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代沟
有一天看到小表弟的文章,扑哧笑了,什么关于邻居家某某某的故事,当年自己也写过。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小时候写不出很好的文章来呢,即使当时的我已经看过很多书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写得好,而有些人写不好呢?
文章,说到底,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我们将自己的所想以某种方式写出来,让别人知道,就成为了文章。而年少的大多数人,其实对于表达,没有太多的欲望。《孤独六讲》中说,青少年最容易成为诗人,因为当时的我们正多情,却不能直接表达给心仪的人,所以这种心情化为了文字。
所以,有表达的欲望才有真正的文章。
然而,当我有了表达欲望的时候,苦恼的事情来了。比如,我很讨厌某个人,真正从内到外讨厌某个人,想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时候,如何来描写呢?单单讲述这个人的事情,似乎只是给人感觉你在发牢骚,笑料而已。不,往往讨厌或者喜欢某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性格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虽然一个人的语言能很大程度上展现一个人的性格,但是并不完全。
——一个很美丽的人,什么叫美丽呢?
——一个很令人讨厌的人,怎样的一种厌恶感呢?为什么会令人讨厌呢?真的令人讨厌吗?
自己读书的时候,很困惑于语文考试中的关于写作手法的鉴赏题。总是愤恨地认为语文课和语文考试毁掉了中国的文学欣赏。其实不然,只是讲解流于应考,而无视真正实用的学习。说起来,大抵语文老师自己是不写文章和小说的,所以并不在意写作手法在于文章写作中的作用。
前几日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舞会》。如果以画画的手法来形容龙之介的写作手法,那么他的作品算是工笔。这是译者林少华先生的话。确实。拿此文来说,因为这篇短篇小说的场景是单一的舞会,没有太多的变化,为了使文章能够有种如在眼前有如亲临的感觉(我认为),作者运用过了很多精巧(真可谓精巧)的比喻来描述这个舞会的气氛和感觉。你会深深叹服于那些比喻的喻体。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不是一篇短篇小说呢?是否需要这样繁复的场景描绘呢?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让我留心这些方面,很多读者是否会在看到这些的时候,自动忽略呢?对于他们,是否更关心女主明子和外国男主的命运呢?
小时候看小说,比如武侠,在乎的是情节,看重的是人物的性格。所以即使小说中没有对环境和人物太多的描写,只是人物的寥寥数语,亦能自我脑补完成。我当年看《鹿鼎记》的时候,做过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就是把所有的人物外貌描写都抄出来,结果好像没有超过50字的外貌描写,还真的是只字片语。然而那时的我们看得很舒服。这大抵是通俗文学。那时候看稍微“文学”一点的小说,总是将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统统掠过。
读者和作者往往存在一种代沟。只“读”的人,是无法领略到作者读书的乐趣,反过来,写作的人也不能很好地体会“读”者的心态。
P.S.就像我们有句话,成绩优秀的人是教不好书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差生的困难之处。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小时候写不出很好的文章来呢,即使当时的我已经看过很多书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写得好,而有些人写不好呢?
文章,说到底,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我们将自己的所想以某种方式写出来,让别人知道,就成为了文章。而年少的大多数人,其实对于表达,没有太多的欲望。《孤独六讲》中说,青少年最容易成为诗人,因为当时的我们正多情,却不能直接表达给心仪的人,所以这种心情化为了文字。
所以,有表达的欲望才有真正的文章。
然而,当我有了表达欲望的时候,苦恼的事情来了。比如,我很讨厌某个人,真正从内到外讨厌某个人,想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的时候,如何来描写呢?单单讲述这个人的事情,似乎只是给人感觉你在发牢骚,笑料而已。不,往往讨厌或者喜欢某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性格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虽然一个人的语言能很大程度上展现一个人的性格,但是并不完全。
——一个很美丽的人,什么叫美丽呢?
——一个很令人讨厌的人,怎样的一种厌恶感呢?为什么会令人讨厌呢?真的令人讨厌吗?
自己读书的时候,很困惑于语文考试中的关于写作手法的鉴赏题。总是愤恨地认为语文课和语文考试毁掉了中国的文学欣赏。其实不然,只是讲解流于应考,而无视真正实用的学习。说起来,大抵语文老师自己是不写文章和小说的,所以并不在意写作手法在于文章写作中的作用。
前几日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舞会》。如果以画画的手法来形容龙之介的写作手法,那么他的作品算是工笔。这是译者林少华先生的话。确实。拿此文来说,因为这篇短篇小说的场景是单一的舞会,没有太多的变化,为了使文章能够有种如在眼前有如亲临的感觉(我认为),作者运用过了很多精巧(真可谓精巧)的比喻来描述这个舞会的气氛和感觉。你会深深叹服于那些比喻的喻体。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不是一篇短篇小说呢?是否需要这样繁复的场景描绘呢?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让我留心这些方面,很多读者是否会在看到这些的时候,自动忽略呢?对于他们,是否更关心女主明子和外国男主的命运呢?
小时候看小说,比如武侠,在乎的是情节,看重的是人物的性格。所以即使小说中没有对环境和人物太多的描写,只是人物的寥寥数语,亦能自我脑补完成。我当年看《鹿鼎记》的时候,做过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就是把所有的人物外貌描写都抄出来,结果好像没有超过50字的外貌描写,还真的是只字片语。然而那时的我们看得很舒服。这大抵是通俗文学。那时候看稍微“文学”一点的小说,总是将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统统掠过。
读者和作者往往存在一种代沟。只“读”的人,是无法领略到作者读书的乐趣,反过来,写作的人也不能很好地体会“读”者的心态。
P.S.就像我们有句话,成绩优秀的人是教不好书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差生的困难之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