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御窑金砖
到达陆慕镇,一位三轮车司机信心满满的说他知道御窑在哪里,带着我们上路了。5分钟后,下了车,眼前满目荒凉的情景让我们惊诧不已,这明明是一个建筑工地?几辆卡车和吊车停在泥路边,周围全是住宅小区,看到不远的地方有两个砖砌的烟囱,便径直走过去了。
砖窑已经破败不堪,周围散落着断砖和乱石,窑体上杂草丛生,一块写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完好无损的立在那里,石碑后有两间小房子放着满满的稻谷糠,几只野猫听到动静,刺溜窜上房梁。
我们摆弄着堆在一旁的砖,用石头敲了敲,铛铛作响,如同钢铁一般,真是像介绍里所说的那样:敲之作金石之声。(御窑金砖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928966.htm)。
原来以为这儿早已是人去楼空,不想喊了几嗓子后,从房子侧边的小门走出来一个穿着白衣服,头戴蓝色头巾的老头子,他姓严,我们叫他严师傅,他嗓门很大,爽朗得很,说着一口我们听不大懂的苏州话,我们表明来意,他哈哈大笑:“他这边隔三差五就有人过来采访,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来过。”边说边把我们领进了窑。
进入砖窑,首先看到一个用砖头层层堆砌而成的半穹顶,窑炉里的火烧得正旺,顿时觉得暖和不少,严师傅麻利的拨了一簸箕稻谷糠倒到窑炉里,拨了拨炉底的灰。
我们问:为什么现在只剩下这个砖窑了,其他的呢?他说这附近原来有很多窑,后来要建房子就都拆了,也有的迁到北桥(苏州相城区的一个地名)去,建工厂生产。我们有些欣慰,毕竟建新窑了,说明烧出来的砖还是有需求的,这门手艺暂时还断不了,但我们不知道新窑是怎么烧砖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效率明显很低,首先做出来砖的湿模要在北桥风干10天,然后再进窑炉烧上50天,烧一窑要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觉得不能用烧砖,用烘砖更合适,窑炉50天不间断烧稻谷糠,产生的热气把金砖湿模里的水分一点一点烘干,每天有三个人轮换看着窑炉,过20分钟左右加一次稻谷糠,稻谷糠是用船从太仓运过来的,一窑一共有650块72*72*10(单位厘米),200块66*66*10,以及剩余一些小尺寸的砖,用稻谷糠做燃料,以保证烧出来金砖的品质,但烧出来的也有不合格的产品,严师傅指着放在旁边缺一个角的一块砖。因为这个窑址是文物,所以是政府所有,严师傅要烧砖,得向政府租,每个月2500元的租金,这样算下了,成本不低啊。
严师傅告诉我们,尺寸72*72*10的金砖重200多斤,我估算了一下,一立方米大概2吨多,这或许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敲起来声音像金属了,因为它的密度都接近铝的密度了。
我们问金砖都用来干什么?他说,古代是专为皇室烧制,近代如上海的城隍庙也用过这里烧的砖,是通过苏州河用船运过去的,现在也有人定他的砖,买回去切割,抛光做茶桌。说到烧砖的材料,他说是用陆慕镇地下的泥,窑址旁边新翻的土就是要挖地下的泥看是否适合用来烧砖,这种泥也可以用来烧蟋蟀盆,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陆慕泥盆,我们在做蟋蟀盆的手艺人的家里感受过了,极为柔软,像橡皮泥,盛在缸里像豆腐一样软,说到这儿我想到景德镇瓷器为什么举世闻名,一个原因是景德镇独有的高岭土最适合烧瓷器。
严师傅还告诉我们,以前上乡下乡的时候,朱自清也在御窑烧过砖,让我们颇为惊讶。
我们顺着散满稻谷糠的土路离开去下一站了,并在河边看见那只运稻谷糠的船,静静地停在岸边,一块一尺宽左右的木板横跨在船身和岸边……
![]() |
窑址周围的环境 |
![]() |
烟囱 |
砖窑已经破败不堪,周围散落着断砖和乱石,窑体上杂草丛生,一块写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完好无损的立在那里,石碑后有两间小房子放着满满的稻谷糠,几只野猫听到动静,刺溜窜上房梁。
![]() |
御窑址与碑刻 |
我们摆弄着堆在一旁的砖,用石头敲了敲,铛铛作响,如同钢铁一般,真是像介绍里所说的那样:敲之作金石之声。(御窑金砖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928966.htm)。
![]() |
敲之作金石之声 |
![]() |
除了烧砖,也烧瓦 |
原来以为这儿早已是人去楼空,不想喊了几嗓子后,从房子侧边的小门走出来一个穿着白衣服,头戴蓝色头巾的老头子,他姓严,我们叫他严师傅,他嗓门很大,爽朗得很,说着一口我们听不大懂的苏州话,我们表明来意,他哈哈大笑:“他这边隔三差五就有人过来采访,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来过。”边说边把我们领进了窑。
![]() |
正在烧砖,已经烧了10天,还有40天 |
进入砖窑,首先看到一个用砖头层层堆砌而成的半穹顶,窑炉里的火烧得正旺,顿时觉得暖和不少,严师傅麻利的拨了一簸箕稻谷糠倒到窑炉里,拨了拨炉底的灰。
![]() |
盛满稻谷糠的屋内 |
我们问:为什么现在只剩下这个砖窑了,其他的呢?他说这附近原来有很多窑,后来要建房子就都拆了,也有的迁到北桥(苏州相城区的一个地名)去,建工厂生产。我们有些欣慰,毕竟建新窑了,说明烧出来的砖还是有需求的,这门手艺暂时还断不了,但我们不知道新窑是怎么烧砖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效率明显很低,首先做出来砖的湿模要在北桥风干10天,然后再进窑炉烧上50天,烧一窑要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觉得不能用烧砖,用烘砖更合适,窑炉50天不间断烧稻谷糠,产生的热气把金砖湿模里的水分一点一点烘干,每天有三个人轮换看着窑炉,过20分钟左右加一次稻谷糠,稻谷糠是用船从太仓运过来的,一窑一共有650块72*72*10(单位厘米),200块66*66*10,以及剩余一些小尺寸的砖,用稻谷糠做燃料,以保证烧出来金砖的品质,但烧出来的也有不合格的产品,严师傅指着放在旁边缺一个角的一块砖。因为这个窑址是文物,所以是政府所有,严师傅要烧砖,得向政府租,每个月2500元的租金,这样算下了,成本不低啊。
![]() |
窑里要通风透气 |
严师傅告诉我们,尺寸72*72*10的金砖重200多斤,我估算了一下,一立方米大概2吨多,这或许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敲起来声音像金属了,因为它的密度都接近铝的密度了。
![]() |
严师傅在忙,他不让人拍他 |
我们问金砖都用来干什么?他说,古代是专为皇室烧制,近代如上海的城隍庙也用过这里烧的砖,是通过苏州河用船运过去的,现在也有人定他的砖,买回去切割,抛光做茶桌。说到烧砖的材料,他说是用陆慕镇地下的泥,窑址旁边新翻的土就是要挖地下的泥看是否适合用来烧砖,这种泥也可以用来烧蟋蟀盆,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陆慕泥盆,我们在做蟋蟀盆的手艺人的家里感受过了,极为柔软,像橡皮泥,盛在缸里像豆腐一样软,说到这儿我想到景德镇瓷器为什么举世闻名,一个原因是景德镇独有的高岭土最适合烧瓷器。
![]() |
旁边的一个窑停烧 |
严师傅还告诉我们,以前上乡下乡的时候,朱自清也在御窑烧过砖,让我们颇为惊讶。
![]() |
我们顺着散满稻谷糠的土路离开去下一站了,并在河边看见那只运稻谷糠的船,静静地停在岸边,一块一尺宽左右的木板横跨在船身和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