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宗师、“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Socrates)(转载)
2011-01-12 09:39:23 来自: 公益霎哈嘉瑜伽(全球长期免费的霎哈嘉瑜伽)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
妙语解颐
苏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发脾气,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后,还余怒未息,于是就提了一大桶水,浇在苏格拉底头上。苏格拉底究竟不愧是大哲学家,涵养功夫特别到家,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搔了搔淋湿的头发,笑道:「雷声以后必有大雨,这是自然法则,也证明这是真理。」
婚姻妙论
苏格拉底的婚姻生活过得不很幸福。可是他却能从自己的不幸中取得一个幽默的结论:「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结婚。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么你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坏太太,你会变成一个哲学家。」
加倍辛劳
有个青年到苏格拉底门下学演讲术。他说明自己来意以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苏格拉底答应收他做学生,但是要他付两倍的学费。
青年问:「为什么要收双倍学费?」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一面教你如何演讲,一面还要教你如何保持缄默。」
不愧屋漏
苏格拉底既仁慈又聪明,可是他却敢于冒犯掌权者,所以当时的权要把他拘禁起
来,判他死刑。苏格拉底接到了这死刑宣告,只是一笑置之 人们说:「你该准备接受死刑。」
他摇摇头,还是笑着,说:「我一生都准备有一天会死。」
人们问:「你怎么准备的?」
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地说:「无论是大众面前或是私底下,我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
知己难求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盖了一间住屋。有一位朋友去参观时,觉得屋子很小,就
问:以苏格拉底这样有名望的人,为什么不建一间适合他身分的屋子?」
这位哲学家回答:「如果这样狭小的屋子能够挤满真正的朋友,我就满意了。」
一本英语杂志上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故事很短, 却令人感慨万分.故事是这样的:
在古希腊, 苏格拉底由于知识渊博而非常受到人们的尊敬.
一天, 一个人遇到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便对苏格拉底说道:"你知道我刚才听说关于你朋友的什么事情吗?"
"等等,"苏格拉底回答到." 在你告诉我之前我希望你能接受一个小测试, 即'三重过滤测试'.
"三重过滤?"
"是的,"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 "在你谈论我的朋友之前, 不妨花一些时间来过滤你将要说的话. 那就是我为什么称之为'三重过滤测试'的原因."
"第一项过滤的是真实性. 你真的能非常肯定你要说的事情是千真万确的吗?"
"不能," 那个人说道,"实际上我也只是听说关于你朋友......"
"那好," 苏格拉底接着说." 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的真伪."
"现在让我们进行第二项过滤项目, 即褒贬性. 你要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情是好消息吗?"
"不是, 正好相反......"
"那么," 苏格拉底接着说道."你想要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坏消息, 但你却不能肯定那是真的. 尽管如此, 你可能仍然需要完成这项测试, 因为还剩下最后一个过滤项目, 即实用性. 你要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情对我来说有实际意义吗?"
"不, 一点也没有."
"那好吧," 苏格拉底作出了结论, "如果你想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情是即不真实, 又不美好, 甚至毫无用处, 那么到底为什么你还要告诉我这件事情呢?"
... ...
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被誉为伟大的哲学家并且有如此高的声誉!
SOCRATES' TRIPLE FILTER TEST
In ancient Greece, Socrates was reputed to hold knowledge in high esteem. One day an acquaintance met the great philosopher and said, "Socrates, do you know what I just heard about your friend?"
"Hold on a minute," Socrates replied. "Before telling me anything I'd like you to pass a little test.
It's called the Triple Filter Test."
"Triple filter?"
"That's right," Socrates continued. "Before you talk to me about my friend,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take a moment and filter what you're going to say. The first filter is Truth. Have you made absolutely sure that what you are about to tell me is true?"
"No," the man said, "actually I just heard about it and..."
"All right," said Socrates. "So you don't really know if it's true or not. Now let's try the second filter, the filter of Goodness. Is what you are about to tell me about my friend something good?"
"No, on the contrary..."
"So," Socrates continued, "you want to tell me something bad about him, but you're not certain it's true. You may still pass the test though, because there's one filter left: the filter of Usefulness. Is what you want to tell me about my friend going to be useful to me?"
"No, not really."
"Well," concluded Socrates, "if what you want to tell me is neither true nor good nor even useful, why tell it to me at all?"
This is why Socrates was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held in such high esteem. It also explains why he never found out his best friend was sleeping with his wife.
雅典人啊,只有神是智慧的, 在他的神喻中它实际上是说:"人的智慧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他根本不是在说苏格拉底, 他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为一个喻示, 就好像他对人们说:"那最有智慧的人, 就是象苏格拉底这样, 他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就是从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 我就经常有这种奇怪的感觉,那是一个声音, 他总是在我要做一些事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去做, 但是这个奇怪的声音不会告诉我应该去做什么。我不从事政治就是因为这个禁止我去做。 我相信这也是对的,雅典人。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很好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死亡是很好的事情, 因为死亡无非是两种可能情况之一:或者他就是空空的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 或者, 他就是象人们说的, 是灵魂的一种迁移, 从这个世界, 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你想象一下有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就象一个人沉睡得连一个梦都没有的时候,那死亡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个选择,是愿意选那些无梦地沉睡, 还是他一生中其他的日日夜夜。我觉得任何一个人, 不只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包括那些国王们,都会觉得自己一生很少有什么时候比那样沉睡的时候更幸福。如果死亡就是那样的沉睡,我觉得那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那时候永恒都只是一场沉睡。
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 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得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 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 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 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 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是不怀好意, 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
对他们我还有一个请求, 等我的儿子们长大以后, 我希望你们, 我的朋友们, 好好惩罚他们。 我希望你们象我以前烦你们一样烦他们, 如果他们看起来太过于关心财产, 或者在意其他的任何东西多过在意美德,如果他们一无是处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责怪他们吧, 就象我现在责怪你们, 告诉他们他们不应该在意那些不值得在意的东西, 也不应该无视他们应该尊崇的东西。 如果你们这么做,那么你们对待我还有我的儿子们都是公正的。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柏拉图《申辩篇》(The Apology)
啊, 雅典人, 现在我必须请求你们不要打断我, 即使我说的话, 看上去有一些夸张. 因为我将要说的话并不是我的意志, 我会告诉你一些有关我的智慧的事, 我是不是有什么智慧, 那是怎样一种智慧, 我会给你们一个值得信赖的证人, 这个证人就是德尔菲的神. 你们一定知道凯若冯, 他很早的时候是我的朋友, 也是你们大家的朋友, 因为他曾经因为我们国民的利益而被流放, 并且最终回到了你们中间. 好了, 就是这个凯若冯, 像你们知道的, 他做事一向是冒冒失失的, 就是这个冒失鬼跑到了德尔菲, 大胆的请求神告诉他――诸位, 我刚才说了你们大家不要打断我的――他请求神告诉他有没有人比我更有智慧, 神喻所的女巫告诉他说没有人比我更有智慧。
一直以来我所熟悉的那个神秘声音总是会在我做任何错事的时候阻止我,不管是怎样的小事情。
所以阿, 我的裁决者们。 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 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得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 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 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 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 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是不怀好意, 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柏拉图《申辩篇》
“ 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 ” --- 蘇格拉底 ---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中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的言语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杨绛
第23页: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许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态度。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第25页: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一心挂念着吃吃喝喝这类的享受吗?……除了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不但漫不在意,而且是瞧不起的。
第29—31页: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时候,尽量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搀合任何感觉,只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从每件事物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体,因为他局的灵魂有肉体陪伴,肉体就搅乱了灵魂,阻碍灵魂去寻求真实的智慧了。……我们追求的既是真理,那么我们有这个肉体的时候,灵魂和这一堆恶劣的东西搀合在一起,我们的要求是永远得不到的。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功夫都没有了。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
“聪明人决不以为他一旦获得自由,就能自己照管自己,比天神还高明。”
“守护我们的天神是好主子。”
“人的视觉、听觉真实可靠吗?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不正确的。”
“因了天神是最好的主子。天神在守护着我们呢。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离开自己的好主子而不感到苦恼是不合理的。聪明人绝不以为他一旦获得自由就能自己照管自己,比天神还高明。傻子也许会这么想,以为他应该逃离主子,就不想想自己不应该离开好主子,能跟他多久就跟多久。”(《斐多》,P17)
"假如灵魂干净利索地洒脱了肉体,就不再有任何肉体的牵挂了,因为它依附着肉体活在人世的时候,从不甘愿和肉体混在一起,它老是躲开肉体,自己守住自己。灵魂经常学习的就是这种超脱呀,这也就是说,灵魂真正是在追随哲学,真学到了处于死的状态。这也就是练习死吧。"
"至于看不见的而由理智去领会的呢,惟有灵魂自己能看见。真正的哲学家就从灵魂深处去相信。"
“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人免除所有对自己灵魂将来命运的担忧,这就是在生前抛弃肉体的快乐与装饰,对他的目的来说,这些东西带来的损害大于好处,献身于获得知识的快乐,以此使他的灵魂不是拥有借来的美,而是拥有它自身的美,使他的灵魂拥有自制、良善、勇敢、自由、真理,使他自己适宜旅行去另一个世界。“
“害处在这里: 每一个人的灵魂如果受到了强烈的快乐或痛苦,就一定觉得引起他这种情感的东西非常亲切,非常真实。其实,并不是的。这些东西多半是看得见的。 真正爱好知识的人都自我约束,而且勇敢。他们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斐多》
“但是,那些被判定为过着一种极为虔诚生活的亡灵会得到解放,不必再被监禁在大地的这些区域,而是被送往它们在上方的纯洁的居所,住在大地的表面。这些亡灵已经通过哲学充分地涤罪,此后就能过一种无身体的生活,它们的居所甚至更加美好。这一点不太容易描述,现在也已经没有时间这样做了。
”因为我们有清楚的证据表明灵魂是不朽的,我想这既是合理的意向,又是一种值得冒险的信仰,因为这种冒险是高尚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选摘
“他制止了许多人的犯罪行为,引导他们热爱德行,给予他们希望,如果他们谨慎为人,他们就会成为光荣可敬的人。当然,他并没有宣称自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但由于他显示了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就使那些和他交游的人可以满怀希望,相信自己如果仿效他那样为人,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苏格拉底是一个能以微薄的收入而生活得最满意的人,他对各种享乐都能下最克制的工夫,他能随心所欲地用他的论证对待一切和他交谈的人。”
“凡不锻炼心灵的人,也不可能执行心灵所应执行的任务,这样的人既不能做他们所应当做的,也不能抑制住自己不做他们所不应当做的。”
“......你知道尘土是极多的,而在你的身体里所有的只不过是一点,水是浩瀚的,而你的身体里也只有一点,你的身体的构造也只能使你从其它无量数的元素中每样接受一点,你能够以为自己非常幸运地把天下的智慧尽皆攫为己有,而这个广漠无垠,无限无量的事物的会合,竟是由于某种没有理智的东西维系着的吗?”
“你难道看不出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城市和国家都尊敬神明,人生中最聪明的时期就是他们最敬畏神的时候吗?”“我的好朋友,你应该懂得”,苏格拉底继续说道,“住在你身体里面的智力,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那末,你也就应当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
又一次,当有人问苏格拉底,即使他懂得政治,但他自己既然不参预政事,怎能想象他会使别人成为政治家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道:“是我独自一人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
乔布斯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你难道看不出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城市和国家都尊敬神明,人生中最聪明的时期就是他们最敬畏神的时候吗?”“我的好朋友,你应该懂得”,苏格拉底继续说道,“住在你身体里面的智力,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那末,你也就应当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
如果你不是期待看到的神的形象,而是以看到神的作为就敬畏和尊崇他们为满足,你就会知道我所说的都是真话。。神本身是由于他的伟大作为而显示出来的,但他管理宇宙的形象却是我们看不到的。风本身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为对我们却是显然的,它的来临,我们也觉察得出来。尤其是人的灵魂,比人的其他一切更具神性,灵魂在我们里面统治着一切是显然的,但它本身却是看不见的。考虑到这一切,我们就不应当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而是应当从他们的表现上体会出他们的能力来,从而对神明存敬畏的心。
——《回忆苏格拉底》
有一次,当一个人因自己向别人敬礼而没有受到回礼而生气的时候,苏格拉底说道:“这太奇怪了,如果你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是决不会生气的,但遇到一个性情比较粗鲁的人你倒难受起来了!”
另一个人说他吃东西没有味道。苏格拉底说道:“阿库梅诺斯有一个治这病的好药方”。当被问道“是什么方子”的时候,苏格拉底答道:“停止饮食,因为这么一来,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回忆苏格拉底》
“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加好的了。这种教育便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会产生内心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就产生身体的健康”。
“至于金银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于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他们不应该让它同世俗的金银混杂在一起而受到玷污;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暇的至宝。”
“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
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
“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无论活着的时候还是死后)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
妙语解颐
苏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发脾气,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后,还余怒未息,于是就提了一大桶水,浇在苏格拉底头上。苏格拉底究竟不愧是大哲学家,涵养功夫特别到家,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搔了搔淋湿的头发,笑道:「雷声以后必有大雨,这是自然法则,也证明这是真理。」
婚姻妙论
苏格拉底的婚姻生活过得不很幸福。可是他却能从自己的不幸中取得一个幽默的结论:「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结婚。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么你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坏太太,你会变成一个哲学家。」
加倍辛劳
有个青年到苏格拉底门下学演讲术。他说明自己来意以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苏格拉底答应收他做学生,但是要他付两倍的学费。
青年问:「为什么要收双倍学费?」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一面教你如何演讲,一面还要教你如何保持缄默。」
不愧屋漏
苏格拉底既仁慈又聪明,可是他却敢于冒犯掌权者,所以当时的权要把他拘禁起
来,判他死刑。苏格拉底接到了这死刑宣告,只是一笑置之 人们说:「你该准备接受死刑。」
他摇摇头,还是笑着,说:「我一生都准备有一天会死。」
人们问:「你怎么准备的?」
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地说:「无论是大众面前或是私底下,我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
知己难求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盖了一间住屋。有一位朋友去参观时,觉得屋子很小,就
问:以苏格拉底这样有名望的人,为什么不建一间适合他身分的屋子?」
这位哲学家回答:「如果这样狭小的屋子能够挤满真正的朋友,我就满意了。」
一本英语杂志上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故事很短, 却令人感慨万分.故事是这样的:
在古希腊, 苏格拉底由于知识渊博而非常受到人们的尊敬.
一天, 一个人遇到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便对苏格拉底说道:"你知道我刚才听说关于你朋友的什么事情吗?"
"等等,"苏格拉底回答到." 在你告诉我之前我希望你能接受一个小测试, 即'三重过滤测试'.
"三重过滤?"
"是的,"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 "在你谈论我的朋友之前, 不妨花一些时间来过滤你将要说的话. 那就是我为什么称之为'三重过滤测试'的原因."
"第一项过滤的是真实性. 你真的能非常肯定你要说的事情是千真万确的吗?"
"不能," 那个人说道,"实际上我也只是听说关于你朋友......"
"那好," 苏格拉底接着说." 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的真伪."
"现在让我们进行第二项过滤项目, 即褒贬性. 你要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情是好消息吗?"
"不是, 正好相反......"
"那么," 苏格拉底接着说道."你想要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坏消息, 但你却不能肯定那是真的. 尽管如此, 你可能仍然需要完成这项测试, 因为还剩下最后一个过滤项目, 即实用性. 你要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情对我来说有实际意义吗?"
"不, 一点也没有."
"那好吧," 苏格拉底作出了结论, "如果你想告诉我关于我朋友的事情是即不真实, 又不美好, 甚至毫无用处, 那么到底为什么你还要告诉我这件事情呢?"
... ...
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被誉为伟大的哲学家并且有如此高的声誉!
SOCRATES' TRIPLE FILTER TEST
In ancient Greece, Socrates was reputed to hold knowledge in high esteem. One day an acquaintance met the great philosopher and said, "Socrates, do you know what I just heard about your friend?"
"Hold on a minute," Socrates replied. "Before telling me anything I'd like you to pass a little test.
It's called the Triple Filter Test."
"Triple filter?"
"That's right," Socrates continued. "Before you talk to me about my friend,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take a moment and filter what you're going to say. The first filter is Truth. Have you made absolutely sure that what you are about to tell me is true?"
"No," the man said, "actually I just heard about it and..."
"All right," said Socrates. "So you don't really know if it's true or not. Now let's try the second filter, the filter of Goodness. Is what you are about to tell me about my friend something good?"
"No, on the contrary..."
"So," Socrates continued, "you want to tell me something bad about him, but you're not certain it's true. You may still pass the test though, because there's one filter left: the filter of Usefulness. Is what you want to tell me about my friend going to be useful to me?"
"No, not really."
"Well," concluded Socrates, "if what you want to tell me is neither true nor good nor even useful, why tell it to me at all?"
This is why Socrates was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held in such high esteem. It also explains why he never found out his best friend was sleeping with his wife.
雅典人啊,只有神是智慧的, 在他的神喻中它实际上是说:"人的智慧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他根本不是在说苏格拉底, 他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为一个喻示, 就好像他对人们说:"那最有智慧的人, 就是象苏格拉底这样, 他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就是从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 我就经常有这种奇怪的感觉,那是一个声音, 他总是在我要做一些事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去做, 但是这个奇怪的声音不会告诉我应该去做什么。我不从事政治就是因为这个禁止我去做。 我相信这也是对的,雅典人。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很好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死亡是很好的事情, 因为死亡无非是两种可能情况之一:或者他就是空空的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 或者, 他就是象人们说的, 是灵魂的一种迁移, 从这个世界, 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你想象一下有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就象一个人沉睡得连一个梦都没有的时候,那死亡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个选择,是愿意选那些无梦地沉睡, 还是他一生中其他的日日夜夜。我觉得任何一个人, 不只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包括那些国王们,都会觉得自己一生很少有什么时候比那样沉睡的时候更幸福。如果死亡就是那样的沉睡,我觉得那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那时候永恒都只是一场沉睡。
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 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得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 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 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 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 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是不怀好意, 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
对他们我还有一个请求, 等我的儿子们长大以后, 我希望你们, 我的朋友们, 好好惩罚他们。 我希望你们象我以前烦你们一样烦他们, 如果他们看起来太过于关心财产, 或者在意其他的任何东西多过在意美德,如果他们一无是处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责怪他们吧, 就象我现在责怪你们, 告诉他们他们不应该在意那些不值得在意的东西, 也不应该无视他们应该尊崇的东西。 如果你们这么做,那么你们对待我还有我的儿子们都是公正的。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柏拉图《申辩篇》(The Apology)
啊, 雅典人, 现在我必须请求你们不要打断我, 即使我说的话, 看上去有一些夸张. 因为我将要说的话并不是我的意志, 我会告诉你一些有关我的智慧的事, 我是不是有什么智慧, 那是怎样一种智慧, 我会给你们一个值得信赖的证人, 这个证人就是德尔菲的神. 你们一定知道凯若冯, 他很早的时候是我的朋友, 也是你们大家的朋友, 因为他曾经因为我们国民的利益而被流放, 并且最终回到了你们中间. 好了, 就是这个凯若冯, 像你们知道的, 他做事一向是冒冒失失的, 就是这个冒失鬼跑到了德尔菲, 大胆的请求神告诉他――诸位, 我刚才说了你们大家不要打断我的――他请求神告诉他有没有人比我更有智慧, 神喻所的女巫告诉他说没有人比我更有智慧。
一直以来我所熟悉的那个神秘声音总是会在我做任何错事的时候阻止我,不管是怎样的小事情。
所以阿, 我的裁决者们。 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 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得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 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 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 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 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是不怀好意, 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柏拉图《申辩篇》
“ 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 ” --- 蘇格拉底 ---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中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的言语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杨绛
第23页: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许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态度。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第25页: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一心挂念着吃吃喝喝这类的享受吗?……除了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不但漫不在意,而且是瞧不起的。
第29—31页: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时候,尽量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搀合任何感觉,只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从每件事物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体,因为他局的灵魂有肉体陪伴,肉体就搅乱了灵魂,阻碍灵魂去寻求真实的智慧了。……我们追求的既是真理,那么我们有这个肉体的时候,灵魂和这一堆恶劣的东西搀合在一起,我们的要求是永远得不到的。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功夫都没有了。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
“聪明人决不以为他一旦获得自由,就能自己照管自己,比天神还高明。”
“守护我们的天神是好主子。”
“人的视觉、听觉真实可靠吗?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不正确的。”
“因了天神是最好的主子。天神在守护着我们呢。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离开自己的好主子而不感到苦恼是不合理的。聪明人绝不以为他一旦获得自由就能自己照管自己,比天神还高明。傻子也许会这么想,以为他应该逃离主子,就不想想自己不应该离开好主子,能跟他多久就跟多久。”(《斐多》,P17)
"假如灵魂干净利索地洒脱了肉体,就不再有任何肉体的牵挂了,因为它依附着肉体活在人世的时候,从不甘愿和肉体混在一起,它老是躲开肉体,自己守住自己。灵魂经常学习的就是这种超脱呀,这也就是说,灵魂真正是在追随哲学,真学到了处于死的状态。这也就是练习死吧。"
"至于看不见的而由理智去领会的呢,惟有灵魂自己能看见。真正的哲学家就从灵魂深处去相信。"
“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
“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人免除所有对自己灵魂将来命运的担忧,这就是在生前抛弃肉体的快乐与装饰,对他的目的来说,这些东西带来的损害大于好处,献身于获得知识的快乐,以此使他的灵魂不是拥有借来的美,而是拥有它自身的美,使他的灵魂拥有自制、良善、勇敢、自由、真理,使他自己适宜旅行去另一个世界。“
“害处在这里: 每一个人的灵魂如果受到了强烈的快乐或痛苦,就一定觉得引起他这种情感的东西非常亲切,非常真实。其实,并不是的。这些东西多半是看得见的。 真正爱好知识的人都自我约束,而且勇敢。他们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斐多》
“但是,那些被判定为过着一种极为虔诚生活的亡灵会得到解放,不必再被监禁在大地的这些区域,而是被送往它们在上方的纯洁的居所,住在大地的表面。这些亡灵已经通过哲学充分地涤罪,此后就能过一种无身体的生活,它们的居所甚至更加美好。这一点不太容易描述,现在也已经没有时间这样做了。
”因为我们有清楚的证据表明灵魂是不朽的,我想这既是合理的意向,又是一种值得冒险的信仰,因为这种冒险是高尚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选摘
“他制止了许多人的犯罪行为,引导他们热爱德行,给予他们希望,如果他们谨慎为人,他们就会成为光荣可敬的人。当然,他并没有宣称自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但由于他显示了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就使那些和他交游的人可以满怀希望,相信自己如果仿效他那样为人,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苏格拉底是一个能以微薄的收入而生活得最满意的人,他对各种享乐都能下最克制的工夫,他能随心所欲地用他的论证对待一切和他交谈的人。”
“凡不锻炼心灵的人,也不可能执行心灵所应执行的任务,这样的人既不能做他们所应当做的,也不能抑制住自己不做他们所不应当做的。”
“......你知道尘土是极多的,而在你的身体里所有的只不过是一点,水是浩瀚的,而你的身体里也只有一点,你的身体的构造也只能使你从其它无量数的元素中每样接受一点,你能够以为自己非常幸运地把天下的智慧尽皆攫为己有,而这个广漠无垠,无限无量的事物的会合,竟是由于某种没有理智的东西维系着的吗?”
“你难道看不出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城市和国家都尊敬神明,人生中最聪明的时期就是他们最敬畏神的时候吗?”“我的好朋友,你应该懂得”,苏格拉底继续说道,“住在你身体里面的智力,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那末,你也就应当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
又一次,当有人问苏格拉底,即使他懂得政治,但他自己既然不参预政事,怎能想象他会使别人成为政治家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道:“是我独自一人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
乔布斯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你难道看不出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和最明智的城市和国家都尊敬神明,人生中最聪明的时期就是他们最敬畏神的时候吗?”“我的好朋友,你应该懂得”,苏格拉底继续说道,“住在你身体里面的智力,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那末,你也就应当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
如果你不是期待看到的神的形象,而是以看到神的作为就敬畏和尊崇他们为满足,你就会知道我所说的都是真话。。神本身是由于他的伟大作为而显示出来的,但他管理宇宙的形象却是我们看不到的。风本身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为对我们却是显然的,它的来临,我们也觉察得出来。尤其是人的灵魂,比人的其他一切更具神性,灵魂在我们里面统治着一切是显然的,但它本身却是看不见的。考虑到这一切,我们就不应当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而是应当从他们的表现上体会出他们的能力来,从而对神明存敬畏的心。
——《回忆苏格拉底》
有一次,当一个人因自己向别人敬礼而没有受到回礼而生气的时候,苏格拉底说道:“这太奇怪了,如果你遇到一个身体丑陋的人你是决不会生气的,但遇到一个性情比较粗鲁的人你倒难受起来了!”
另一个人说他吃东西没有味道。苏格拉底说道:“阿库梅诺斯有一个治这病的好药方”。当被问道“是什么方子”的时候,苏格拉底答道:“停止饮食,因为这么一来,你就会生活得愉快些、节约些、身体还会好些”。——《回忆苏格拉底》
“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加好的了。这种教育便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会产生内心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就产生身体的健康”。
“至于金银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于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他们不应该让它同世俗的金银混杂在一起而受到玷污;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暇的至宝。”
“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
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
“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无论活着的时候还是死后)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理想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