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
(以下内容皆为百度百科)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经考证,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因此,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巫的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有巫字,说明在殷商以前就已出现了。甲骨文专家许进雄教授将巫字的演变归纳如右下图(据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台北第一版)最早的巫字是两个工字的交叉,大概是行法术时所用器物的象形;以后加上两个人在跳舞,是巫用形体动作请神灵降临。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
巫溪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最低海拔139.4米,最高海拔2796.8米;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使巫溪拥有突出的资源比较优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峡郡桃源”美誉;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生物资源优势明显,中药材量大质优,农副特产品绿色无污染。党参、药花蜜、淀粉(红薯和土豆)、老腊肉、干果、高山反季节蔬菜、鹿茸等产品是理想的绿色食品。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
巫溪,系大溪文化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远在唐虞, 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诞育了上古时之巫咸、巫臷文化。
夏、商、周三代,因巫盐为王朝侯国所倚重,《尚书·牧誓》记载,巫盐销及于庸国辖地,渝陕鄂边"盐大道"始于此时。
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明《一统志·山川》)。
秦汉巫县置盐官;汉立北井县,大举开发巫溪盐泉,沿巫溪岩岸凿孔建栈道270里(旧称),于东汉永平七年(64),曾引泉至巫山(《舆地广记·图经》)。其规模之浩大,工程之艰险,堪称奇迹。现仍见宁河两岸方孔万余。
南北朝置始宁郡,巴蜀多战乱,许多地方人烟几绝。然巫盐一溪之地及其附近山区,地方富庶,人口稠密。后废郡入大昌县。
开皇五年(585),在县东南50里建青霞观,此为史载最早的道教入县。
元裁县立大宁州,明洪 武九年(1376)废州立县,清康熙六年并入奉节,雍正七年(1729)复设大宁县。
巫溪地方数千年间虽历经改朝换代,但少受战乱兵祸,几度繁荣,熙宁间(1068--1077)岁额盐400万余斤,外销秦楚,兼及川西。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田赋不满六百石,借商贾以为国"。
民国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 县名因境内有巫溪,一名昌江,源出县西北。据《水经注》:“巫溪水,即盐水。”
商周至春秋前期属庸国鱼邑,战国属巫县。汉置北井县,宋设大宁监,元升监为州,明降州为大宁县,民国初更名巫溪县。
巫,上古已有此字。在甲骨文、金文都有“巫”字。它应当是中国先民最早创造的一批文字。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上很早就有了“巫”字。有人考证江苏昊县澄湖出土的良诸文化陶罐上的符号,释其四个字符号为“巫戌五俞”。在安徽含山凌家滩4号墓出土刻纹木版也有“巫”字。
字形解释
中国上古创字是有规律的。先民把工和二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自有其用意。工,《说书》解释说:“工,巧饰也。象人有规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宋代俆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解释故曰与巫同意。”工的原始意义至少有二点其一是巧饰,其二是曲尺。近人杨树达在《积微居小述林.释工》认定工象曲尺之形。工,借用古代文学家对“工”字的解释,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巫则是由二个人在其中。《说文》释“巫”:“象人两袖舞形”。今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认为巫字“象两玉交错形”。《汉语大字典.工部》的巫字条说:“《说文》‘筮‘筮巫以玉事神。从霝〈注:ling,古同“零”、“灵”〉声。灵〈注:ling,同“灵”〉或从巫。’古代巫师以玉为灵物。古以交错的玉形代表巫祝的巫。”因此,巫字的字形与舞形、玉器有关,上古没有贬意。
注音解释
中国古代创字规律,音义有微妙的联系。清代考据学家往往穷尽毕生精力研究音群和义群的关系。巫与乌、呜、污、诬、误、恶、雾、勿、忤、芜同声,大多是些晦暗之词。
巫与诬通。汉代杨雄《法语.君子》载有“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李轨《注》云:“巫鼓犹妄说也。妄说伤义,甚于不言。”汪云宝《义疏》云:“巫读诬。诬鼓,谓诬妄鼓扇。”
此外,巫与舞在读音上都是一声之转,这可能与巫的动作有关。巫最初的印象是手舞足蹈。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据说他们能使鬼神附体,或用其他方式见到鬼神,总之是具有与鬼神沟通的功能而不同于常人。传说有个巫咸,能知人生死祸福;黄帝作战前,要找他用蓍草来占卜;还有记载说,他的儿子巫贤当了辅佐殷王祖乙的大臣。论起来,祖乙与黄帝年代相去很远,他们父子的寿命真够长了。但既是传说就不必那么较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的巫,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担的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以为这就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结果烧死了不少;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就是这古法的应用。 治病也是巫的专业,那时得病以为是中了什么邪。就找巫来驱邪。用唱歌跳舞,或口中念念有词及其他奇怪的形体动怍来行使法术;有时也给病人吃点药物。巫在表现鬼神附体或作法前,自己也常要吃某些药以求得兴奋,因为他得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癫狂状态,这些药是他们一代一代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只有他们才有和敢用;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他们确一些有别人没有的本事,于是成了“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专业户,巫是他们的姓氏。
殷人特别崇奉鬼神,杀了许多牲口还有俘虏和奴隶去祭祀,但最后被周人灭了。比起来周人不那么信鬼神,治病也开始有专门的医生,巫不那么重要了。医是从巫分化出来的,传说巫彭是医的开山祖。
巫师的分流有以下几种:
辅佐君主
《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士,谋及卜筮。"祭神、占卜在古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司巫、男巫、女巫均有不同的施职范围,主持比较大型的、专门的巫术活动,如此精细的区分,反映出巫在其分化过程中职权逐渐缩小的趋势。由于统治者对巫术的笃信,巫师的地位尽管较从前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他们中的一些技艺超群者在统治者的优宠下仍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巫师们设坛作法,希望通过玄妙的法术通神,他们还能"准确"地测算过去与未来,从而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并且籍观星占筮等"绝技"参政、辅政,干预国家大事。这样,一部分巫因为继续受到宫廷的重视而得以承担一部分朝廷的事物,成为统治者的辅佐,他们实际上已经沦为御用巫师。
服务百姓
因为人们还有无尽的愿望,还有数不清的恐惧,有被人类学家们称作"集体无意识"的对神鬼的敬畏,看似琐碎零散的巫术活动,犹如春天的草籽,在民间生活中肆意蔓延。"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於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众多巫师参与到如此广泛的祭神活动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民间巫师由于同世俗生活保持着亲密的接触,因此不管时局如何动荡,政权如何更迭,各种力量如何打压,他们却一如既往浮现或者潜伏于广泛的世俗生活中,奔走在民间,凭借光怪陆离的巫术形式--祝祷、占卜、祈禳……,出没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之中,成为奉神事鬼的骨干。
成为艺人
实际上巫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歌舞来降神娱神,因此巫师尤其是女巫大都善歌舞,这一点在《九歌》和《诗经》中有许多描写。因为在原始人的心目当中,艺术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在最初的艺术发展阶段,含有巫术性质的艺术是最早、最普遍的文化形式,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往往是作为辅助实际生活的一种巫术才得以产生。
巫术活动中所搀杂的强烈的情感、执着的信念、神奇的幻想等等简直就可以被当作史前艺术的部分组成。因此,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绘画、雕刻等作品,和一些原始部落保留的歌舞,被当作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证据。音乐的产生也具有几乎相同的原理,故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巫师是最早的舞蹈音乐艺术家。舞蹈音乐这类极富表现力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他们的"巫舞"、"巫歌"中形成并被发扬光大,所以把舞蹈音乐艺术原创的一部分功绩记到原始巫师们身上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上古巫师们值得自豪的地方。
安贫乐道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称"巫咸"等人皆是神医。在古代人的认识里疾病乃是因为鬼神所致,因此医生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向鬼神祭祀祈祷来消灾灭病,通天达地的"巫"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替人消除疾病的重任。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古代医学逐渐艰难地从巫术中分流。对那些"信巫不信医"的人,扁鹊提出不予治疗,明确了"巫"与"医"之间的分野。虽然中国古代医学一直留有"祝由科"的痕迹,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巫""医"的逐渐分离已是大势所趋,"医"以理性的态度朝着科学进发亦成为必然。
巫师们信巫还要传巫,所谓的"传"除了一般的口传之外,在文字产生之后,叙事文学就成为巫师们传播巫术的最佳载体,巫在自觉不自觉之间为小说的产生及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流行的各种巫术是小说兴起的源头之一,关于巫术的故事在唐前志怪中俯拾即是,类似于《列异传》《搜神记》《幽明录》《博物志》《玄中记》《拾遗记》等等小说中都有关于巫术的大量记载。
巫风所及并非尽限于市井,往往高层还更热中,由此直至可以影响军国大计的事件屡有发生。随手拾来,就有:
南北朝时南齐的末代皇帝萧宝卷,信奉据说是死后成为钟山之神的蒋子文,还有个宋徽宗,相信妖人林灵素,都是因此误了大事的昏庸亡国之君。
令曹操叹羡“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到了晚年相信一个名叫王表的神,这位神,“不见其形”而是靠一位名叫纺绩的婢女沟通,孙权把这位无形的神封为辅国将军罗阳王,在都城修建馆舍迎去请教。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这句名言就是后人孙盛对此事有感而发的。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吴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经考证,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因此,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大地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而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巫的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有巫字,说明在殷商以前就已出现了。甲骨文专家许进雄教授将巫字的演变归纳如右下图(据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台北第一版)最早的巫字是两个工字的交叉,大概是行法术时所用器物的象形;以后加上两个人在跳舞,是巫用形体动作请神灵降临。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
巫溪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最低海拔139.4米,最高海拔2796.8米;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使巫溪拥有突出的资源比较优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峡郡桃源”美誉;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生物资源优势明显,中药材量大质优,农副特产品绿色无污染。党参、药花蜜、淀粉(红薯和土豆)、老腊肉、干果、高山反季节蔬菜、鹿茸等产品是理想的绿色食品。
巫溪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南近长江天险,北临巴山要隘,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境内重岗复岭,溪流纵横。因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故政区迭更,隶属多变,县、郡、监、州,沿革纷呈。
巫溪,系大溪文化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远在唐虞, 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诞育了上古时之巫咸、巫臷文化。
夏、商、周三代,因巫盐为王朝侯国所倚重,《尚书·牧誓》记载,巫盐销及于庸国辖地,渝陕鄂边"盐大道"始于此时。
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明《一统志·山川》)。
秦汉巫县置盐官;汉立北井县,大举开发巫溪盐泉,沿巫溪岩岸凿孔建栈道270里(旧称),于东汉永平七年(64),曾引泉至巫山(《舆地广记·图经》)。其规模之浩大,工程之艰险,堪称奇迹。现仍见宁河两岸方孔万余。
南北朝置始宁郡,巴蜀多战乱,许多地方人烟几绝。然巫盐一溪之地及其附近山区,地方富庶,人口稠密。后废郡入大昌县。
开皇五年(585),在县东南50里建青霞观,此为史载最早的道教入县。
元裁县立大宁州,明洪 武九年(1376)废州立县,清康熙六年并入奉节,雍正七年(1729)复设大宁县。
巫溪地方数千年间虽历经改朝换代,但少受战乱兵祸,几度繁荣,熙宁间(1068--1077)岁额盐400万余斤,外销秦楚,兼及川西。史称"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田赋不满六百石,借商贾以为国"。
民国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 县名因境内有巫溪,一名昌江,源出县西北。据《水经注》:“巫溪水,即盐水。”
商周至春秋前期属庸国鱼邑,战国属巫县。汉置北井县,宋设大宁监,元升监为州,明降州为大宁县,民国初更名巫溪县。
巫,上古已有此字。在甲骨文、金文都有“巫”字。它应当是中国先民最早创造的一批文字。长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上很早就有了“巫”字。有人考证江苏昊县澄湖出土的良诸文化陶罐上的符号,释其四个字符号为“巫戌五俞”。在安徽含山凌家滩4号墓出土刻纹木版也有“巫”字。
字形解释
中国上古创字是有规律的。先民把工和二个“人”字组合在一起,自有其用意。工,《说书》解释说:“工,巧饰也。象人有规规榘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宋代俆锴说:“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榘,解释故曰与巫同意。”工的原始意义至少有二点其一是巧饰,其二是曲尺。近人杨树达在《积微居小述林.释工》认定工象曲尺之形。工,借用古代文学家对“工”字的解释,上下二横分别代表天地。巫则是由二个人在其中。《说文》释“巫”:“象人两袖舞形”。今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认为巫字“象两玉交错形”。《汉语大字典.工部》的巫字条说:“《说文》‘筮‘筮巫以玉事神。从霝〈注:ling,古同“零”、“灵”〉声。灵〈注:ling,同“灵”〉或从巫。’古代巫师以玉为灵物。古以交错的玉形代表巫祝的巫。”因此,巫字的字形与舞形、玉器有关,上古没有贬意。
注音解释
中国古代创字规律,音义有微妙的联系。清代考据学家往往穷尽毕生精力研究音群和义群的关系。巫与乌、呜、污、诬、误、恶、雾、勿、忤、芜同声,大多是些晦暗之词。
巫与诬通。汉代杨雄《法语.君子》载有“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李轨《注》云:“巫鼓犹妄说也。妄说伤义,甚于不言。”汪云宝《义疏》云:“巫读诬。诬鼓,谓诬妄鼓扇。”
此外,巫与舞在读音上都是一声之转,这可能与巫的动作有关。巫最初的印象是手舞足蹈。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说文》中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据说他们能使鬼神附体,或用其他方式见到鬼神,总之是具有与鬼神沟通的功能而不同于常人。传说有个巫咸,能知人生死祸福;黄帝作战前,要找他用蓍草来占卜;还有记载说,他的儿子巫贤当了辅佐殷王祖乙的大臣。论起来,祖乙与黄帝年代相去很远,他们父子的寿命真够长了。但既是传说就不必那么较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的巫,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那时最有文化的人,又能将人间事向鬼神报告并把鬼神的指示带回来。但担的责任也大,譬如天不下雨,便将巫脱去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甚至架起火来烧,以为这就可以惊动鬼神,下雨来救他,结果烧死了不少;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将用河神的名义诈骗钱财危害人民的巫,统统扔到河里去,说是请他们去通报河神,就是这古法的应用。 治病也是巫的专业,那时得病以为是中了什么邪。就找巫来驱邪。用唱歌跳舞,或口中念念有词及其他奇怪的形体动怍来行使法术;有时也给病人吃点药物。巫在表现鬼神附体或作法前,自己也常要吃某些药以求得兴奋,因为他得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癫狂状态,这些药是他们一代一代靠经验积累起来的,只有他们才有和敢用;还有象占卜的时候需要将龟甲或兽骨烧出裂纹,一般人不会烧,而巫则能很快就完成,他们确一些有别人没有的本事,于是成了“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专业户,巫是他们的姓氏。
殷人特别崇奉鬼神,杀了许多牲口还有俘虏和奴隶去祭祀,但最后被周人灭了。比起来周人不那么信鬼神,治病也开始有专门的医生,巫不那么重要了。医是从巫分化出来的,传说巫彭是医的开山祖。
巫师的分流有以下几种:
辅佐君主
《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士,谋及卜筮。"祭神、占卜在古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司巫、男巫、女巫均有不同的施职范围,主持比较大型的、专门的巫术活动,如此精细的区分,反映出巫在其分化过程中职权逐渐缩小的趋势。由于统治者对巫术的笃信,巫师的地位尽管较从前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他们中的一些技艺超群者在统治者的优宠下仍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巫师们设坛作法,希望通过玄妙的法术通神,他们还能"准确"地测算过去与未来,从而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并且籍观星占筮等"绝技"参政、辅政,干预国家大事。这样,一部分巫因为继续受到宫廷的重视而得以承担一部分朝廷的事物,成为统治者的辅佐,他们实际上已经沦为御用巫师。
服务百姓
因为人们还有无尽的愿望,还有数不清的恐惧,有被人类学家们称作"集体无意识"的对神鬼的敬畏,看似琐碎零散的巫术活动,犹如春天的草籽,在民间生活中肆意蔓延。"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於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众多巫师参与到如此广泛的祭神活动中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民间巫师由于同世俗生活保持着亲密的接触,因此不管时局如何动荡,政权如何更迭,各种力量如何打压,他们却一如既往浮现或者潜伏于广泛的世俗生活中,奔走在民间,凭借光怪陆离的巫术形式--祝祷、占卜、祈禳……,出没于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之中,成为奉神事鬼的骨干。
成为艺人
实际上巫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歌舞来降神娱神,因此巫师尤其是女巫大都善歌舞,这一点在《九歌》和《诗经》中有许多描写。因为在原始人的心目当中,艺术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在最初的艺术发展阶段,含有巫术性质的艺术是最早、最普遍的文化形式,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往往是作为辅助实际生活的一种巫术才得以产生。
巫术活动中所搀杂的强烈的情感、执着的信念、神奇的幻想等等简直就可以被当作史前艺术的部分组成。因此,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绘画、雕刻等作品,和一些原始部落保留的歌舞,被当作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证据。音乐的产生也具有几乎相同的原理,故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巫师是最早的舞蹈音乐艺术家。舞蹈音乐这类极富表现力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他们的"巫舞"、"巫歌"中形成并被发扬光大,所以把舞蹈音乐艺术原创的一部分功绩记到原始巫师们身上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上古巫师们值得自豪的地方。
安贫乐道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称"巫咸"等人皆是神医。在古代人的认识里疾病乃是因为鬼神所致,因此医生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向鬼神祭祀祈祷来消灾灭病,通天达地的"巫"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替人消除疾病的重任。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古代医学逐渐艰难地从巫术中分流。对那些"信巫不信医"的人,扁鹊提出不予治疗,明确了"巫"与"医"之间的分野。虽然中国古代医学一直留有"祝由科"的痕迹,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巫""医"的逐渐分离已是大势所趋,"医"以理性的态度朝着科学进发亦成为必然。
巫师们信巫还要传巫,所谓的"传"除了一般的口传之外,在文字产生之后,叙事文学就成为巫师们传播巫术的最佳载体,巫在自觉不自觉之间为小说的产生及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流行的各种巫术是小说兴起的源头之一,关于巫术的故事在唐前志怪中俯拾即是,类似于《列异传》《搜神记》《幽明录》《博物志》《玄中记》《拾遗记》等等小说中都有关于巫术的大量记载。
巫风所及并非尽限于市井,往往高层还更热中,由此直至可以影响军国大计的事件屡有发生。随手拾来,就有:
南北朝时南齐的末代皇帝萧宝卷,信奉据说是死后成为钟山之神的蒋子文,还有个宋徽宗,相信妖人林灵素,都是因此误了大事的昏庸亡国之君。
令曹操叹羡“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到了晚年相信一个名叫王表的神,这位神,“不见其形”而是靠一位名叫纺绩的婢女沟通,孙权把这位无形的神封为辅国将军罗阳王,在都城修建馆舍迎去请教。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这句名言就是后人孙盛对此事有感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