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针的泥潭里——《灰故事》的书评
“你可以坐在8000米的山峰上,却无法坐在一枚大头针上。细节这个东西,是一切伟大抱负的死敌。”
我读到这句时大概是07年,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但肯定不是阿乙说的。当时我写了一篇关于中年老男人出轨的文章,用了这句,来解释为啥激情老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你以为追到她最难的是每天要买一束玫瑰花,但其实最难的是她有老公,你要私会她得爬过一段臭气熏天的下水道,下水道一点都不美,还很讨厌,这个不美和讨厌,就是细节,就是现实的针。
07年以后我在牛博上读到阿乙的小说,喜欢的不行。而且出于一种奇怪的自信,我觉得我能发自内心喜欢这些小说,是因为阿乙和我都是小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小县城里那些针,我们各自都深刻地领教了好多年,最起码也是阶级兄弟感情。诶,乱攀什么交情,我想说的就是,从阿乙的小说里,你可以最深刻的理解文章开头那句话,或者说阿乙的小说,就是告诉你这些针的恐怖——以太一样无所不在,绵密,针针见血。
《灰故事》的名字,起得很好。主人公无论年龄性别(当然,还是以男性居多),都是灰色的,晦暗的,耷拉的,被动的,但在心里,他们都有强烈的少年性:鲜红的,敏感的,暴烈的,咬牙切齿的——他们正忍受着世界上的针。所谓忍受,大前提就是无法像周围的人一样,对这些针安之若素。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中国成年人的素质,应该是“能忍别人所不能忍”,而这些少年性的主人公,他们却恰恰相反:不能忍别人所能忍,所以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下注定下场不好。
如果说下场不好是大前提,那怎么个不好法,则是地道的小县城特色了。很明显,阿乙非常擅长描写这种特色。冷漠,匮乏,麻木,等级森严等一切中国社会的常见传统病症,在小县城以更难堪,更生活化,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体现出来,最后引爆了故事高潮,或是扎得主人公忍无可忍爆裂反抗的,常常也是一根难堪的,孔雀屁股一样的针:《1983》年里,给江火生带来十多年牢狱之灾,家破人亡的,是一碗撒了姜末和干虾米的馄饨,《敌敌畏》里,那个面孔模糊的年轻农妇,为了一些模糊的委屈上了吊,模糊到他自己说不出,别人也说不出,《阿迪达斯》里,山村少年李小勇就因为看了一眼阿迪达斯,入了魔障,《粮食问题》里,高中生李志因为不想回答在每年开学第一天回答自己吃的是农业粮,杀了他平时不敢直视的混混,《50%》里,已经成为省城人的叶淼因为无法想象无穷无尽的亲戚求助,雇乞丐杀自己的侄子,还有在我非常喜欢的《都是因为下了雨》里,剥掉了了“江姐一样刚烈”的农霞的全部自尊的,是一条窘迫的蓝色贴肉裤。阿乙并非喜欢刻意放大这些戏剧性的对比,而是他深知这些对比不是想得出来的,他们就活在那里。他不放大,他只是强调。
除了强调对比,阿乙还非常喜欢强调事情的偶然性,和世界的无序化,荒诞性,以及人在这么庞大的时空下的蝼蚁感。对小县城风气的细致描写大概属于阿乙的个人风格,但对偶然,荒诞,无序和蝼蚁感的着迷,则好像是无数作家的爱好。比如卡夫卡就很执迷于这件事,受卡夫卡影响的一票人(不过,现在的作家里,又有几个没受过卡夫卡的影响呢?)也执迷于此,比如往近的说,村上春树也有这种爱好。阿乙在《世界》《明朝和21世纪》《蝴蝶效应巨著》等片里对这些宏大的主题做了轻松的尝试,《世界》非常出色,可惜阿乙自己也在博客里说了,梅尔吉布森的《启示》把这个主题讲得更好,我们很难判定他的小说和这部电影到底谁前谁后。《明朝和21世纪》有王小波的影子,王小波非常擅长写这种古今平行宇宙的故事。技法上讲,《蝴蝶效应巨著》好像是三篇里最普通的,但我个人感情最喜欢这篇,阿乙在这篇里完全是一个上帝,他真正做到了“在脑袋里创造了一个宇宙”,他是这个宇宙的主人,而且和上帝一样,同时爱和诅咒着人类。
既然说到卡夫卡和村上春树了,就顺便比较下这三个人,众所周知,卡夫卡的个人生活是乏味无趣的保险公司小经理,他只好整天YY,在大脑里创造出一个宇宙,他的大脑就是他的子宫。当然他的YY有他的个人色彩,比如强烈的被害妄想倾向。这种活在YY里的风格,村上春树也继承了,事实上他还做得更极端,村上春树非常不擅长描写既存之物,他最擅长描写的是根本不存在之物,《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看完冷酷仙境这一部分你还是无法想象东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很模糊,而根本不存在的,大脑里的那个世界尽头,却详细得连地图都有。而且就像林少华所说,村上春树刻意隐去了他故事的“日本性”,他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阿乙没有走村上春树的路子,他走了完全相反的路,他的小说带着强烈的中国性和小县城性,只能发生在这个地方。
我和竹林桑讨论过中国式的,小县城式的恶到底是什么。最后竹林桑的总结是,这是一种“家畜式的,温吞水的恶”。也就是我前面说的难堪,生活化,孔雀屁股式的恶。就像母鸡欣然吃掉碎蛋壳一样,这种家畜式的恶里没有大奸大恶,地动山摇的性质,却更绵韧,深入骨髓,融入空气。《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极好地反映了这点:刚开始我以为这是篇“在脑袋里创造出宇宙”的小品,主人公闲极无聊时,从一个中年路人的表情上,想象和创造了他苦难的一生,这里最刺激的转变来了:主人公不是闲极无聊,这个爱看古龙小说,对中年路人的苦难心知肚明的年轻人,是专门在北京拦截上^^纺人员的小警棍,中年男人苦难的人生不是他文艺腔的脑补,而是他这一行听惯了的故事,他用他对苦难的熟练,当一个普通老百姓最痛恨的狗腿子。但这个有点悲天悯人狗腿子,只不过是体制下最小最小的一环,甚至故事里的恶人,其实也没做什么杀人放火核爆地球的大案——不过是淫人妻女而已。家畜式的恶里,每个人都无辜,每个人都不无辜,每个人都和泥潭里打滚的猪崽子一样,不是饿狼,但绝不干净。灰故事的灰,用来形容这泥潭,再好不过——不分明,不扎眼,就是脏,肮脏。
开篇的《极端年月》是本书最长的一篇,我记得最开始起的名字是《情人节爆炸案》。我想用这篇来收尾,是因为这篇是“理想主义输给家畜式的恶”的典型篇目。书中两个爆炸案主谋,一对同性恋男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心理期待着美和爱,就算只是小县城一个挖矿的,跑堂的,仍然保留了失声痛哭,爱唱京剧的习惯。这些少年一样的弱者,注定反抗不过世界,所以他们打算给世界一个巨大的响:制造一次骇人听闻的巨大的爆炸案,“弱者的不安心态,很容易变成对工具的迷恋”,“炸药就是扩音器,就是提醒大家:我不满”。巨大的响最后成功造成,他们活生生搬上车10公斤炸药——其实根本要不了这么多,还一定要让车爆在长江大桥上,因为“毛主席提过诗,很美很壮丽”,壮丽的殉情实现了,死也死彻底了,影响也造成了,却依然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到底有哪些不满,因为一切有被掩盖在琐碎的生活里:爆炸案后没几天,城市发生了大面积的停水事件,每个人脑子里只有“我们没水,不能喝不能吃不能洗澡,渴死啦臭死啦”,这是比几十具尸体更麻烦的事情。其中一个同性恋的老婆和情夫,让全村人对来调查的警察说“他们感情很好,你耕田来我织布”,全村人也啥都不问就这么说,因为他们并不关心这两口子是不是真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撒一句慌,没什么,全村撒谎,泥潭就形成了。若不是这人的父亲无意透露了玄机,一切都会被掩盖在你耕田来我织布下面。你耕田来我织布,说白了就是过日子,中国的国情是:天大的不满,也要过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炸裂了,剩下的人,能继续过日子,就是好收场。
最后一切不再被人提及,一切好像没发生过。而负责这个案子的小警察,在发现女友不忠,经历了爱情的千回百转——下跪,仇恨,死灰复燃,再次绝望等十八道轮回后,彻底死心,然而面对又腆着脸回来的女友,他还是麻木地接纳了她,温吞地,麻木地,和她一起在这个泥潭里,忍受着绵密的钢针,“活下去”。
我读到这句时大概是07年,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但肯定不是阿乙说的。当时我写了一篇关于中年老男人出轨的文章,用了这句,来解释为啥激情老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你以为追到她最难的是每天要买一束玫瑰花,但其实最难的是她有老公,你要私会她得爬过一段臭气熏天的下水道,下水道一点都不美,还很讨厌,这个不美和讨厌,就是细节,就是现实的针。
07年以后我在牛博上读到阿乙的小说,喜欢的不行。而且出于一种奇怪的自信,我觉得我能发自内心喜欢这些小说,是因为阿乙和我都是小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小县城里那些针,我们各自都深刻地领教了好多年,最起码也是阶级兄弟感情。诶,乱攀什么交情,我想说的就是,从阿乙的小说里,你可以最深刻的理解文章开头那句话,或者说阿乙的小说,就是告诉你这些针的恐怖——以太一样无所不在,绵密,针针见血。
《灰故事》的名字,起得很好。主人公无论年龄性别(当然,还是以男性居多),都是灰色的,晦暗的,耷拉的,被动的,但在心里,他们都有强烈的少年性:鲜红的,敏感的,暴烈的,咬牙切齿的——他们正忍受着世界上的针。所谓忍受,大前提就是无法像周围的人一样,对这些针安之若素。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中国成年人的素质,应该是“能忍别人所不能忍”,而这些少年性的主人公,他们却恰恰相反:不能忍别人所能忍,所以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下注定下场不好。
如果说下场不好是大前提,那怎么个不好法,则是地道的小县城特色了。很明显,阿乙非常擅长描写这种特色。冷漠,匮乏,麻木,等级森严等一切中国社会的常见传统病症,在小县城以更难堪,更生活化,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体现出来,最后引爆了故事高潮,或是扎得主人公忍无可忍爆裂反抗的,常常也是一根难堪的,孔雀屁股一样的针:《1983》年里,给江火生带来十多年牢狱之灾,家破人亡的,是一碗撒了姜末和干虾米的馄饨,《敌敌畏》里,那个面孔模糊的年轻农妇,为了一些模糊的委屈上了吊,模糊到他自己说不出,别人也说不出,《阿迪达斯》里,山村少年李小勇就因为看了一眼阿迪达斯,入了魔障,《粮食问题》里,高中生李志因为不想回答在每年开学第一天回答自己吃的是农业粮,杀了他平时不敢直视的混混,《50%》里,已经成为省城人的叶淼因为无法想象无穷无尽的亲戚求助,雇乞丐杀自己的侄子,还有在我非常喜欢的《都是因为下了雨》里,剥掉了了“江姐一样刚烈”的农霞的全部自尊的,是一条窘迫的蓝色贴肉裤。阿乙并非喜欢刻意放大这些戏剧性的对比,而是他深知这些对比不是想得出来的,他们就活在那里。他不放大,他只是强调。
除了强调对比,阿乙还非常喜欢强调事情的偶然性,和世界的无序化,荒诞性,以及人在这么庞大的时空下的蝼蚁感。对小县城风气的细致描写大概属于阿乙的个人风格,但对偶然,荒诞,无序和蝼蚁感的着迷,则好像是无数作家的爱好。比如卡夫卡就很执迷于这件事,受卡夫卡影响的一票人(不过,现在的作家里,又有几个没受过卡夫卡的影响呢?)也执迷于此,比如往近的说,村上春树也有这种爱好。阿乙在《世界》《明朝和21世纪》《蝴蝶效应巨著》等片里对这些宏大的主题做了轻松的尝试,《世界》非常出色,可惜阿乙自己也在博客里说了,梅尔吉布森的《启示》把这个主题讲得更好,我们很难判定他的小说和这部电影到底谁前谁后。《明朝和21世纪》有王小波的影子,王小波非常擅长写这种古今平行宇宙的故事。技法上讲,《蝴蝶效应巨著》好像是三篇里最普通的,但我个人感情最喜欢这篇,阿乙在这篇里完全是一个上帝,他真正做到了“在脑袋里创造了一个宇宙”,他是这个宇宙的主人,而且和上帝一样,同时爱和诅咒着人类。
既然说到卡夫卡和村上春树了,就顺便比较下这三个人,众所周知,卡夫卡的个人生活是乏味无趣的保险公司小经理,他只好整天YY,在大脑里创造出一个宇宙,他的大脑就是他的子宫。当然他的YY有他的个人色彩,比如强烈的被害妄想倾向。这种活在YY里的风格,村上春树也继承了,事实上他还做得更极端,村上春树非常不擅长描写既存之物,他最擅长描写的是根本不存在之物,《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看完冷酷仙境这一部分你还是无法想象东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很模糊,而根本不存在的,大脑里的那个世界尽头,却详细得连地图都有。而且就像林少华所说,村上春树刻意隐去了他故事的“日本性”,他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阿乙没有走村上春树的路子,他走了完全相反的路,他的小说带着强烈的中国性和小县城性,只能发生在这个地方。
我和竹林桑讨论过中国式的,小县城式的恶到底是什么。最后竹林桑的总结是,这是一种“家畜式的,温吞水的恶”。也就是我前面说的难堪,生活化,孔雀屁股式的恶。就像母鸡欣然吃掉碎蛋壳一样,这种家畜式的恶里没有大奸大恶,地动山摇的性质,却更绵韧,深入骨髓,融入空气。《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极好地反映了这点:刚开始我以为这是篇“在脑袋里创造出宇宙”的小品,主人公闲极无聊时,从一个中年路人的表情上,想象和创造了他苦难的一生,这里最刺激的转变来了:主人公不是闲极无聊,这个爱看古龙小说,对中年路人的苦难心知肚明的年轻人,是专门在北京拦截上^^纺人员的小警棍,中年男人苦难的人生不是他文艺腔的脑补,而是他这一行听惯了的故事,他用他对苦难的熟练,当一个普通老百姓最痛恨的狗腿子。但这个有点悲天悯人狗腿子,只不过是体制下最小最小的一环,甚至故事里的恶人,其实也没做什么杀人放火核爆地球的大案——不过是淫人妻女而已。家畜式的恶里,每个人都无辜,每个人都不无辜,每个人都和泥潭里打滚的猪崽子一样,不是饿狼,但绝不干净。灰故事的灰,用来形容这泥潭,再好不过——不分明,不扎眼,就是脏,肮脏。
开篇的《极端年月》是本书最长的一篇,我记得最开始起的名字是《情人节爆炸案》。我想用这篇来收尾,是因为这篇是“理想主义输给家畜式的恶”的典型篇目。书中两个爆炸案主谋,一对同性恋男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心理期待着美和爱,就算只是小县城一个挖矿的,跑堂的,仍然保留了失声痛哭,爱唱京剧的习惯。这些少年一样的弱者,注定反抗不过世界,所以他们打算给世界一个巨大的响:制造一次骇人听闻的巨大的爆炸案,“弱者的不安心态,很容易变成对工具的迷恋”,“炸药就是扩音器,就是提醒大家:我不满”。巨大的响最后成功造成,他们活生生搬上车10公斤炸药——其实根本要不了这么多,还一定要让车爆在长江大桥上,因为“毛主席提过诗,很美很壮丽”,壮丽的殉情实现了,死也死彻底了,影响也造成了,却依然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到底有哪些不满,因为一切有被掩盖在琐碎的生活里:爆炸案后没几天,城市发生了大面积的停水事件,每个人脑子里只有“我们没水,不能喝不能吃不能洗澡,渴死啦臭死啦”,这是比几十具尸体更麻烦的事情。其中一个同性恋的老婆和情夫,让全村人对来调查的警察说“他们感情很好,你耕田来我织布”,全村人也啥都不问就这么说,因为他们并不关心这两口子是不是真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撒一句慌,没什么,全村撒谎,泥潭就形成了。若不是这人的父亲无意透露了玄机,一切都会被掩盖在你耕田来我织布下面。你耕田来我织布,说白了就是过日子,中国的国情是:天大的不满,也要过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炸裂了,剩下的人,能继续过日子,就是好收场。
最后一切不再被人提及,一切好像没发生过。而负责这个案子的小警察,在发现女友不忠,经历了爱情的千回百转——下跪,仇恨,死灰复燃,再次绝望等十八道轮回后,彻底死心,然而面对又腆着脸回来的女友,他还是麻木地接纳了她,温吞地,麻木地,和她一起在这个泥潭里,忍受着绵密的钢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