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哥白尼革命——从电视剧想到
今晚闲着无聊,找出学生时代很喜欢的一部韩剧《汉城奇缘》,打发晚上无聊的时间。看到男主角因为追求女主角受伤而感慨:人真是最复杂的动物,你永远无法看清她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又看到男主角在海边安慰女主角:因为害怕失望,所以放弃希望吗,这不是原来的你。类似的话,学生时代听到时,还是没有太多感触的吧,顶多也就是移情于男女主角的内心去幻想剧中的喜怒哀乐,当时校园里的我并没有太多现实的机会去感受原来生活真的是如此,有这么多无可奈何的失望,也会有出人意料的希望,当然会有懵懂的恋情提供与剧中爱情相似的场景,但那些单纯的校园感情,和现实复杂的情感链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这些话,或者这些道理,即使没有从电视上听到,从工作与生活的体验中自己也可以去总结得到。于是会稍微的觉得,电视剧里好做作噢。生活中,似乎没有一种道理没有哪些话可以撑得住所有的场面或困惑。比如很多人都说要珍惜梦想,要为梦想努力,可是当面对父母的安稳期望时,你犹豫了,是要自己,还是要曾经为了你而失去他们自己的父母呢;比如你信奉那句“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可又经常怀疑,不问结坚持走的那条路万一方向错了怎么办;年轻与养老,梦想与现实,随遇而安与一往无前,还有各种各样胶着的爱与淡(之所以不是恨,是因为我觉得淡比恨更常见与绝望),它们不断地填充于生活与工作中,无法用一句话,一个方向,一个喜好,或是一个好与不好的判断来描述。
而生活的美妙正在于此吧。上帝之手把你推向生活的迷宫,让你去品尝快乐,痛苦,懊悔,难过,遗憾,喜悦,平淡,你无法知晓快乐的尽头是否会是平淡,也不知道懊悔的下一步会不会是喜悦,你在不断的怀疑与犹豫中步步惊心,内心的善良或是虚荣或是不服气或是好奇推着你的生活慢慢前进,经常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你想前进,而是旁人比如父母朋友或同事推着你走。不断地走,就能不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于是看风景的那个人及他的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于是他要思考,我该往这些风景里添上什么内容呢。
一旦思考这一步,生活似乎就扭转过来了,你会忽略掉上帝设计的这座大迷宫,相反,你把这座迷宫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棵树当作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是自己。你开始以导演的角色去安排每一个场景,从导演的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可能制约拍片顺利的因素,比如金钱,比如片中男女主角及配角们的不配合,甚至还要思考到如果片子拍着拍着思路就走了怎么办呢。这些问题,正如上文第二段提及的,在当我们还没意识到自己是导演时也会遇到,但一旦以导演身份自居,会觉得这些困惑、犹豫、难过、痛苦没那么刺眼了,因为是由你来决定放弃或者坚持。对,是由你来决定,而不是上帝之手。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放弃,这个决定仍是由你本身做出的。
我把这种思路理解为生活的哥白尼革命。其实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无非就是找到自我,遵从自我,从我出发之类的调调。但对于我这样长期以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为了父母期望而活,为了领导要求而工作,甚至以后也要为了那个供房供车的人而为人妻的人来说,这种导演意识的领悟,是弥足珍贵的。我曾是多么习惯于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无法撼动的命运,归结于束缚性格的家庭背景,原来我是自愿的,是我来自己去决定要归结于这些东西。所以日后,我依然可以决定让另外的东西来影响我的快乐与成就感。就算还有坎坷和挫折,也是由我来导演着怎么去面对他们,是悲伤?是乐观?我说了算。
但正如康德把物自体悬搁于先天(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悬搁于上帝)遭到颇多质疑,我也并未能说清“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只知道我想,我要,我不想,我不要,但“我”,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找到“我”。如果把“我”也悬搁于上帝,留给生活的只是我的爱,我的欲,我的思,会不会陷入一种自我的漂浮不定最终导致怀疑主义盛行呢。
此刻我想到的词是“敬畏”。“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无限的时空里,我们是有限渺小的个体,但幸好可以拥有无限充盈的道德感。无限星空与有限个体的无限充盈的道德感,两者并不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若是说,我们可以用无限充盈的道德感去弥补有限渺小的外在,这想法本身就显得太功利了。反之,我认为两者应该是因果的关系,正是因为意识到无限星空下自身的渺小,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无限充盈的道德感,用敬畏而虔诚的道德跟随浩瀚的星空,于是我想到一句《三体》里出现的很好的结束语:给岁月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岁月。
如今,这些话,或者这些道理,即使没有从电视上听到,从工作与生活的体验中自己也可以去总结得到。于是会稍微的觉得,电视剧里好做作噢。生活中,似乎没有一种道理没有哪些话可以撑得住所有的场面或困惑。比如很多人都说要珍惜梦想,要为梦想努力,可是当面对父母的安稳期望时,你犹豫了,是要自己,还是要曾经为了你而失去他们自己的父母呢;比如你信奉那句“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可又经常怀疑,不问结坚持走的那条路万一方向错了怎么办;年轻与养老,梦想与现实,随遇而安与一往无前,还有各种各样胶着的爱与淡(之所以不是恨,是因为我觉得淡比恨更常见与绝望),它们不断地填充于生活与工作中,无法用一句话,一个方向,一个喜好,或是一个好与不好的判断来描述。
而生活的美妙正在于此吧。上帝之手把你推向生活的迷宫,让你去品尝快乐,痛苦,懊悔,难过,遗憾,喜悦,平淡,你无法知晓快乐的尽头是否会是平淡,也不知道懊悔的下一步会不会是喜悦,你在不断的怀疑与犹豫中步步惊心,内心的善良或是虚荣或是不服气或是好奇推着你的生活慢慢前进,经常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你想前进,而是旁人比如父母朋友或同事推着你走。不断地走,就能不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于是看风景的那个人及他的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于是他要思考,我该往这些风景里添上什么内容呢。
一旦思考这一步,生活似乎就扭转过来了,你会忽略掉上帝设计的这座大迷宫,相反,你把这座迷宫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棵树当作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是自己。你开始以导演的角色去安排每一个场景,从导演的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可能制约拍片顺利的因素,比如金钱,比如片中男女主角及配角们的不配合,甚至还要思考到如果片子拍着拍着思路就走了怎么办呢。这些问题,正如上文第二段提及的,在当我们还没意识到自己是导演时也会遇到,但一旦以导演身份自居,会觉得这些困惑、犹豫、难过、痛苦没那么刺眼了,因为是由你来决定放弃或者坚持。对,是由你来决定,而不是上帝之手。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放弃,这个决定仍是由你本身做出的。
我把这种思路理解为生活的哥白尼革命。其实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无非就是找到自我,遵从自我,从我出发之类的调调。但对于我这样长期以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为了父母期望而活,为了领导要求而工作,甚至以后也要为了那个供房供车的人而为人妻的人来说,这种导演意识的领悟,是弥足珍贵的。我曾是多么习惯于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无法撼动的命运,归结于束缚性格的家庭背景,原来我是自愿的,是我来自己去决定要归结于这些东西。所以日后,我依然可以决定让另外的东西来影响我的快乐与成就感。就算还有坎坷和挫折,也是由我来导演着怎么去面对他们,是悲伤?是乐观?我说了算。
但正如康德把物自体悬搁于先天(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悬搁于上帝)遭到颇多质疑,我也并未能说清“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只知道我想,我要,我不想,我不要,但“我”,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找到“我”。如果把“我”也悬搁于上帝,留给生活的只是我的爱,我的欲,我的思,会不会陷入一种自我的漂浮不定最终导致怀疑主义盛行呢。
此刻我想到的词是“敬畏”。“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无限的时空里,我们是有限渺小的个体,但幸好可以拥有无限充盈的道德感。无限星空与有限个体的无限充盈的道德感,两者并不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若是说,我们可以用无限充盈的道德感去弥补有限渺小的外在,这想法本身就显得太功利了。反之,我认为两者应该是因果的关系,正是因为意识到无限星空下自身的渺小,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无限充盈的道德感,用敬畏而虔诚的道德跟随浩瀚的星空,于是我想到一句《三体》里出现的很好的结束语:给岁月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岁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