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狂想曲
![]() |
![]() |
从前,有两个兄弟,都以烧制瓷器为生,各有各的窑。哥哥技术更精,烧制的瓷器更好卖,弟弟逐渐心生嫉妒。有一天,哥哥新一批的瓷器出窑,弟弟趁哥哥不注意,向瓷器上泼洒冷水,哥哥阻止不迭,抱头痛哭。心灰意冷的哥哥逐一查看瓷器,发现瓷器尽管釉面裂了,但胎骨没裂,也不渗水。哥哥抱着侥幸的心态,把这批“瑕疵品”拿到市场上去碰碰运气,不料人们见到后倍感新奇,争相购买,取名为“哥哥窑”,一时传遍各地。
这就是哥窑的传说。传说中兄弟两的名字,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传说很早以前就在龙泉民间流传,并被记载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通志》、清光绪年间《龙泉县志》等地方志和清代《饮流斋说瓷》、民国初年权伯华的《古瓷考略》等个人散文里。瓷器专家陈万里去龙泉考察时曾拜祭过这两位窑神,当地还有关于章氏兄弟故事的木偶戏,叶放在《大窑寻梦》中也专门讲述了章氏兄弟的故事,这个传说至今仍在延续,章氏兄弟仍被当作“窑神”享受供奉拜祭。
这个传说,涉及到哥窑瓷器的几个核心问题,首先什么是哥窑瓷器,其次是哥窑的创始人是谁,再次是哥窑的烧制年代,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哥窑的窑址在哪里。可惜的是,除了第一个问题能基本解决之外,其余问题至今仍皆是谜团。故事传说扑朔迷离,史志轶事或各执一词或语焉不详,窑址至今未被找到,让哥窑也成为了中国瓷器种类中最大的一个迷,这个谜,让无数人魂牵梦萦,也让无数人扼腕叹息。
先说说什么是哥窑瓷器。行业内一般将哥窑瓷器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哥窑,另一类是仿哥窑器。传世哥窑多为有文献可佐证的理论上认定为宋代的哥窑瓷器,仿哥窑器为宋之后元明清各代仿烧哥窑的瓷器(不是民国及现当代的哥窑仿品)。无论传世哥窑还是仿哥窑器,都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百圾碎,二是釉色浅淡偏白,三是金丝铁线。明代陆深《春雨堂随笔》中有“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一语,指出哥窑的特征之一为“百圾碎”,意思是哥窑的开片纹路繁密,较为破碎,小且重叠,宛如百条裂痕,这是哥窑非常重要的特征,也和其他开片类瓷器区分开来。《春雨堂随笔》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浅白”二字之外,还有一句“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都说明了哥窑的釉色与其他青瓷相比是浅白或浅淡的,从哥窑遗物来看,这种釉色呈乳黄或乳白,失透粘稠,现在通用米黄色来形容。“金丝铁线”一词很著名,形容哥窑的开片中,大开片呈黑色或褐色,如同铁线攀附在器表上,而在这些铁线周围,有细小的黄色纹路夹杂其间,犹如金丝密布,以上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哥窑认定的标准。有的人认为“紫口铁足”也是哥窑的特征之一,殊不知这个特征在宋官窑器中同样存在,而且官窑很多有“铁足”,未必有“紫口”,哥窑亦然,故不能作为哥窑的特征之一。
再说说哥窑的创始人问题。从目前获悉的资料来看,章氏是一个代代沿袭的陶瓷制作家族,在各个朝代均出现了一定知名度的族人,类似于明清建筑世家雷氏。最早可见的实物证据,是唐代部分越窑青瓷底部或者窑具上,铭刻有“章”字。到了宋代,章氏步入辉煌,有这样两段文字提到宋代章氏。一是民国刘大杰《宋人散札》中记有:“章村根……是宋代瓷器制造的集大成者……汝窑创始人,其作品主要供给皇室和儒、道、佛志士……两子各撑一方瓷窑”。二是叶放在《大窑寻梦》中提到“大窑人公认的制瓷先师章有福(也有文讲是章村根,如上文)来自河南汝州府,二个儿子章生一和章生二生在大窑,长大后,生一主持哥窑,生二主持弟窑”。
根据这两段文字,结合青瓷沿革,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唐宋青瓷的变化和章氏家族密切相关。假如进入这样一个追忆:章氏世代在青瓷的发源地越窑烧制瓷器,唐代时已经久负盛名,到了宋代,章氏家族被整体迁移到京师周边(今河南中部),专门从事官用瓷器的制作和生产,越窑突然丧失了人力和技术,迅速走向没落。北宋覆亡,章氏家族抱着“不遗国器与异族”的操守,销毁窑址窑具,整体又迁移回南方故地,并继续为南宋朝廷服务。
如果这个追忆是事实,那么,瓷器历史上的一些悬案就可能得到解决。比如,延续上千年的越窑,唐和五代仍以秘色瓷享誉世人,为何偏偏在瓷器百花齐放的宋代莫名其妙衰落。而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汝州,为何偏偏在宋代独步青瓷的顶峰,却又在断断几十年后消失。之后不久,与汝窑类似的瓷器在南宋官窑中再现,而被世界赞誉的龙泉窑,也突然在南宋时期崛起。这一切,都和章氏家族的辗转迁移密切相关,是家族兴衰对青瓷变化的一个巨大历史投影。
哥窑的创始,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一些端倪。两段文字中均提到了章村根(或章有福)有两个儿子也继承了瓷器事业,和之前提到的章氏兄弟故事非常接近。“两子各撑一方瓷窑”一句既说明两个儿子各有成就,也暗示两个儿子不在同一个地方烧造瓷器。如果章村根(或章有福)在北宋末期主持汝窑,那么北宋覆亡后,两个儿子迁移南方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合乎逻辑和情理。南宋朝廷稳定之后,“袭故京遗制”继续官办烧造瓷器,需要招募的窑工,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之前为北宋朝廷服务过的章氏,这可以解释早期官窑的类汝窑特征。两兄弟,在南归的时候诀别,哥哥响应朝廷诏令,去了杭州主持烧制官窑瓷器,弟弟迁移到了龙泉,创烧了蜚声世界的龙泉窑。章氏兄弟的故事在龙泉流传经久不衰,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历史背景。
有人质问哥哥章生一或许和官窑有关系,但上述材料没说明他到底是不是哥窑的创始人。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官窑和哥窑的创始人都是同一个人。明人高镰年刊印的《遵生八笺》“官窑作器,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和明人王士性《广志绎》中“官窑哥窑,宋时烧于凤凰山下。”两个明人的记载说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官窑和哥窑窑址基本在一起,主持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官窑只供宫廷,而哥窑烧制出来,则可能对外销售。对外销售的利润,小部分给窑工,大部分归入后苑提举(督造太监)的私囊。
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即被认定为南宋修内司窑址)出土的窑具中,出现了章氏印记,这些出土窑具被证明为元代遗物,同时出土的瓷片中,有一部分和传世哥窑非常接近。这个发现,既证明了官窑哥窑窑址的重叠性,也说明了南宋官窑随着南宋覆亡而淹没后,哥窑却因为市场导向而生存下来继续生产。元人孔齐在《静斋至正直记》中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这段话证明了元代哥窑继续生产,并流向市场的情形。
由此可推断,哥窑的创始人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章氏兄弟的大哥,真实名字未必是章生一,创烧的年代和南宋官窑接近,烧制一直持续到元代,仿烧则从元代持续到明清。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窑址问题。上面的推断已经说明窑址估计在杭州凤凰山下老虎洞周围,有争议的原因在于不少人认为哥窑的窑址在龙泉,因为章氏兄弟的故事在龙泉,由此推断两兄弟及其各自的窑口都应该在龙泉。明代嘉靖年间成书的《七修类稿续编》称“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说明章窑是龙泉窑的别称,窑口以姓氏命名,创烧者极有可能是章氏兄弟中的一个,但这个章窑的产品,却和官窑或者哥窑截然不同,它不追求开片,胎土是白色的,釉层肥厚,釉色葱翠,这也是龙泉窑从创烧至今的主流产品,现在龙泉当地还称之为弟窑,其瓷器被命名为粉青、梅子青等,这或许正是章氏弟弟创办的窑口。龙泉还有一类黑色胎土(俗称紫金土)的青瓷,这类青瓷有开片也有紫口或者铁足,类似官窑,但釉色比哥窑深,釉更透亮,至今也仍在烧造,化学分析这类黑胎青瓷的成分和哥窑差别明显,极有可能是南宋龙泉民窑对官窑瓷器的仿烧窑。哥窑在龙泉的可能性被进一步降低,而弟弟在龙泉创烧龙泉窑(章窑或弟窑)的可能性却极大。
万历年间的《燕闲清赏笺》卷十四“论诸品窑器”章提到“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说好的龙泉窑产品可以和官窑媲美。南宋之前的龙泉,以刀剑工艺见长,未见瓷窑传统,南宋之后,突然一跃而起,瞬间成为青瓷的集大成者和元明外贸瓷器产地之一,这种突飞猛进的变化,除了短时间得到精湛工艺的丰厚哺养外,恐怕再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解释,这精湛工艺由来自哪里呢,传说中的章氏弟弟,就是居功至伟者。
如果章氏兄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中国的瓷器历史将会增加最浓情最人性化的一个篇章,一个以家族传统缔造辉煌成就的段落,将在书页中灼灼生辉,遮盖那些刻板、陈腐和无知,用最鲜活的民间笔墨,告诉全世界中国瓷器艺人的骄傲和非凡。
(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