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简桢】不系乾坤系流年
不系乾坤系流年——我和简桢打个照面
文/沐梵
文学如同溪涧,允许不同姿势的流览与品位。好寻思的人,临流自伤,说人生也是不可眉批的东逝水。自诩清高的人,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一向自在。至于率然天真的人,俯身溪岸,一咕噜一咕噜地畅饮,把自己喝成一条支流。
——简桢《文学的鱼群》
我的书案永远都陈列着一套简桢的散文集,每一本素雅的封皮上都书着:当三毛离我们远去,现在我们枕边放着的,是简桢。
简桢本人断不会如此狂狷倨傲,八成是出版方借声名不衰的三毛造势,反正斯人已去,无从追究。但如斯评价,确不为过,三毛的文字是荒漠里的繁花,需要把生命高举于世俗之上轰轰烈烈地开落。而简桢,是婆娑之岛无声绽放的睡莲,愈静谧,品味起来便愈是大放异彩。夜阑人静时,带着这样一幅隽永深情的文字恬淡入睡,定能做个好梦。
初读简桢,得益于七堇年的借花献佛,七堇年的处女作《大地之灯》的每章之首,都是简桢的经典章段。两个同属蕙质兰心的女子心有灵犀,一个娓娓而谈,一个细细聆听,而我隔岸观火,穿越她们的故事体味着她们各自悲喜甘苦。
品读简桢散文,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一路禅意,还可兼想一路心事。任你是临水自伤,还是濯缨濯足,亦或是伏流饮溪,在简桢的散文国度,行住坐卧,自成姿态。
简桢心思缜密,敏感多才,作品有仙风傲骨的气质,她将女儿红写得英气流动,忘年恋写得至情至性,她可以将老父写成遗世而独立的情人,也能将少女的灵气与才情幻化成那一抹飘渺的烟波蓝……那一帧帧行云流水的文字,举目是壁立千仞,俯首是绿波荡漾,令人击节叫绝。
她成功将人类复杂的意绪表现得既有气势又不失节制,以女性的柔韧与灵动显示情感的饱满与张弛。她自古典文学尤是佛经里练就一种圆融的句式,并触类旁通,使思绪在古典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穿梭自如。时常被其频繁转换的人物视角搅得一头雾水,也时常专注于摘抄其中经典段落而不自觉从故事情节中抽离疏远,这都是拜其重峦叠嶂般的文字所赐,此前未见谁能将文字的魅力发挥到如此臻入化境。
她是得道高僧,但不说教,不呓语,不呻吟,更不不故弄玄虚。文如其人,清高不做作,安详不冷漠,端庄又极富智慧,清雅而高深的形象缘于行文中不落窠臼的排列组合,缘于字句里忽近忽远的玄妙真情,她沿着不同人事的纹路漫溯,触摸到每个灵魂深处的雷同,那便是岁月无法泯灭的情与爱,一花一木,皆是对生命的礼赞与诠释。
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中,简桢却始终坚守本真,她写花的朵影、叶的凋图、情的沧浪、人的聚散,俯仰之间,点滴事物莫不有情,遂于平常际遇中抽丝剥茧,提炼出最晶莹的泪滴、最动人的情愫。这个千般写意万般才情的女子,能把浮世望成眼睫上的尘埃,转动手中妙笔,千钧重的岁月瞬时便如诗如画至善至美。
读简桢,读的是行经红尘遗落的碎词断语,读的是浮舟幻航后的一瓢清浅,读的是踏月归来后淡而不化的心情……那些文字,是看透风景后曼妙如歌的行板,是钻破层层风雪后轻舞飞扬的梦,是梦里排练预演过千万遍的故事,是无数浮世男女喷薄流泻的壮丽情怀。简桢,一个生有七窍玲珑心的女子,引领读者朋友返璞归真享受宁静。在物欲横流的摩登时代,这份宁静转瞬即逝弥足珍贵。
————2010.4
————————————————————————
这篇书评的创作动机很单纯,仅仅是为应付班主任的作业,但委实对他那“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位作家”的命题颇有微词,于是我又在作业背后附了一篇成文始末,好在老师并未怪罪我不敬,依旧给了我高分。
《弱水三千,如何取一瓢》
年轻时说喜欢某部作品,说青睐某个作家,多半只是立足当下,硬生生剥掉了过往和未来。就好比一个正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当下以为自己真能爱到天崩地裂海枯石烂,指不定三天后热劲儿一过就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还惦着灶台上的。所以每次在被问及最喜欢的电影、书籍,最喜欢的演员、作家时,我总是很谨慎地不忘在最高级之后加一个“之一”。倘若有朝一日移情别恋,有心人见了说不了我出尔反尔,若那曾被我置于高塔之端的作品或作者知晓了嗔怪了,我亦不必背上薄情滥情的骂名。
曾把匪我思存、七堇年、李碧华、张爱玲、黄碧云、龙应台、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清少纳言、纳兰性德、苏轼纳入这最高级中,但因了年轻而善变的心,总有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来挑剔:
东坡的诗词文论固然博大精深,但在错误的时间遇上,稚子未能通达文意,长大后有判断力了再读却又缺了新奇感,终而难以动容;初读纳兰词爱不释手,久而久之便也厌了其字里行间的幽怨悲慨,嫌它摧残志向,又虐身心,且东坡容若二人毕竟时空遥远,读来总觉得隔了层纱;李碧华文字妖妖冶冶,正中我下怀,可偏偏生出个张国荣,诱使我把目光转向她编剧的电影,反倒把原著搁了;对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对难兄难弟,纯粹是慕了诺贝尔奖的名去关注的,看的是光环;清少纳言用笔极简,却言万象,是我极欣赏的一种文风,但仅凭《枕草子》显然不足以捍卫其在我心中岿然不动的至高地位;匪我思存的言情小说为高中时最爱,但多数小白文,难登大雅之堂;龙应台之作读了感触颇深,但谈迷恋为之尚早,等为人妻母再说罢;黄碧云情感喷薄过于炽烈,在触目惊心之余还要腾出时间来捏把汗,不过待我仕途失意或情场失意时品味正好;偏爱张爱玲的散文,小说也不反感,但张周围粉丝扎着堆,热闹我是不爱凑的;留下个七堇年,文风与简桢肖似,神韵却差了一截,她好用生僻字且章句有堆砌之嫌,后来又模仿安妮宝贝,画虎不成反类犬,可惜了一颗好苗子,原本对她带领青少年作家群冲出迷雾寄予厚望的。
我对本土男作家抱有成见(知道这样不好,但克制不住),印象中40后50后60后的作品总爱放在一个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之下,让人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忽视不了那个嚼窝窝头野山菜的年代,人物和故事在新世纪的我看来,就像皱巴巴的梅干菜,还散发着陈腐味儿。80后90后倒是被大米白面喂饱了,但醋味过重,溢出一股酸味儿,这群人中最具号召力的当属韩、郭二人,可惜前者将写作当副业,荒了,后者将之当商业,废了。
思来想去挑来拣去,还是简桢最得我心。除前面长篇累牍的称颂示好之外,还有诸多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比如:遇见时年龄正好,选在最容易为之唏嘘动容的花样年华。再者,是经另一作家引荐,有种心理保障,邂逅纯属无心插柳,不料我对它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此外,其实体书在大陆书市不可多得,物以稀为贵,遇上了收藏了自然当明珠捧在手心……非得得加上这些怪异的理由,方能显得我这偏爱合乎情性。
在四月天空裂帛之际,回忆简桢算是应了时又应了景。
于是便有了这篇《不系乾坤系流年》,通篇虽未明着提简桢的作品,但诸多名篇都镶嵌于章句中,有心人或能得见。
————2010.4
文/沐梵
文学如同溪涧,允许不同姿势的流览与品位。好寻思的人,临流自伤,说人生也是不可眉批的东逝水。自诩清高的人,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一向自在。至于率然天真的人,俯身溪岸,一咕噜一咕噜地畅饮,把自己喝成一条支流。
——简桢《文学的鱼群》
我的书案永远都陈列着一套简桢的散文集,每一本素雅的封皮上都书着:当三毛离我们远去,现在我们枕边放着的,是简桢。
简桢本人断不会如此狂狷倨傲,八成是出版方借声名不衰的三毛造势,反正斯人已去,无从追究。但如斯评价,确不为过,三毛的文字是荒漠里的繁花,需要把生命高举于世俗之上轰轰烈烈地开落。而简桢,是婆娑之岛无声绽放的睡莲,愈静谧,品味起来便愈是大放异彩。夜阑人静时,带着这样一幅隽永深情的文字恬淡入睡,定能做个好梦。
初读简桢,得益于七堇年的借花献佛,七堇年的处女作《大地之灯》的每章之首,都是简桢的经典章段。两个同属蕙质兰心的女子心有灵犀,一个娓娓而谈,一个细细聆听,而我隔岸观火,穿越她们的故事体味着她们各自悲喜甘苦。
品读简桢散文,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一路禅意,还可兼想一路心事。任你是临水自伤,还是濯缨濯足,亦或是伏流饮溪,在简桢的散文国度,行住坐卧,自成姿态。
简桢心思缜密,敏感多才,作品有仙风傲骨的气质,她将女儿红写得英气流动,忘年恋写得至情至性,她可以将老父写成遗世而独立的情人,也能将少女的灵气与才情幻化成那一抹飘渺的烟波蓝……那一帧帧行云流水的文字,举目是壁立千仞,俯首是绿波荡漾,令人击节叫绝。
她成功将人类复杂的意绪表现得既有气势又不失节制,以女性的柔韧与灵动显示情感的饱满与张弛。她自古典文学尤是佛经里练就一种圆融的句式,并触类旁通,使思绪在古典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穿梭自如。时常被其频繁转换的人物视角搅得一头雾水,也时常专注于摘抄其中经典段落而不自觉从故事情节中抽离疏远,这都是拜其重峦叠嶂般的文字所赐,此前未见谁能将文字的魅力发挥到如此臻入化境。
她是得道高僧,但不说教,不呓语,不呻吟,更不不故弄玄虚。文如其人,清高不做作,安详不冷漠,端庄又极富智慧,清雅而高深的形象缘于行文中不落窠臼的排列组合,缘于字句里忽近忽远的玄妙真情,她沿着不同人事的纹路漫溯,触摸到每个灵魂深处的雷同,那便是岁月无法泯灭的情与爱,一花一木,皆是对生命的礼赞与诠释。
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中,简桢却始终坚守本真,她写花的朵影、叶的凋图、情的沧浪、人的聚散,俯仰之间,点滴事物莫不有情,遂于平常际遇中抽丝剥茧,提炼出最晶莹的泪滴、最动人的情愫。这个千般写意万般才情的女子,能把浮世望成眼睫上的尘埃,转动手中妙笔,千钧重的岁月瞬时便如诗如画至善至美。
读简桢,读的是行经红尘遗落的碎词断语,读的是浮舟幻航后的一瓢清浅,读的是踏月归来后淡而不化的心情……那些文字,是看透风景后曼妙如歌的行板,是钻破层层风雪后轻舞飞扬的梦,是梦里排练预演过千万遍的故事,是无数浮世男女喷薄流泻的壮丽情怀。简桢,一个生有七窍玲珑心的女子,引领读者朋友返璞归真享受宁静。在物欲横流的摩登时代,这份宁静转瞬即逝弥足珍贵。
————2010.4
————————————————————————
这篇书评的创作动机很单纯,仅仅是为应付班主任的作业,但委实对他那“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位作家”的命题颇有微词,于是我又在作业背后附了一篇成文始末,好在老师并未怪罪我不敬,依旧给了我高分。
《弱水三千,如何取一瓢》
年轻时说喜欢某部作品,说青睐某个作家,多半只是立足当下,硬生生剥掉了过往和未来。就好比一个正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当下以为自己真能爱到天崩地裂海枯石烂,指不定三天后热劲儿一过就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还惦着灶台上的。所以每次在被问及最喜欢的电影、书籍,最喜欢的演员、作家时,我总是很谨慎地不忘在最高级之后加一个“之一”。倘若有朝一日移情别恋,有心人见了说不了我出尔反尔,若那曾被我置于高塔之端的作品或作者知晓了嗔怪了,我亦不必背上薄情滥情的骂名。
曾把匪我思存、七堇年、李碧华、张爱玲、黄碧云、龙应台、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清少纳言、纳兰性德、苏轼纳入这最高级中,但因了年轻而善变的心,总有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来挑剔:
东坡的诗词文论固然博大精深,但在错误的时间遇上,稚子未能通达文意,长大后有判断力了再读却又缺了新奇感,终而难以动容;初读纳兰词爱不释手,久而久之便也厌了其字里行间的幽怨悲慨,嫌它摧残志向,又虐身心,且东坡容若二人毕竟时空遥远,读来总觉得隔了层纱;李碧华文字妖妖冶冶,正中我下怀,可偏偏生出个张国荣,诱使我把目光转向她编剧的电影,反倒把原著搁了;对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对难兄难弟,纯粹是慕了诺贝尔奖的名去关注的,看的是光环;清少纳言用笔极简,却言万象,是我极欣赏的一种文风,但仅凭《枕草子》显然不足以捍卫其在我心中岿然不动的至高地位;匪我思存的言情小说为高中时最爱,但多数小白文,难登大雅之堂;龙应台之作读了感触颇深,但谈迷恋为之尚早,等为人妻母再说罢;黄碧云情感喷薄过于炽烈,在触目惊心之余还要腾出时间来捏把汗,不过待我仕途失意或情场失意时品味正好;偏爱张爱玲的散文,小说也不反感,但张周围粉丝扎着堆,热闹我是不爱凑的;留下个七堇年,文风与简桢肖似,神韵却差了一截,她好用生僻字且章句有堆砌之嫌,后来又模仿安妮宝贝,画虎不成反类犬,可惜了一颗好苗子,原本对她带领青少年作家群冲出迷雾寄予厚望的。
我对本土男作家抱有成见(知道这样不好,但克制不住),印象中40后50后60后的作品总爱放在一个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之下,让人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忽视不了那个嚼窝窝头野山菜的年代,人物和故事在新世纪的我看来,就像皱巴巴的梅干菜,还散发着陈腐味儿。80后90后倒是被大米白面喂饱了,但醋味过重,溢出一股酸味儿,这群人中最具号召力的当属韩、郭二人,可惜前者将写作当副业,荒了,后者将之当商业,废了。
思来想去挑来拣去,还是简桢最得我心。除前面长篇累牍的称颂示好之外,还有诸多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比如:遇见时年龄正好,选在最容易为之唏嘘动容的花样年华。再者,是经另一作家引荐,有种心理保障,邂逅纯属无心插柳,不料我对它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此外,其实体书在大陆书市不可多得,物以稀为贵,遇上了收藏了自然当明珠捧在手心……非得得加上这些怪异的理由,方能显得我这偏爱合乎情性。
在四月天空裂帛之际,回忆简桢算是应了时又应了景。
于是便有了这篇《不系乾坤系流年》,通篇虽未明着提简桢的作品,但诸多名篇都镶嵌于章句中,有心人或能得见。
————2010.4
-
哈哈哈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24 2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