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颦鼓
很多朋友都向往汉唐将士开疆拓土的英姿,而谩毁两宋,关于这一点,我是万般不敢苟同的。评判一个王朝的文功武略,不能光看拓土几何,核心是百姓是否安居,关键则要看他的对手是谁。自始皇帝以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华夏所面对的敌人一直以一种松散的部族联盟的形式出现的。无论是匈奴,鲜卑,或者是柔然,突厥,其不成熟的生产方式和松散的政治结构完全不能和中原王朝相比肩。可以说,两汉和盛唐的军事扩张,是建立在远胜对手的政治体制和生产力水品上的。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壮丽篇章固然在军事上可圈可点,但是所带来的实际意义,远没有南匈奴归依来得实在。击败一个习俗、信仰乃至民族都不尽相同的部落联合体,文化上的蚕食远比军事打击来的更为有效。再看隋唐。李靖灭东突厥,苏定方破西突厥,薛仁贵定铁勒九姓,李世勣荡平高句丽,在明光铠和陌刀手的背后,是文帝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尽权谋将庞大的突厥帝国一分为二,是杨广和太宗的劳师北伐,用累累白骨为唐军的高歌猛进铺平了道路。但凡王朝伊始,兵甲必然鼎盛,初唐战略上的全面扩张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到了中唐,玄宗掀起又一轮西进运动的时候,与其说这是唐军的胜利,不如说这是唐王朝在政治上的扩张。安西北庭两大都护,汉军健儿不满数万,却能够遥控数十万甲士供其驱使,从突骑施到葛逻禄,外族军事力量在中唐势力的扩张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回纥的及时援助,在安史之乱中,唐王朝就已经支撑不住摇摇欲坠的统治了。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在阿史那云在西域为天可汗开疆拓土的时候,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任何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在唐王朝以夷制夷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频繁的双边交流也为契丹,南诏各族带去了更为发达的政治系统和生产方式。作为唐王朝的佣兵,回纥 契丹 党项都在不知不觉中积攒到了足够的实力。等到赵匡胤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们惊异的发现,从白山黑水到南方十万大山,各族在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奴隶社会,甚至是从原始部落到主权国家的转变。中国的历史中,外族第一次以一个文明国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姑且先不谈步兵在对垒骑兵时候的巨大劣势,也不谈农耕文明在对抗游牧民族中的先天不足。首先,我们惊异的发现,传统的优势在一步步沦丧。外族借用中原积攒千年的底蕴,各自进入了本民族的繁盛时代,文物衣冠不逊于中原。两宋时,文人士大夫好古风,争相佩剑,而所配之剑,更以西夏大理为上品。东坡居士就曾因获得一柄西夏宝剑而自喜。自古以来,中原之于外夷,第一次在兵器的制造上,外族出现了局部优势。以至于金兵南下的时候,我们只有用无比的气概和执着的信念,去面对铁浮图和拐子马这样的重装骑兵。而苏颂在面对辽国君臣关于历法问题的诘难时,也只有依靠自身的机智来掩饰熙宁初年历法的缺憾。
再者,时代与历史条件的束缚使得宋在开国之初就处于尴尬的状态。儿皇帝石敬瑭割了燕云一十六州与契丹,不仅为北奴提供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更使得之后的宋王朝丧失了抵御外诲的又一屏障。只能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修建水泽地道,迟缓北方骑兵的闪击战。与之相近,归咎于五代以降的绵延战祸和唐后期的复杂历史背景,回鹘,吐蕃残部,归义军,折家,北汉,党项李家,诸多势力盘踞在帝国的西北。等到宋军艰难肃清关中吐蕃残部之时,李、折已然坐大。此时北汉未平,太祖只得加以怀柔。待到太宗焚太原,降杨业,又于幽州城下遭受耶律休哥重创,股后中箭,只身乘驴车遁走。此后常年与契丹厮杀,无暇经营西南,致使李继迁有机可乘,大破李继隆。此后李氏西灭回鹘,南击吐蕃,待到元昊即位,开国号曰大夏,数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又于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与其说是元昊用兵老练,西夏兵强马壮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李氏一脉常年苦心经营的必然。
当时是,关中之地,八百里秦川本是天府之沃土,却因累年征战,残破不堪。何况关中之险敌已与我公之,不得已,只能在长安驻扎军事,拱卫汴京。而西北一线,延横山一带,常年和西夏胶着,只能依托山寨,利用折家对抗李氏咄咄逼人的态势。至于北方,长年累月的征伐使得兵士疲敝不堪,在如此艰难困境,假使换到任何一个朝代,所作的,都不可能比宋更好了。檀渊之盟,三十万岁币,买下的是北方长达百年的安宁。每每有清客好高谈阔论,言真宗畏敌如虎,当时军民一心,气势如虹,合该直捣黄龙······诸如此类,不一而论。却不知当时宋辽相互攻伐已有数十年,北人死伤无数,人心思安,更何况西北还有卧虎在侧,与辽人攻伐胜败亦非在一夕之间,即便檀州城下宋军重创辽人,三五载之后,干戈又起,到那时辽出燕云,西夏伐渔阳,兵败国破并未妄谈,更可悲黎民苍生,不免荼毒。而自会盟以降,北地近百年未闻兵事,茶马互市,其利岂止千万。宋辽互称兄弟,及仁宗薨,汴京八十万军民齐哀鸣,辽道宗闻之,痛哭流涕,将仁宗之画像列于先祖肖像之侧,此间事,比之汉武唐明,其过甚已。
仁者并不一定无敌,却可以德服人。两宋雅士风流,君上仁爱,宫闱无不堪之论,又兼物产富饶,贩夫走卒之徒皆着丝履。更可贵三百年养士,从不因言而责难大夫,致使崖山之后,殉国者百万,噫吁戏,无怪乎查良镛先生有言,若可颠倒时光,愿身在两宋。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在阿史那云在西域为天可汗开疆拓土的时候,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任何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在唐王朝以夷制夷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频繁的双边交流也为契丹,南诏各族带去了更为发达的政治系统和生产方式。作为唐王朝的佣兵,回纥 契丹 党项都在不知不觉中积攒到了足够的实力。等到赵匡胤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们惊异的发现,从白山黑水到南方十万大山,各族在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奴隶社会,甚至是从原始部落到主权国家的转变。中国的历史中,外族第一次以一个文明国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姑且先不谈步兵在对垒骑兵时候的巨大劣势,也不谈农耕文明在对抗游牧民族中的先天不足。首先,我们惊异的发现,传统的优势在一步步沦丧。外族借用中原积攒千年的底蕴,各自进入了本民族的繁盛时代,文物衣冠不逊于中原。两宋时,文人士大夫好古风,争相佩剑,而所配之剑,更以西夏大理为上品。东坡居士就曾因获得一柄西夏宝剑而自喜。自古以来,中原之于外夷,第一次在兵器的制造上,外族出现了局部优势。以至于金兵南下的时候,我们只有用无比的气概和执着的信念,去面对铁浮图和拐子马这样的重装骑兵。而苏颂在面对辽国君臣关于历法问题的诘难时,也只有依靠自身的机智来掩饰熙宁初年历法的缺憾。
再者,时代与历史条件的束缚使得宋在开国之初就处于尴尬的状态。儿皇帝石敬瑭割了燕云一十六州与契丹,不仅为北奴提供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更使得之后的宋王朝丧失了抵御外诲的又一屏障。只能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修建水泽地道,迟缓北方骑兵的闪击战。与之相近,归咎于五代以降的绵延战祸和唐后期的复杂历史背景,回鹘,吐蕃残部,归义军,折家,北汉,党项李家,诸多势力盘踞在帝国的西北。等到宋军艰难肃清关中吐蕃残部之时,李、折已然坐大。此时北汉未平,太祖只得加以怀柔。待到太宗焚太原,降杨业,又于幽州城下遭受耶律休哥重创,股后中箭,只身乘驴车遁走。此后常年与契丹厮杀,无暇经营西南,致使李继迁有机可乘,大破李继隆。此后李氏西灭回鹘,南击吐蕃,待到元昊即位,开国号曰大夏,数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又于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与其说是元昊用兵老练,西夏兵强马壮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李氏一脉常年苦心经营的必然。
当时是,关中之地,八百里秦川本是天府之沃土,却因累年征战,残破不堪。何况关中之险敌已与我公之,不得已,只能在长安驻扎军事,拱卫汴京。而西北一线,延横山一带,常年和西夏胶着,只能依托山寨,利用折家对抗李氏咄咄逼人的态势。至于北方,长年累月的征伐使得兵士疲敝不堪,在如此艰难困境,假使换到任何一个朝代,所作的,都不可能比宋更好了。檀渊之盟,三十万岁币,买下的是北方长达百年的安宁。每每有清客好高谈阔论,言真宗畏敌如虎,当时军民一心,气势如虹,合该直捣黄龙······诸如此类,不一而论。却不知当时宋辽相互攻伐已有数十年,北人死伤无数,人心思安,更何况西北还有卧虎在侧,与辽人攻伐胜败亦非在一夕之间,即便檀州城下宋军重创辽人,三五载之后,干戈又起,到那时辽出燕云,西夏伐渔阳,兵败国破并未妄谈,更可悲黎民苍生,不免荼毒。而自会盟以降,北地近百年未闻兵事,茶马互市,其利岂止千万。宋辽互称兄弟,及仁宗薨,汴京八十万军民齐哀鸣,辽道宗闻之,痛哭流涕,将仁宗之画像列于先祖肖像之侧,此间事,比之汉武唐明,其过甚已。
仁者并不一定无敌,却可以德服人。两宋雅士风流,君上仁爱,宫闱无不堪之论,又兼物产富饶,贩夫走卒之徒皆着丝履。更可贵三百年养士,从不因言而责难大夫,致使崖山之后,殉国者百万,噫吁戏,无怪乎查良镛先生有言,若可颠倒时光,愿身在两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