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回顾与展望: 重读《华尔街随机漫步》
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财经书籍中,我特别中意伯顿·马尔基尔的《华尔街随机漫步》(Burton Malkiel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我有时好奇,象这本绝对是财经股市的经典,似乎并不怎么引人注意。而象“穷爸爸、富爸爸”之类含金量甚低,或者甚至象“货币战争”之类近乎垃圾的,却反而大行其道。大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古来如此,中外皆同了。
这是我初涉投资时读的第一本书。中间经常会翻出来挑几章来看看,每次都有些新的心得。不过系统地从头到尾再重读一次,却是最近的打算,因为要和一位晚辈一起读些财经方面的书并一起讨论,于是我就极力推荐这“随机漫步”了。
要论读书,我倒真不敢厚古薄今或厚西薄中,基本上比较认同鲁老爷子的 “ 拿来主义。” 我似乎对抽象思维有些偏爱。当年在国内印象中人人必须读唯物辩证法。我对唯物还是唯心没兴趣,倒是对辩证法特别感兴趣。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四条基本规律里 (Four Principles of Hegelian Dialectics):
· Everything is transient and finite, existing in the medium of time;
· Everything is composed of contradictions (opposing forces) —— 对立统一规律;
· Gradual changes lead to crises, turning points when one force overcomes its opponent force (quantitative change leads to qualitative change) —— 量变到质变规律;
· Change is helical (spiral), not circular (negation of the negation) —— 否定之否定规律
我尤其偏爱最后的“否定之否定”。有意思的是,这和“黄龙三关”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认识论的角度就颇有相似之处。读书似乎也是这个道理:由简明的基本原理入手,由浅入深,渐臻佳境,精熟复杂的原则、定理、方法,最终深入浅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秦砖似的大部头中脱颍而出,将之读成一张薄纸。
“随机漫步”尤其可以作如是观。
随机漫步的精髓其实是“随机”。印象里国内有些翻译给翻成“华尔街漫步”——— 偏偏把这最最关键的“随机”两字给省了,这可真是买椟还珠了。不过也难怪,估计刚入道时,大部分人对投资的随机性质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包括我自己,刚入道时先学的,无论是基础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FA)、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TA)、或数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 QA, or “Quants”),给人的印象,都似乎讨论的是确定的过程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而不是随机过程 (Random Processes)。但我过过就发现,那些所谓的FA Discount Model, 或者TA Indicators,都有一定成立的概率。就是以技术分析里差不多最为著名的,我自己也反复检验应用过多次的所谓的 “头肩型”,你必须等到它突破肩线后,其成立的概率才可以达到90%以上。在市场面前,人们必须象棋经十三篇引用的《诗经》里说的,“惴惴小心,如临干谷”。市场是上帝赐给概率女神的禁脔,在上帝面前,我们只有卑谦,这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市场是概率的入门第一境吧?
自然有许多所谓的“大师” 们,将随机性当确定性,那只不过“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忽悠罢了。这种忽悠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中国有,外国当然也有。印象中就有所谓的“股神林园”,据说16年从8千元“炒”到4亿,折合年复合增长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 是96.6%, 几乎每年翻一番!——— 什么巴非特,什么皮特林奇 (Peter Lynch),在林股神面前大概连充徒孙都不够格!
中国真是一个出奇迹的地方,难怪有亩产几十万斤的“卫星”了。
不过我偶然发现,林股神的卫星真算不了什么。不是说中国善出奇迹吗?现在连太阳都放出来了:某日无意中在某处看到有号称三年翻100倍的!——— 对,我没有多打了一个或两个零,是三年100倍!
我忽然就想起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伽莫夫 (Gamov) 在《从一到无穷大》里讲过的那个印度古代发明 (国际) 象棋并进献给舍罕王 (Shirham) 的达依尔 (Sissa Ben Dahir) 宰相。以此类推,以中国之地大物博,能在股市里投个10万美元的人大概是恒河沙数吧:
•过了三年,10万美元变成1千万美元;
•再过三年,1千万美元变成10亿美元。
我就纳闷了,每年富比世 (Forbes) 评选全球400名10亿富翁,按理说那不该让中国包圆了啊?怎么每年还就是那么几个港台老面孔啊?
更神奇的是,再过三年,那就是1万亿美元了,也就是说,只要区区9年,中国的“股神门”就要把全球的财富都囊括一空,而且很可能还不够!
太神奇了吧?
我冷眼旁观,就凭网上免费的股市图形分析工具(Charting),玩弄一些江湖术士的所谓“波段操作”,面对的是华尔街高速计算机和专用光纤网络,精确到毫秒级的Arbitrage, 大概也就和当年僧格林沁长矛大刀的马队在八里桥冲锋的场景差不多吧。结果估计也差不多:当年数万蒙古铁骑只有七人生还。
华尔街的玩法当然和国产的林股神式的大师们不同。在2008年金融风暴前,华尔街几乎是Quants们的天下。
Quants的教父大概是Ed Thorp
有意思的是,当年他起家的动机是试图用概率在拉斯维加斯的赌桌上打败庄家。和他合作的是大名鼎鼎的信息论鼻祖香农 (Claude E. Shannon)! 不过Thorp没有在拉斯维加斯淘到金,却在华尔街开一代先河。Thorp 创始的方法,和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 一样,都是基于用布朗运动 (Brownian motion) 解释市场的随机变化。只是Thorp将这方法应用到股市,用来确定认股证 (Warrants) 的波动范围 (Volatility), 并进一步通过捕捉在某个瞬间Warrants 定价偏离市场而获利。后来的Quants们充分利用高速计算机和专用光纤网络,开发出各种各样高级复杂的算法,其基本思路,还是Arbitrage:发现微小的概率优势,通过金融衍生物 (Derivatives) 杠杆放大,通过高频交易 (High-Frequency Trading) 大量重复,最终把微小的概率优势放大成巨额利润。
这大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概率不是概率的第二境吧:所有Arbitrage的基础,就是在高度有效 (Efficient) 的市场中发现微小的失衡的瞬间,通过Arbitrage造成微弱的概率优势,通过高速交易杠杆放大获利。在2008年金融风暴前,华尔街的Quants们日进斗金:
•Jim Simons的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他们的独门秘籍据说来自麻省理工等从事密码破译和语音识别的数理高手们;
•Morgan Stanley 的 Peter Muller 自己就是个普林斯顿出来的数学家。他的PDT (Process Driven Trading) 赚到利润几乎是Morgan Stanley全部利润的四分之一;
•Cliff Asness曾是芝加哥大学法码 (Eugene Fama) 教授的学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投资理论,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EMH)的鼻祖之一就是法码。Asness的AQR (Appli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曾是最大和最成功的基金之一,在2008年之前,管理的资产曾达到400亿美元;
•芝加哥的Citadel Investment Group的Ken Griffin 从小就是个 Geek。在哈佛读书时,就自己从架设专门的数据电缆获得市场数据进行交易。他的Citadel曾在华尔街让人谈虎色变;
•Deutsche Bank的Boaz Weinstein是国际象棋“终身大师”(Life Master)。他在Deutsche Bank的衍生物交易小组 “Saba” (希伯来语“智慧老祖父”)曾经是最大的信用交易基金,旗下信用交易相当于300亿美元的资产。
一直到2008年。。。然后是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宴席,The Party is Over。。。
只有在市场面前卑谦,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一旦得意忘形,自以为胜过市场,自以为找到了“Truth”或找到了 “Alpha”,可以把概率女神不放在眼里,把微弱的概率优势当成确定性,从第二境退化回到不入流,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
至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概率还是概率的第三境,我不敢妄言。大概看到的一点是,即使掌握了微弱的概率优势,仍然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微弱的优势可能随时都有反转的可能,尤其是绝对不能把小概率事件当成不可能事件;恰恰相反,时时小心谨慎,生怕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在这点上,大概伟大的心灵有共通之处。英特尔的Andy Grove的名言是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无独有偶,Quants的教父Thorp也以 “Paranoid”著称。进一步,因为随时准备着应对小概率突发事件,一旦这事件发生,就有能力挺过去。这大概是第三境的一种吧?
事实上股市上的所谓“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可能并不小。特别有意思一个例子是著名的89年“黑色星期一”之后,Mark Rubinstein, 导致“黑色星期一”股灾的“投资组合保险 (Portfolio Insurance)”的发明者之一,居然证明 “黑色星期一”没有发生!——— 因为从统计学角度,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事件,是一个 “27-Sigma” 事件 (均方差Sigma的27倍), 发生的概率是10的160次方之一:宇宙自大爆炸以来据说经历了200亿年。10^(-160)的概率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经过200亿次宇宙大爆炸才发生一次!
但事实是黑色星期一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自那以后,道指一日之内上下一千点的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大部分发生在2000年以后 (华尔街给雷得外焦里嫩,彻底晕了,傻了)。
以此回顾2011,展望2012,也许有些启发。
2011年的大事无疑是欧洲的债务危机。不过股市是前瞻的,去年年底大概欧债的影响就已经过去了 ( 西线无战事 -- 2011-12-17)。今年一月初时,股市基本上形成了上三角形 ( 道指能涨到14,600吗 —— 数理模型的准确性-- 2012-01-08)。不过那时向上突破还没有得到确认。接下来两个月的发展,这个突破己经被确认。上三角形向上突破得到确认后,上涨的概率大增到98%。所以今年道指涨到14,600 的概率相当大。
不过且慢,别忘了小概率事件!
2012的可能会有哪些突发小概率事件呢?
这是我初涉投资时读的第一本书。中间经常会翻出来挑几章来看看,每次都有些新的心得。不过系统地从头到尾再重读一次,却是最近的打算,因为要和一位晚辈一起读些财经方面的书并一起讨论,于是我就极力推荐这“随机漫步”了。
要论读书,我倒真不敢厚古薄今或厚西薄中,基本上比较认同鲁老爷子的 “ 拿来主义。” 我似乎对抽象思维有些偏爱。当年在国内印象中人人必须读唯物辩证法。我对唯物还是唯心没兴趣,倒是对辩证法特别感兴趣。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四条基本规律里 (Four Principles of Hegelian Dialectics):
· Everything is transient and finite, existing in the medium of time;
· Everything is composed of contradictions (opposing forces) —— 对立统一规律;
· Gradual changes lead to crises, turning points when one force overcomes its opponent force (quantitative change leads to qualitative change) —— 量变到质变规律;
· Change is helical (spiral), not circular (negation of the negation) —— 否定之否定规律
我尤其偏爱最后的“否定之否定”。有意思的是,这和“黄龙三关”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认识论的角度就颇有相似之处。读书似乎也是这个道理:由简明的基本原理入手,由浅入深,渐臻佳境,精熟复杂的原则、定理、方法,最终深入浅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秦砖似的大部头中脱颍而出,将之读成一张薄纸。
“随机漫步”尤其可以作如是观。
随机漫步的精髓其实是“随机”。印象里国内有些翻译给翻成“华尔街漫步”——— 偏偏把这最最关键的“随机”两字给省了,这可真是买椟还珠了。不过也难怪,估计刚入道时,大部分人对投资的随机性质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包括我自己,刚入道时先学的,无论是基础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FA)、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TA)、或数量分析 (Quantitative Analysis, QA, or “Quants”),给人的印象,都似乎讨论的是确定的过程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而不是随机过程 (Random Processes)。但我过过就发现,那些所谓的FA Discount Model, 或者TA Indicators,都有一定成立的概率。就是以技术分析里差不多最为著名的,我自己也反复检验应用过多次的所谓的 “头肩型”,你必须等到它突破肩线后,其成立的概率才可以达到90%以上。在市场面前,人们必须象棋经十三篇引用的《诗经》里说的,“惴惴小心,如临干谷”。市场是上帝赐给概率女神的禁脔,在上帝面前,我们只有卑谦,这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市场是概率的入门第一境吧?
自然有许多所谓的“大师” 们,将随机性当确定性,那只不过“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忽悠罢了。这种忽悠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中国有,外国当然也有。印象中就有所谓的“股神林园”,据说16年从8千元“炒”到4亿,折合年复合增长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 是96.6%, 几乎每年翻一番!——— 什么巴非特,什么皮特林奇 (Peter Lynch),在林股神面前大概连充徒孙都不够格!
中国真是一个出奇迹的地方,难怪有亩产几十万斤的“卫星”了。
不过我偶然发现,林股神的卫星真算不了什么。不是说中国善出奇迹吗?现在连太阳都放出来了:某日无意中在某处看到有号称三年翻100倍的!——— 对,我没有多打了一个或两个零,是三年100倍!
我忽然就想起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伽莫夫 (Gamov) 在《从一到无穷大》里讲过的那个印度古代发明 (国际) 象棋并进献给舍罕王 (Shirham) 的达依尔 (Sissa Ben Dahir) 宰相。以此类推,以中国之地大物博,能在股市里投个10万美元的人大概是恒河沙数吧:
•过了三年,10万美元变成1千万美元;
•再过三年,1千万美元变成10亿美元。
我就纳闷了,每年富比世 (Forbes) 评选全球400名10亿富翁,按理说那不该让中国包圆了啊?怎么每年还就是那么几个港台老面孔啊?
更神奇的是,再过三年,那就是1万亿美元了,也就是说,只要区区9年,中国的“股神门”就要把全球的财富都囊括一空,而且很可能还不够!
太神奇了吧?
我冷眼旁观,就凭网上免费的股市图形分析工具(Charting),玩弄一些江湖术士的所谓“波段操作”,面对的是华尔街高速计算机和专用光纤网络,精确到毫秒级的Arbitrage, 大概也就和当年僧格林沁长矛大刀的马队在八里桥冲锋的场景差不多吧。结果估计也差不多:当年数万蒙古铁骑只有七人生还。
华尔街的玩法当然和国产的林股神式的大师们不同。在2008年金融风暴前,华尔街几乎是Quants们的天下。
Quants的教父大概是Ed Thorp
有意思的是,当年他起家的动机是试图用概率在拉斯维加斯的赌桌上打败庄家。和他合作的是大名鼎鼎的信息论鼻祖香农 (Claude E. Shannon)! 不过Thorp没有在拉斯维加斯淘到金,却在华尔街开一代先河。Thorp 创始的方法,和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 一样,都是基于用布朗运动 (Brownian motion) 解释市场的随机变化。只是Thorp将这方法应用到股市,用来确定认股证 (Warrants) 的波动范围 (Volatility), 并进一步通过捕捉在某个瞬间Warrants 定价偏离市场而获利。后来的Quants们充分利用高速计算机和专用光纤网络,开发出各种各样高级复杂的算法,其基本思路,还是Arbitrage:发现微小的概率优势,通过金融衍生物 (Derivatives) 杠杆放大,通过高频交易 (High-Frequency Trading) 大量重复,最终把微小的概率优势放大成巨额利润。
这大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概率不是概率的第二境吧:所有Arbitrage的基础,就是在高度有效 (Efficient) 的市场中发现微小的失衡的瞬间,通过Arbitrage造成微弱的概率优势,通过高速交易杠杆放大获利。在2008年金融风暴前,华尔街的Quants们日进斗金:
•Jim Simons的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他们的独门秘籍据说来自麻省理工等从事密码破译和语音识别的数理高手们;
•Morgan Stanley 的 Peter Muller 自己就是个普林斯顿出来的数学家。他的PDT (Process Driven Trading) 赚到利润几乎是Morgan Stanley全部利润的四分之一;
•Cliff Asness曾是芝加哥大学法码 (Eugene Fama) 教授的学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投资理论,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EMH)的鼻祖之一就是法码。Asness的AQR (Appli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曾是最大和最成功的基金之一,在2008年之前,管理的资产曾达到400亿美元;
•芝加哥的Citadel Investment Group的Ken Griffin 从小就是个 Geek。在哈佛读书时,就自己从架设专门的数据电缆获得市场数据进行交易。他的Citadel曾在华尔街让人谈虎色变;
•Deutsche Bank的Boaz Weinstein是国际象棋“终身大师”(Life Master)。他在Deutsche Bank的衍生物交易小组 “Saba” (希伯来语“智慧老祖父”)曾经是最大的信用交易基金,旗下信用交易相当于300亿美元的资产。
一直到2008年。。。然后是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宴席,The Party is Over。。。
只有在市场面前卑谦,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一旦得意忘形,自以为胜过市场,自以为找到了“Truth”或找到了 “Alpha”,可以把概率女神不放在眼里,把微弱的概率优势当成确定性,从第二境退化回到不入流,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
至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概率还是概率的第三境,我不敢妄言。大概看到的一点是,即使掌握了微弱的概率优势,仍然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微弱的优势可能随时都有反转的可能,尤其是绝对不能把小概率事件当成不可能事件;恰恰相反,时时小心谨慎,生怕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在这点上,大概伟大的心灵有共通之处。英特尔的Andy Grove的名言是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无独有偶,Quants的教父Thorp也以 “Paranoid”著称。进一步,因为随时准备着应对小概率突发事件,一旦这事件发生,就有能力挺过去。这大概是第三境的一种吧?
事实上股市上的所谓“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可能并不小。特别有意思一个例子是著名的89年“黑色星期一”之后,Mark Rubinstein, 导致“黑色星期一”股灾的“投资组合保险 (Portfolio Insurance)”的发明者之一,居然证明 “黑色星期一”没有发生!——— 因为从统计学角度,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事件,是一个 “27-Sigma” 事件 (均方差Sigma的27倍), 发生的概率是10的160次方之一:宇宙自大爆炸以来据说经历了200亿年。10^(-160)的概率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经过200亿次宇宙大爆炸才发生一次!
但事实是黑色星期一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自那以后,道指一日之内上下一千点的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大部分发生在2000年以后 (华尔街给雷得外焦里嫩,彻底晕了,傻了)。
以此回顾2011,展望2012,也许有些启发。
2011年的大事无疑是欧洲的债务危机。不过股市是前瞻的,去年年底大概欧债的影响就已经过去了 ( 西线无战事 -- 2011-12-17)。今年一月初时,股市基本上形成了上三角形 ( 道指能涨到14,600吗 —— 数理模型的准确性-- 2012-01-08)。不过那时向上突破还没有得到确认。接下来两个月的发展,这个突破己经被确认。上三角形向上突破得到确认后,上涨的概率大增到98%。所以今年道指涨到14,600 的概率相当大。
不过且慢,别忘了小概率事件!
2012的可能会有哪些突发小概率事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