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建立与消解:从设计角度看金庸小说中的形式美(中)
三
大多数情况下,当每个单独的不同物体以不加整理的自然状态同时并存时,由于信息过多,过于复杂,往往是混乱的;“秩序”则是使原本混乱的状态变得有条理的抽象规律。贡布里希在《秩序感》开篇的导论中引用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中的论断:“我先是在动物和儿童身上,后来又在成人身上观察到一种对规律性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他们去探寻各种各样的规律。”作为讨论“秩序”的基本前提。如果我们认可这种观点,几乎可以认为秩序无处不在。在阅读金庸小说中的种种疑问,一旦用“秩序”来理解,眼前就豁然开朗并将原本没有联系的因素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金庸小说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他组织所有的材料时,实际上就是在建立秩序。以人物设置而论,把具有相似特质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就建立起一种最基本的秩序。组群人物并非金庸首创,像“水浒一八零八将”,“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以及“五鼠闹东京”之类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先例。当代也并非只有金庸一人继承这一传统,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和古龙的“十大恶人”也是类似的设置。可是金庸笔下的组群人物却更加光彩照人原因在于金庸笔下的秩序一方面采用生动有趣的元素建立秩序,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主动消解的状态。金庸采用多重元素和方法使秩序的建立和消解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为了更为清晰地讨论这个问题,仍有必要逐一讨论建立与消解。
四
秩序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体现的是基于一定数量上的关系。对于最基本的单独元素,其特点就是存在,当然谈不上秩序。两个元素存在的关系极为简单,无外乎一致或对立。因此列入讨论对象的秩序都至少包含三个单独元素。
粗略划分,金庸小说中秩序的建立具有五个方面,五种方式。五个方面包括时间,空间,色彩,社会组织与“文化符号”;五种方式是一致,对称,相似,层级和次序。对于人物而言,年龄的大小直接体现了时间因素,金庸笔下很多组群人物都以年龄大小排列,形成一个基本秩序,比如“江南七怪”。对于事物而言,使用的时间也能形成秩序。“剑冢”中的三把剑,一个石条就是以使用阶段的演进来形成秩序的。空间无处不在,体现在方位,不同方向上的尺度的不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就是以每个人所处的相对位置来排列的。金庸的所有小说都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报刊上,后来他专门用了十年时间来修订整理。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调整篇幅,分出回目,是每册的厚度都保持在400页左右,这就是以尺度(空间的一种反映)建立秩序。色彩的应用在封面设计方面当然回避不了,用在人物方面,“明教”的“紫白金青”四大护教法王应该是最知名的一组。社会组织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如果考虑到宗教的社会性,例子就更是举不胜举了。在这里,社会组织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固有的一些要素,如组织关系,身份地位是金庸小说人物设置中建立秩序的重要来源。 “文化符号”一词用以与上述四个方面并列,也许并不太贴切,这里只想举南帝身边的“渔樵耕读”和孤山的“梅庄四友”以“琴棋书画”为序,“神箭八雄”以百家姓排列这三个例子表明这个词用在这里所涵盖的狭义内容。
“一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建立秩序的方法。世间万物没有两样东西绝对一样,因此,金庸强调“梅兰竹菊”四剑这个四胞胎相似得除了天山童姥之外,谁也无法辨认,可以归为一致性在人物设置上的应用。“明河版”金庸作品集,有一个相同的基本格式,封面是一幅中国画,上配金庸手书的书名,封底有一枚随型印章,内容是“金庸作品集”;扉页有一枚与本册内容密切相关的名家篆刻;紧随其后的是每册二十页左右的与该册小说内容有关的文物资料照片以及金庸撰写的封面,扉页及彩色插图的说明;最后是四百页左右的文字。“对称”的例子极为少见,“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应该可以归入此类。“相似”的用法很多,金庸之所以要把殷利亨改为殷梨亭,就是要使“武当七侠”名字呈现一种相似性,从而强化这一秩序。“层级”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方面,象“明教”,“少林寺”这样的大帮派,组织制度极为严密,形成了严格的秩序。毫无疑问,“次序”总跟时间相关,金庸作品集的编排就是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排列的,每一册书上都标明该册的序号。有的时候“层级” 和 “次序”是密切相关的,金庸小说中的很多武功就是这样。像“乾坤大挪移”这样的武功分为七层,“易筋锻骨篇”也分为七重。就这些武功内容来说而言,体现的是“层级”,下一层更高级;就练习武功的过程来看,体现的是“次序”;“层级” 指的是静态的存在状态,“次序”更强调动态地转换。值得指出的是,金庸小说中的秩序建立往往并不只是体现在上述的五个方面和五种方法的某一点或某一种,而是同时具备了好几个方面,好几种方式,从而使秩序具有一种复杂性和丰富性。
大多数情况下,当每个单独的不同物体以不加整理的自然状态同时并存时,由于信息过多,过于复杂,往往是混乱的;“秩序”则是使原本混乱的状态变得有条理的抽象规律。贡布里希在《秩序感》开篇的导论中引用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中的论断:“我先是在动物和儿童身上,后来又在成人身上观察到一种对规律性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他们去探寻各种各样的规律。”作为讨论“秩序”的基本前提。如果我们认可这种观点,几乎可以认为秩序无处不在。在阅读金庸小说中的种种疑问,一旦用“秩序”来理解,眼前就豁然开朗并将原本没有联系的因素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金庸小说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他组织所有的材料时,实际上就是在建立秩序。以人物设置而论,把具有相似特质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就建立起一种最基本的秩序。组群人物并非金庸首创,像“水浒一八零八将”,“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以及“五鼠闹东京”之类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先例。当代也并非只有金庸一人继承这一传统,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和古龙的“十大恶人”也是类似的设置。可是金庸笔下的组群人物却更加光彩照人原因在于金庸笔下的秩序一方面采用生动有趣的元素建立秩序,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主动消解的状态。金庸采用多重元素和方法使秩序的建立和消解难以截然分开,但是为了更为清晰地讨论这个问题,仍有必要逐一讨论建立与消解。
四
秩序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体现的是基于一定数量上的关系。对于最基本的单独元素,其特点就是存在,当然谈不上秩序。两个元素存在的关系极为简单,无外乎一致或对立。因此列入讨论对象的秩序都至少包含三个单独元素。
粗略划分,金庸小说中秩序的建立具有五个方面,五种方式。五个方面包括时间,空间,色彩,社会组织与“文化符号”;五种方式是一致,对称,相似,层级和次序。对于人物而言,年龄的大小直接体现了时间因素,金庸笔下很多组群人物都以年龄大小排列,形成一个基本秩序,比如“江南七怪”。对于事物而言,使用的时间也能形成秩序。“剑冢”中的三把剑,一个石条就是以使用阶段的演进来形成秩序的。空间无处不在,体现在方位,不同方向上的尺度的不同。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就是以每个人所处的相对位置来排列的。金庸的所有小说都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报刊上,后来他专门用了十年时间来修订整理。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调整篇幅,分出回目,是每册的厚度都保持在400页左右,这就是以尺度(空间的一种反映)建立秩序。色彩的应用在封面设计方面当然回避不了,用在人物方面,“明教”的“紫白金青”四大护教法王应该是最知名的一组。社会组织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如果考虑到宗教的社会性,例子就更是举不胜举了。在这里,社会组织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固有的一些要素,如组织关系,身份地位是金庸小说人物设置中建立秩序的重要来源。 “文化符号”一词用以与上述四个方面并列,也许并不太贴切,这里只想举南帝身边的“渔樵耕读”和孤山的“梅庄四友”以“琴棋书画”为序,“神箭八雄”以百家姓排列这三个例子表明这个词用在这里所涵盖的狭义内容。
“一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建立秩序的方法。世间万物没有两样东西绝对一样,因此,金庸强调“梅兰竹菊”四剑这个四胞胎相似得除了天山童姥之外,谁也无法辨认,可以归为一致性在人物设置上的应用。“明河版”金庸作品集,有一个相同的基本格式,封面是一幅中国画,上配金庸手书的书名,封底有一枚随型印章,内容是“金庸作品集”;扉页有一枚与本册内容密切相关的名家篆刻;紧随其后的是每册二十页左右的与该册小说内容有关的文物资料照片以及金庸撰写的封面,扉页及彩色插图的说明;最后是四百页左右的文字。“对称”的例子极为少见,“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应该可以归入此类。“相似”的用法很多,金庸之所以要把殷利亨改为殷梨亭,就是要使“武当七侠”名字呈现一种相似性,从而强化这一秩序。“层级”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方面,象“明教”,“少林寺”这样的大帮派,组织制度极为严密,形成了严格的秩序。毫无疑问,“次序”总跟时间相关,金庸作品集的编排就是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排列的,每一册书上都标明该册的序号。有的时候“层级” 和 “次序”是密切相关的,金庸小说中的很多武功就是这样。像“乾坤大挪移”这样的武功分为七层,“易筋锻骨篇”也分为七重。就这些武功内容来说而言,体现的是“层级”,下一层更高级;就练习武功的过程来看,体现的是“次序”;“层级” 指的是静态的存在状态,“次序”更强调动态地转换。值得指出的是,金庸小说中的秩序建立往往并不只是体现在上述的五个方面和五种方法的某一点或某一种,而是同时具备了好几个方面,好几种方式,从而使秩序具有一种复杂性和丰富性。
![]() |
明河社全套金庸小说书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