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锁——电视片《昨夜的月亮》文学本代序 柯灵
打开金锁——电视片《昨夜的月亮》文学本代序
柯灵
胡杨同志:
二月六日手书奉到。知《昨夜的月亮》播放后获得好评,在全国电影制片厂首届优秀电视剧评选和首届全国录像片评选中,分别得三等奖和二等奖,现在剧本又将印行。这都是好消息,值得高兴。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不容忽视。她的《金锁记》曾受读书界普遍肯定,成为她的代表作。已故的傅雷对艺术评骘标准极严,曾为文推许《金锁记》是“我们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四十年来,张爱玲在海外和港台享有很高的声誉,台湾还产生了不少所谓“张迷”,在她脱颖而出的大陆,却反而销声匿迹,近于湮灭。这种反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时代和环境等客观原因,也不排除由张爱玲本人手造的主观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感到这种隔阂应该打破,明知障碍仍然不少,于 1984年 11月写了《遥寄张爱玲》一文,在香港和国内同时发表,有影响的《收获》重刊了《金锁记》。可喜的是由此很快引起连锁反应,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关编辑部门立即从北京来了长途电话,表示准备出版《传奇》;因为他们只有《传奇》初版本,接着又派专人来上海,向我借用旧藏该书增订本加以复制。同时上海书店以最快的速度,《传奇》1946年原版影印问世。列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的一种。以后张爱玲的作品,就在全国好几家出版社相继出版。最近常君实同志自北京来信,向我介绍了张爱玲的年轻研究者于青,因为她正在写张爱玲评传,和另一位同道金宏达同志合作,计划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编印张爱玲文集。这种情况,并非出于偶然,原来在我国新历史时期以前,张爱玲的姓名和作品虽已在国内消失,却仍有口碑流传,许多文学爱好者争相搜求。据我所知,大学文科研究生中以张爱玲为研究对象者即不止一人。凡此种种,正如埋在河床下的一片潜流,早已蕴有冲出地面的蓄势。出版界的张爱玲热,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文学史上有许多事例表明:趋时媚俗之作,虽可以争胜一时,却难免像节日的礼花,瞬息的灿烂以后,随风而逝;真正优秀的作品,却经得起风吹雨打,久经时间的检验而不失其晶莹。这也是一种客观的艺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来信谈到张爱玲的评价问题,我对此毫无研究。我不是理论家,也无此涵养。不过有两点可能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一是由于她的世家出身和社会经历,笔端扫射的生活领域,填补了新文学创作的空白点;一是由于她的才华修养所凝注的艺术造诣和文字功力,和现、当代某些浪得虚名的作品,一加比照,妍媸自见。这种成就,自应为关心新文学事业者所珍视。不知高明以为如何?
在张爱玲的名著中,《倾城之恋》曾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搬上舞台,前些年又在香港拍成电影,《金锁记》摄制电视片,却是第一次。从烛照人性幽微这一点来看,《金锁记》比《倾城之恋》更有深度,也更使人颤栗,演绎为荧屏形象,无疑是有意义的。电视片改名为《昨夜的月亮》,我一直觉得,不如原名的浑成自然,这种想法,至今未变。承你见赠《昨夜的月亮》录像,前年台湾的萧锦绵女士来大陆时,到寒舍见访,我已经转送给她。萧锦绵是著名的“张迷”,便于她在台湾公诸同好。“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你大概不会反对吧?
1991年 2月 14日,旧历除夕
柯灵
胡杨同志:
二月六日手书奉到。知《昨夜的月亮》播放后获得好评,在全国电影制片厂首届优秀电视剧评选和首届全国录像片评选中,分别得三等奖和二等奖,现在剧本又将印行。这都是好消息,值得高兴。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不容忽视。她的《金锁记》曾受读书界普遍肯定,成为她的代表作。已故的傅雷对艺术评骘标准极严,曾为文推许《金锁记》是“我们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四十年来,张爱玲在海外和港台享有很高的声誉,台湾还产生了不少所谓“张迷”,在她脱颖而出的大陆,却反而销声匿迹,近于湮灭。这种反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时代和环境等客观原因,也不排除由张爱玲本人手造的主观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感到这种隔阂应该打破,明知障碍仍然不少,于 1984年 11月写了《遥寄张爱玲》一文,在香港和国内同时发表,有影响的《收获》重刊了《金锁记》。可喜的是由此很快引起连锁反应,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关编辑部门立即从北京来了长途电话,表示准备出版《传奇》;因为他们只有《传奇》初版本,接着又派专人来上海,向我借用旧藏该书增订本加以复制。同时上海书店以最快的速度,《传奇》1946年原版影印问世。列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的一种。以后张爱玲的作品,就在全国好几家出版社相继出版。最近常君实同志自北京来信,向我介绍了张爱玲的年轻研究者于青,因为她正在写张爱玲评传,和另一位同道金宏达同志合作,计划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编印张爱玲文集。这种情况,并非出于偶然,原来在我国新历史时期以前,张爱玲的姓名和作品虽已在国内消失,却仍有口碑流传,许多文学爱好者争相搜求。据我所知,大学文科研究生中以张爱玲为研究对象者即不止一人。凡此种种,正如埋在河床下的一片潜流,早已蕴有冲出地面的蓄势。出版界的张爱玲热,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文学史上有许多事例表明:趋时媚俗之作,虽可以争胜一时,却难免像节日的礼花,瞬息的灿烂以后,随风而逝;真正优秀的作品,却经得起风吹雨打,久经时间的检验而不失其晶莹。这也是一种客观的艺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来信谈到张爱玲的评价问题,我对此毫无研究。我不是理论家,也无此涵养。不过有两点可能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一是由于她的世家出身和社会经历,笔端扫射的生活领域,填补了新文学创作的空白点;一是由于她的才华修养所凝注的艺术造诣和文字功力,和现、当代某些浪得虚名的作品,一加比照,妍媸自见。这种成就,自应为关心新文学事业者所珍视。不知高明以为如何?
在张爱玲的名著中,《倾城之恋》曾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搬上舞台,前些年又在香港拍成电影,《金锁记》摄制电视片,却是第一次。从烛照人性幽微这一点来看,《金锁记》比《倾城之恋》更有深度,也更使人颤栗,演绎为荧屏形象,无疑是有意义的。电视片改名为《昨夜的月亮》,我一直觉得,不如原名的浑成自然,这种想法,至今未变。承你见赠《昨夜的月亮》录像,前年台湾的萧锦绵女士来大陆时,到寒舍见访,我已经转送给她。萧锦绵是著名的“张迷”,便于她在台湾公诸同好。“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你大概不会反对吧?
1991年 2月 14日,旧历除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