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m critic
在黄昏时分
无论如何这不会维持很久——
多年的经验清楚表明这点。
即便如此,命运还是有点突然地终止它。
它很快就完结了,那美妙的生命。
然而那股气味是何等浓烈,
我们躺过的床又是何等华丽,
我们赋予我们的肉体何等的快乐。
我的年华的回声被官能淹没了,
那些岁月的回声又来到我身边,
好像是我们享受过的年轻生命的火焰。
我再次拾起一封信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直到天光暗淡下去。
然后,我悲伤地走到阳台上,
看看这个我热爱的城市的一些事物,
街上和商店里的一点儿动静,
这样至少可以分散我的注意力。
(节选自《卡瓦菲斯诗集》 黄灿然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这首诗以一个时间状语为题,“黄昏时分”是给人联想的,它是太阳消逝的时刻,暗示了它可能成为某种消逝的象征物。太阳给人光明和美好的想象,如此,黄昏时分指涉的很可能是美好事物的消亡,从而可能奠定一种诗歌的悲伤情调,诗歌中也确实出现了悲伤一词。黄昏时分通常又是美好的时刻,它可以带来美妙的景致,因此,诗题带有一种暧昧的含糊,这种朦胧性可能成为一种文意的指涉。
我把整首诗分成两个大的部分。当然,按原诗的层次是三大部分,中间部分明显起转折承接的作用。我把中间部分的前三句归入第一部分,后两句归入其下
如果按我的分法,“我再次拾起一封信,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直到天光暗淡下去。”便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句子。很显然,这句话是一个叙事性的句子,它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抒情性语句,如果继续阅读可以发现,最后一部分诗也是叙事性的,因此我把两者归为一处。叙事具有功能性,它是一系列的动作,组成一个功能的序列。按巴特的理论,在这部分叙述中,功能的“核心”应该是“读信”和“走向阳台”,两者组成一个序列。“我”是“再次”拾起了一封信,如此证明我已经不只一次阅读了信件,而此前的抒情性感受便很可能是前一次读信后的情感发泄。这句话同时蕴含着一个潜在戏剧性因素,即一个诗外的情节:“我”可能收到了某个人寄来的信件,这个人和我可能有不寻常的关系,我因为读信而产生了痛苦。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为何而悲伤?这些都成为疑问。如果此前的抒情部分是读信后的感受,我们便可以从中寻找到答案。另外,抒情与叙事所形成的张力结构,也预示着文意的对等。雅各布森的对等理论在这里可以使用,抒情与叙事组成二元对立,在其结构主义诗学中雅各布森认为诗歌形式的对等即包含诗歌语义的对等。
诗歌的开头即向我们提出了难题,诗中的我想维持什么?而这个东西按我长久的经验来看,它必定要消逝。如此,便关涉到了此前对诗题的探讨——一样东西的消逝,它可能是美好的。再往下读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密钥——命运。作为希腊人的卡瓦菲斯当是非常熟悉的,命运观几乎是贯穿整个古典希腊戏剧的母题。命运又和悲剧相连,命运是无常的、甚至是可怖的,它是人力无法驾驭的神秘力量。命运的出现再次深化了诗的悲伤情调。我本想维持久点,但是命运却“有点突然“地夺走了它,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太无常了,就像俄狄浦斯快乐地当上国王后却突然有一天知道了自己弑父娶母的全部真相。正因为如此,更加剧了我的悲哀。那么它是什么呢?“它很快就完结了”,“那美妙的生命”又是什么?这里似乎暗藏一个隐喻结构,美妙的生命是有所指涉的。
接下来的三句话是整首诗歌的节骨眼,是解诗的钥匙。三句话从感官的角度描绘:浓烈的气味、华丽的床、肉体的快乐,人称是“我们”,这是情人欢愉纵欲的画面。如此诗歌的意义便渐渐明朗了,上文的“它”显然是爱情,而我的悲伤是因由爱情的消逝。而这三句诗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美好欢愉的印象,爱情是美好的。是命运断送了它,在这里前此的诗意便串联在一起了:我本来就已知道爱情终会结束,但未想到命运如此快速地夺走了它,我只能徒然在回忆中回想欢愉……“我的年华的回声被官能淹没了”,这里出现了一个隐喻,即回忆和“年华的回声”,回声是虚的,空的,只是一种瞬间的反射,如此隐喻了回忆是虚空的,即使我浸溺在回忆的快乐中,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抚慰。“年轻生命的火焰”,这个意象是热情的、放肆的,它象征着一切感官的欢愉,但是它如同回忆一样,也是虚空的,同时,这个意象映射了上文的“美妙的生命”,它们一样的美妙,却一样的经不起时间的打击,“很快地完结”了。爱情,回忆,年轻的生命,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都在消逝,到这里,诗题预示的母题得到了较完整的呈现。同时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张力结构,“然而……快乐”三句与“我的年华……火焰”形成了换喻和隐喻的对等,换喻带着些许隐喻,隐喻也包含点换喻色彩。
接着读下面的诗句,我们便明白了原来是“我”的情人写了与我诀别的信,而我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震惊哀伤,哀伤无法排遣,我便看起情人的信来。这封信也许是我刚收到的分手信,我一遍遍地看它也许是想找出她的些许悔意;这封信也可能是以前她写给我的情书,我也许只是想在她往昔的缱绻缠绵中疗伤。直到天光暗淡,我的视线再看不清纸上的字句……之后我“走到阳台”,前面我们提到这是另一个叙事功能的核心,这里发生了空间的移位,我从房间走到阳台,也是视点的移位,我从信纸转移到黄昏的城市。房间和信纸是偏狭的,悲伤的,而阳台和城市是开阔的,是我热爱的,由此象征着我开始从拘囿的内心走向现实的外部世界。就像信纸在天光的暗淡下渐渐模糊消逝,爱情也好,回忆也好,也都是人生向时间献上的祭品,而唯有自然的事物、现实的事物是恒常地存在的。“街上和商店里”只有“一点儿动静”,它如同宇宙和时间,沉稳地吐息,宁静中却包含生命真正的力量和美。这组意向和此前回忆中澎湃的欲望形成对等,揭示出“我”的某种释然和升华。最后回到诗题,黄昏时分意义的暧昧恰好成就出全诗意义的两个指向:黄昏影射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同时,它作为一种宇宙奇观,它的壮美和宇宙同在,是一种永恒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它的消逝。
无论如何这不会维持很久——
多年的经验清楚表明这点。
即便如此,命运还是有点突然地终止它。
它很快就完结了,那美妙的生命。
然而那股气味是何等浓烈,
我们躺过的床又是何等华丽,
我们赋予我们的肉体何等的快乐。
我的年华的回声被官能淹没了,
那些岁月的回声又来到我身边,
好像是我们享受过的年轻生命的火焰。
我再次拾起一封信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直到天光暗淡下去。
然后,我悲伤地走到阳台上,
看看这个我热爱的城市的一些事物,
街上和商店里的一点儿动静,
这样至少可以分散我的注意力。
(节选自《卡瓦菲斯诗集》 黄灿然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这首诗以一个时间状语为题,“黄昏时分”是给人联想的,它是太阳消逝的时刻,暗示了它可能成为某种消逝的象征物。太阳给人光明和美好的想象,如此,黄昏时分指涉的很可能是美好事物的消亡,从而可能奠定一种诗歌的悲伤情调,诗歌中也确实出现了悲伤一词。黄昏时分通常又是美好的时刻,它可以带来美妙的景致,因此,诗题带有一种暧昧的含糊,这种朦胧性可能成为一种文意的指涉。
我把整首诗分成两个大的部分。当然,按原诗的层次是三大部分,中间部分明显起转折承接的作用。我把中间部分的前三句归入第一部分,后两句归入其下
如果按我的分法,“我再次拾起一封信,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直到天光暗淡下去。”便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句子。很显然,这句话是一个叙事性的句子,它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抒情性语句,如果继续阅读可以发现,最后一部分诗也是叙事性的,因此我把两者归为一处。叙事具有功能性,它是一系列的动作,组成一个功能的序列。按巴特的理论,在这部分叙述中,功能的“核心”应该是“读信”和“走向阳台”,两者组成一个序列。“我”是“再次”拾起了一封信,如此证明我已经不只一次阅读了信件,而此前的抒情性感受便很可能是前一次读信后的情感发泄。这句话同时蕴含着一个潜在戏剧性因素,即一个诗外的情节:“我”可能收到了某个人寄来的信件,这个人和我可能有不寻常的关系,我因为读信而产生了痛苦。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为何而悲伤?这些都成为疑问。如果此前的抒情部分是读信后的感受,我们便可以从中寻找到答案。另外,抒情与叙事所形成的张力结构,也预示着文意的对等。雅各布森的对等理论在这里可以使用,抒情与叙事组成二元对立,在其结构主义诗学中雅各布森认为诗歌形式的对等即包含诗歌语义的对等。
诗歌的开头即向我们提出了难题,诗中的我想维持什么?而这个东西按我长久的经验来看,它必定要消逝。如此,便关涉到了此前对诗题的探讨——一样东西的消逝,它可能是美好的。再往下读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密钥——命运。作为希腊人的卡瓦菲斯当是非常熟悉的,命运观几乎是贯穿整个古典希腊戏剧的母题。命运又和悲剧相连,命运是无常的、甚至是可怖的,它是人力无法驾驭的神秘力量。命运的出现再次深化了诗的悲伤情调。我本想维持久点,但是命运却“有点突然“地夺走了它,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太无常了,就像俄狄浦斯快乐地当上国王后却突然有一天知道了自己弑父娶母的全部真相。正因为如此,更加剧了我的悲哀。那么它是什么呢?“它很快就完结了”,“那美妙的生命”又是什么?这里似乎暗藏一个隐喻结构,美妙的生命是有所指涉的。
接下来的三句话是整首诗歌的节骨眼,是解诗的钥匙。三句话从感官的角度描绘:浓烈的气味、华丽的床、肉体的快乐,人称是“我们”,这是情人欢愉纵欲的画面。如此诗歌的意义便渐渐明朗了,上文的“它”显然是爱情,而我的悲伤是因由爱情的消逝。而这三句诗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美好欢愉的印象,爱情是美好的。是命运断送了它,在这里前此的诗意便串联在一起了:我本来就已知道爱情终会结束,但未想到命运如此快速地夺走了它,我只能徒然在回忆中回想欢愉……“我的年华的回声被官能淹没了”,这里出现了一个隐喻,即回忆和“年华的回声”,回声是虚的,空的,只是一种瞬间的反射,如此隐喻了回忆是虚空的,即使我浸溺在回忆的快乐中,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抚慰。“年轻生命的火焰”,这个意象是热情的、放肆的,它象征着一切感官的欢愉,但是它如同回忆一样,也是虚空的,同时,这个意象映射了上文的“美妙的生命”,它们一样的美妙,却一样的经不起时间的打击,“很快地完结”了。爱情,回忆,年轻的生命,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都在消逝,到这里,诗题预示的母题得到了较完整的呈现。同时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张力结构,“然而……快乐”三句与“我的年华……火焰”形成了换喻和隐喻的对等,换喻带着些许隐喻,隐喻也包含点换喻色彩。
接着读下面的诗句,我们便明白了原来是“我”的情人写了与我诀别的信,而我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震惊哀伤,哀伤无法排遣,我便看起情人的信来。这封信也许是我刚收到的分手信,我一遍遍地看它也许是想找出她的些许悔意;这封信也可能是以前她写给我的情书,我也许只是想在她往昔的缱绻缠绵中疗伤。直到天光暗淡,我的视线再看不清纸上的字句……之后我“走到阳台”,前面我们提到这是另一个叙事功能的核心,这里发生了空间的移位,我从房间走到阳台,也是视点的移位,我从信纸转移到黄昏的城市。房间和信纸是偏狭的,悲伤的,而阳台和城市是开阔的,是我热爱的,由此象征着我开始从拘囿的内心走向现实的外部世界。就像信纸在天光的暗淡下渐渐模糊消逝,爱情也好,回忆也好,也都是人生向时间献上的祭品,而唯有自然的事物、现实的事物是恒常地存在的。“街上和商店里”只有“一点儿动静”,它如同宇宙和时间,沉稳地吐息,宁静中却包含生命真正的力量和美。这组意向和此前回忆中澎湃的欲望形成对等,揭示出“我”的某种释然和升华。最后回到诗题,黄昏时分意义的暧昧恰好成就出全诗意义的两个指向:黄昏影射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同时,它作为一种宇宙奇观,它的壮美和宇宙同在,是一种永恒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它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