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遇的欧洲——暴走和偶遇
巴黎圣母院——塞纳河——新桥——艺术桥——卢浮宫——杜勒里花园——奥赛美术馆
我偶遇了巴黎的精华
这一天,我走了许多路,路过了许多许美丽的建筑。在遇见之前,我不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有的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但我确信,和我在雪天相遇的这些美景,都是巴黎的精华。
早晨起来,窗外飘着小雪。这二十年不遇的寒流,随着我从波尔多来到巴黎了。不比北京冷,只是在北京,这种大冷天,没人会故意跑出去暴走。可是我在巴黎。
原本带了两间厚衣服,一件黑色大衣,一件Northface的短款羽绒服,准备替换着穿。幸而羽绒服超轻超薄,可以穿在大衣里面,结果两件化为一件,在这二十年来最寒冷的欧洲保护我。
穿戴整齐出门去。乱逛暴走是我的长项,也是每次旅行最常用的方式,可今天是星期天,城里的店铺都不开门——就算在平常,十点之前,开门的商家也寥寥无几。街上寂寂无人,细碎的雪花飘落,像糖霜一样覆盖地面,风一吹,层层飞起,纹路清晰,从未见过这么洁净的雪。
路过许多橱窗。我抓住一个路人姑娘,问了塞纳河的方向。塞纳河就在市政厅的背面,河边铺着毫无瑕疵的白雪,一对长椅静静地对着自东向西的河水。这是一条反着流的河,自东向西。
脱下手套拍几张照片,手马上冻得红肿。又要担心雪花弄湿相机,又要嫌打伞麻烦。独自在冰天雪地里,心情十分冷寂,纵使身在巴黎,好似也能保持心如止水,自波尔多开始的波澜不惊还在延续。巴黎,也许只不过是电影和图片上看的那样子吧,辛辛苦苦行走欧洲,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这种假装淡定,结束在我看见巴黎圣母院的那一刻。
我对巴黎圣母院怀有情结。从小读着19世纪及以前的世界文学名著长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看了两三遍,深爱那强烈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冲突,那惨烈悲壮的爱恨情仇,每一次看麻袋女和艾斯美拉达相认,卡西莫多为艾斯美拉达受难、反抗、杀死神父的情节,都会哭。巴黎圣母院,也因为这部小说,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国外名胜词汇,这个地方的真实存在,让艾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仿佛也真实存在过。后来又有全球四大音乐剧之一《巴黎圣母院》,大学的时候就喜欢里面的歌,后来买了碟,北京演出英文版的时候,老赵还巴巴地买了票让我去听。
巴黎圣母院也不只因为小说而著名。它的确是欧洲教堂的代表性杰作。教堂建成于1345年,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早期哥特式建筑风格,宏伟壮丽,极有代表性。不过它的确因为雨果的小说而获益,小说出版以后,巴黎的人民开始关注这座古老的教堂,募捐为之整饬修复,使圣母院重新焕发艺术之美。直到今天,巴黎圣母院仍然每天举行弥撒仪式。在欧洲,教堂不是摆设。
我在塞纳河边上看雪,对面是巴黎市的发祥地,河中心的西堤岛,圣母院的尖顶矗立在视野中间。过了桥,在马路边等红灯的时候,我看见了巴黎圣母院的后背——心中一抖擞,激动得浑身发热,什么巴黎不过如此,什么欧洲就是图片上的样子而已,都是因为还没看到好的。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哪!
天冷人少,不用排队。脱了帽子,关了闪光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我走进圣母院。
我喜欢逛教堂,国内去过的城市里,凡有出名的教堂,必不惧迷路屡次问人摸着去,青岛,澳门,广州,自以为看过不少漂亮的了。但教堂这种东西,不来欧洲不知道多,不看巴黎圣母院不知道什么是真漂亮。巴黎圣母院,是我此前和此后在西欧各国,看过的最漂亮的教堂。我也在这里,第一次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天主教弥撒。
圣母院很大。进门的右手边墙上挂着拿破仑三世赠送的大铜十字架,十字架下的架子上,长明灯闪烁。每盏烛火2欧元,自取自付。游客在四周的廊道上参观,静静地拍照,正堂中间在做弥撒。直径13米的玫瑰窗下,布道的主教身穿绿色的天鹅绒法袍,白衣的侍童站在阶前,把香炉像钟摆一样甩来甩去,讲坛烟雾缭绕。听不懂主教大人在讲什么,我们游客都站在离讲坛最近的拦索旁干看。过了一会,管风琴和唱诗的歌声响起,唱诗的是几个中年男子,身着蓝色天鹅绒的长袍,音色华丽浑厚,不是一般人。
我走向祭坛后面,侍童在小门边点香炉,白雾把他裹在里面,衬着昏暗的走廊,完全是中世纪电影的画面。主教又开始讲起来,然后又是唱诗。我一边听着美好的男声歌唱,一边贪婪地四处拍照,仰望庄严的穹顶和璀璨的玻璃花窗,幸福得不得了。绕了一圈,我到坐席后排坐下来,远远望着灯火辉煌的讲坛和祭坛。在最后的唱诗声里,三个白衣教士举着金色十字架和仪仗从高坛上走下来,穿过教众,作为弥撒的结束。
走出教堂,我想拍一张正面全景,一路退出老远,也拍不满意。教堂很高,很想到它上面的几层去看看,从上面俯视一层的礼拜堂,不知是什么景色,不知什么身份的人才能到那里参观。钟楼平日是可以买票上去的,但现在天气太冷,暂时关闭了。
穿过西堤岛,塞纳河的左岸是有名的拉丁区,不过我还是选择沿着塞纳河走,据说河上的几座桥都有看头,而且很多景点都离河不远。塞纳河是罕见的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左岸文化气息浓郁,拉丁区和许多大学都位于左岸,拉丁区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以前巴黎会讲拉丁文的教授、大学生等知识分子都聚集于此,而拉丁文是上流社会和文化阶层才有机会学习的语言。右岸则更加繁华,具有活跃的艺术气息,香榭丽舍大街和著名的大商场位于右岸,我住的蓬皮杜中心所在的玛海区是右岸代表性的文艺区域。
站在巴黎圣母院旁边的桥上,可以望见协和广场的方尖碑。我在桥下的墙上发现了一个逼近地面的刻度,上标1910年,原来1910年巴黎曾经经历过一场严重的洪水内涝,包括卢浮宫在内的城内四分之一的建筑都被洪水包围,按照今天的货币计算,损失高达15亿欧元。不过,即使如此,巴黎有数百年历史的的下水道系统仍然为世人称道。想想《悲惨世界》的冉阿让,就是借着宽阔的下水道,才能扛着他的准女婿从大革命的烽火中逃出生天。
我选择了与协和广场相反的方向,沿着河走。雪已经停了,天还有点阴,太阳却已经迫不及待在云层后面透出光来。吃了一个可丽饼,夹心的巧克力酱巨甜,一下子把我腻住了,虽然不饱,也再不想吃别的东西。路过一家家园艺用品店,河对岸是古典优美的大型建筑,都有着宏伟的拱顶,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建筑。在一个小广场上——这里的广场基本就是个大点的十字路口,中间的环岛上竖个雕塑或者纪念碑——一座铜柱纪念碑拔地而起,柱顶金色的女神手持两个桂冠。我以为这是巴士底狱广场的七月铜柱,后来去了真的巴士底狱广场,才知不是,至今不知是何名胜。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一座颇特别的漂亮桥,桥身上隔十来米有一圈凸出的半圆形座椅,黑色的灯柱很古雅。我想,这桥长得很像《新桥恋人》里那座啊,正想着,就看见桥头上竖着一个牌子,上面用法语写着:新桥。
新桥是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不知名字是不是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希望它永葆青春。我看见一个法国老伯在拍河景,便请他帮我拍照,他很热情地帮我拍了两张,我又问是否需要我帮他拍,他欣然说当然当然,告诉我他喜欢河边停泊的那些船和远处的桥,请我都拍进去。彼此拍完,我们互相非常热情的道谢,他一直叫我“Madame”,法语的女士。我们笑得就像朋友一般诚挚,让我的心情好了好一阵子。
从新桥过了河,继续沿河乱走。下一座桥宽宽的,桥面铺着木板,很好走,桥栏是铁丝网,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情人锁——从此中国人在风景名胜挂锁不可称为“俗”了,可以改称“附庸巴黎的风雅”。一位中年女士手持一具长镜头佳能相机,我请她帮我拍照她好似有点为难,又来不及说什么,匆匆跑向桥边,原来是要拍正在过桥的一艘船。我在桥中央的长凳上坐下来,没想到她又回来找我帮我拍照。她讲英语,应该也是游客,夸奖我有一张漂亮的脸,称赞我在照片里的姿态“You are in life”。话说我全副武装出来冒雪徒步,也只有一张小脸露在外面,冻得白里透红。
后来知道,这座桥是著名的艺术桥,视野极佳,景色出众。很多东西都是后来才知道,比如我过了艺术桥之后又走了几步,发现一座建筑门楣上的三角形浮雕很漂亮——巴黎好看的建筑太多,我没多想就走了进去,然后发现——这里是卢浮宫。
今天是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巴黎博物馆一月一次的免费开放日,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排着长长的队。我嫌人多,过而不入,穿过庞大的卢浮宫建筑群,走进了杜勒里花园。
冬天的杜勒里花园没什么看头,偌大的绿地光秃秃的,摩天轮孤独地立在零点的气温里,只有海鸥、鸽子和鸭子在结冰的池塘里戏耍。池塘边有椅子,但坐下来就觉得冷,歇口气只能继续走。这会子饿了,四周却没有饭店咖啡馆。
我看见指向奥赛美术馆的路牌,决定去那。谁知奥赛门口排的队比卢浮宫还长,没有警戒线,依然一弯一弯排得整齐。我到附近的快餐店里吃了茶和点心,开始排队。其实排队是因为安检,等起来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奥赛美术馆是一个老火车站改建成的,在中国不如卢浮宫著名,是法国人非常推崇的美术馆,等于一个印象派的根据地,藏品里有大量印象派的名家画作。如果说卢浮宫代表古典艺术,蓬皮杜代表现代艺术,奥赛就是二者之间的过渡。
进了展厅就是满眼睛的雕塑,中庭两旁的两溜展厅里有许多大尺寸油画,德拉克鲁瓦,安格尔,谁谁谁,看得过瘾,却不能拍照。这是巴黎比较少见的,全馆不允许拍照,关了闪光灯也不许,不过也有人偷拍。看到特别喜欢的画,却看不明白画的是什么情节,也不认识作者,一是因为美术素养太低,二是因为所有标志牌都只有法语。这一层展厅里的油画多属于古典主义,宗教题材居多,我还挺喜欢看的,后来看到一些风景和日常生活题材的,竟然觉得不给力。
二层有梵高的展厅,看到了最著名的梵高自画像。还看了罗丹的大雕塑“地狱之门”。茜茜说,奥赛的震馆之宝就是梵高的自画像和罗丹的“地狱之门”。我暗叹,这里的大小画作随便弄一幅两幅出去,都能当一个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还没完呢。我们赶着时间跑上五层,发现那里有几大屋子的印象派杰作,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光影,塞尚的苹果,德加的芭蕾舞娘,高更的大溪地,还有些我不熟悉的画家,妈呀,塞满两眼睛,崇拜无边无际。看到一幅中学美术书上有过的名画,《草地上的午餐》。油画按说是不镶玻璃的,唯有莫奈的大《睡莲》,躲在玻璃后面,想必是因为太过珍贵。据说塞尚最喜欢画苹果,把个苹果也能画出“宇宙的寂寞”来,他的绿苹果就在眼前,我却不能拍下来。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还有许多德加的芭蕾舞娘小雕塑,青铜,拙拙的。
游客不容易遇到的博物馆免费日,我却去了永远不收费的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上的桥。幸而最后去了奥赛。
晚上茜茜带我去吃了一家温州人开的自助火锅,16欧元一人,豆浆免费,算是相当便宜。锅很小,味道还可,这边的中国菜都很家常。
回到住处,新来了一个姑娘小静,一个人旅行。她傍晚才到,在完全不知道免费的情况下去了蓬皮杜中心,因此没有珍惜机会,随便逛了逛就回来了。上海的那家人去了卢浮宫。我们三路人马,去了三个免费的重要场馆。
攻略:
杜勒里花园是一个小圈子的核心,前面协和广场,后衬卢浮宫,一左一右的奥赛美术馆和橘园美术馆。
奥赛美术馆门票正价8欧元,要看完全馆,至少需要3个小时。
那家火锅店叫Sushi Jade,因为法国人爱吃寿司,所以虽然火锅、寿司、牛排、烧烤都卖,总体还是以一家日本寿司店的形象为主。位置在Nemours路20号,离地铁Parmentier站很近。馋火锅的同学可以去去,聊解乡愁。
我偶遇了巴黎的精华
![]() |
这一天,我走了许多路,路过了许多许美丽的建筑。在遇见之前,我不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有的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但我确信,和我在雪天相遇的这些美景,都是巴黎的精华。
早晨起来,窗外飘着小雪。这二十年不遇的寒流,随着我从波尔多来到巴黎了。不比北京冷,只是在北京,这种大冷天,没人会故意跑出去暴走。可是我在巴黎。
原本带了两间厚衣服,一件黑色大衣,一件Northface的短款羽绒服,准备替换着穿。幸而羽绒服超轻超薄,可以穿在大衣里面,结果两件化为一件,在这二十年来最寒冷的欧洲保护我。
穿戴整齐出门去。乱逛暴走是我的长项,也是每次旅行最常用的方式,可今天是星期天,城里的店铺都不开门——就算在平常,十点之前,开门的商家也寥寥无几。街上寂寂无人,细碎的雪花飘落,像糖霜一样覆盖地面,风一吹,层层飞起,纹路清晰,从未见过这么洁净的雪。
![]() |
路过许多橱窗。我抓住一个路人姑娘,问了塞纳河的方向。塞纳河就在市政厅的背面,河边铺着毫无瑕疵的白雪,一对长椅静静地对着自东向西的河水。这是一条反着流的河,自东向西。
脱下手套拍几张照片,手马上冻得红肿。又要担心雪花弄湿相机,又要嫌打伞麻烦。独自在冰天雪地里,心情十分冷寂,纵使身在巴黎,好似也能保持心如止水,自波尔多开始的波澜不惊还在延续。巴黎,也许只不过是电影和图片上看的那样子吧,辛辛苦苦行走欧洲,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这种假装淡定,结束在我看见巴黎圣母院的那一刻。
我对巴黎圣母院怀有情结。从小读着19世纪及以前的世界文学名著长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看了两三遍,深爱那强烈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冲突,那惨烈悲壮的爱恨情仇,每一次看麻袋女和艾斯美拉达相认,卡西莫多为艾斯美拉达受难、反抗、杀死神父的情节,都会哭。巴黎圣母院,也因为这部小说,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国外名胜词汇,这个地方的真实存在,让艾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仿佛也真实存在过。后来又有全球四大音乐剧之一《巴黎圣母院》,大学的时候就喜欢里面的歌,后来买了碟,北京演出英文版的时候,老赵还巴巴地买了票让我去听。
巴黎圣母院也不只因为小说而著名。它的确是欧洲教堂的代表性杰作。教堂建成于1345年,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早期哥特式建筑风格,宏伟壮丽,极有代表性。不过它的确因为雨果的小说而获益,小说出版以后,巴黎的人民开始关注这座古老的教堂,募捐为之整饬修复,使圣母院重新焕发艺术之美。直到今天,巴黎圣母院仍然每天举行弥撒仪式。在欧洲,教堂不是摆设。
![]() |
我在塞纳河边上看雪,对面是巴黎市的发祥地,河中心的西堤岛,圣母院的尖顶矗立在视野中间。过了桥,在马路边等红灯的时候,我看见了巴黎圣母院的后背——心中一抖擞,激动得浑身发热,什么巴黎不过如此,什么欧洲就是图片上的样子而已,都是因为还没看到好的。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哪!
![]() |
天冷人少,不用排队。脱了帽子,关了闪光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我走进圣母院。
我喜欢逛教堂,国内去过的城市里,凡有出名的教堂,必不惧迷路屡次问人摸着去,青岛,澳门,广州,自以为看过不少漂亮的了。但教堂这种东西,不来欧洲不知道多,不看巴黎圣母院不知道什么是真漂亮。巴黎圣母院,是我此前和此后在西欧各国,看过的最漂亮的教堂。我也在这里,第一次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天主教弥撒。
圣母院很大。进门的右手边墙上挂着拿破仑三世赠送的大铜十字架,十字架下的架子上,长明灯闪烁。每盏烛火2欧元,自取自付。游客在四周的廊道上参观,静静地拍照,正堂中间在做弥撒。直径13米的玫瑰窗下,布道的主教身穿绿色的天鹅绒法袍,白衣的侍童站在阶前,把香炉像钟摆一样甩来甩去,讲坛烟雾缭绕。听不懂主教大人在讲什么,我们游客都站在离讲坛最近的拦索旁干看。过了一会,管风琴和唱诗的歌声响起,唱诗的是几个中年男子,身着蓝色天鹅绒的长袍,音色华丽浑厚,不是一般人。
![]() |
![]() |
![]() |
![]() |
![]() |
我走向祭坛后面,侍童在小门边点香炉,白雾把他裹在里面,衬着昏暗的走廊,完全是中世纪电影的画面。主教又开始讲起来,然后又是唱诗。我一边听着美好的男声歌唱,一边贪婪地四处拍照,仰望庄严的穹顶和璀璨的玻璃花窗,幸福得不得了。绕了一圈,我到坐席后排坐下来,远远望着灯火辉煌的讲坛和祭坛。在最后的唱诗声里,三个白衣教士举着金色十字架和仪仗从高坛上走下来,穿过教众,作为弥撒的结束。
![]() |
![]() |
![]() |
走出教堂,我想拍一张正面全景,一路退出老远,也拍不满意。教堂很高,很想到它上面的几层去看看,从上面俯视一层的礼拜堂,不知是什么景色,不知什么身份的人才能到那里参观。钟楼平日是可以买票上去的,但现在天气太冷,暂时关闭了。
![]() |
![]() |
穿过西堤岛,塞纳河的左岸是有名的拉丁区,不过我还是选择沿着塞纳河走,据说河上的几座桥都有看头,而且很多景点都离河不远。塞纳河是罕见的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左岸文化气息浓郁,拉丁区和许多大学都位于左岸,拉丁区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以前巴黎会讲拉丁文的教授、大学生等知识分子都聚集于此,而拉丁文是上流社会和文化阶层才有机会学习的语言。右岸则更加繁华,具有活跃的艺术气息,香榭丽舍大街和著名的大商场位于右岸,我住的蓬皮杜中心所在的玛海区是右岸代表性的文艺区域。
站在巴黎圣母院旁边的桥上,可以望见协和广场的方尖碑。我在桥下的墙上发现了一个逼近地面的刻度,上标1910年,原来1910年巴黎曾经经历过一场严重的洪水内涝,包括卢浮宫在内的城内四分之一的建筑都被洪水包围,按照今天的货币计算,损失高达15亿欧元。不过,即使如此,巴黎有数百年历史的的下水道系统仍然为世人称道。想想《悲惨世界》的冉阿让,就是借着宽阔的下水道,才能扛着他的准女婿从大革命的烽火中逃出生天。
![]() |
![]() |
我选择了与协和广场相反的方向,沿着河走。雪已经停了,天还有点阴,太阳却已经迫不及待在云层后面透出光来。吃了一个可丽饼,夹心的巧克力酱巨甜,一下子把我腻住了,虽然不饱,也再不想吃别的东西。路过一家家园艺用品店,河对岸是古典优美的大型建筑,都有着宏伟的拱顶,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建筑。在一个小广场上——这里的广场基本就是个大点的十字路口,中间的环岛上竖个雕塑或者纪念碑——一座铜柱纪念碑拔地而起,柱顶金色的女神手持两个桂冠。我以为这是巴士底狱广场的七月铜柱,后来去了真的巴士底狱广场,才知不是,至今不知是何名胜。
![]() |
![]() |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一座颇特别的漂亮桥,桥身上隔十来米有一圈凸出的半圆形座椅,黑色的灯柱很古雅。我想,这桥长得很像《新桥恋人》里那座啊,正想着,就看见桥头上竖着一个牌子,上面用法语写着:新桥。
![]() |
![]() |
新桥是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不知名字是不是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希望它永葆青春。我看见一个法国老伯在拍河景,便请他帮我拍照,他很热情地帮我拍了两张,我又问是否需要我帮他拍,他欣然说当然当然,告诉我他喜欢河边停泊的那些船和远处的桥,请我都拍进去。彼此拍完,我们互相非常热情的道谢,他一直叫我“Madame”,法语的女士。我们笑得就像朋友一般诚挚,让我的心情好了好一阵子。
从新桥过了河,继续沿河乱走。下一座桥宽宽的,桥面铺着木板,很好走,桥栏是铁丝网,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情人锁——从此中国人在风景名胜挂锁不可称为“俗”了,可以改称“附庸巴黎的风雅”。一位中年女士手持一具长镜头佳能相机,我请她帮我拍照她好似有点为难,又来不及说什么,匆匆跑向桥边,原来是要拍正在过桥的一艘船。我在桥中央的长凳上坐下来,没想到她又回来找我帮我拍照。她讲英语,应该也是游客,夸奖我有一张漂亮的脸,称赞我在照片里的姿态“You are in life”。话说我全副武装出来冒雪徒步,也只有一张小脸露在外面,冻得白里透红。
![]() |
![]() |
![]() |
后来知道,这座桥是著名的艺术桥,视野极佳,景色出众。很多东西都是后来才知道,比如我过了艺术桥之后又走了几步,发现一座建筑门楣上的三角形浮雕很漂亮——巴黎好看的建筑太多,我没多想就走了进去,然后发现——这里是卢浮宫。
![]() |
![]() |
![]() |
![]() |
今天是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巴黎博物馆一月一次的免费开放日,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排着长长的队。我嫌人多,过而不入,穿过庞大的卢浮宫建筑群,走进了杜勒里花园。
冬天的杜勒里花园没什么看头,偌大的绿地光秃秃的,摩天轮孤独地立在零点的气温里,只有海鸥、鸽子和鸭子在结冰的池塘里戏耍。池塘边有椅子,但坐下来就觉得冷,歇口气只能继续走。这会子饿了,四周却没有饭店咖啡馆。
![]() |
我看见指向奥赛美术馆的路牌,决定去那。谁知奥赛门口排的队比卢浮宫还长,没有警戒线,依然一弯一弯排得整齐。我到附近的快餐店里吃了茶和点心,开始排队。其实排队是因为安检,等起来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奥赛美术馆是一个老火车站改建成的,在中国不如卢浮宫著名,是法国人非常推崇的美术馆,等于一个印象派的根据地,藏品里有大量印象派的名家画作。如果说卢浮宫代表古典艺术,蓬皮杜代表现代艺术,奥赛就是二者之间的过渡。
进了展厅就是满眼睛的雕塑,中庭两旁的两溜展厅里有许多大尺寸油画,德拉克鲁瓦,安格尔,谁谁谁,看得过瘾,却不能拍照。这是巴黎比较少见的,全馆不允许拍照,关了闪光灯也不许,不过也有人偷拍。看到特别喜欢的画,却看不明白画的是什么情节,也不认识作者,一是因为美术素养太低,二是因为所有标志牌都只有法语。这一层展厅里的油画多属于古典主义,宗教题材居多,我还挺喜欢看的,后来看到一些风景和日常生活题材的,竟然觉得不给力。
二层有梵高的展厅,看到了最著名的梵高自画像。还看了罗丹的大雕塑“地狱之门”。茜茜说,奥赛的震馆之宝就是梵高的自画像和罗丹的“地狱之门”。我暗叹,这里的大小画作随便弄一幅两幅出去,都能当一个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还没完呢。我们赶着时间跑上五层,发现那里有几大屋子的印象派杰作,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光影,塞尚的苹果,德加的芭蕾舞娘,高更的大溪地,还有些我不熟悉的画家,妈呀,塞满两眼睛,崇拜无边无际。看到一幅中学美术书上有过的名画,《草地上的午餐》。油画按说是不镶玻璃的,唯有莫奈的大《睡莲》,躲在玻璃后面,想必是因为太过珍贵。据说塞尚最喜欢画苹果,把个苹果也能画出“宇宙的寂寞”来,他的绿苹果就在眼前,我却不能拍下来。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还有许多德加的芭蕾舞娘小雕塑,青铜,拙拙的。
![]() |
![]() |
![]() |
![]() |
游客不容易遇到的博物馆免费日,我却去了永远不收费的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上的桥。幸而最后去了奥赛。
晚上茜茜带我去吃了一家温州人开的自助火锅,16欧元一人,豆浆免费,算是相当便宜。锅很小,味道还可,这边的中国菜都很家常。
回到住处,新来了一个姑娘小静,一个人旅行。她傍晚才到,在完全不知道免费的情况下去了蓬皮杜中心,因此没有珍惜机会,随便逛了逛就回来了。上海的那家人去了卢浮宫。我们三路人马,去了三个免费的重要场馆。
![]() |
攻略:
杜勒里花园是一个小圈子的核心,前面协和广场,后衬卢浮宫,一左一右的奥赛美术馆和橘园美术馆。
奥赛美术馆门票正价8欧元,要看完全馆,至少需要3个小时。
那家火锅店叫Sushi Jade,因为法国人爱吃寿司,所以虽然火锅、寿司、牛排、烧烤都卖,总体还是以一家日本寿司店的形象为主。位置在Nemours路20号,离地铁Parmentier站很近。馋火锅的同学可以去去,聊解乡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