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电台【第一期】
男:没有计划,只因不可知的风景
女:未曾犹豫,因为习惯即可启程
男:从来不需要随身听,因为身体里就藏着电台,在没有行人的路上,唱给自己
女:带着你的脚,踏上旅程,欢迎收听《公路电台》
Royksopp <poor leno>
男:刚刚结束的这一首是来自挪威的电音乐队Royksopp的《poor leno》,讲述的是一只叫做leno的熊,被关在动物园作为濒危物种,但是他所拥有的思考能力远远超过玻璃橱窗外的人类,他内心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园,渴望享受像雪山一样的自由。同时,这也是本学期的全新节目《公路电台》所要带给大家的一个氛围。一种,自由的氛围。
女:节目的名称公路电台,取自与其同名的一种电影类型,公路电影。公路,永远都是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一个元素。在公路片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在追寻着一些东西。一条充满黄沙、尘土和岩石的道路,或者一个空旷的、世界尽头般的地方,似乎只有在那里,内心中最真的、最自然的、或者最向往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才能够被找到。
男:我愿意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那条公路上疾驰,按照这个社会的约定俗成,按照安身立命,出人头地的准则,紧紧把握着方向和油门,偶尔有抛锚的,也能看到全家人不惜力的全力以赴地推车。设想,在这井然有序中,如果突然出现了一条标着“你敢吗”的岔路,你愿意忘记身后熟悉的世界,和面前既定的道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冒险之旅吗?
李志-《路》
男:我们都知道,生命中,最不可能的,就是如果,如果,我对那个擦肩而过的女孩一个微笑,如果,我抱着迷路的那只小狗回了家,假设给每个人一个如果的机会,而你也能回到那个如果的时候,你会选择回到哪一段时空呢?
女: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就是一位不需要如果的行者,他的脚步不停歇,没有机会喘息如果会怎样,直到有一年他来到西藏,并且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歇一歇,我们才看清了这个家伙的真面目。原来,神行太保停下脚步,也就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大叔脸。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那些见过他庐山真面目的好事者的一番长吁短叹吧
【短音乐】
男:阿刚、薯伯伯,都是认识他的人对他的称呼,他的真名尤弘刚反而没有什么人知道。认识阿刚好像是很久远,又好像是很近期的事情,正确的说法是“神交已久,素未谋面,直至风转咖啡馆的见面”。闲来无事发呆的时候,常常会上网浏览其他自助旅行者的网站、博客。不知哪年哪月哪日,无意中闯入薯伯伯的博客,阅读他的旅行日志,成了他的读者,不时去看,这个神奇小子又游到哪里去了?路上出了什么趣事、麻烦事、不平事?他又怎样好管闲事了?!他的博客给我的印象是自从中学开始,已经是计算机高手;很年轻的时候就背着背囊跑天下;大学毕业后几年都在内地各省浪游。07年,青藏铁路开通后一年,我决定赶在北京奥运前一年,去神游以久的西藏旅游。打开薯伯伯的网站,赫然弹出“我在拉萨开咖啡馆了”。导入风转咖啡馆的博客,图片里还真的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很开心的样子!到达西藏风转咖啡馆的时候,薯伯伯居然回香港去了!还好当时店小二说:“他过几天就回来了!”反正我在西藏还要呆上一个月,总有机会见面。
女:细细看阿刚的这间咖啡馆,店子分两进,接近大门口这一进,设计有点像日本“榻榻米式”,入门两旁两排矮长凳当桌子,贴墙是藏式图案的靠垫座位,客人可坐贴墙小板凳,其对面座位则需曲膝而坐,四边墙用长条横木排堆砌,墙上挂着几幅很有特色的钢笔素描,整个设计像藏式、日式、西式的混合体,后来阿刚说那是另一店主阿平的想法与设计,所以也可以当作泰式设计。
里面一进的设计,就像小酒吧的卡位,摆饰就有香港人熟悉的弥敦道、兰桂坊街道牌,还有最无厘头但令你惊喜的“无间道”,里面采用喜气洋洋的鲜红色,除了卡拉OK大荧幕外,墙上挂着阿平有点凌乱的单车零件当饰物。
风转咖啡馆的外墙,却是像西藏的蓝天白云。就是这样,香港地区、泰国、西藏地区的混血儿,不是名家设计,看上去却感觉熟悉而温馨,一如店主其人,不甜不腻。
男:那年,风转咖啡馆吸引我每天都去的另一原因,除了古灵精怪的店主外,就是因为他们播放的音乐。 这个“儿歌网”网主的音乐造诣不是盖的,他店里放的音乐像你踩着浪漫步伐在南欧小岛的某个风情小店内里听到的抒情乐,配合风转暗黄的射灯,晚上在这里点一杯咖啡、柠檬特饮,听着那乐曲,即使独自静坐,心里还是恬静浪漫。
[intro]
女:而和阿刚出门常常会惊讶于他的人面之广。走在大街上,一会儿出现一位美女拍拍他的肩膀,一会儿又过来一位大叔拉住他的手不放。他似乎如鱼得水地生活在这座高原城市,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浑然一体。那天我去找阿刚的一位藏族姐姐买东西,姐姐提起阿刚就赞不绝口:“阿刚他人是真的好!”我笑着说:“他很好玩吧?”“好玩?哦是啊。还有,”姐姐顿了一下,神情忽然认真起来:“他是真的很喜欢我们西藏。”
男:如果只看阿刚整天乐呵呵没心没肺的样子,任谁都会以为在拉萨开咖啡馆是件极其容易的事情,然而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一间小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堆积如山的琐碎小事,可贵的是阿刚从来不会长吁短叹或是怨天尤人,他总是冷静地叙述事实,分析问题,找出可行方案,然后马上动手去做。以前我只觉得“在路上”的人都是天生的浪漫派,现在看来,他们更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
女:初次造访阿刚的时候送上了我和铭基合写的《藏地白皮书》,阿刚看到后说:“我也有一本书快要出版了呢。”后来读到这本《风转西藏——我在西藏卖咖啡》的初稿,刚看了开头已经被深深吸引。阿刚平时喜欢讲故事,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与他平日讲故事的风格几乎一模一样,活灵活现,生动幽默而且灵气斐然。一个快乐的咖啡店老板写了一本令人感到快乐的书,这真是最美妙的搭配。
男:离开拉萨,告别阿刚之后,我和铭基又回到那个灰色的钢筋水泥大都市,在上下班的人潮中继续着我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常常会想起阿刚,想起“风转咖啡馆”,也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有些鸟毕竟是关不住。他们的羽翼太璀璨。当它们飞走时,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罪恶,你会因此而欣慰。然而,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
[01-Lady D'arbanville]
女:一个在英国住了十几年的香港人力奇,那天在风转喝茶的时候说:“阿刚不像香港人!”他指的是阿刚没有他认识的某些香港人的那种势利和浅薄。你会知道阿刚其实只是一个湾仔旧式唐楼、观塘老区成长的顽皮青少年。童年时的成长环境让他独立早当家,很小就独自上学、过海四处逛走,造就他年纪轻轻就遨游天下。加上他爱读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令他思维独立、不会人云亦云。
你会知道他与阿平是如何相识相知。阿平是一个善良、纯朴、腆的男孩,阿刚的动,配合他的静,倒是一绝。每晚在风转,你会看到阿刚像是众人焦点,阿平则挂着微笑,静静地坐在一角,上网搜寻单车的各种信息——单车才是他的世界,只有谈起单车,阿平才会像阿刚那样滔滔不绝。
男: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孩,一个爱单车,一个爱旅行。那一天,他们俩忽然异想天开,随意说:我们去西藏,我们去开咖啡馆。两个人坐言起行,骑着单车,用半年时间,由泰国骑到拉萨,傻呼呼地,只为简单的概念和理想,就在西藏签下十一年之约,开起咖啡馆来。
女:这不就是一个坐言起行,勇往直前,实践理想的故事吗,人在旅途中,最容易放下自我,投入新感情,何况是美好如诗的西藏!咖啡店人来人往,看尽了世情、甜酸苦辣。看着阿刚写下他们的故事,我想起王家卫《东邪西毒》里的欧阳峰,夕阳孤烟下冷眼看世情的孤寂情景。但是,来自香港的店主阿刚,却用他独特“周星驰的港式笔触”去表达,淡愁、搞笑都有。
[09.Le Moulin]
男:其实说到我头回到拉萨的情形,其实是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怎么说呢,睡在旁边的回族小伙子,也是姓马,说是过来拉萨找他叔叔,做纪念品买卖生意的。这个小兄弟声称自己很熟悉拉萨,已经来过无数遍,再拐一个弯就是拉萨了。拐了一个弯,他又说:“再拐另一个弯,就是拉萨了。” 我听到后来,已经没有再理他了。但是没过多久,车上忽然一阵轰动,原来真的到了圣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拉萨。 可能因为路上太颠簸,公交车到达拉萨的北京东路时,我本来还浑浑噩噩的,转过头来,阳光直刺眼帘,布达拉宫矗立在灿烂光芒中,那刻很有电影感觉,我有一阵瞬间而莫名的激动,想哭出来,“我到达了拉萨啦!”我想高呼出来,我甚至想学教宗亲吻这片土地,但街道挺脏,我便放弃这个念头。
这是我第一次进西藏,一留便是三个月。西藏跟其他地方不同,西藏总有股吸引力,要人去完又去。过了一年多,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用藏文和英文书写,书名叫《西藏在哪里》。故事很简单,有两个小孩子问:“西藏在哪里?”他们四处搜寻,在花朵里、天空上、云彩中、夕阳后,遍寻不获。小孩正感气馁,一位高僧出来回答说:“西藏不难找,西藏在你心中!”故事书只有十页,剧情就是如斯简单,但当我读到“西藏在你心中”这句话时,在西藏三个月的回忆,又一次呈现眼前。我总想着,以后有机会,要踏单车回去。
【04 With or Without You】
男:说起第二回去西藏,也算是一个意外吧,本来只打算留在泰国两个月,变成在泰国学了一年泰文,我把泰文笔记放在单车前包上,每天踏着单车在堵车极严重的曼谷街上穿梭往来,泰语学得特别快。我有时寄住在阿平家,每天吃他妈妈煮的正宗泰菜。有时坐在路边小摊,喝着冰冻咖啡,某天念头一闪而过,我便跟阿平说:“不如我们一起踏单车去西藏!”他想也没想就说好! 我接着说“不如我们开一家咖啡馆!”他说好啊!然后问:“西藏在哪里?”
【05 - Ueli No Rest】
男:故事情节可能有点太随心,太简单甚至太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泰国人、香港人、西藏、咖啡馆、单车,五个不相干的概念,就这样拼凑出来。可是我完美结合的五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并没有为我阿妈带来多少安慰。
阿妈打电话来泰国,我便说:“阿妈,我和阿平打算由曼谷踏单车去西藏!”
女:“不是吧?”
男:“我们打算开一家咖啡馆!”
女:“什么?”
男:“我们打算踏单车去西藏,再开一家咖啡馆!”
女:“哇,你们傻了啊!”
男:过了两三个月,我们已经出发,正好在云南,阿妈打电话来问:
女:“阿仔,我听人说西藏海拔很高,长住会不会对身体不好?”
男:我当然说没事。到达拉萨后,找到了铺位,阿妈又说:
女:“找到就好,那你们想好了要买什么?要不要从香港订货?西藏有什么好玩的?我有四天假期来西藏玩几天,赶得及吗?唉,不过高原反应好像挺可怕……”
“星期天有几个朋友上来我们家里,看你网站的照片啊!”
“阿仔,我们看到你的照片,第一次搞咖啡馆,好像很专业,有声有色啊!”
“我朋友有空啊,她说想去拉萨看看你们……”
“我朋友说你们的店装修得挺好,似模似样啊!阿仔,要不要我寄些日用品给你?”
男:其实,拉萨什么都有,我只是有点怀念香港的小吃。
其实说起来,故事也不长,不过我的确在遥远的西藏,就这么开起了咖啡馆,而且,这十一年的租期,会不会不够用呢?
【music】
女:今天的公路电台分享的阿刚的故事就到这里了,详细信息请登录风转咖啡的主页去了解吧。
男:在这里也希望有故事发生在路上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交大之声,在这里分享你的心情,好了,我们下期见。
女:未曾犹豫,因为习惯即可启程
男:从来不需要随身听,因为身体里就藏着电台,在没有行人的路上,唱给自己
女:带着你的脚,踏上旅程,欢迎收听《公路电台》
Royksopp <poor leno>
男:刚刚结束的这一首是来自挪威的电音乐队Royksopp的《poor leno》,讲述的是一只叫做leno的熊,被关在动物园作为濒危物种,但是他所拥有的思考能力远远超过玻璃橱窗外的人类,他内心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园,渴望享受像雪山一样的自由。同时,这也是本学期的全新节目《公路电台》所要带给大家的一个氛围。一种,自由的氛围。
女:节目的名称公路电台,取自与其同名的一种电影类型,公路电影。公路,永远都是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一个元素。在公路片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在追寻着一些东西。一条充满黄沙、尘土和岩石的道路,或者一个空旷的、世界尽头般的地方,似乎只有在那里,内心中最真的、最自然的、或者最向往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才能够被找到。
男:我愿意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那条公路上疾驰,按照这个社会的约定俗成,按照安身立命,出人头地的准则,紧紧把握着方向和油门,偶尔有抛锚的,也能看到全家人不惜力的全力以赴地推车。设想,在这井然有序中,如果突然出现了一条标着“你敢吗”的岔路,你愿意忘记身后熟悉的世界,和面前既定的道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冒险之旅吗?
李志-《路》
男:我们都知道,生命中,最不可能的,就是如果,如果,我对那个擦肩而过的女孩一个微笑,如果,我抱着迷路的那只小狗回了家,假设给每个人一个如果的机会,而你也能回到那个如果的时候,你会选择回到哪一段时空呢?
女: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就是一位不需要如果的行者,他的脚步不停歇,没有机会喘息如果会怎样,直到有一年他来到西藏,并且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歇一歇,我们才看清了这个家伙的真面目。原来,神行太保停下脚步,也就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大叔脸。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那些见过他庐山真面目的好事者的一番长吁短叹吧
【短音乐】
男:阿刚、薯伯伯,都是认识他的人对他的称呼,他的真名尤弘刚反而没有什么人知道。认识阿刚好像是很久远,又好像是很近期的事情,正确的说法是“神交已久,素未谋面,直至风转咖啡馆的见面”。闲来无事发呆的时候,常常会上网浏览其他自助旅行者的网站、博客。不知哪年哪月哪日,无意中闯入薯伯伯的博客,阅读他的旅行日志,成了他的读者,不时去看,这个神奇小子又游到哪里去了?路上出了什么趣事、麻烦事、不平事?他又怎样好管闲事了?!他的博客给我的印象是自从中学开始,已经是计算机高手;很年轻的时候就背着背囊跑天下;大学毕业后几年都在内地各省浪游。07年,青藏铁路开通后一年,我决定赶在北京奥运前一年,去神游以久的西藏旅游。打开薯伯伯的网站,赫然弹出“我在拉萨开咖啡馆了”。导入风转咖啡馆的博客,图片里还真的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很开心的样子!到达西藏风转咖啡馆的时候,薯伯伯居然回香港去了!还好当时店小二说:“他过几天就回来了!”反正我在西藏还要呆上一个月,总有机会见面。
女:细细看阿刚的这间咖啡馆,店子分两进,接近大门口这一进,设计有点像日本“榻榻米式”,入门两旁两排矮长凳当桌子,贴墙是藏式图案的靠垫座位,客人可坐贴墙小板凳,其对面座位则需曲膝而坐,四边墙用长条横木排堆砌,墙上挂着几幅很有特色的钢笔素描,整个设计像藏式、日式、西式的混合体,后来阿刚说那是另一店主阿平的想法与设计,所以也可以当作泰式设计。
里面一进的设计,就像小酒吧的卡位,摆饰就有香港人熟悉的弥敦道、兰桂坊街道牌,还有最无厘头但令你惊喜的“无间道”,里面采用喜气洋洋的鲜红色,除了卡拉OK大荧幕外,墙上挂着阿平有点凌乱的单车零件当饰物。
风转咖啡馆的外墙,却是像西藏的蓝天白云。就是这样,香港地区、泰国、西藏地区的混血儿,不是名家设计,看上去却感觉熟悉而温馨,一如店主其人,不甜不腻。
男:那年,风转咖啡馆吸引我每天都去的另一原因,除了古灵精怪的店主外,就是因为他们播放的音乐。 这个“儿歌网”网主的音乐造诣不是盖的,他店里放的音乐像你踩着浪漫步伐在南欧小岛的某个风情小店内里听到的抒情乐,配合风转暗黄的射灯,晚上在这里点一杯咖啡、柠檬特饮,听着那乐曲,即使独自静坐,心里还是恬静浪漫。
[intro]
女:而和阿刚出门常常会惊讶于他的人面之广。走在大街上,一会儿出现一位美女拍拍他的肩膀,一会儿又过来一位大叔拉住他的手不放。他似乎如鱼得水地生活在这座高原城市,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浑然一体。那天我去找阿刚的一位藏族姐姐买东西,姐姐提起阿刚就赞不绝口:“阿刚他人是真的好!”我笑着说:“他很好玩吧?”“好玩?哦是啊。还有,”姐姐顿了一下,神情忽然认真起来:“他是真的很喜欢我们西藏。”
男:如果只看阿刚整天乐呵呵没心没肺的样子,任谁都会以为在拉萨开咖啡馆是件极其容易的事情,然而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一间小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堆积如山的琐碎小事,可贵的是阿刚从来不会长吁短叹或是怨天尤人,他总是冷静地叙述事实,分析问题,找出可行方案,然后马上动手去做。以前我只觉得“在路上”的人都是天生的浪漫派,现在看来,他们更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
女:初次造访阿刚的时候送上了我和铭基合写的《藏地白皮书》,阿刚看到后说:“我也有一本书快要出版了呢。”后来读到这本《风转西藏——我在西藏卖咖啡》的初稿,刚看了开头已经被深深吸引。阿刚平时喜欢讲故事,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与他平日讲故事的风格几乎一模一样,活灵活现,生动幽默而且灵气斐然。一个快乐的咖啡店老板写了一本令人感到快乐的书,这真是最美妙的搭配。
男:离开拉萨,告别阿刚之后,我和铭基又回到那个灰色的钢筋水泥大都市,在上下班的人潮中继续着我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常常会想起阿刚,想起“风转咖啡馆”,也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有些鸟毕竟是关不住。他们的羽翼太璀璨。当它们飞走时,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罪恶,你会因此而欣慰。然而,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
[01-Lady D'arbanville]
女:一个在英国住了十几年的香港人力奇,那天在风转喝茶的时候说:“阿刚不像香港人!”他指的是阿刚没有他认识的某些香港人的那种势利和浅薄。你会知道阿刚其实只是一个湾仔旧式唐楼、观塘老区成长的顽皮青少年。童年时的成长环境让他独立早当家,很小就独自上学、过海四处逛走,造就他年纪轻轻就遨游天下。加上他爱读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令他思维独立、不会人云亦云。
你会知道他与阿平是如何相识相知。阿平是一个善良、纯朴、腆的男孩,阿刚的动,配合他的静,倒是一绝。每晚在风转,你会看到阿刚像是众人焦点,阿平则挂着微笑,静静地坐在一角,上网搜寻单车的各种信息——单车才是他的世界,只有谈起单车,阿平才会像阿刚那样滔滔不绝。
男: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孩,一个爱单车,一个爱旅行。那一天,他们俩忽然异想天开,随意说:我们去西藏,我们去开咖啡馆。两个人坐言起行,骑着单车,用半年时间,由泰国骑到拉萨,傻呼呼地,只为简单的概念和理想,就在西藏签下十一年之约,开起咖啡馆来。
女:这不就是一个坐言起行,勇往直前,实践理想的故事吗,人在旅途中,最容易放下自我,投入新感情,何况是美好如诗的西藏!咖啡店人来人往,看尽了世情、甜酸苦辣。看着阿刚写下他们的故事,我想起王家卫《东邪西毒》里的欧阳峰,夕阳孤烟下冷眼看世情的孤寂情景。但是,来自香港的店主阿刚,却用他独特“周星驰的港式笔触”去表达,淡愁、搞笑都有。
[09.Le Moulin]
男:其实说到我头回到拉萨的情形,其实是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怎么说呢,睡在旁边的回族小伙子,也是姓马,说是过来拉萨找他叔叔,做纪念品买卖生意的。这个小兄弟声称自己很熟悉拉萨,已经来过无数遍,再拐一个弯就是拉萨了。拐了一个弯,他又说:“再拐另一个弯,就是拉萨了。” 我听到后来,已经没有再理他了。但是没过多久,车上忽然一阵轰动,原来真的到了圣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拉萨。 可能因为路上太颠簸,公交车到达拉萨的北京东路时,我本来还浑浑噩噩的,转过头来,阳光直刺眼帘,布达拉宫矗立在灿烂光芒中,那刻很有电影感觉,我有一阵瞬间而莫名的激动,想哭出来,“我到达了拉萨啦!”我想高呼出来,我甚至想学教宗亲吻这片土地,但街道挺脏,我便放弃这个念头。
这是我第一次进西藏,一留便是三个月。西藏跟其他地方不同,西藏总有股吸引力,要人去完又去。过了一年多,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用藏文和英文书写,书名叫《西藏在哪里》。故事很简单,有两个小孩子问:“西藏在哪里?”他们四处搜寻,在花朵里、天空上、云彩中、夕阳后,遍寻不获。小孩正感气馁,一位高僧出来回答说:“西藏不难找,西藏在你心中!”故事书只有十页,剧情就是如斯简单,但当我读到“西藏在你心中”这句话时,在西藏三个月的回忆,又一次呈现眼前。我总想着,以后有机会,要踏单车回去。
【04 With or Without You】
男:说起第二回去西藏,也算是一个意外吧,本来只打算留在泰国两个月,变成在泰国学了一年泰文,我把泰文笔记放在单车前包上,每天踏着单车在堵车极严重的曼谷街上穿梭往来,泰语学得特别快。我有时寄住在阿平家,每天吃他妈妈煮的正宗泰菜。有时坐在路边小摊,喝着冰冻咖啡,某天念头一闪而过,我便跟阿平说:“不如我们一起踏单车去西藏!”他想也没想就说好! 我接着说“不如我们开一家咖啡馆!”他说好啊!然后问:“西藏在哪里?”
【05 - Ueli No Rest】
男:故事情节可能有点太随心,太简单甚至太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泰国人、香港人、西藏、咖啡馆、单车,五个不相干的概念,就这样拼凑出来。可是我完美结合的五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并没有为我阿妈带来多少安慰。
阿妈打电话来泰国,我便说:“阿妈,我和阿平打算由曼谷踏单车去西藏!”
女:“不是吧?”
男:“我们打算开一家咖啡馆!”
女:“什么?”
男:“我们打算踏单车去西藏,再开一家咖啡馆!”
女:“哇,你们傻了啊!”
男:过了两三个月,我们已经出发,正好在云南,阿妈打电话来问:
女:“阿仔,我听人说西藏海拔很高,长住会不会对身体不好?”
男:我当然说没事。到达拉萨后,找到了铺位,阿妈又说:
女:“找到就好,那你们想好了要买什么?要不要从香港订货?西藏有什么好玩的?我有四天假期来西藏玩几天,赶得及吗?唉,不过高原反应好像挺可怕……”
“星期天有几个朋友上来我们家里,看你网站的照片啊!”
“阿仔,我们看到你的照片,第一次搞咖啡馆,好像很专业,有声有色啊!”
“我朋友有空啊,她说想去拉萨看看你们……”
“我朋友说你们的店装修得挺好,似模似样啊!阿仔,要不要我寄些日用品给你?”
男:其实,拉萨什么都有,我只是有点怀念香港的小吃。
其实说起来,故事也不长,不过我的确在遥远的西藏,就这么开起了咖啡馆,而且,这十一年的租期,会不会不够用呢?
【music】
女:今天的公路电台分享的阿刚的故事就到这里了,详细信息请登录风转咖啡的主页去了解吧。
男:在这里也希望有故事发生在路上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交大之声,在这里分享你的心情,好了,我们下期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