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和大自然-Amy2.27
早课,发泄阶段还没到,我已经泪流满面了。真的心里的悲和痛已经满到不能再装了,眼前出现自从童童出生后的一幕幕,从喂奶到照顾,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孩子爸爸全部搅合在一起,协调老人是件很痛苦的事,讲不通又爱生气,好想有个肩膀可以靠靠,孩子爸爸却觉得他压力够大的了,而我是全职妈妈就带个孩子还不满意。痛哭流涕,10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哭过之后,心口大大地松了口气
今天听说安排了游湖,童童很开心,童童很喜欢这里的牛奶,早上一看见我,就带我去厨房,指指牛奶,再指指自己,“嗯,嗯”,不知道这臭小子哪里学来的,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喝牛奶,笑死我啦。
一路上,童童先是跟着padma去看奶牛,两只胖嘟嘟的小狗狗,一只黑的,一只褐色的,然后两个人还在那里争论,哪只好看,觉得padma和童童在一起,就像小孩一样。路上还遇见了特别会撒娇的母狗,和很爱争宠又会咬个东西的大白狗。童童喜欢动物,这下可乐坏了。后来童童发现fay的树枝不错,就也要学fay打树枝,打水漂他不行,但他很喜欢看,fay在给花花草草拍照,童童也凑过去看,很快,他就学会了发现那么不曾见过的植物,他会大声地喊,fay,快来,这里有花。然后他会学着去闻闻味道,摸摸它们等等。童童好像没有太多要问的,他更多的是看。偶尔,他会想起我,拿着自己找到的一块石头,或一朵花拿来给我看。童童和圆子老师也玩得很好,圆子老师还夸他运动能力超好的。童童听见我们大声地“呼”,他也跟着“呼”,一群大人的声音里混着一个孩子的稚嫩的声音,觉得心情超好的。我拿着相机猛拍,在妈妈眼里,童童是最有魅力的。Shunyo说,amy你的悲伤去哪里啦?哦, 我都把它忘了,来不及想起它。我忽然想起,同样是这条路,来社区的那天却觉得那湖,那树都是哀伤的,现在却觉得这湖,这树都洒满了阳光。
我和童童都没坐过拖拉机,当我抱着童童坐在拖拉机上,真的觉得好新鲜,童童也很开心,开心地看着那些站着的大人躲树枝。此时,我会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抱着童童,享受阳光和欢笑。
回来的路上,我和shunyo问,为什么你们不教童童那些植物的名字或者其他的,我会觉得如果你们把这些加上,那些妈妈们不是更觉得这样的社区有很多内容可以给到孩子?shunyo说,那要看孩子的状态的,有的孩子他会问这些问题,这时你可以让他有些了解,并引导他去观察,而还有一些孩子他并没有发问,他只是观察,或者他还没注意到这些,那为什么要塞给他那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不恰当的时候给会干扰孩子独自探询和观察的能力。Shunyo说她的小孩曾经一度很喜欢公交车,没人能理解他为什么每天要去看公交车,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就知道了公交路线,然后坐车他会告诉你下一站是哪里。后面当她们母子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有时shunyo想事情会忘记下车,都是儿子提醒她到站下车,然后会说妈妈傻傻的。听着她说,我忽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在我身边很多妈妈带着孩子参加国学班,早教中心等等,这些好还是不好呢?
后来,shunyo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童童真的粘人吗?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在家的时候,这孩子寸步不离的粘着我,但到了这里,情况就在变化中,尤其是今天,他和大家所有人玩,只是在他想我的时候他才会来找我。甚至于我都有几下小嫉妒,觉得被儿子遗忘了。粘人看来不是个必然现象,而我以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的,而且很多育儿理论都提到,这是什么焦虑期,需要满足孩子对分离的焦虑,为此我总是担心如果我拒绝和他在一起,会让他更焦虑,那为什么在这里不焦虑呢?我想听听shunyo的看法,shunyo说她也曾经这样认为,并且坚决贯彻执行,直到她在社区里看到孩子的变化,她才开始反思并去了解,粘妈妈某种程度上说明孩子没有安全感或者他不知道要如何和妈妈以外的大人打交道,而社区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不同类型的阿姨叔叔都会轮流和孩子玩,孩子很快就了解到不同的叔叔阿姨其实也很好玩,而且会和爸爸妈妈的风格不一样,这种适应能力是自然培养出来的。这点我非常赞同,不过那些理论看上去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是这样处理的结果是童童在家非常粘我,我曾经很担心来社区体验,他无法适应。我尽然一点都没察觉理论有问题。
今天听说安排了游湖,童童很开心,童童很喜欢这里的牛奶,早上一看见我,就带我去厨房,指指牛奶,再指指自己,“嗯,嗯”,不知道这臭小子哪里学来的,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喝牛奶,笑死我啦。
一路上,童童先是跟着padma去看奶牛,两只胖嘟嘟的小狗狗,一只黑的,一只褐色的,然后两个人还在那里争论,哪只好看,觉得padma和童童在一起,就像小孩一样。路上还遇见了特别会撒娇的母狗,和很爱争宠又会咬个东西的大白狗。童童喜欢动物,这下可乐坏了。后来童童发现fay的树枝不错,就也要学fay打树枝,打水漂他不行,但他很喜欢看,fay在给花花草草拍照,童童也凑过去看,很快,他就学会了发现那么不曾见过的植物,他会大声地喊,fay,快来,这里有花。然后他会学着去闻闻味道,摸摸它们等等。童童好像没有太多要问的,他更多的是看。偶尔,他会想起我,拿着自己找到的一块石头,或一朵花拿来给我看。童童和圆子老师也玩得很好,圆子老师还夸他运动能力超好的。童童听见我们大声地“呼”,他也跟着“呼”,一群大人的声音里混着一个孩子的稚嫩的声音,觉得心情超好的。我拿着相机猛拍,在妈妈眼里,童童是最有魅力的。Shunyo说,amy你的悲伤去哪里啦?哦, 我都把它忘了,来不及想起它。我忽然想起,同样是这条路,来社区的那天却觉得那湖,那树都是哀伤的,现在却觉得这湖,这树都洒满了阳光。
我和童童都没坐过拖拉机,当我抱着童童坐在拖拉机上,真的觉得好新鲜,童童也很开心,开心地看着那些站着的大人躲树枝。此时,我会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抱着童童,享受阳光和欢笑。
回来的路上,我和shunyo问,为什么你们不教童童那些植物的名字或者其他的,我会觉得如果你们把这些加上,那些妈妈们不是更觉得这样的社区有很多内容可以给到孩子?shunyo说,那要看孩子的状态的,有的孩子他会问这些问题,这时你可以让他有些了解,并引导他去观察,而还有一些孩子他并没有发问,他只是观察,或者他还没注意到这些,那为什么要塞给他那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不恰当的时候给会干扰孩子独自探询和观察的能力。Shunyo说她的小孩曾经一度很喜欢公交车,没人能理解他为什么每天要去看公交车,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就知道了公交路线,然后坐车他会告诉你下一站是哪里。后面当她们母子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有时shunyo想事情会忘记下车,都是儿子提醒她到站下车,然后会说妈妈傻傻的。听着她说,我忽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在我身边很多妈妈带着孩子参加国学班,早教中心等等,这些好还是不好呢?
后来,shunyo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童童真的粘人吗?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在家的时候,这孩子寸步不离的粘着我,但到了这里,情况就在变化中,尤其是今天,他和大家所有人玩,只是在他想我的时候他才会来找我。甚至于我都有几下小嫉妒,觉得被儿子遗忘了。粘人看来不是个必然现象,而我以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的,而且很多育儿理论都提到,这是什么焦虑期,需要满足孩子对分离的焦虑,为此我总是担心如果我拒绝和他在一起,会让他更焦虑,那为什么在这里不焦虑呢?我想听听shunyo的看法,shunyo说她也曾经这样认为,并且坚决贯彻执行,直到她在社区里看到孩子的变化,她才开始反思并去了解,粘妈妈某种程度上说明孩子没有安全感或者他不知道要如何和妈妈以外的大人打交道,而社区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不同类型的阿姨叔叔都会轮流和孩子玩,孩子很快就了解到不同的叔叔阿姨其实也很好玩,而且会和爸爸妈妈的风格不一样,这种适应能力是自然培养出来的。这点我非常赞同,不过那些理论看上去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是这样处理的结果是童童在家非常粘我,我曾经很担心来社区体验,他无法适应。我尽然一点都没察觉理论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