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imple Life
《桃姐》英文片名是A Simple Life 。
以人为主线作传记描摹,衣着打扮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固然必需,最要紧的还是生活——处于这个阶层的一种契合身份的反应,对周遭的宽容忍让不满不忿不屑都是由内而外的表达,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对环境的能动。电影讲桃姐,非为之立碑传世,而是讲述了一种结结实实存在的生活状态,由此看人情温婉生死相守,宏大主题消解为柴米油盐庸碌婆妈,生活纤维毕现下,无悲情掬泪,但有诚挚情怀以对身边人。
桃姐出场是菜市场。菜市场之于桃姐们如红馆之于天皇巨星般印证身份加冕,一边是锱铢必较,一边是落足力气,一边是贪惠,一边是贪靓,都是大显身手。在桃姐来之前,某师奶就左挑右捡惹得摊主不耐烦。桃姐在菜市场闲逛,面无表情挑菜,其实是时刻准备如红馆卖力的“大显身手”。桃姐走进了。桃姐来了。“嚟喇!嚟喇!”,摊主们私下相互招呼,一脸坏笑,要整蛊桃姐,当面熟络寒暄如老友记。也确实是主顾,桃姐使出了亲和力,和每个人打招呼,连猫都招呼,“佢唔睬咖”,猫不理她,桃姐只是一笑。待观众期待她怎么挑菜时,桃姐拿出了衣服,“着番件衫先”!她居然是换上衣服挑菜!这么大的工程?桃姐有些不好意思,虽然惯常如此,但表现谦卑,亦是菜场谋生手段,油滑惯了的。“你自己屋企啦。”老板也凑趣。桃姐又戴上花镜,工作程序准备好,进了冷库。关上门,菜贩们大笑。桃姐在里面哆哆嗦嗦挑蒜:“鬼咁冻咖?”
这个十分符合桃姐身份的出场实在精彩十足。《女人四十》里阿娥(萧芳芳)亦是菜市场出场,紧盯着一条将死的鱼,待死了便宜买回去,趁老板回头一把将鱼拍死,“挂咗!”一个四十岁的师奶和七十岁的妹仔(女仆)在菜市场表现何异?四十岁的阿娥有工作有家庭,精力旺盛,菜市场的搏杀一线只是为家庭生活的手段,是本身厌憎的习惯成自然,而七十岁的桃姐一生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在菜市场为主人家买“性价比”高的菜,挑挑拣拣也是享受工作。阿娥在菜市场如一只好斗的猫准备速战速决,而桃姐在菜市场如鱼得水一盘好棋布局。菜市场的桃姐表情十分耐人寻味,面对摊贩是一种带着谦卑的人情寒暄,她自己也知道过分挑剔会招致不满,便做小伏低赔笑的姿态周旋,亦合其妹仔身份。
桃姐买完菜回家做饭,伺候罗杰。菜一道一道端上来,桃姐忙里忙外,罗杰只是吃。吃完后坐在沙发上喝茶,也是桃姐端过去。罗杰吃完,桃姐捧着饭夹了点菜厨房站着吃,旧时仆人的规矩身份,一切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共产主义者会识别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这种稳定成规律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怨言不满,有什么理由去推翻?行为背后是一种超越感情表述的亲密信任,彼此身份认同。那些看见父母为子女操劳到细琐小事就要感叹子女不孝的人可曾想过这种自觉自愿无法用权利义务这样冠冕冰冷来限定。我看桃姐伺候罗杰的情景十分感触,他们都期望这种情景天荒地老,我也宁肯看不到以后的drama。
罗杰说:“好耐冇食牛脷啦。”(好久没吃牛舌了)。“好耐冇食就咪食咯。”(好久没吃就别吃啦)桃姐站着边吃饭边说。她不让他吃,因为他心脏塔过桥。闲笔点染不着痕迹。全片从没有情景再现的回忆,绝好。桃姐在梁家做了六十年,服侍了四代人,多少可以写的细节,偏没有情景再现让桃姐年轻起来表演,是导演聪明。再汹涌再美好的过去都被肢解成残片意绪不堪重演,闲闲想起也只是灵光一闪,毅然模糊,桃姐就是七十岁的桃姐,时间单向,她可以回忆,无法回去。
罗杰出差。桃姐做卤牛脷,工序道道。收拾屋子。一个人在卧室,坐在床边,喝水吃药。窗外阳光照她脸上,刚吞咽过药的表情,有些噎,脸红红的,还有丝丝眼泪。看到这里我落泪了。她在忙碌的时候是大家的更是罗杰的桃姐,她一个人闲下来的时候做她自己,钟春桃。她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哪里?忙碌惯了的人停下来会不知所措,服侍主人的妹仔在主人离开时呢,年轻时会偷懒做“自己”,老了,一切惯性过来,一生与忙碌绑定,做“自己”异常失落艰难。青春就是这样吊诡,年轻时候无穷劲力却抱怨劳累,倒年老力衰可以不用操劳时却羡慕忙碌操心。
就在罗杰出差时,桃姐中风。中风后的桃姐心灰意冷:
“打电话俾你阿妈,我唔做了,我要住老人院。”
“你真要住老人院?”
“系啊。”
罗杰联系老人院。没有出现俗气小说影视里主人大发善心养老送终的豪情表达,只是一个争执,罗杰去找老人院联系。因为他知道桃姐脾气,明白劝也无用,住老人院还可以给桃姐一个尊严,且他也有工作,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生活。理解桃姐的还是罗杰。桃姐虽是仆人,却不自恃服侍主家四代而居功,中风后觉得自己无用,住老人院也要花自己的钱。
老人院里是陌生环境,习惯自给自足的桃姐要学着习惯伙食作息,亦要学会平等相处融合。
“我叫钟春桃。”
“咦,钟春桃?妹仔名嚟啵。”
“我得罪咗你咩?!”
桃姐生气了。她的妹仔身份只辐射在梁家人。罗杰来看她,她好尴尬不知道怎么介绍,旁人问:“系你仔啊?契仔(干儿子)?”罗杰承认是契仔,桃姐如释重负一笑。别以为桃姐没有自尊心,甘于妹仔身份。她对梁家尽忠职守一方面是对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浓厚亲情,和奴性无关。桃姐身上有旧时规矩,上下有别很明显,她和梁母同岁,有姊妹关系之实,却要恭恭敬敬分出小姐与丫鬟地位,梁母的关心在她看来超越了自己应得应分。不要钱,但对梁母送的棉袜围巾欢天喜地,梁母也理解阿桃。
老人院或许是人生最后一站。各种最后的表达表现表演汇集。有做惯了校长而严厉要求院友的阿伯,有已经糊涂大晚上哭喊着“返乡下”的阿婆,有为了洗肾方便住在院里的中年妇女,有借钱嫖妓的咸湿佬。所谓老人院,也是一个例行公事的地方。中秋节来访的一拨一拨人只是为了访的行为,非是关爱,月饼发下去再收上来给下一个老人院用,月饼是道具,老人们也是。这样的环境不是万不得已,桃姐不会来,没有人愿意来。来的人都有一番陈情往事难言,既难言,就不说。
罗杰时常看望桃姐,没有温情脉脉的语言,就是相互玩笑,带着她散步,吃饭,回家。回到家,整理旧物,桃姐第一次出粮(发工资)时的一张五元纸币用塑料纸封好,还有几期《南国画报》,罗杰父亲不许罗杰看,但罗杰偷着看并答题参赛,奖品是香皂,桃姐拿出一块当年的香皂,搁着包装还好香。絮絮叨叨里回忆罗杰童年,甜蜜温馨,却观之泫然。她的青春是他的童年,她的余年是他的中年,注定有错开,注定一个送走一个。
在罗杰家玩的朋友回忆起桃姐,都好赞她。打电话给正在老人院打牌的桃姐,一起唱歌谣,“七个马骝八条尾”等等。是大家对桃姐的集体记忆。桃姐毫不费劲在电话里猜出说话的人是谁,“打破我只碗都未赔番我。”开怀一笑。
我看到了种真实,宽慰人心的是日常,是平常状态,不是做病人看而时刻提醒对方在病中。就是几个片段,桃姐快乐满足。参加罗杰电影首映礼,她换上了不“妹仔”的衣服,烫发涂口红,挎着手提包,尽管弓腰,但焕然一新,做钟春桃,去首映礼。他不是主人,她不是仆人,契仔与契妈,精神上相互依赖的方式转换了。
老人院的一个阿婆去世了。江美仪饰演的女儿流泪整理母亲的衣物,母亲活着时候,她为了母亲偏爱儿子不顾女儿而生气发牢骚,不愿意付赡养费,而且大年夜母亲只等去深圳包二奶的儿子接她而不愿跟女儿回家。母亲真的走了,她哭了,无论母亲怎么糊涂偏心,人没了,没有可以抱怨牵挂的对象,那番永远失去的心痛也永远无法修复。她提着母亲行礼出门的时候,那个最老的吵着返乡下的婆婆在罗杰怀里哭。后来看花絮,那个婆婆是真哭,她对华仔讲:“我觉得佢仲惨过我添!”导演和演员都劝她:“婆婆,我哋拍戏啫嘛,冇咁认真啦。”
从那时起,桃姐看透了生死。面对又来借钱嫖妓的阿伯,罗杰都不愿理会,一向悭钱的桃姐却叫住阿伯说:“我有散纸(现金)啦。”罗杰不解,桃姐说:“由得佢啦,仲可以搞到几时呢。”我心一沉,知道桃姐应该快走了。第二次中风,罗杰推着轮椅,她坐轮椅上被绑定,包裹严实,口齿不清:
“我要食凉粉……”
口水流下来,罗杰擦拭。背过身去垃圾桶,是在拭泪。不让桃姐看到的眼泪,观众也不该看到。
桃姐弥留时已然昏迷不醒。罗杰有工作,电话里吩咐:“今晚照飞。”跟医生讲如果没有希望就降低药量,让老人自然离去。下一个镜头是桃姐的葬礼。据说拍了罗杰哭桃姐的镜头,很煽情,被导演删去。这部电影不要煽情,是要对生命的反思和尊重。A Simple Life。
或许嫌不够drama,这就是生活。桃姐在梁家服侍四代人六十年,本身就是一个drama。
感谢导演的克制,影片没有滥情催泪,A Simple Life,我看到了生活的真诚温暖。
以人为主线作传记描摹,衣着打扮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固然必需,最要紧的还是生活——处于这个阶层的一种契合身份的反应,对周遭的宽容忍让不满不忿不屑都是由内而外的表达,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对环境的能动。电影讲桃姐,非为之立碑传世,而是讲述了一种结结实实存在的生活状态,由此看人情温婉生死相守,宏大主题消解为柴米油盐庸碌婆妈,生活纤维毕现下,无悲情掬泪,但有诚挚情怀以对身边人。
桃姐出场是菜市场。菜市场之于桃姐们如红馆之于天皇巨星般印证身份加冕,一边是锱铢必较,一边是落足力气,一边是贪惠,一边是贪靓,都是大显身手。在桃姐来之前,某师奶就左挑右捡惹得摊主不耐烦。桃姐在菜市场闲逛,面无表情挑菜,其实是时刻准备如红馆卖力的“大显身手”。桃姐走进了。桃姐来了。“嚟喇!嚟喇!”,摊主们私下相互招呼,一脸坏笑,要整蛊桃姐,当面熟络寒暄如老友记。也确实是主顾,桃姐使出了亲和力,和每个人打招呼,连猫都招呼,“佢唔睬咖”,猫不理她,桃姐只是一笑。待观众期待她怎么挑菜时,桃姐拿出了衣服,“着番件衫先”!她居然是换上衣服挑菜!这么大的工程?桃姐有些不好意思,虽然惯常如此,但表现谦卑,亦是菜场谋生手段,油滑惯了的。“你自己屋企啦。”老板也凑趣。桃姐又戴上花镜,工作程序准备好,进了冷库。关上门,菜贩们大笑。桃姐在里面哆哆嗦嗦挑蒜:“鬼咁冻咖?”
这个十分符合桃姐身份的出场实在精彩十足。《女人四十》里阿娥(萧芳芳)亦是菜市场出场,紧盯着一条将死的鱼,待死了便宜买回去,趁老板回头一把将鱼拍死,“挂咗!”一个四十岁的师奶和七十岁的妹仔(女仆)在菜市场表现何异?四十岁的阿娥有工作有家庭,精力旺盛,菜市场的搏杀一线只是为家庭生活的手段,是本身厌憎的习惯成自然,而七十岁的桃姐一生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在菜市场为主人家买“性价比”高的菜,挑挑拣拣也是享受工作。阿娥在菜市场如一只好斗的猫准备速战速决,而桃姐在菜市场如鱼得水一盘好棋布局。菜市场的桃姐表情十分耐人寻味,面对摊贩是一种带着谦卑的人情寒暄,她自己也知道过分挑剔会招致不满,便做小伏低赔笑的姿态周旋,亦合其妹仔身份。
桃姐买完菜回家做饭,伺候罗杰。菜一道一道端上来,桃姐忙里忙外,罗杰只是吃。吃完后坐在沙发上喝茶,也是桃姐端过去。罗杰吃完,桃姐捧着饭夹了点菜厨房站着吃,旧时仆人的规矩身份,一切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共产主义者会识别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但,这种稳定成规律的生活状态没有任何怨言不满,有什么理由去推翻?行为背后是一种超越感情表述的亲密信任,彼此身份认同。那些看见父母为子女操劳到细琐小事就要感叹子女不孝的人可曾想过这种自觉自愿无法用权利义务这样冠冕冰冷来限定。我看桃姐伺候罗杰的情景十分感触,他们都期望这种情景天荒地老,我也宁肯看不到以后的drama。
罗杰说:“好耐冇食牛脷啦。”(好久没吃牛舌了)。“好耐冇食就咪食咯。”(好久没吃就别吃啦)桃姐站着边吃饭边说。她不让他吃,因为他心脏塔过桥。闲笔点染不着痕迹。全片从没有情景再现的回忆,绝好。桃姐在梁家做了六十年,服侍了四代人,多少可以写的细节,偏没有情景再现让桃姐年轻起来表演,是导演聪明。再汹涌再美好的过去都被肢解成残片意绪不堪重演,闲闲想起也只是灵光一闪,毅然模糊,桃姐就是七十岁的桃姐,时间单向,她可以回忆,无法回去。
罗杰出差。桃姐做卤牛脷,工序道道。收拾屋子。一个人在卧室,坐在床边,喝水吃药。窗外阳光照她脸上,刚吞咽过药的表情,有些噎,脸红红的,还有丝丝眼泪。看到这里我落泪了。她在忙碌的时候是大家的更是罗杰的桃姐,她一个人闲下来的时候做她自己,钟春桃。她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哪里?忙碌惯了的人停下来会不知所措,服侍主人的妹仔在主人离开时呢,年轻时会偷懒做“自己”,老了,一切惯性过来,一生与忙碌绑定,做“自己”异常失落艰难。青春就是这样吊诡,年轻时候无穷劲力却抱怨劳累,倒年老力衰可以不用操劳时却羡慕忙碌操心。
就在罗杰出差时,桃姐中风。中风后的桃姐心灰意冷:
“打电话俾你阿妈,我唔做了,我要住老人院。”
“你真要住老人院?”
“系啊。”
罗杰联系老人院。没有出现俗气小说影视里主人大发善心养老送终的豪情表达,只是一个争执,罗杰去找老人院联系。因为他知道桃姐脾气,明白劝也无用,住老人院还可以给桃姐一个尊严,且他也有工作,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生活。理解桃姐的还是罗杰。桃姐虽是仆人,却不自恃服侍主家四代而居功,中风后觉得自己无用,住老人院也要花自己的钱。
老人院里是陌生环境,习惯自给自足的桃姐要学着习惯伙食作息,亦要学会平等相处融合。
“我叫钟春桃。”
“咦,钟春桃?妹仔名嚟啵。”
“我得罪咗你咩?!”
桃姐生气了。她的妹仔身份只辐射在梁家人。罗杰来看她,她好尴尬不知道怎么介绍,旁人问:“系你仔啊?契仔(干儿子)?”罗杰承认是契仔,桃姐如释重负一笑。别以为桃姐没有自尊心,甘于妹仔身份。她对梁家尽忠职守一方面是对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浓厚亲情,和奴性无关。桃姐身上有旧时规矩,上下有别很明显,她和梁母同岁,有姊妹关系之实,却要恭恭敬敬分出小姐与丫鬟地位,梁母的关心在她看来超越了自己应得应分。不要钱,但对梁母送的棉袜围巾欢天喜地,梁母也理解阿桃。
老人院或许是人生最后一站。各种最后的表达表现表演汇集。有做惯了校长而严厉要求院友的阿伯,有已经糊涂大晚上哭喊着“返乡下”的阿婆,有为了洗肾方便住在院里的中年妇女,有借钱嫖妓的咸湿佬。所谓老人院,也是一个例行公事的地方。中秋节来访的一拨一拨人只是为了访的行为,非是关爱,月饼发下去再收上来给下一个老人院用,月饼是道具,老人们也是。这样的环境不是万不得已,桃姐不会来,没有人愿意来。来的人都有一番陈情往事难言,既难言,就不说。
罗杰时常看望桃姐,没有温情脉脉的语言,就是相互玩笑,带着她散步,吃饭,回家。回到家,整理旧物,桃姐第一次出粮(发工资)时的一张五元纸币用塑料纸封好,还有几期《南国画报》,罗杰父亲不许罗杰看,但罗杰偷着看并答题参赛,奖品是香皂,桃姐拿出一块当年的香皂,搁着包装还好香。絮絮叨叨里回忆罗杰童年,甜蜜温馨,却观之泫然。她的青春是他的童年,她的余年是他的中年,注定有错开,注定一个送走一个。
在罗杰家玩的朋友回忆起桃姐,都好赞她。打电话给正在老人院打牌的桃姐,一起唱歌谣,“七个马骝八条尾”等等。是大家对桃姐的集体记忆。桃姐毫不费劲在电话里猜出说话的人是谁,“打破我只碗都未赔番我。”开怀一笑。
我看到了种真实,宽慰人心的是日常,是平常状态,不是做病人看而时刻提醒对方在病中。就是几个片段,桃姐快乐满足。参加罗杰电影首映礼,她换上了不“妹仔”的衣服,烫发涂口红,挎着手提包,尽管弓腰,但焕然一新,做钟春桃,去首映礼。他不是主人,她不是仆人,契仔与契妈,精神上相互依赖的方式转换了。
老人院的一个阿婆去世了。江美仪饰演的女儿流泪整理母亲的衣物,母亲活着时候,她为了母亲偏爱儿子不顾女儿而生气发牢骚,不愿意付赡养费,而且大年夜母亲只等去深圳包二奶的儿子接她而不愿跟女儿回家。母亲真的走了,她哭了,无论母亲怎么糊涂偏心,人没了,没有可以抱怨牵挂的对象,那番永远失去的心痛也永远无法修复。她提着母亲行礼出门的时候,那个最老的吵着返乡下的婆婆在罗杰怀里哭。后来看花絮,那个婆婆是真哭,她对华仔讲:“我觉得佢仲惨过我添!”导演和演员都劝她:“婆婆,我哋拍戏啫嘛,冇咁认真啦。”
从那时起,桃姐看透了生死。面对又来借钱嫖妓的阿伯,罗杰都不愿理会,一向悭钱的桃姐却叫住阿伯说:“我有散纸(现金)啦。”罗杰不解,桃姐说:“由得佢啦,仲可以搞到几时呢。”我心一沉,知道桃姐应该快走了。第二次中风,罗杰推着轮椅,她坐轮椅上被绑定,包裹严实,口齿不清:
“我要食凉粉……”
口水流下来,罗杰擦拭。背过身去垃圾桶,是在拭泪。不让桃姐看到的眼泪,观众也不该看到。
桃姐弥留时已然昏迷不醒。罗杰有工作,电话里吩咐:“今晚照飞。”跟医生讲如果没有希望就降低药量,让老人自然离去。下一个镜头是桃姐的葬礼。据说拍了罗杰哭桃姐的镜头,很煽情,被导演删去。这部电影不要煽情,是要对生命的反思和尊重。A Simple Life。
或许嫌不够drama,这就是生活。桃姐在梁家服侍四代人六十年,本身就是一个drama。
感谢导演的克制,影片没有滥情催泪,A Simple Life,我看到了生活的真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