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补偿机制与艺术
许多时候,我们自己感觉精神良好、身体健康,或许就在此时,你的身体正在发生着病变,即便没有这样,也不能够说你的精神、心理没有问题。
是的,严格来说,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包括我、和你。我们不应该回避。
自卑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同的认识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正确的面对自己内心的自卑心理,也就是健康的人格所必须的。
画家绘画,作家写文章,都是要给人看的,这都是人正常的表达方式。 但是,超出了正常的行为,并且带有强烈的攻击性,这就有问题了。要使自己尽量正常,明白一些知识是有必要的。
研究“个体心理学”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的超越》一书(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希望朋友们可以找来看一下,对你一定会有用的。我二十年前读过这本书,启发很大。可惜,这本书被人借走后再也没有还回来。
下面转帖一段介绍文字,供大家参考:
“阿德勒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概论是"自卑情结"。他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追求优势地位的本能运输量是,人从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心理的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并认为,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越敏感,寻求补偿也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比健全的儿童更好胜。
随着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断成长,个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超越,人格就是围绕这一潜在的基本努力而构建起来的。每个人克服自卑,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当一个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这时人会开拓和体验积极的生活。如果面对卑微、无能、弱小,自救无措而消沉,深重的自卑感就会把人吞没,使人放弃自我改善的念头,陷入消极的人生。另一个极端是,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摆脱卑微,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导致过度补偿,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好大喜功,专横跋扈,贬低别人。
阿德勒进一步认为,补偿机制运用得适当与否,能决定人格是否正常发展。精神病就是潜意识中的一种补偿方法,是对自身无能的一种逃避和借口。他认为很多精神病都根源于儿童期,这个责任在于父母。许多父母不是子女娇生养失之过宽就是独断专制失之严。过严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孩子因达不到目标而悲观失望,最后无意识地患起精神病来逃避。失之过宽,易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骄横霸道的性格,这样的儿童一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就会处处感到不如意,受委屈,也会无意识地患上精神病以逃避生活目标和压力。因此阿德勒得出结论:预防重于治疗。他因此于1921年创办了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在维也纳教育研究所担任讲师,全力推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是的,严格来说,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包括我、和你。我们不应该回避。
自卑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同的认识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正确的面对自己内心的自卑心理,也就是健康的人格所必须的。
画家绘画,作家写文章,都是要给人看的,这都是人正常的表达方式。 但是,超出了正常的行为,并且带有强烈的攻击性,这就有问题了。要使自己尽量正常,明白一些知识是有必要的。
研究“个体心理学”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的超越》一书(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希望朋友们可以找来看一下,对你一定会有用的。我二十年前读过这本书,启发很大。可惜,这本书被人借走后再也没有还回来。
下面转帖一段介绍文字,供大家参考:
“阿德勒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概论是"自卑情结"。他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追求优势地位的本能运输量是,人从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心理的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并认为,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越敏感,寻求补偿也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比健全的儿童更好胜。
随着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断成长,个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超越,人格就是围绕这一潜在的基本努力而构建起来的。每个人克服自卑,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当一个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这时人会开拓和体验积极的生活。如果面对卑微、无能、弱小,自救无措而消沉,深重的自卑感就会把人吞没,使人放弃自我改善的念头,陷入消极的人生。另一个极端是,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摆脱卑微,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导致过度补偿,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好大喜功,专横跋扈,贬低别人。
阿德勒进一步认为,补偿机制运用得适当与否,能决定人格是否正常发展。精神病就是潜意识中的一种补偿方法,是对自身无能的一种逃避和借口。他认为很多精神病都根源于儿童期,这个责任在于父母。许多父母不是子女娇生养失之过宽就是独断专制失之严。过严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孩子因达不到目标而悲观失望,最后无意识地患起精神病来逃避。失之过宽,易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骄横霸道的性格,这样的儿童一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就会处处感到不如意,受委屈,也会无意识地患上精神病以逃避生活目标和压力。因此阿德勒得出结论:预防重于治疗。他因此于1921年创办了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在维也纳教育研究所担任讲师,全力推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
michel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4 14: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