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大源。
上圖是2007年3月29日的大源鎮。
2009年底,大源鎮開始拆遷,具體何時拆遷完畢無從考證。
隨著樂昌峽大壩建設,高程140以下的河谷都要成為淹沒區(來源是某一貼,忘了)。最高點大概就是在新秦村,那個我一直想去,卻一世再無機會去的地方。
大源鎮的歷史沿革,找不到詳細的資料,最詳細的也就是在樂昌市九峰鎮歷史沿革中提到:
1953年,大源片五個鄉【沒有給出詳細列表,經對比是:新秦、水源、小灘、大長灘、打禾塘(今墩子)】改屬五區(老坪石)。
1958年8月,大源、九峰等片區併入樂昌市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5月大源、九峰兩個管理區分出,成立九峰人民公社。
1961年,大源片五個大隊【同上】分出,成立大源人民公社。
2007年,據「丐段」資料,大源鎮鎋水源、湖洞、橋頭、墩子(原打禾塘)、泗公坑、新秦六個村委會,社區不詳。奇怪的是沒有小灘、永濟橋等村,不明。
橋頭、湖洞在大瑤山南麓,墩子在大瑤山北麓,泗公坑估計是從新秦分出,小灘不詳。大源鎮駐地原來估計不在今天的大源水口,可能是以大源水得名,水源村應當就是大源水的源頭處。至於後來為何遷治,大概是水口處靠近鐵路,平地也大,便與發展吧。
根據樂昌峽的文件,泗公坑、新秦、大長灘、小灘(此處有小灘,然而上面換身份證的文件沒有,小灘僅一江兩岸十幾戶人家,有無村委會待考)四個村委會均有一定程度淹沒。新秦村的白雞灘組,大長灘村的鵝公帶組均不會淹沒。
大源鎮2010年以後的駐地據百度貼吧反映,是在永濟橋村塘角組滑石坑口,樂昌峽大壩下游大約8公里處,到滑石排的巴士經過此處。舊駐地的建制不詳,大源鎮總共只有一萬人左右,水庫移民將近八千,聯繫不到當地網友諮詢。
至於大源鎮的風土人情,更加缺乏資料了。本人見聞,當地講客家話,部分人會粵語。當地主要依賴林業,武江的支流上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水電站,電力自給自足。因為缺乏適宜耕種的土壤,只能栽種蔬菜。
去老大源只有一條路,還是2004年才修通的,從龍脛路口(一說龍頸路口)進入的X329,蜿蜒十公里到達河邊。大長灘村有盤山公路到老大源,其餘鄉鎮需要經過渡口或者鐵路才能到達。
本來是想寫一篇比較感性化的文章,卻依然擺脫不了極客的標準文風,考據佔了較大的篇幅。最後一點複雜的情感才擺上來。本人一向不擅長寫煽情的文字,以往幾個月,大源的經歷不斷在我腦海中迴蕩,然而難以言語表達。
說說個人的經歷吧,大源的人是我遇見過最善良的。
從永濟橋到塘角,一路都是工程的痕跡;塘角翻越大壩,一位熱情的雜貨店女店員告知我們如何下到庫底;到了大長灘,拆得空空的山坳,半山腰居然還有人住,村民藉著路基還未淹沒憑藉摩托車出入,新大源距離他們和老大源差不多遠;爬過斷開的高橋,到達大源林場處居然還有護林員,在被拆成廢墟的老大源唏噓,繞開已經被拆毀的大源水特大橋(2011年3月尚在),跌跌撞撞走過獨木橋,踏著一片片瓦礫前行……
然而,自從在大源鎮的廢墟上站起來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個真正的男人了。
那天,天空是灰暗慘澹的,武江一片渾濁,大源水仍舊是龍頸礦流出的髒水填充的(這個礦在以後樂昌峽水庫蓄水了應該要關閉吧),鐵路傍著山邊不斷延伸到坪石,在那裡遇到了鐵路上的老伯,跟著工程隊回來,真的像是一場夢。老伯幫我關上車門,還沒來得及說再見或詢問姓名,車就飛速開走,比當年的蒸汽機車還快,刹那間就到了老大源,告別那片廢墟。
那時的人,恐怕和老大源一樣,無法再次相遇了吧。
看到2009年的帖子,2007年丐段在岐門站遇到的曾老伯,他們再度遇到了。老伯在那裡守車一守就是好多年,不知道他是何時離去的。據驢友日誌,2012年3月1日老大源附近還有鐵路工人,大概是要在淹沒前把最後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運走吧。
大源是一個夢幻的地方,不少驢友在那裡留下過足跡,可是等我趕到,已經連鳥都沒有一隻。不知道那裡的人們搬去何方了。
那裡有一列火車,再也沒有開出來。
那裡有各種平庸卻又善良的人的故事,鐵路工人在2006大洪水以後仍然堅持值班,而廢棄的鐵軌枕木居然沒有當地人去偷,實在淳樸。
寫到這裡,自從上週以來的複雜情緒居然更加捉摸不住了。上週二,水災害防治課,陳洋波教授說,3月15日樂昌峽開始蓄水。
銘記那些離開家園的人們吧。還有那各種離合悲歡。
今夜閉上眼,永久長眠在滔滔武江水下。
很不忍心貼出這張照片,然而這是你最後的遺容。
晚安,大源,明天太陽照樣升起,可是我們無緣再見。
原文链接:http://lethean.me/archives/572
2009年底,大源鎮開始拆遷,具體何時拆遷完畢無從考證。
隨著樂昌峽大壩建設,高程140以下的河谷都要成為淹沒區(來源是某一貼,忘了)。最高點大概就是在新秦村,那個我一直想去,卻一世再無機會去的地方。
大源鎮的歷史沿革,找不到詳細的資料,最詳細的也就是在樂昌市九峰鎮歷史沿革中提到:
1953年,大源片五個鄉【沒有給出詳細列表,經對比是:新秦、水源、小灘、大長灘、打禾塘(今墩子)】改屬五區(老坪石)。
1958年8月,大源、九峰等片區併入樂昌市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5月大源、九峰兩個管理區分出,成立九峰人民公社。
1961年,大源片五個大隊【同上】分出,成立大源人民公社。
2007年,據「丐段」資料,大源鎮鎋水源、湖洞、橋頭、墩子(原打禾塘)、泗公坑、新秦六個村委會,社區不詳。奇怪的是沒有小灘、永濟橋等村,不明。
橋頭、湖洞在大瑤山南麓,墩子在大瑤山北麓,泗公坑估計是從新秦分出,小灘不詳。大源鎮駐地原來估計不在今天的大源水口,可能是以大源水得名,水源村應當就是大源水的源頭處。至於後來為何遷治,大概是水口處靠近鐵路,平地也大,便與發展吧。
根據樂昌峽的文件,泗公坑、新秦、大長灘、小灘(此處有小灘,然而上面換身份證的文件沒有,小灘僅一江兩岸十幾戶人家,有無村委會待考)四個村委會均有一定程度淹沒。新秦村的白雞灘組,大長灘村的鵝公帶組均不會淹沒。
大源鎮2010年以後的駐地據百度貼吧反映,是在永濟橋村塘角組滑石坑口,樂昌峽大壩下游大約8公里處,到滑石排的巴士經過此處。舊駐地的建制不詳,大源鎮總共只有一萬人左右,水庫移民將近八千,聯繫不到當地網友諮詢。
至於大源鎮的風土人情,更加缺乏資料了。本人見聞,當地講客家話,部分人會粵語。當地主要依賴林業,武江的支流上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水電站,電力自給自足。因為缺乏適宜耕種的土壤,只能栽種蔬菜。
去老大源只有一條路,還是2004年才修通的,從龍脛路口(一說龍頸路口)進入的X329,蜿蜒十公里到達河邊。大長灘村有盤山公路到老大源,其餘鄉鎮需要經過渡口或者鐵路才能到達。
本來是想寫一篇比較感性化的文章,卻依然擺脫不了極客的標準文風,考據佔了較大的篇幅。最後一點複雜的情感才擺上來。本人一向不擅長寫煽情的文字,以往幾個月,大源的經歷不斷在我腦海中迴蕩,然而難以言語表達。
說說個人的經歷吧,大源的人是我遇見過最善良的。
從永濟橋到塘角,一路都是工程的痕跡;塘角翻越大壩,一位熱情的雜貨店女店員告知我們如何下到庫底;到了大長灘,拆得空空的山坳,半山腰居然還有人住,村民藉著路基還未淹沒憑藉摩托車出入,新大源距離他們和老大源差不多遠;爬過斷開的高橋,到達大源林場處居然還有護林員,在被拆成廢墟的老大源唏噓,繞開已經被拆毀的大源水特大橋(2011年3月尚在),跌跌撞撞走過獨木橋,踏著一片片瓦礫前行……
然而,自從在大源鎮的廢墟上站起來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個真正的男人了。
那天,天空是灰暗慘澹的,武江一片渾濁,大源水仍舊是龍頸礦流出的髒水填充的(這個礦在以後樂昌峽水庫蓄水了應該要關閉吧),鐵路傍著山邊不斷延伸到坪石,在那裡遇到了鐵路上的老伯,跟著工程隊回來,真的像是一場夢。老伯幫我關上車門,還沒來得及說再見或詢問姓名,車就飛速開走,比當年的蒸汽機車還快,刹那間就到了老大源,告別那片廢墟。
那時的人,恐怕和老大源一樣,無法再次相遇了吧。
看到2009年的帖子,2007年丐段在岐門站遇到的曾老伯,他們再度遇到了。老伯在那裡守車一守就是好多年,不知道他是何時離去的。據驢友日誌,2012年3月1日老大源附近還有鐵路工人,大概是要在淹沒前把最後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運走吧。
大源是一個夢幻的地方,不少驢友在那裡留下過足跡,可是等我趕到,已經連鳥都沒有一隻。不知道那裡的人們搬去何方了。
那裡有一列火車,再也沒有開出來。
那裡有各種平庸卻又善良的人的故事,鐵路工人在2006大洪水以後仍然堅持值班,而廢棄的鐵軌枕木居然沒有當地人去偷,實在淳樸。
寫到這裡,自從上週以來的複雜情緒居然更加捉摸不住了。上週二,水災害防治課,陳洋波教授說,3月15日樂昌峽開始蓄水。
銘記那些離開家園的人們吧。還有那各種離合悲歡。
今夜閉上眼,永久長眠在滔滔武江水下。
很不忍心貼出這張照片,然而這是你最後的遺容。
晚安,大源,明天太陽照樣升起,可是我們無緣再見。
原文链接:http://lethean.me/archives/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