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麻袋档案”的生命史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上海
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号称二十世纪中国四大学术发现之一。最为我们熟知与乐道的,是这些档案的戏剧化命运:因为无人识货和缺乏保存之处,不能如宋版书那样为一些学者赏识和猎取,就被零散地兜售,甚至还要被卖作“还魂纸”,无意中却被罗振玉发现而高价买下这“八千麻袋档案”。
只是此后这批档案依旧有些命途多舛,几经辗转和散逸。最后,在一批具有新学术眼光的学者重视下,这批“新史料”终于“得其所哉”,被抢救和整理出版。
抗战军兴,为了保护珍贵文物不受损失,故宫将包括这些档案在内的文物进行了万里大迁移,从北平到上海,再到南京,后来又西迁,十四年时间行程万里。而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的那批档案也多次迁徙,到最后,曾移放到南京或北平的部分档案又被带到了台湾。
张会超这本《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关注的主要就是这批内阁大库档案在民国时期的流散史、整理史和利用史。作者在书中努力发掘史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这批档案流传出去之后的生命史,被进行学术整理的前因后果、纠结在其中的各种故事、政治对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对近代档案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不过,该书标题是明清档案整理,但实际上讨论的主要为清代档案,只有极少部分内容涉及到明代。同样,该书在史料的挖掘方面,也有不少可以补充之处,如作者在使用有关材料时,没有用当事人的直接记录,而是采用了转引的方式,如对许宝衡材料的使用,引用的是许恪儒的描述,而非已出版的第一手文献《许宝衡日记》;书中对近些年出版的其他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日记资料,如《金毓黼日记》、《邓之诚日记》等也没有利用。另外,在既有史料的鉴别使用方面,颇有“拿到篮里都是菜”的感觉,作者太想把所有找到的资料都放到书中,对材料缺乏考证和去粗存精的过程,在写作和引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僵硬与不够准确之处,还有削足适履的现象。从作者后记中可知,该书实际是作者三年前的博士论文,但作者在三年间居然没有对此进行大的修改和补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1日第A5版)
http://gcontent.oeeee.com/0/b1/0b17c3df4005268c/Blog/6c4/e50915.html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上海
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号称二十世纪中国四大学术发现之一。最为我们熟知与乐道的,是这些档案的戏剧化命运:因为无人识货和缺乏保存之处,不能如宋版书那样为一些学者赏识和猎取,就被零散地兜售,甚至还要被卖作“还魂纸”,无意中却被罗振玉发现而高价买下这“八千麻袋档案”。
只是此后这批档案依旧有些命途多舛,几经辗转和散逸。最后,在一批具有新学术眼光的学者重视下,这批“新史料”终于“得其所哉”,被抢救和整理出版。
抗战军兴,为了保护珍贵文物不受损失,故宫将包括这些档案在内的文物进行了万里大迁移,从北平到上海,再到南京,后来又西迁,十四年时间行程万里。而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的那批档案也多次迁徙,到最后,曾移放到南京或北平的部分档案又被带到了台湾。
张会超这本《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关注的主要就是这批内阁大库档案在民国时期的流散史、整理史和利用史。作者在书中努力发掘史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这批档案流传出去之后的生命史,被进行学术整理的前因后果、纠结在其中的各种故事、政治对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对近代档案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不过,该书标题是明清档案整理,但实际上讨论的主要为清代档案,只有极少部分内容涉及到明代。同样,该书在史料的挖掘方面,也有不少可以补充之处,如作者在使用有关材料时,没有用当事人的直接记录,而是采用了转引的方式,如对许宝衡材料的使用,引用的是许恪儒的描述,而非已出版的第一手文献《许宝衡日记》;书中对近些年出版的其他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日记资料,如《金毓黼日记》、《邓之诚日记》等也没有利用。另外,在既有史料的鉴别使用方面,颇有“拿到篮里都是菜”的感觉,作者太想把所有找到的资料都放到书中,对材料缺乏考证和去粗存精的过程,在写作和引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僵硬与不够准确之处,还有削足适履的现象。从作者后记中可知,该书实际是作者三年前的博士论文,但作者在三年间居然没有对此进行大的修改和补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1日第A5版)
http://gcontent.oeeee.com/0/b1/0b17c3df4005268c/Blog/6c4/e5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