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在豆瓣开了一个专栏,主要写投资自我管理方面,欢迎关注: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
友邻石头兄最近发了一篇关于读书的观点,碰巧我最近想要在豆瓣阅读平台上集合文章发表(但豆瓣编辑看不看得上另说,求认识豆瓣编辑的推荐啊!),其中有意涉此篇;而这篇文章——两年前的旧作——埋藏在我上一个豆瓣封了的账号当中,索性搬到这儿来吧,因为我也发现这篇文章虽然已经没有了主人(因为账号已被封),但也时不时会有人找到这篇文章并回复(实不知大家如何找到这篇)。
2010-06-11 00:14:29
如何读书
读书的关键是把握作者的逻辑脉络,我大致分为三层:事理逻辑与推理,作者安排各个观点顺序的意图,以及作者写这本书的深层次意图。
通常比较重要的书,我会在第二次读的时候考察后两者.至于第一点,如果逻辑脉络复杂,则要阶段性的梳理,画画图,这也构成了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读书的顺序应当是顺应逻辑的构建的。
如果可能,速度应尽量提高。读书慢是阅读量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很多人没能读完一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读得太慢了,因为人的耐心有限,时间拉得越长,就越难以看完;而分次阅读每次要回忆上一回的内容,增加了成本。读书只读经典的前提是你的速度要快,能迅速的知道一本书是不是经典。
如何提高速度:
-1-读书之前,事先根据书本题目构想一下内容,想象着如果我要阐述这个题目,我该怎么阐述。然后再对比书的目录,根据相同与差异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如果差异得太离谱,建议重头读起。
-2-读你不懂的,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自己懂得了的,就可以不必细读了,即使是数学的各种公式推理与演变,从左边到公式右边,只要我有种确信感,都会直接略过,就更不必说社科性的"更大,更快,更好"一类的推论结论了.
-3-信息密度高VS信息密度低,经典VS杂芜
这里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一本书是信息密度低还是信息密度高,信息密度与读者自身的信息存量有关,如果一本书对你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且是经典(众人说好),那么这是最应该花你的精华时间来读(长时间段,工作效率高的时间),信息密度低且经典,花精华时间来读,迅速翻阅,在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信息密度高且杂芜,一般的杂志与网络论坛即是如此,可花非精华时间,只读其中一两篇,信息密度低且杂芜(再差的东西都可能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理念)你应该花你最不宝贵的时间段来阅读这些,且最好是用无目的性的阅读,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笔记还是要做的,以前还在学校的时候,常常懒得记,觉得懂了就行了,后面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些即便当时懂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忘了;工作后,忘的情形更加严重,时间不像在学校时那么一整块,一天常常有很多事,遗忘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记笔记,几乎是一定要的。笔记的作用在于,用你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主要内容,这会节省很多时间。我以前读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如纳什的博弈论论文),当时懂了,但没做笔记,一两年后要用到这个结论,于是又得从头艰难地读起,这就十分浪费了。
值得一提的是,做笔记时,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看完整本,再借助集体智慧:
一段就做笔记,影响连贯性,如非信息过于密集,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有时可以自已回忆一下都说了些什么,实在想不起来再回翻确认。
同样,除非信息过于密集,要看完整本书,再借助网络这一大脑,集思广益,帮你解答问题,帮你扩展提高认识,不必边看边查网络。
另外,还有我选书若干思考:
-1-读书还是识人?每读到一本好书,我会去查查作者有没有博客,他写了其他什么样的书,至少多方面的接触一个人对理解他的思想会更有效果.
-2-诺贝尔奖,最高管理学奖,最高心理学奖等是找到好书的良好途径. 编辑
-3-中文书如中医,一本书就是一副药,提供全面的医治(视角),英文书如织衣,一本书织一圈,留下些线头等其他书织完. 中文书有些更贴近国情,但失之过于模糊,不够系统;而英文书,解构得又过于利害,常常看一本还不足,要一气看十几本才能获得全面的了解,那么只看一本的,就仿佛只穿了织了一圈的毛线上街一样。
-4-经典书未必是名人写的.时势是一阵一阵的,即使你现在完全领悟了巴菲特的思想,也不可能有他的成就,甚至下场会很惨,因为如今的势已不是以前的势了;巴菲特本人携带着他的思想进入市场,深刻地影响了市场,至今已经把市场变得不容许第二个巴菲特存在了.我的意思是,识人当趁早,那些年纪轻轻的人的思想,蕴含着以后未来的趋势.而盲目地追求古老、经典,永远只会被时代甩在后头——这不是说不读经典,读经典是为了要认识经典及否定它
以上是我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豆瓣开了一个专栏,主要写投资自我管理方面,欢迎关注: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
友邻石头兄最近发了一篇关于读书的观点,碰巧我最近想要在豆瓣阅读平台上集合文章发表(但豆瓣编辑看不看得上另说,求认识豆瓣编辑的推荐啊!),其中有意涉此篇;而这篇文章——两年前的旧作——埋藏在我上一个豆瓣封了的账号当中,索性搬到这儿来吧,因为我也发现这篇文章虽然已经没有了主人(因为账号已被封),但也时不时会有人找到这篇文章并回复(实不知大家如何找到这篇)。
2010-06-11 00:14:29
如何读书
读书的关键是把握作者的逻辑脉络,我大致分为三层:事理逻辑与推理,作者安排各个观点顺序的意图,以及作者写这本书的深层次意图。
通常比较重要的书,我会在第二次读的时候考察后两者.至于第一点,如果逻辑脉络复杂,则要阶段性的梳理,画画图,这也构成了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读书的顺序应当是顺应逻辑的构建的。
如果可能,速度应尽量提高。读书慢是阅读量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很多人没能读完一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读得太慢了,因为人的耐心有限,时间拉得越长,就越难以看完;而分次阅读每次要回忆上一回的内容,增加了成本。读书只读经典的前提是你的速度要快,能迅速的知道一本书是不是经典。
如何提高速度:
-1-读书之前,事先根据书本题目构想一下内容,想象着如果我要阐述这个题目,我该怎么阐述。然后再对比书的目录,根据相同与差异进行选择性阅读,当然,如果差异得太离谱,建议重头读起。
-2-读你不懂的,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自己懂得了的,就可以不必细读了,即使是数学的各种公式推理与演变,从左边到公式右边,只要我有种确信感,都会直接略过,就更不必说社科性的"更大,更快,更好"一类的推论结论了.
-3-信息密度高VS信息密度低,经典VS杂芜
这里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一本书是信息密度低还是信息密度高,信息密度与读者自身的信息存量有关,如果一本书对你而言信息密度比较高,且是经典(众人说好),那么这是最应该花你的精华时间来读(长时间段,工作效率高的时间),信息密度低且经典,花精华时间来读,迅速翻阅,在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信息密度高且杂芜,一般的杂志与网络论坛即是如此,可花非精华时间,只读其中一两篇,信息密度低且杂芜(再差的东西都可能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理念)你应该花你最不宝贵的时间段来阅读这些,且最好是用无目的性的阅读,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笔记还是要做的,以前还在学校的时候,常常懒得记,觉得懂了就行了,后面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些即便当时懂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忘了;工作后,忘的情形更加严重,时间不像在学校时那么一整块,一天常常有很多事,遗忘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记笔记,几乎是一定要的。笔记的作用在于,用你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主要内容,这会节省很多时间。我以前读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如纳什的博弈论论文),当时懂了,但没做笔记,一两年后要用到这个结论,于是又得从头艰难地读起,这就十分浪费了。
值得一提的是,做笔记时,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看完整本,再借助集体智慧:
一段就做笔记,影响连贯性,如非信息过于密集,最好是看完整章再做笔记,有时可以自已回忆一下都说了些什么,实在想不起来再回翻确认。
同样,除非信息过于密集,要看完整本书,再借助网络这一大脑,集思广益,帮你解答问题,帮你扩展提高认识,不必边看边查网络。
另外,还有我选书若干思考:
-1-读书还是识人?每读到一本好书,我会去查查作者有没有博客,他写了其他什么样的书,至少多方面的接触一个人对理解他的思想会更有效果.
-2-诺贝尔奖,最高管理学奖,最高心理学奖等是找到好书的良好途径. 编辑
-3-中文书如中医,一本书就是一副药,提供全面的医治(视角),英文书如织衣,一本书织一圈,留下些线头等其他书织完. 中文书有些更贴近国情,但失之过于模糊,不够系统;而英文书,解构得又过于利害,常常看一本还不足,要一气看十几本才能获得全面的了解,那么只看一本的,就仿佛只穿了织了一圈的毛线上街一样。
-4-经典书未必是名人写的.时势是一阵一阵的,即使你现在完全领悟了巴菲特的思想,也不可能有他的成就,甚至下场会很惨,因为如今的势已不是以前的势了;巴菲特本人携带着他的思想进入市场,深刻地影响了市场,至今已经把市场变得不容许第二个巴菲特存在了.我的意思是,识人当趁早,那些年纪轻轻的人的思想,蕴含着以后未来的趋势.而盲目地追求古老、经典,永远只会被时代甩在后头——这不是说不读经典,读经典是为了要认识经典及否定它
以上是我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豆瓣开了一个专栏,主要写投资自我管理方面,欢迎关注: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