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未来
阅读4.0纪元
书籍的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文字、纸张、印刷术。这三样东西的发明,也可以代表人类文明史的不同阶段。随着每一个变革的发生,书籍和阅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相关的,包括写作、复制、传播乃至思维方式,也都有相应的变革乃至革命。再加上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化变革,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及阅读的未来,作为阅读4.0的时代,而电子书元年,便是这个纪元的起点。
这个时代的阅读可能有什么特点?
对于数字阅读,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是碎片化,即现代人在碎片时间进行的碎片内容的阅读。无可否认,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是一个趋势,而且在阅读中将占据越来越显要的地位。但也应该看到,碎片化只是数字阅读的方式和手段,而远非目的和结果。
阅读的方式可以简单分为精读、泛读和浏览,层次可以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每一次阅读纪元的变革,都是阅读范围的扩展和层级的提升,也对阅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碎片化在浏览、泛读以及较低的阅读层次中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但在结构化的阅读中,只能是较为次要。对于已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主题阅读而言,碎片化阅读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但碎片化本身并不能为知识结构的搭建助力。对于尚未掌握阅读方法的初级读者而言,碎片阅读的泛滥反而是一种困扰,可能造成陷于细节中的迷失。
当然,对一个熟练的读者来说,各个方式和层次的阅读都会是其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成其为阅读的整体。一个读者,不会只有一种读书法;只能运用碎片阅读的人,将难以从阅读中有效吸取知识,让自己得到助益。而对于有成熟的知识结构的读者来说,碎片化则是一种高级需求和技巧,在数字阅读的纪元中可以更有效率地给读者带来收获。
而关于碎片化的另一个误区,便是在传统内容的数字化中,认为要碎片化才是数字阅读,也仿佛有了碎片化便可以满足数字阅读的一切需求。但实际上,这种转变也是因内容而异的。沉浸型内容并不适于碎片化,而即使获取型内容,适合碎片化的也只是一部分,碎片化之后也更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对读者产生更多价值。因此,碎片化只是传统出版内容加工的方向之一,或者说是第一步的工作,它对应的的是阅读需求的个性化;而另一个方向,或者在碎片化之后的更重要的步骤,便是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以此体现传统出版物自身在内容上的独特优势即其系统性。数字阅读也需要从碎片化向整体性回归,向已经成熟运行数千年的纸书模式学习。
因此,我一直觉得,未来不论阅读如何变化,图书馆不会消失。因为图书馆的意义,不只是提供公共借阅和资源复用的平台,更在于提供一个完备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最大化利用出版物的系统性。没有哪本书是一座孤岛,基本上图书都是彼此相关的,图书馆便是最能容纳这些关联的地方。当然,纸书在数字时代也许显得过于笨重,也难以将知识盘活,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愈发凸显上述第二个意义,真正成为知识的森林。
第四种文盲
在《越读者》一书中,郝明义先生有“三种文盲”的提法,概要言之依次是:目不识丁的人、只读弱智低俗读物的人以及不能享受和利用阅读的人。这三种层次也对应于阅读的不同层级和要求,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文盲的标准也在提升。那么,在阅读4.0的时代,有没有必要定义第四种文盲?或者说,新的纪元里对阅读的要求应该提升到什么水平?
在印刷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前,精读是主要的阅读方式,而印刷术则使泛读得到了普及。阅读4.0的时代中泛读进一步扩大化为浏览,如何利用好碎片化这一手段成为新时期对读者提出的更高级要求。而从阅读塑造的思维方式来看,精读时期对应冥想,产生的是思维的深度;泛读时期,产生的则是思维的广度;数字阅读的时代不但以浏览为主要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更强调(同时也是更容易实现)知识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可以看做创造了思维的第三个维度,使得立体化的思维和知识结构成为主流。从纸书到数字读物,文本(阅读内容)也在经历立体化(富媒体、超链接)的变革。当文本和思维方式都需要变成多维的才能适应新的阅读纪元的时候,类比于现实空间中的路痴,是否也会有在这种空间里迷路的人出现?而这样的路痴,亦即没有理解和利用立体化思维的能力的读者,可否定义为第四种文盲呢?
这样的文盲对于较低、较浅层次的阅读大概是可以胜任愉快的,但是数字阅读对阅读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人的特点是: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立体化思维去容纳阅读到的素材;或者,在阅读中无法把握立体化文本的走向,在思维中无法得出一个清晰的自洽的框架结构,那么对于读到的内容将始终是窥一斑而未得全豹,入宝山而空回。
数字时代的文本除了上述立体化的变化之外,还将拥有更多不同于纸书时代的特征。比如说,因为可以随时进行编辑和修改,数字时代可以脱离定稿,让文本一直处于可编辑的未定稿状态。联想到手抄本时代(尤其是印刷术之前),似乎与这种状态有相似之处;当然,文本的编辑权限如何界定,以及这种变化究竟是利是弊,都不是现在能说清楚的。文本的一致性(确定性)对于文本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束缚;而莎翁剧本的抄写中掺入了多少抄写员的字句,也是一个迷人的研究主题。至少,数字时代的文本在传播中重新具备不确定性,是一种回归,也让阅读拥有了更多种可能。“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读书,也可以如此。
传统出版到头了吗
数字作为新兴的出版和阅读方式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很多对传统出版及纸质阅读唱衰的声音。从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以及电子书对纸书的冲击,倒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此外,这几年的畅销书效应也越来越明显(2011年的开卷数据显示,销量前5%的品种贡献了60%的码洋),仿佛这已经是商业上很成熟的一个市场,也就是一个已经走到头的市场。
但实际上,中国图书市场应该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挖。
从历年的图书市场增速来看,尽管前两年有所放缓,但2011年的回升给出了一个很强有力的信号。此外,新书品种数/市场覆盖人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对于大陆来说,这个数字的量级,大约是每一万人对应一本新书:大陆市场的13亿人口,每年有十多万种新书面世。而对台湾和美国的图书市场,这个数字是几百人,对英国图书市场,是几十人。由此可以判断,大陆的图书市场远未成熟和饱和,传统出版仍然大有可为。
另外,市场规模表明,全国年人均购书只有两三册,读书也只有四五册,这实在是一个很可怜的数字,同时也说明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属于纸书市场。
不过,畅销书集中度的趋高,说明什么问题?商业化的市场会造成品种趋同,也可能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扼杀。畅销书集中度趋高似乎说明,这个市场的商业化运作越来越成功,也就意味着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但文化多样性要建立在有文化的土壤上,这片国土上有多少人是不读书的?畅销书存在的意义,首先是吸引了不读书的人的注意力,引导了图书阅读人群的扩大,而等到这些原本不读书的人读过畅销书并转而选择其余图书开始阅读,文化多样性才能得以成立。有可能,畅销书集中效应是阅读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是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只有全民阅读成为风气,文化多样性和阅读的扁平化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畅销书的集中度应该有一个先拉高、后下降的变化,至于目前这个指标的高企,也许正表明畅销书对阅读人群的拉动力度。
因此,有理由预期,传统出版市场远未到头,大概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仍然会有纸书在这片国土上焕发活力,承担文化普及传承的重任。
谁需要数字阅读
上述的判断,对于数字图书市场来说有何意义?
既然传统市场都尚未很好铺开,而传统图书实在应该是数字图书的先行者,因此中国的数字图书市场其实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局面。纸书都还没有多少人读,会有多少人需要读电子书?然而,也正是这个问题,点出了数字图书市场的空间在什么地方。
需要数字阅读的,有两种人,位于阅读量的两端。一种是读书太多,深受纸书的物质之累的;一种是不读纸书的,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更容易被这种人群接受。而位于中间的人群,要么扭捏着抱住纸书不放,觉得保护好纸书才保住了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要么少量纸书就可以满足其阅读需求,没有必要去重新适应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付出阅读方式转换的成本。
对于阅读方式转换的难度,我自己有一些体会。并不是读纸书的人天然的就能够适应电子书。前已言及,数字阅读与纸书阅读差异很大,所能塑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我从两年前开始接触电子书阅读器,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读过了近百本电子书,才较为适应在电子书上进行阅读,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方式,还并不能说跟数字阅读有多大关系。很多原本习惯读纸书的人,拿起电子书都会不适应,不管纸书让读者留恋的是什么特质,这种重新适应的转换成本就足以将大部分纸书读者关在数字阅读的门外,或者将适应期无限拉长。而不读书的人恰好不必经历这种转换,不管是从手机阅读开始也好,从阅读器、电脑读书开始也好,都是更容易接受的。
数字阅读的市场,也可说是位于这样两端。对于低端用户,我们已经看到三低三俗在大行其道;但也有一部分致力于精品阅读的业者,在阅读体验、内容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展现出阅读在未来的更多可能。做低端市场,可能很容易被用户需求牵着鼻子走;而做高端市场,则可能引领阅读的发展方向。
阅读的未来究竟会怎样,一篇文章不可能说尽说全,因此本文标题有大而无当的嫌疑。不过,站在新纪元的开端,总还是可以尽情想象,并寄望于这种新的阅读方式,能在这片国土上传播更多的文明与阳光。
书籍的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文字、纸张、印刷术。这三样东西的发明,也可以代表人类文明史的不同阶段。随着每一个变革的发生,书籍和阅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相关的,包括写作、复制、传播乃至思维方式,也都有相应的变革乃至革命。再加上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化变革,我们可以将现阶段及阅读的未来,作为阅读4.0的时代,而电子书元年,便是这个纪元的起点。
这个时代的阅读可能有什么特点?
对于数字阅读,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是碎片化,即现代人在碎片时间进行的碎片内容的阅读。无可否认,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是一个趋势,而且在阅读中将占据越来越显要的地位。但也应该看到,碎片化只是数字阅读的方式和手段,而远非目的和结果。
阅读的方式可以简单分为精读、泛读和浏览,层次可以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等。每一次阅读纪元的变革,都是阅读范围的扩展和层级的提升,也对阅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碎片化在浏览、泛读以及较低的阅读层次中占据较为主导的地位,但在结构化的阅读中,只能是较为次要。对于已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主题阅读而言,碎片化阅读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但碎片化本身并不能为知识结构的搭建助力。对于尚未掌握阅读方法的初级读者而言,碎片阅读的泛滥反而是一种困扰,可能造成陷于细节中的迷失。
当然,对一个熟练的读者来说,各个方式和层次的阅读都会是其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成其为阅读的整体。一个读者,不会只有一种读书法;只能运用碎片阅读的人,将难以从阅读中有效吸取知识,让自己得到助益。而对于有成熟的知识结构的读者来说,碎片化则是一种高级需求和技巧,在数字阅读的纪元中可以更有效率地给读者带来收获。
而关于碎片化的另一个误区,便是在传统内容的数字化中,认为要碎片化才是数字阅读,也仿佛有了碎片化便可以满足数字阅读的一切需求。但实际上,这种转变也是因内容而异的。沉浸型内容并不适于碎片化,而即使获取型内容,适合碎片化的也只是一部分,碎片化之后也更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对读者产生更多价值。因此,碎片化只是传统出版内容加工的方向之一,或者说是第一步的工作,它对应的的是阅读需求的个性化;而另一个方向,或者在碎片化之后的更重要的步骤,便是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以此体现传统出版物自身在内容上的独特优势即其系统性。数字阅读也需要从碎片化向整体性回归,向已经成熟运行数千年的纸书模式学习。
因此,我一直觉得,未来不论阅读如何变化,图书馆不会消失。因为图书馆的意义,不只是提供公共借阅和资源复用的平台,更在于提供一个完备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最大化利用出版物的系统性。没有哪本书是一座孤岛,基本上图书都是彼此相关的,图书馆便是最能容纳这些关联的地方。当然,纸书在数字时代也许显得过于笨重,也难以将知识盘活,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愈发凸显上述第二个意义,真正成为知识的森林。
第四种文盲
在《越读者》一书中,郝明义先生有“三种文盲”的提法,概要言之依次是:目不识丁的人、只读弱智低俗读物的人以及不能享受和利用阅读的人。这三种层次也对应于阅读的不同层级和要求,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文盲的标准也在提升。那么,在阅读4.0的时代,有没有必要定义第四种文盲?或者说,新的纪元里对阅读的要求应该提升到什么水平?
在印刷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前,精读是主要的阅读方式,而印刷术则使泛读得到了普及。阅读4.0的时代中泛读进一步扩大化为浏览,如何利用好碎片化这一手段成为新时期对读者提出的更高级要求。而从阅读塑造的思维方式来看,精读时期对应冥想,产生的是思维的深度;泛读时期,产生的则是思维的广度;数字阅读的时代不但以浏览为主要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更强调(同时也是更容易实现)知识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可以看做创造了思维的第三个维度,使得立体化的思维和知识结构成为主流。从纸书到数字读物,文本(阅读内容)也在经历立体化(富媒体、超链接)的变革。当文本和思维方式都需要变成多维的才能适应新的阅读纪元的时候,类比于现实空间中的路痴,是否也会有在这种空间里迷路的人出现?而这样的路痴,亦即没有理解和利用立体化思维的能力的读者,可否定义为第四种文盲呢?
这样的文盲对于较低、较浅层次的阅读大概是可以胜任愉快的,但是数字阅读对阅读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人的特点是: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立体化思维去容纳阅读到的素材;或者,在阅读中无法把握立体化文本的走向,在思维中无法得出一个清晰的自洽的框架结构,那么对于读到的内容将始终是窥一斑而未得全豹,入宝山而空回。
数字时代的文本除了上述立体化的变化之外,还将拥有更多不同于纸书时代的特征。比如说,因为可以随时进行编辑和修改,数字时代可以脱离定稿,让文本一直处于可编辑的未定稿状态。联想到手抄本时代(尤其是印刷术之前),似乎与这种状态有相似之处;当然,文本的编辑权限如何界定,以及这种变化究竟是利是弊,都不是现在能说清楚的。文本的一致性(确定性)对于文本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束缚;而莎翁剧本的抄写中掺入了多少抄写员的字句,也是一个迷人的研究主题。至少,数字时代的文本在传播中重新具备不确定性,是一种回归,也让阅读拥有了更多种可能。“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读书,也可以如此。
传统出版到头了吗
数字作为新兴的出版和阅读方式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很多对传统出版及纸质阅读唱衰的声音。从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以及电子书对纸书的冲击,倒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此外,这几年的畅销书效应也越来越明显(2011年的开卷数据显示,销量前5%的品种贡献了60%的码洋),仿佛这已经是商业上很成熟的一个市场,也就是一个已经走到头的市场。
但实际上,中国图书市场应该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挖。
从历年的图书市场增速来看,尽管前两年有所放缓,但2011年的回升给出了一个很强有力的信号。此外,新书品种数/市场覆盖人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对于大陆来说,这个数字的量级,大约是每一万人对应一本新书:大陆市场的13亿人口,每年有十多万种新书面世。而对台湾和美国的图书市场,这个数字是几百人,对英国图书市场,是几十人。由此可以判断,大陆的图书市场远未成熟和饱和,传统出版仍然大有可为。
另外,市场规模表明,全国年人均购书只有两三册,读书也只有四五册,这实在是一个很可怜的数字,同时也说明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属于纸书市场。
不过,畅销书集中度的趋高,说明什么问题?商业化的市场会造成品种趋同,也可能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扼杀。畅销书集中度趋高似乎说明,这个市场的商业化运作越来越成功,也就意味着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但文化多样性要建立在有文化的土壤上,这片国土上有多少人是不读书的?畅销书存在的意义,首先是吸引了不读书的人的注意力,引导了图书阅读人群的扩大,而等到这些原本不读书的人读过畅销书并转而选择其余图书开始阅读,文化多样性才能得以成立。有可能,畅销书集中效应是阅读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是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只有全民阅读成为风气,文化多样性和阅读的扁平化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畅销书的集中度应该有一个先拉高、后下降的变化,至于目前这个指标的高企,也许正表明畅销书对阅读人群的拉动力度。
因此,有理由预期,传统出版市场远未到头,大概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仍然会有纸书在这片国土上焕发活力,承担文化普及传承的重任。
谁需要数字阅读
上述的判断,对于数字图书市场来说有何意义?
既然传统市场都尚未很好铺开,而传统图书实在应该是数字图书的先行者,因此中国的数字图书市场其实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局面。纸书都还没有多少人读,会有多少人需要读电子书?然而,也正是这个问题,点出了数字图书市场的空间在什么地方。
需要数字阅读的,有两种人,位于阅读量的两端。一种是读书太多,深受纸书的物质之累的;一种是不读纸书的,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更容易被这种人群接受。而位于中间的人群,要么扭捏着抱住纸书不放,觉得保护好纸书才保住了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要么少量纸书就可以满足其阅读需求,没有必要去重新适应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付出阅读方式转换的成本。
对于阅读方式转换的难度,我自己有一些体会。并不是读纸书的人天然的就能够适应电子书。前已言及,数字阅读与纸书阅读差异很大,所能塑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我从两年前开始接触电子书阅读器,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读过了近百本电子书,才较为适应在电子书上进行阅读,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方式,还并不能说跟数字阅读有多大关系。很多原本习惯读纸书的人,拿起电子书都会不适应,不管纸书让读者留恋的是什么特质,这种重新适应的转换成本就足以将大部分纸书读者关在数字阅读的门外,或者将适应期无限拉长。而不读书的人恰好不必经历这种转换,不管是从手机阅读开始也好,从阅读器、电脑读书开始也好,都是更容易接受的。
数字阅读的市场,也可说是位于这样两端。对于低端用户,我们已经看到三低三俗在大行其道;但也有一部分致力于精品阅读的业者,在阅读体验、内容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展现出阅读在未来的更多可能。做低端市场,可能很容易被用户需求牵着鼻子走;而做高端市场,则可能引领阅读的发展方向。
阅读的未来究竟会怎样,一篇文章不可能说尽说全,因此本文标题有大而无当的嫌疑。不过,站在新纪元的开端,总还是可以尽情想象,并寄望于这种新的阅读方式,能在这片国土上传播更多的文明与阳光。
舍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回乡偶书(四):独在故乡为异客 (7人喜欢)
- 2024回乡偶书(三):“童年的消逝” (8人喜欢)
- 2024回乡偶书(二):“孔夫子搬家” (7人喜欢)
- 2024回乡偶书(一):“血汗工厂”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