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公开课总结与整理
主讲: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再林
孔子与苏格拉底属于中西哲学的奠基人,他们都对于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都事先了自己民族哲学从天道哲学到人道哲学的转换,以前的哲学家更多的关注的是自然界的认识,而他们是从自然界转化为对人的认识,他们认为对人自身的认识比自然界更重要,因为人能弘道。
孔子与苏格拉底决定了中西方后来的文化方向,中西文化差异可追溯到这两位哲人身上,今天的西方哲学是柏拉图思想的延续,中国则是儒家思想的延续。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可以从3个方面谈,人生观,伦理观,宗教观。
1.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问题的根本态度。如:人为什么活着?拼命活着不免一死,为什么还要活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是为了理性的自觉,西方的哲学是崇尚真理追求的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给哲学下了定义,是爱智慧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3等,即勤劳的生产者,勇敢的武士和智慧的哲学家,开辟了专家、科学治国论思潮的先河。德谟克利特说:“宁愿为宇宙找到一种科学解释,也不愿得到一个波斯王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人的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有一批人,什么都不做,总在寻找世界究竟是什么,这种努力并非无果之花,在现代体现出了结果。中国古人更多讲究实用,做任何事都要问一下此事对我是否有用,没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孔子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实现道德的完善。不是科学,而是道。中国古代,也有一只具有科学主义色彩的学派——墨家,但始终不是主流,最后被边缘化。当然,所谓的对道德和科学的重视,只是相对的比较,不是绝对的比较。
2.伦理观
即道德观。西方人强调道德的本质是理性,中国人的道德是情感。古希腊有名言:美德即知识,恶行即无知。可见,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明辨是非,西方人把善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孔子认为道德本质是情感,爱心即道德,人有了对他人的同情挚爱之心,自然就有了道德。“性善论”认为每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表现出来就是有道德的人。儒家更讲究好恶之情,而非是非之心,和西方人的认识完全相反,西方人讲究合情合理。中国人是世界上真正的性情中人,哲学基因是钟情的,认为理就是情的恰到好处,发明了“诗教”、“乐教”以培养人的情感,认为人是否能成为有道德的人来自此人是否有丰富的情感。但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却是乐教的败笔之作。
3.宗教观
有些人认为哲学就是宗教。哲学作为终极探索的学科,最终要落实到宗教上,任何伟大的民族都应有宗教精神,对神圣追求。有人觉得我们民族世俗、媚俗、势利、有奶便是娘、没有宗教精神。认为世界最可怕的民族便是犹太和中国,犹太人是只有精神没有肉体,中国人则相反。其实非也,孔子儒家的思想存在就证明这说法是错误的,只是对神圣的追求方式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宗教精神是外在超越性,中国是内在超越的精神。西方人认为对上帝最大的亵渎就是把上帝拟人化。中国的禅宗大师认为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佛就出现了。佛就提现在我们人类每个人心目中,刺猬中国人的内在精神超越,中国文化是大隐隐于市的文化。
一言以蔽之:根本区别就是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的区别,是相对的区别。
在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五四时就开始争执,崇尚西学的是胡适,胡适是全盘西化思潮的领军人,认为中国人吃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事事不如人,甚至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钱学同更甚,要把30岁以上的人统统枪毙,认为他们都是受了就旧思想的荼毒,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空谈认为,有体而无用。崇尚中学认为虽然西方科学比我们先进,但道德却不及我们,西学之长为体用之长的用之长,中学为体之长。时到如今,此问题仍在争论。
其实西方文化是由两个亚文化构成的,一是希腊传统,一是希伯莱传统。它们最初是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后来罗马帝国先后吞并了希腊和中东,于是这两种文化被纳入到一个社会中了 。由此可见,中西方哲学与其争辩,不如进行对话,不建议一味的唯一主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属于中西哲学的奠基人,他们都对于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都事先了自己民族哲学从天道哲学到人道哲学的转换,以前的哲学家更多的关注的是自然界的认识,而他们是从自然界转化为对人的认识,他们认为对人自身的认识比自然界更重要,因为人能弘道。
孔子与苏格拉底决定了中西方后来的文化方向,中西文化差异可追溯到这两位哲人身上,今天的西方哲学是柏拉图思想的延续,中国则是儒家思想的延续。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可以从3个方面谈,人生观,伦理观,宗教观。
1.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问题的根本态度。如:人为什么活着?拼命活着不免一死,为什么还要活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是为了理性的自觉,西方的哲学是崇尚真理追求的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给哲学下了定义,是爱智慧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3等,即勤劳的生产者,勇敢的武士和智慧的哲学家,开辟了专家、科学治国论思潮的先河。德谟克利特说:“宁愿为宇宙找到一种科学解释,也不愿得到一个波斯王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人的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有一批人,什么都不做,总在寻找世界究竟是什么,这种努力并非无果之花,在现代体现出了结果。中国古人更多讲究实用,做任何事都要问一下此事对我是否有用,没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孔子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实现道德的完善。不是科学,而是道。中国古代,也有一只具有科学主义色彩的学派——墨家,但始终不是主流,最后被边缘化。当然,所谓的对道德和科学的重视,只是相对的比较,不是绝对的比较。
2.伦理观
即道德观。西方人强调道德的本质是理性,中国人的道德是情感。古希腊有名言:美德即知识,恶行即无知。可见,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明辨是非,西方人把善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孔子认为道德本质是情感,爱心即道德,人有了对他人的同情挚爱之心,自然就有了道德。“性善论”认为每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表现出来就是有道德的人。儒家更讲究好恶之情,而非是非之心,和西方人的认识完全相反,西方人讲究合情合理。中国人是世界上真正的性情中人,哲学基因是钟情的,认为理就是情的恰到好处,发明了“诗教”、“乐教”以培养人的情感,认为人是否能成为有道德的人来自此人是否有丰富的情感。但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却是乐教的败笔之作。
3.宗教观
有些人认为哲学就是宗教。哲学作为终极探索的学科,最终要落实到宗教上,任何伟大的民族都应有宗教精神,对神圣追求。有人觉得我们民族世俗、媚俗、势利、有奶便是娘、没有宗教精神。认为世界最可怕的民族便是犹太和中国,犹太人是只有精神没有肉体,中国人则相反。其实非也,孔子儒家的思想存在就证明这说法是错误的,只是对神圣的追求方式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宗教精神是外在超越性,中国是内在超越的精神。西方人认为对上帝最大的亵渎就是把上帝拟人化。中国的禅宗大师认为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佛就出现了。佛就提现在我们人类每个人心目中,刺猬中国人的内在精神超越,中国文化是大隐隐于市的文化。
一言以蔽之:根本区别就是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的区别,是相对的区别。
在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五四时就开始争执,崇尚西学的是胡适,胡适是全盘西化思潮的领军人,认为中国人吃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事事不如人,甚至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钱学同更甚,要把30岁以上的人统统枪毙,认为他们都是受了就旧思想的荼毒,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空谈认为,有体而无用。崇尚中学认为虽然西方科学比我们先进,但道德却不及我们,西学之长为体用之长的用之长,中学为体之长。时到如今,此问题仍在争论。
其实西方文化是由两个亚文化构成的,一是希腊传统,一是希伯莱传统。它们最初是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后来罗马帝国先后吞并了希腊和中东,于是这两种文化被纳入到一个社会中了 。由此可见,中西方哲学与其争辩,不如进行对话,不建议一味的唯一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