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尽信书,不如无书!保养品的「成分分析」与「肌肤监测」差异
从张丽卿老师与牛尔先生开始,再由邱品齐医师、Paula Begoun发挥到极限;全世界(<=夸饰式笔法,不要当真~)的保养品学习者都从「成分学习」与「成分表分析」下手,企图理解保养品的全貌…
这是错的!在知识的世界里,「不完全正确」=「错误」!
「药厂研发」与「临床经验」
请容许我强调第十万次(<=夸饰性笔法,再一次):我不反对各位学习保养品成分(补充阅读1与2),但是「书上的世界如何,不表示现实世界如何」。因为厂商的诚信、不纯物、成分效用与伤害缺乏长期观察结果…无法透过「阅读成分表」得到充分资讯(补充阅读3~6)。单纯阅读成分表,最多只能知道产品的趋近状态,绝对不可能知道产品真实状况。
「肌肤监测」与「成分分析」的差异,就像现实世界中医疗人员与药厂研发人员的分工;后者知道药物如何制造,「应该」会有什么反应;前者未必知道药物完整制程,但是可以掌握药物的绝对反应—透过临床使用中不断的追踪、观察,也就是上市后监测(PMS;补充阅读6)。所以「Aspirin可以减少心血管栓塞机率」不是药厂研发人员可以预知的,而是多年使用中,在芸芸众生的大量样本下,临床医师们发现的。不只这样,sibutramine(台译「诺美婷」,大陆称作「曲美」)、thalidomide,alendronate等药物的临床伤害,也只有临床医师实践中才有机会发现。
我们「以为」A药物成分不会有伤害;经过了十年不断的临床监测,渐渐发现了真相。我们「以为」B保养品成分不会有伤害;经过了十年,从来不曾临床监测,我们「继续以为」B保养品成分不会有伤害…
万一B保养品成分是有害的(<=这是非常可能的),就成为酒糟与敏感肌肤的「不明原因」! (补充阅读7)
有盐巴,一定会伤害肾脏?
有位朋友问了个问题「添加的防腐剂「尿素醛」对皮肤会不会有影响? 」。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错的!给各位说个故事吧,您大概就可以理解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建议,每日食盐摄入剂量约为10公克(大约是3.9公克的钠)。请各位想像,如果我们提供某人:
① 每天6公克的食盐食谱
② 每天60公斤的食盐食谱
哪一个食谱会引发肾脏衰竭?
这就是上述问题的盲点(<=也是「成分表阅读」的盲点):使用什么东西固然很重要,使用多少剂量更是关键。基于商业机密,即便保养品成分全标示(<=再度重申一次:我支持这个规定),仍旧不需标示成分浓度(与等级。后者的现实差异也很大,补充阅读8)。换句话说,单纯讨论单一产品「安全与否」,基本上没有意义…所以网路上有许多网站将成分分级,除了「自己觉得很聪明的安慰效应」之外,现实意义实在不大。
如何理解产品的有效与安全?
这次有三位朋友讨论到成分的有效与安全问题,先列举如下:
① 「医师您好,想问下海藻会不会引起皮肤长痘痘呢?最近查询保养品的成分时,遇到了这个问题。海藻对于皮肤有什么作用呀?」
② 「经过皮肤病学专家Kligman教授临床研究,30%高浓度的水杨酸化学换肤的药剂都与70%果酸换肤效果相同,让人想问到底卖家究竟为何要卖高达70%浓度的水杨酸啊?!」(因为补充阅读7而来)
③ 「请问你们的PGA保湿精华液配方没有油像成分,水分会不会容易蒸发?另外添加的防腐剂「尿素醛」对皮肤会不会有影响? 」
我的回答分别是:
① 海藻萃取物是通称,理论上应该还要细分。主要的功能其实有二个:保湿(因为凝胶能力)与协助修复(海藻某些特殊成分,不独黏藻素)。问题是...您使用的不会是纯海藻(<=这是「现实」世界),多少会有防腐剂、增稠剂...之类基质/成分;就像是馄饨汤;表面上是馄饨,决胜点在汤头...馄饨汤的安全与有效,除了馄饨,汤头恐怕占更重要角色!
② 书上确实这样说…但是现实的大量证据如何,有谁知道?
③ 凝胶产品,当然会有锁水不足的可能。至于防腐剂等基质问题…我用这篇文章回覆了部份;另外有部分的答案是:我们追踪这个产品很久、很大量(至少三年多,每月平均500人次),使用者的皮肤仍旧持续变好。
实验室的数据,只是短时间、定人数的资料
许多朋友(如同上述问题)讨论到「书上说…」、「实验数据说…」这些说法。以PGA这个终端产品来说,我们的肌肤监测将近四年,接近24000人次。这样的大量数据,使我们很容易掌握它的安全与风险数据。
再者,如果A终端产品含r-PGA,B终端产品也含r-PGA;它们二者无法用「成分表阅读」做比较,这是严谨的事实—因为浓度未必相同、成分等级未必相同、 「配方成分组合」也不一样。因此许多网站、达人喜欢标榜的「成分分析、推荐、比较」…实在是…错的!
在这个「现实」世界,这个「终端产品≠成分表组成」的真实世界;讨论单一成分的安全性,必须兼具剂量概念;讨论终端产品的有效性,只能从长期肌肤监测的成败论之!
最后再强调一次:
我不反对各位学习保养品成分—如果您想成为保养品的配方师,甚至是制造者,当然应当学习成分与配方。然而,如果您想「真正理解保养品的安全与风险」,只有经过长期的肌肤监测追踪…好的终端产品,皮肤就会渐渐变好;坏的终端产品,皮肤就会渐渐变坏。
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这是错的!在知识的世界里,「不完全正确」=「错误」!
「药厂研发」与「临床经验」
请容许我强调第十万次(<=夸饰性笔法,再一次):我不反对各位学习保养品成分(补充阅读1与2),但是「书上的世界如何,不表示现实世界如何」。因为厂商的诚信、不纯物、成分效用与伤害缺乏长期观察结果…无法透过「阅读成分表」得到充分资讯(补充阅读3~6)。单纯阅读成分表,最多只能知道产品的趋近状态,绝对不可能知道产品真实状况。
「肌肤监测」与「成分分析」的差异,就像现实世界中医疗人员与药厂研发人员的分工;后者知道药物如何制造,「应该」会有什么反应;前者未必知道药物完整制程,但是可以掌握药物的绝对反应—透过临床使用中不断的追踪、观察,也就是上市后监测(PMS;补充阅读6)。所以「Aspirin可以减少心血管栓塞机率」不是药厂研发人员可以预知的,而是多年使用中,在芸芸众生的大量样本下,临床医师们发现的。不只这样,sibutramine(台译「诺美婷」,大陆称作「曲美」)、thalidomide,alendronate等药物的临床伤害,也只有临床医师实践中才有机会发现。
我们「以为」A药物成分不会有伤害;经过了十年不断的临床监测,渐渐发现了真相。我们「以为」B保养品成分不会有伤害;经过了十年,从来不曾临床监测,我们「继续以为」B保养品成分不会有伤害…
万一B保养品成分是有害的(<=这是非常可能的),就成为酒糟与敏感肌肤的「不明原因」! (补充阅读7)
有盐巴,一定会伤害肾脏?
有位朋友问了个问题「添加的防腐剂「尿素醛」对皮肤会不会有影响? 」。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错的!给各位说个故事吧,您大概就可以理解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建议,每日食盐摄入剂量约为10公克(大约是3.9公克的钠)。请各位想像,如果我们提供某人:
① 每天6公克的食盐食谱
② 每天60公斤的食盐食谱
哪一个食谱会引发肾脏衰竭?
这就是上述问题的盲点(<=也是「成分表阅读」的盲点):使用什么东西固然很重要,使用多少剂量更是关键。基于商业机密,即便保养品成分全标示(<=再度重申一次:我支持这个规定),仍旧不需标示成分浓度(与等级。后者的现实差异也很大,补充阅读8)。换句话说,单纯讨论单一产品「安全与否」,基本上没有意义…所以网路上有许多网站将成分分级,除了「自己觉得很聪明的安慰效应」之外,现实意义实在不大。
如何理解产品的有效与安全?
这次有三位朋友讨论到成分的有效与安全问题,先列举如下:
① 「医师您好,想问下海藻会不会引起皮肤长痘痘呢?最近查询保养品的成分时,遇到了这个问题。海藻对于皮肤有什么作用呀?」
② 「经过皮肤病学专家Kligman教授临床研究,30%高浓度的水杨酸化学换肤的药剂都与70%果酸换肤效果相同,让人想问到底卖家究竟为何要卖高达70%浓度的水杨酸啊?!」(因为补充阅读7而来)
③ 「请问你们的PGA保湿精华液配方没有油像成分,水分会不会容易蒸发?另外添加的防腐剂「尿素醛」对皮肤会不会有影响? 」
我的回答分别是:
① 海藻萃取物是通称,理论上应该还要细分。主要的功能其实有二个:保湿(因为凝胶能力)与协助修复(海藻某些特殊成分,不独黏藻素)。问题是...您使用的不会是纯海藻(<=这是「现实」世界),多少会有防腐剂、增稠剂...之类基质/成分;就像是馄饨汤;表面上是馄饨,决胜点在汤头...馄饨汤的安全与有效,除了馄饨,汤头恐怕占更重要角色!
② 书上确实这样说…但是现实的大量证据如何,有谁知道?
③ 凝胶产品,当然会有锁水不足的可能。至于防腐剂等基质问题…我用这篇文章回覆了部份;另外有部分的答案是:我们追踪这个产品很久、很大量(至少三年多,每月平均500人次),使用者的皮肤仍旧持续变好。
实验室的数据,只是短时间、定人数的资料
许多朋友(如同上述问题)讨论到「书上说…」、「实验数据说…」这些说法。以PGA这个终端产品来说,我们的肌肤监测将近四年,接近24000人次。这样的大量数据,使我们很容易掌握它的安全与风险数据。
再者,如果A终端产品含r-PGA,B终端产品也含r-PGA;它们二者无法用「成分表阅读」做比较,这是严谨的事实—因为浓度未必相同、成分等级未必相同、 「配方成分组合」也不一样。因此许多网站、达人喜欢标榜的「成分分析、推荐、比较」…实在是…错的!
在这个「现实」世界,这个「终端产品≠成分表组成」的真实世界;讨论单一成分的安全性,必须兼具剂量概念;讨论终端产品的有效性,只能从长期肌肤监测的成败论之!
最后再强调一次:
我不反对各位学习保养品成分—如果您想成为保养品的配方师,甚至是制造者,当然应当学习成分与配方。然而,如果您想「真正理解保养品的安全与风险」,只有经过长期的肌肤监测追踪…好的终端产品,皮肤就会渐渐变好;坏的终端产品,皮肤就会渐渐变坏。
除此之外,别无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