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客有客字子美
说起杜甫,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 前天以前的我会告诉你,杜甫是一个很苦逼的人,是一个严肃的公务员,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诗人,总是处在一种紧绷状态,总是心忧家国,没有半点洒脱,到头来是各种不如意和零落。这或许就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呈现给我的杜甫形象,于是和很多人一样,对杜甫敬而远之,说不上亲近,更谈不上喜欢。 而现在呢,我觉得子美是个挺有趣的人,他的诗歌适合吟唱,用一种浑厚、低沉又带些遥远的声音,他是土性的,是深深扎根于大地的。或许,在他的诗中难寻共鸣,但却不再是敬而远之,这种疏离只是阅历的欠缺,是因为自己少了些东西。这样说来,似乎李白是天性的,谪仙嘛,可这谪仙也来大地游历了一番。读李白,那种洒脱、仙气似乎是自己所梦寐的,是心中的渴望,所以总有一种戚戚然,有一种寄托。而读杜甫,由于少了一些生命的重合,又处在不甚厚重的时期,总是隔了几层,不像是与故人对话,只是单纯去欣赏罢了。这种姿态一摆出,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如,随手拿一本杜甫诗选,抛去那些繁琐的注释,只是最直接地去感受那些诗句,也许那些名句名诗会被你忽略,或许你会发现子美其实很多变。噢,最好配上周云蓬的《杜甫三章》。 先来听听我的杜甫速读之旅吧: 一.此生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吟诗。 “三吏”、“三别”,是人们为子美总结的代表作。的确,在我所读到的子美诗中,大都与战争、家国相关,或是写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或是家人思念征战之人,或是破碎的山河等等。读的时候,总想起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或许是对子美的最好注解。 这些诗中的子美是实实在在的,是经历和感受了那些离乱与盛衰的。有一些是对社会的直接呈现,就像是“三吏”、“三别”。然后这类作品,读来的确有种沉重之感,却心无戚戚焉。诗中的离乱是难以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对应的,而类似史的写法,更让人觉得兴趣有些索然。或许,当生命越发丰厚,经历愈多,再去读这些诗,才会感叹竟如此之好。而另一类则是自我情感的抒发,褪去了史、褪去了那些附加的一切,只留下最简单的情感,反而让我对那段历史和情感更加亲近。像“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的虽是战乱导致的分离,然后“分离”却是一个恒有的主题,读诗的人们不一定真经历过战乱,但分离是少不了的,这样一来,反而能懂一点子美的思念。 一首首读下来,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就像是一个背负着理想艰难爬行的旅人,一步一步向前走着,不知道终点在哪儿,也不知自己可以走到哪里,他只是脚踏着黄土完成自己的生命。 可以不去追寻他的路,可以不去赞赏他的选择,但这样一个土里生长、扎根大地、又回到土里的人,但或许可以暂时遗忘掉课本、教案上的语句,去听听子美自己的声音。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是否会再次想起艾青的那句诗?】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守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是否想起了琦君的那篇《泪水与珍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昧生理,飘泊到如今。【好似子美一生。】 二.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离别、重逢,或许是在战乱时候会特别凸显的主题。在子美笔下,有伤感,有追忆,有不舍,有感慨,有欣喜,有害怕。 那首《赠卫八处士》,在我读来,竟似《夜雨寄北》的续篇。在玉溪生的笔下,友人各处天一方,遥望着相逢共剪西窗烛之时,而子美写的便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的重逢。让人不胜唏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因为故乡的月里装载着亲人和故事么?】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最近十分钟爱这首诗,每次读这首诗,仿佛就感受到子美心中对于重逢的那份喜悦、欣慰,还有许多难以言表的情绪,重逢的可是家乡、是故国、是旧人,诗中的那种愉悦、心急真是太让我心醉了。】 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杜甫也有如此狂放的一面,如此不矜持、如此放得开的一面。他也有疏狂、他也有潇洒。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说起《饮中八仙歌》,或许只对李白的那几句有印象,这次读,却对这三句印象极深。真不像是杜甫所写,这般英俊美少年,让人想起韦庄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都是那样的少年英姿,说不定都有一段“春日游”的际遇。】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和唐寅的《把酒对月歌》对应而读,别有一番风味: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朋友说,杜甫写这首《醉时歌》时定是真醉了的,那种行文的恣意,有些醉后的疏狂,终于不把自己弄得那么“规矩”了。】 非无江湖志,潇洒送日月。 一路读下来,不断感慨……噢,子美还能这样……啊,这是子美写的? 四.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切莫以为子美是个整日关在书房里忧国忧民的愁苦老头子,这少陵野老可也有闲情逸致,各种浪漫风趣。不用列举那些写画、写乐的诗,这一类或许没怎么读过,但这一句一定听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这是子美所写,当时看到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原来是出自杜甫之手啊。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对这两句起笔有种莫名的喜爱,接下来的故事倒不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起笔,便有无数的故事可以发生。会让我想起《祓禊谣》这首歌:祓禊祓禊,杨柳依依,沐之灞水,风乎东隅, 坐看终南紫云起,咏而归,情自怡。 祓禊祓禊,流觞水曲,惠风和畅,把酒索句, 走笔龙蛇醉烟絮,咏而归,乐而居。 祓禊祓禊,霓裳羽衣,春城飞花,踏歌青堤, 长安水边多佳丽,咏而归,长相忆。】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继续感叹这也是子美!“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猜测虞集可能读过子美这首诗。】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再次惊讶这句出自子美。发现好些诗都熟悉,以前学的时候也背过,过后却将诗与诗人分离开来了,以致再次遇见就生出各种感叹。】【读到这首时,突然觉得子美有些似先秦之人,虽心忧家国,却有天人之怀,有洒脱之兴。过后想来,却又觉得有些不是很像了,看来真是一时之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愈读愈喜欢。】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子美竟把这天地之花看作是自己的,埋怨春风的鲁莽,原来子美也有如此的幽默感。】 若说起写景,“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沙暖睡鸳鸯”这样的句子可能更为大家所熟悉,但这样的句子就很是固有印象中的杜甫,板着个脸,规规矩矩地写风光,少了一点兴之所至。我就默默地忽视了。 这一次,我放弃之前的成见,我忽视长篇的解读和注释,直接去读子美,竟发现子美有了新的模样。虽然可能读完后,印象最深的,还是之前学过的篇章,会惊讶原来好的篇章都学过,但是感觉却变了许多。不再是课本和老师刻下的模子,而是自己绘制而成的子美。 若以后再有人问你觉得杜甫是怎样的,我会答他:有客有客字子美……
-
悢然的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5-20 19:28:14
-
J先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2 18:38:17
-
CC学心理 转发了这篇日记
哈哈就是这篇文章,附今天读到的另一首诗,也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012-03-11 19:48:43 -
意欲蔓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1 00:20:40
-
biglulufi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22:47:54
-
青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22:21:17
-
天下和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9:46:36
-
空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9:32:03
-
小胖白又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9:05:53
-
流来游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8:02:37
-
Astro-nut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7:36:57
-
鲸骑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7:34:14
-
danybo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7:30:18
-
湘妃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3-10 17:30:18
-
曼殊 转发了这篇日记
起红楼梦中宝钗笑言:“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 之媚语”。又赞道“杜工部之沉郁。 不过我还是喜欢李白的风格。盛唐气象。
2012-03-10 17: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