑。简而言之:愚化——从名分到素质,拉开妻妾的距离,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3
宝玉的生活其实是由贾母做主,贾母以为称心了,房里只需要个美妾,于是暗许了晴雯;然而在法定监护人王夫人眼里,却并不很妥,房里需要个贤的,碍于贾母,便暗许了袭人。
所以晴雯大体按照贾母的意思,只有“准妾”的职分,并以赵姨娘为戒,一定要清清白白,光明正大,这是完全人格对晴雯的魅力,但未免嫉“小恶”如“寇仇”了些。
“花气袭人知昼暖”,花之娇媚与知冷知暖之间,袭人原突出在后者,本来只作为一个称职的同龄保姆,然而体贴周到之下,不意得到了宝玉的好感,且有了肌肤之亲,于是暗地里有了“准妾”的自许,也更加尽心。
在晴雯与袭人心里,都是将一生寄托在贾宝玉身上的,两者也并不矛盾,但晴雯看似保险一点,袭人实质保险一点。
4
但是制度的考虑,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刻领会。王夫人一见袭人之贤,便激动得滚下泪来。这是人的本能对于制度的超越,人总在无限度地追求十全十美:妾也是贤的岂不更好?况且宝玉还未有贤妻,祖母溺爱,养在闺阁,自己时常照管不到。
贾政怒打宝玉一节,其实是贾母抚养宝玉方式的失败,也为王夫人的强势介入打开了缺口。
大体贤妻美妾的职分,在具体个人的眼里,无论是妻、是妾,都是不满足、不安分的,这也原是违逆人性本能的制度安排必然遭受的人性反扑。
王夫人将对赵姨娘咬牙切齿的恨,发泄到贾宝玉身边的“新苗头”身上。
王夫人虽然是母亲,然而并不体贴贾宝玉的客观感受,依她的性子,宝玉未婚之前,原是要做个“清道夫”,却并不在学业上有什么要求,只求“稳定”,在自己“后半生有个依靠”的强势主导之下,对宝玉的生活环境,进行功利的、苛求的清洗,捕风捉影,“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愚、贤之外,一个不留。“母爱”的外衣之下,不近人情,也不讲实际、习惯的原委。
袭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升,亦可以借些王夫人“母爱”的光芒,然而却是割裂贾宝玉生活的历史,一种不切合实际、强扭的理想要求,并不容许商量地用铁腕推行。
袭人没有多少对往日情分的眷恋,也没有对王夫人冷酷做法的反省,只是称心如意,虽然只是微弱的一个小人物,然而职业经理人的才干之外,遗憾地缺乏传统中亦在强调的仁爱、恻隐之心吧。
5
赵姨娘有幸保全在贾母现实主义的治家之道中,晴雯比之赵姨娘,外人看来或许张扬程度不相上下,且不论什么磊落、淡泊,便已不能见容于王夫人了。而外人眼中的愚者袭人,却又是王夫人眼里的贤者,乖巧恭良,安顺周到,让王夫人情不自禁地喜欢、赏识。
是故,古今的夫妻相处的悲剧,多出于过于纯粹,而违逆了人性鲜活;过于理想,而违逆了人性局限。对人性客观的宽容,原来也需要一个大体合适的分寸拿捏;潜移默化,而不能揠苗助长;或者说过于理想,也是一种违背人性;不单单放纵是有害的,约束的过于严厉,往往也会受到人性的反噬。
附组里探讨摘录:
觉得“暗恋者的苦痛”,袭人算不上而已,她不是暗恋者。也许,她压根没想过爱情这回事,更何谈表达。说句不好听的,一个没读过书只认死理的丫鬟,本来就没有太多自我,奴性很重也是这个意思。只有会思考有想法的人会“苦痛”,那是属于思想者的权利。我并不是要贬低她的感情,只是觉得那样的形容,并不恰当。她自然也有自己的苦痛,比如说宝玉常常作出些违反常理的事,又苦劝不改,着实让她郁闷不已。她想要宝玉那样,是真心为了宝玉好,还是为了自己想要一个好的宝二爷作归宿?相信你从书本上是能看到的。
1 就算出发点和宝钗、湘云相似(这点还要商榷),那也不能说是爱情。按这逻辑,湘云宝钗对宝玉都是爱情了么?
——————————
我一早就已抛出观点:这不是爱情。(至少不是我所认为的爱情。所以这一点上你我二人并没有分歧;如上盖楼太多,不想一一罗列了。) 我想说的无非是袭人在为自己谋划的同时,也是真心实意为宝玉着想的,不忍见他受贾政苛责,希望他按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去获得成功(也即科举入仕)。固然是功利的,也非毫无真情的。
2 我并没有指责她,不是吗?
————————————
尽管你强调此处功利一词在你的概念里是中性的,但我看来你的表述却是贬义指向的。(这种语感上的细微差别,恕我无法一一指出) 你的观点里的确没有指责袭人之意,但态度却是否定的,功利的感情绝非爱情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将“功利”置于“纯粹”对立面,暗含贬义不是吗
3 虽然袭人想要倚靠终身的是宝二爷这个身份,但多年朝夕相处,感情亲厚,即便有一天宝玉和二爷身份剥离,她也不会主动离开宝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她虽不懂宝玉的爱情,但自有她自己的一套准则。说是奴性也好,多年感情也罢,总归不是主动抛弃宝玉的无情之人。
袭人是奔着姨娘这个归宿去的,她要的是归宿,不是爱情
给黛玉送旧帕子传情,特意的支开袭人,叫晴雯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