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
妄相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
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妄相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当我们强求去灭掉虚妄的时候,这个执意的想法就已经催生了妄念。既然明白了是妄相,还需要去消灭它吗?
就好像我们在梦中跑步,不小心遗失了钥匙,一梦醒来恍然大悟:“噢~ 原来之前的都是梦境!”于是,梦醒之后,我们还会重新回到跑步的公园里,去寻找梦中遗失的那把钥匙吗?
所以说,妄相是不需要我们去强灭的。我们只需要变成有意识的。
只要我们成为有意识的,意识到妄相的时候,它自己就已经无关了,不再对我们具有粘着力了。
当我们想要努力追求真如的时候,这个念头已经离真如很远了。
如果说我们本身就是真如,世间万物都是真如的体现,上哪儿再去追求呢?
追求意味着差距和距离,我们怎么能追求与我们没有距离的事物呢?
可惜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正活在此时此地,却总在想着过去,想着未来,想着遥远的地方。
我们的本位在真实中,我们的“自我”却站在了虚幻里。我们总是创造这样的距离,实际上,本身并没有距离。
只是在我们出现追求的念头时,距离又一次地被幻想出来了。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
证到本源自性的人,他没有深浅前后的区别。不是证了很久就会更深,刚刚开始佛性就浅。并没有这样的差别,所谓“千灯一光,万佛同觉”,所谓“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所有的生命共有同一个佛性。没有浅深,没有前后,都是同一个本体,没有分别。
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
不迷即是悟,于幻劫中不沉沦流浪,就是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不要说在千万劫中不沉沦,而是在当下每一劫中不沉沦。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认识自己,不需要等待某种特别的事情发生,才能认识到自己。而是在每一个小小的想法中去认识自己。
修行也是一样,不是轰轰烈烈的才叫修行,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每一个念头上与本源相契。
在每一个念头上面,一点点小小的做功,就能成佛;
相反,如果嫌生活中的做功太小太琐碎,总期待特别的显著的事情发生,才愿意修行,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道。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
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妄相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当我们强求去灭掉虚妄的时候,这个执意的想法就已经催生了妄念。既然明白了是妄相,还需要去消灭它吗?
就好像我们在梦中跑步,不小心遗失了钥匙,一梦醒来恍然大悟:“噢~ 原来之前的都是梦境!”于是,梦醒之后,我们还会重新回到跑步的公园里,去寻找梦中遗失的那把钥匙吗?
所以说,妄相是不需要我们去强灭的。我们只需要变成有意识的。
只要我们成为有意识的,意识到妄相的时候,它自己就已经无关了,不再对我们具有粘着力了。
当我们想要努力追求真如的时候,这个念头已经离真如很远了。
如果说我们本身就是真如,世间万物都是真如的体现,上哪儿再去追求呢?
追求意味着差距和距离,我们怎么能追求与我们没有距离的事物呢?
可惜啊。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正活在此时此地,却总在想着过去,想着未来,想着遥远的地方。
我们的本位在真实中,我们的“自我”却站在了虚幻里。我们总是创造这样的距离,实际上,本身并没有距离。
只是在我们出现追求的念头时,距离又一次地被幻想出来了。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
证到本源自性的人,他没有深浅前后的区别。不是证了很久就会更深,刚刚开始佛性就浅。并没有这样的差别,所谓“千灯一光,万佛同觉”,所谓“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所有的生命共有同一个佛性。没有浅深,没有前后,都是同一个本体,没有分别。
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
不迷即是悟,于幻劫中不沉沦流浪,就是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不要说在千万劫中不沉沦,而是在当下每一劫中不沉沦。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认识自己,不需要等待某种特别的事情发生,才能认识到自己。而是在每一个小小的想法中去认识自己。
修行也是一样,不是轰轰烈烈的才叫修行,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每一个念头上与本源相契。
在每一个念头上面,一点点小小的做功,就能成佛;
相反,如果嫌生活中的做功太小太琐碎,总期待特别的显著的事情发生,才愿意修行,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